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巧克力不僅是眾多美食的“靈魂”,還被視為愛與幸福的象征,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其貌不揚的可可豆,如何帶來“只融在口,不融在手”的絲滑享受?原本只是在亞馬孫盆地安靜生長的可可樹,如何在全世界熱帶地區安家落戶?舊時被視為“仙露瓊漿”、只有皇室和精英可以享用的巧克力飲料,又如何變身琳瑯滿目的巧克力系列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一部巧克力簡史,為我們研究科技發展史、世界貿易史、商業文明史甚至人類文明進步史,提供了別樣的觀察視角。
一群燕園學子,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課堂上,探尋巧克力的前世今生,洞察商業演進的內在奧秘,形成了這樣一本《巧克力簡史》。這本小書,讓我感到驚喜,也對“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更具信心。
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燕巧工坊的同學們,起初可能只是為了完成一項課程任務。但是在研究行業的過程中,在興趣的感召和老師的指引下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不斷拓展研究的視域和深度。也正因為此,他們學會了查找自己并不熟悉領域的可靠資料,學會在林林總總的信息中進行甄別,學會了認真和沉潛。同學們的文字可能不是非常老練,但研究系統而深入,讀起來如巧克力一般順滑。
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就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能力。大學的教育,不能以求職就業為衡量標準。除了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理解學科前沿,我們更希望學生擁有自主求真的信念和技能,積累貫通古今的經驗和智慧,樹立經世濟民的情懷和擔當。史論的訓練非常有利于實現這樣的目標。社會構成和演進的線索和法則,是隱藏在歷史之中的;人群行為的范式和特征,是由傳統塑造的。我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都需要訴諸歷史。這也是北大經濟學院一貫重視將史論訓練融入教學體系的原因。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燕巧工坊的29名同學精誠合作,在歷史長河中汲取營養,自然會收獲更多的成長。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滋味”。我想,心懷熱愛、理性思考、求真逐夢的年輕人,有能力享受自己的人生歷程,也能夠在未來收獲更多驚喜。
是以為序。
鎖凌燕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2020年4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