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應對:自我關愛與心理成長手冊
-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 2909字
- 2020-09-03 11:22:31
抗疫關鍵期,“審辯式思維”幫你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當涉及到重大社會問題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準確的,有些信息可能存在著誤導性,比如連日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種種謠言。所謂“凡物有乘而來。”很多謠言順應了人們特殊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廣大人群中頗有市場。為了不被錯誤的信息或謠言誤導,我們需要冷靜地去思考、甄別哪些信息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為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審辯式思維!
(一)什么是審辨思維
根據Evans和Stanovich(2013)提出的雙加工理論,人類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第一類是直覺思維,即當遇到問題時,人們并不會去進行嚴密的推理和詳細的論證,而是依賴經驗做出判斷,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地解決問題,但也容易產生一定的思維偏差;第二類是反省思維,它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推理和思考,過程較為緩慢,但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避免一些固有偏見的影響,從而有助于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屬于反省思維,它指的是我們基于充分的理性,使用恰當的標準對事物的價值進行評估、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決定我們“相信什么”和“該怎么做”(Chesterman,2014)。在我國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審辯式思維被認為是未來核心素養的基礎。

現有理論認為,審辯式思維包含“傾向”和“技能”兩個方面。審辯式思維傾向是個體有意識地采用審辯式眼光解決問題的心理準備狀態、意愿和傾向,是審辯式思維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它主要包含探求真理、開放思想、自信心、求知欲和分析性等特質。而審辯式思維技能是個體進行有效批判時必備的“審、查、判、斷”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分析、識別假設、推理和評估等技能(Facione,1990)。這兩個方面共同決定了一個人在遇到問題時能否進行批判性思考。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盡管審辯式思維與智力、創造力等能力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它們并不等同。因此,即使是一個聰明的人,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也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二)謠言面前,審辯式思維如何發揮作用?
疫情期間,我們最常聽到的兩類謠言便是有關“陰謀論”和“特效藥”。這兩類謠言正是以人們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炮制的。在這次重大疫情來臨之際,人們最關心的不外乎兩個問題:“為什么會產生新型冠狀病毒、它從哪里來”和“當面臨生命安全的威脅時,我們該怎樣去預防和治療”。因此,這兩類謠言在人群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當科學家們正在花大量時間探索病毒的源頭、中間宿主和傳播方式等真相之際,有人借機炮制出“生物戰”、“種族戰”等陰謀論,乍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實際上缺乏科學依據,而且無法被證偽。如果我們仔細去查閱以往的類似事件,往往會發現存在類似的謠言。在某種程度上,“陰謀論”好像是在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尤其是在人們的需求受到威脅,感到失控、焦慮和無力的時候。但由于消極情緒削弱了我們的審辯式思維傾向,讓我們更加依賴直覺思維快速做出判斷,因而我們常常輕信這類謠言。
同樣地,也有人臆想出了各種“特效藥”,毫無依據地夸大某一類藥物的特效。一個人如果懂得審辯式思維,就會主動進行一系列探究:有沒有權威的臨床數據(通常發表在權威的學術期刊上)表明這種藥起作用?在臨床實驗中,有沒有對比服用此藥與未服用此藥的病人的結果?有沒有對病人進行隨機分組?實驗中選取的病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安慰劑效應(病人雖然未獲得有效治療,但卻因為心理預期使得癥狀舒緩的現象)的干擾?審辯式思維正是通過不斷地提問,不斷地推翻錯誤假設和建立新假設,不斷地分析和評估已有的證據,以及不斷地排除可能的干擾因素等過程,逐步地找到問題的答案。這種“由客觀證據來推斷一個論點正確合理與否”的訓練,不應只限于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群,而應當融通于日常生活,在大眾中普及。
(三)怎樣培養審辯式思維?
首先,重視審辯式思維傾向的培養。時刻提醒自己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敢于提出不一樣的想法。比如,杭州市決定為市民免費提供口罩,人們可預約登記并到指定藥店領取。當聽到這個好消息之后,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馬上申請,盡快到藥店里拿到口罩。但是,具有審辯式思維的人很快會意識到這樣做可能導致人群聚集,有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可能就不會選擇冒這樣的風險。可貴的是,杭州市有關部門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決定為每一位預約成功的用戶免費送貨上門。由此可見,審辯式思維不僅對個人很重要,在政府部門、公司企業的重大決策中亦尤為關鍵。同樣地,在聽到“雙黃連能夠防治COVID-19”這個謠言后,很多人就匆匆地去藥店搶購,這其實也犯了沒有審辯地看待問題的大忌。
其次,審辯式思維技能可教、可學,每個人不是生來就會,更多地是通過教育經歷和生活閱歷不斷積累、慢慢習得的。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多問為什么,不能只專注于結果,更要有探索背后奧妙、刨根問底的科學精神。當聽到“喝高度白酒可抵抗新型冠狀病毒”這樣的謠言后,我們應從科學的角度探求如何治愈新冠肺炎,例如,可以在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中查到諸如《細胞戰斗實錄!新冠肺炎原來是這樣被治愈的》這類權威的科普短文。當了解了背后的機制后,諸如“喝茶、喝酒、吃洋蔥大蒜、涂風油精等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的謠言便會不攻自破。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很多網站在辟謠的同時簡明扼要地給出了一些理由,就此我們不妨順藤摸瓜,找到更多地反駁理由和證據。
再次,當今時代信息量大且更新快,但我們的思維節奏不能被帶跑。直覺思維固然有助于我們快速做出判斷,但也容易產生偏差。當大部分人都在靠直覺做判斷時,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慢下來,以審辯的方式獨立思考。疫情當前,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對于那些一味帶情緒,只拋出結論而沒有給出合理解釋,未提供詳實數據或數據來源不明的文章,大家務必要提高警惕,轉發也須謹慎。
此外,我們可以趁著宅在家里的時間,閱讀一些有關提高審辯式思維能力的書籍。比如,《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一書建議我們采用提問的方式來訓練我們的審辯式思維。在看到一段文字或信息后,我們需要思考:論題和結論是什么?支持結論的理由是什么?推理過程中是否存在謬誤(例如訴諸權威,將錯誤觀點堂而皇之地冠以“專家/權威人士觀點”)?論據是否可靠?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是否以偏概全、遺漏了重要信息?等等。思維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愿意去學習和思考的人才可能擁有縝密的思維。
流言止于智者。“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面對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如果還不能完全區分謠言和真相,我們不妨把當前獲得的信息作為一次鍛煉機會,與家人、朋友一起分析哪些信息是站不住腳的,哪些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無形中,你會發現自己學會了很多防疫知識,同時也會明白國家在面臨重大疫情時做出了哪些重大舉措;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因此培養了一種讓你終身受益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文/王騰飛 李辰宇
參考文獻:
[1] Chesterman, C. Thought and knowledge – an introduction tocritical thinking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014,30(4).443-444.
[2] Evans, J. S. B., & Stanovich, K. E. (2013). Dual-process theories of higher cognition: Advancing the debat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3), 223-241.
[3] 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M].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