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心
- 圣凱
- 845字
- 2020-11-06 15:09:55
業力
所謂客觀,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因為現實世界是共業所感,個人的不共業和主觀意志不能夠轉變共業的世界。所以,沒有真正客觀的世界,只有不離主觀意志的客觀,即唯識首先是不離識。其次,個人的生活完全來源于個人的心,即是識所變的世界。
面對共業世界有兩種辦法:一、接受,共業世界包含著自己的原因,無怨無悔;二、教化,教化眾生同愿同行,改善共同的世界。面對自己的人生:一、接受,過去是不可改變的宿命,接受是智慧的選擇;二、改變,建構自我,追求無我,完滿自己的人生。
意志可導向善或惡,所謂善即自主的理性選擇能力,而且擁有自身控制能力,而非依欲望而行為?;浇虖娬{,人要憑借自由意志超越自己與當下,就必須訴求于一個絕對他者,故有自由意志與永恒即神的問題。佛教強調,人憑借自由意志便能超越自己與當下,不必訴求于絕對他者,故有自由意志與業力問題,即超越性與限制性的張力問題。
人生的相遇,是業力與愿力的共同作用。業力是先天的,一種宿世緣分的糾纏;愿力是后天的,對緣分的認識與意愿。若無前世的糾纏,兩不相欠,完全是自由的意愿,便是最好的人生;但是,若無相欠與糾纏,又何能相遇?
緣起時,我在茫茫人海中看見你;緣滅時,我看見你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緣起緣滅,惜緣、隨緣是世間最好的相遇。若無緣,生命如兩條平行線,永不交叉與相遇;若有緣,平行線亦有交叉點。若相遇,又能同愿同行,在共同的時空中,創造共同的因緣,也是很好的人生。
活佛轉世的因緣有三:一、愿力?;罘鹬詴粩嗟貋淼竭@個世間,其因緣在于菩薩不舍眾生,慈悲住世才能廣度眾生,他的生命是自由的而非煩惱的,這是菩薩的愿力與菩提心;二、功德力。菩薩能夠在生死中度眾生,因其具有智慧與福德的功德力;三、共業力?;罘疝D世之所以需要制度的成就,是因為制度是一種共業,因為大眾的祈請、尋找靈童、坐床儀式等,從而成就殊勝的共業氛圍,有助于菩薩愿力的實現與功德力的呈現。
凡夫輪回的本質在于業力的驅動,缺乏愿力的自由、功德力的支撐、共業力的殊勝氛圍,故呈現為不自由與充滿限制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