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寡頭壟斷模型概述

寡頭壟斷又稱寡占,指市場上有為數不多的幾家經營企業,它們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制約,通常在制定競爭決策時會考慮對方的行為策略,從而調整自身競爭策略以占據競爭有利地位,實現利潤最大化。寡頭壟斷是現有經濟中常見的市場類型。本小節對常見的三種寡頭壟斷模型進行簡要概述。

2.2.1 古諾模型(Cournot Model)

古諾模型由法國經濟學家古諾(A. Cournot)在1838年提出,又稱為雙頭壟斷模型,寡頭把產量作為決策變量,通過控制產量,進而影響和操縱產品價格獲取最大利潤。古諾模型的一些假設如下:

(1)市場上只有兩家企業,彼此之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勾結。

(2)兩家企業生產同質產品,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3)每家企業都視對方的產出水平既定不變,并據此確定自身的產量。

(4)需求曲線為線性,邊際成本為常數。

在均衡狀態下,寡頭們沒有調整自身產量的動機,市場的產量處于穩定狀態。然而,現實中供應鏈的企業主體不能完全掌握對方信息,企業主體不是在完全理性的狀態下進行決策,企業主體或者競爭者提供的產品不是同質的,這些影響因素會導致古諾模型的結果與現實情況大相徑庭。所以,古諾模型有一定的使用范圍,現實中的供應鏈博弈不能用古諾模型進行分析,如現實中多數企業之間通過價格進行博弈,而古諾模型是針對產量進行博弈。為了使模型更加貼近現實情況,很多學者對古諾模型進行了改進。

2.2.2 伯川德模型(Bertrand Model)

伯川德模型由法國經濟學家伯川德在1883年提出的寡頭壟斷模型,與古諾模型最大的區別在于此模型中的決策變量為價格,寡頭在博弈周期中進行價格博弈。伯川德模型的前提假設如下:

(1)兩家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且同時進行價格決策。

(2)企業之間沒有任何形式的勾結或串謀行為。

(3)產品的邊際成本相同。

在伯川德博弈模型中,由于對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限制,即在市場上,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總是能得到滿足。由于寡頭生產的產品是同質的,消費者會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當寡頭1的產品價格高于寡頭2時,市場上的消費者都會選擇購買寡頭2的產品,此時寡頭2能夠實現最大利潤,而寡頭1的利潤為零;反之,若寡頭1的價格低于寡頭2的價格,則寡頭1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寡頭2的利潤為零。因此,伯川德模型中各寡頭企業的反應函數為

由公式(2-1)可知,伯川德博弈過程最后會使p=MC,即企業產品的價格與其邊際成本相等。這樣寡頭企業經過長期博弈后最后利潤為零,其博弈結果與寡頭競爭的實際情況不一致,而與完全競爭市場情況相同,于是出現了“伯川德悖論”。

解釋這個悖論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1)模型中沒有限制廠商的生產能力。如果廠商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根據供求理論,產品的價格就會高于其邊際成本。

(2)在寡頭壟斷市場中,廠商銷售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具有差異性,在滿足了消費者多樣性需求的基礎上,產品的價格一般會高于其邊際成本,故寡頭存在正的利潤。

2.2.3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Stackelberg Model)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是由德國經濟學家Stackelberg于1934年提出的具有先后決策順序的博弈模型。該模型假設存在兩個不對等勢力的寡頭,即一個寡頭是領導者,另一個寡頭是跟隨者;跟隨者規模較小,生產成本較高且自身的決策成本和風險太高,故它在決策時通常以領導者的決策為依據。兩寡頭進行博弈時,領導者在預測跟隨者策略行為的基礎上先進行決策;跟隨者根據領導者的決策進而制定符合自身利潤最大化的決策。雙方博弈不僅具有先后順序,而且具有完全信息,因此該模型是一個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動態博弈。在分析斯塔克爾博格模型時常用逆序求解法進行求解。

假設市場需求函數為

其中,q1q2分別是領導者和跟隨者的產量。

可以得出寡頭企業的利潤

跟隨者企業的利潤如下:

對公式(2-4)求q2的一階導數并等于零,則有

公式(2-5)為跟隨者企業的反應函數。

領導者在考慮跟隨者的反應函數基礎上確定自身的產量,故領導者的最優產量為

假設在c1=c2的基礎上,可以得到雙方企業的利潤函數

與古諾模型相比,斯塔克爾博格模型均衡時的產量大于古諾模型,總利潤小于古諾模型;但由于領導者具有“先動優勢”,其利潤獲得大于古諾模型中的利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凌海市| 平塘县| 民县| 分宜县| 望谟县| 宜宾市| 荔波县| 霍山县| 桦南县| 新沂市| 阳原县| 越西县| 潍坊市| 石景山区| 龙胜| 四会市| 菏泽市| 行唐县| 大渡口区| 荣成市| 平乡县| 榕江县| 怀来县| 樟树市| 南京市| 阳山县| 西吉县| 鹤壁市| 黔江区| 布拖县| 汉源县| 克拉玛依市| 溧阳市| 东丰县| 海阳市| 芦溪县| 石城县| 麻江县| 洞口县|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