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成功的捷徑

有人說“成功的捷徑就是去模仿那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其實成功的捷徑就是阿甘式的奔跑,選定的一個方向,然后開始,并一直堅持下去。高中化學的捷徑就是從現(xiàn)在開始行動,哪怕最初的方法并非是最有效的,邊學習邊調整,行動永遠強于空想。

1.2.1 一定題量地夯實基礎很有必要

貝克漢姆能踢出世界上最好的右腳傳中球,他的任意球和角球也具有世界超一流水準,長傳球猶如巡航導彈一樣精準。因而人們習慣地稱他為“黃金右腳”。

人們往往驚嘆于貝克漢姆的帥氣和一流的球技。但鮮有人知,貝克漢姆所謂的天賦都是艱苦訓練的結果。

貝克漢姆說,其實他早把訓練的秘密公之于眾,只不過粗心的媒體和大眾沒有注意而已。在一部回顧1995-1996賽季曼聯(lián)隊表現(xiàn)的紀錄片里,曾出現(xiàn)過一組鏡頭:一個破舊的山地汽車輪胎掛在了球門的死角上,站在禁區(qū)外的貝克漢姆拔腳怒射,球從輪胎圈里穿過后直掛網窩。觀眾當時只是把這組鏡頭看作是對貝克漢姆球技的“夸張表現(xiàn)”。然而,貝克漢姆告訴人們,其實這就是他磨煉任意球技術的辦法。

貝克漢姆表示,從少年時代起,他就采用這種方法“狂”練任意球。到了曼聯(lián)隊后,這種練習更是家常便飯。他透露,曼聯(lián)隊每天的訓練結束后,自己都要進行這種“痛苦”的加練,不把球送進輪胎圈,自己就絕對不結束訓練。在練完“輪胎圈神功”后,貝克漢姆還要通過實戰(zhàn)射門練習來檢查一下“練功”效果,據曼聯(lián)隊的球員透露,貝克漢姆每罰十個任意球,一般都能進七個。

前文中所提到的記憶一些高考典型題的方法,會讓一些學生嗤之以鼻。甚至有人會認為文科是靠記憶,而理科是完全依據推導的。

文科方面要想有所建樹要依據強大的邏輯推導能力,其實這也算是理科的思想。理科方面想要有所建樹,就需要占用大量的素材。

Arrhenius方程式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溫度與反應速率關系十分重要。但是這個方程式的來源卻是大量實驗素材的積累,是一個經驗公式。

理科學習尤其是化學學科的學習,更加注重題量的積累。每一次做題時相同知識點的呈現(xiàn)是對熟練度的提升,每次命題中不同知識點的出現(xiàn)是對分析能力提升的重要訓練。

人教版《高中化學1(必修)》中有如下段落:

加熱時,濃硫酸還能與一些非金屬起氧化還原反應。例如:加熱盛有濃硫酸和木炭的試管。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而硫酸被還原為二氧化硫。

硝酸也能發(fā)生類似的反應。例如,濃硝酸和稀硝酸都能與銅發(fā)生反應。

氮元素是一種能表現(xiàn)多種化合價的元素。通過學習,我們已經知道,氨(N為-3價)可以被氧化成多種價態(tài)。在硝酸中,氮元素是+5價,當硝酸與金屬或非金屬(如碳、硫等)及某些有機物(如松節(jié)油、鋸末等)反應時,反應物或反應條件不同,硝酸被還原所得到的產物也不同,硝酸中+5價的氮得電子被還原成較低價的氮。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金屬如鐵、鋁等,雖然能溶于稀硫酸或稀硝酸,但在常溫下卻可以用鐵、鋁制容器來盛裝濃硫酸或濃硝酸。這是因為它們的表面被氧化為致密的氧化物,這層薄膜阻止了酸與內層金屬的進一步反應。

【例題1-1】下列指定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Cu溶于稀硝酸:

B.(NH42Fe(SO42溶液與過量NaOH溶液反應制Fe(OH)2:Fe2++2OH-=Fe(OH)2

C.用CH3COOH溶解CaCO3:CaCO3+2H+=Ca2++H2O+CO2

D.Fe(NO32溶液中滴加稀

【答案】D

例題的A選項來源于教材,濃硝酸的還原產物是二氧化氮,稀硝酸的還原產物是一氧化氮。例題的D選項也是來源于教材,但屬于間接的知識點考查,硝酸亞鐵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等效于溶液中加入稀硝酸,表現(xiàn)強氧化性,與二價鐵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例題1-2】在通風櫥中進行下表所示的實驗: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Ⅰ中氣體由無色變紅棕色的化學方程式:

B.Ⅱ中的現(xiàn)象說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層,阻止Fe進一步反應

C.對比Ⅰ、Ⅱ中現(xiàn)象,說明稀HNO3的氧化性強于濃HNO3

D.針對Ⅲ中現(xiàn)象,在Fe、Cu之間連接電流計,可判斷Fe是否被氧化

【答案】C

例題的B選項來源于教材原文中對于金屬鋁、鐵與濃硫酸或濃硝酸反應,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薄膜的考查。A選項也是源于教材原文的方程式。選項D則源于對于題干信息的提取。答案是C選項,可以認為是源于基礎知識的積累,也可以認為是源于選項B的提示,仍然是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的考點。

【例題1-3】下表所示的實驗中均有紅棕色氣體產生,對比分析所得結論不正確的是( )。

A.由①中的紅棕色氣體,推斷產生的氣體一定是混合氣體

B.紅棕色氣體不能表明②中木炭與濃硝酸發(fā)生了反應

C.由③說明濃硝酸具有揮發(fā)性,生成的紅棕色氣體為還原產物

D.③的氣體產物中檢測出CO2,由此說明木炭一定與濃硝酸發(fā)生了反應

【答案】D

這道例題,結合了濃硝酸的不穩(wěn)定性及教材原文中提到的硝酸可以與碳、硫等非金屬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點。本題的難度在于容易忽略紅熱木炭可以直接與空氣中的氧氣直接化合生成二氧化碳。

我曾經帶過一個一對一的孩子。某重點校實驗班的學生,一次大考后孩子的反饋是化學成績已經無憂,但是數學在班級墊底,問有沒有提升數學成績的好方法。

這個問題正好撞到槍口上,我興致勃勃地給孩子講了我高三如何通過一個月的努力將數學和物理成績提分的方法。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還給了一些贊同的眼神。故事已經講完,下意識地問孩子的數學成績。孩子的回答是:141……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實驗班的數學老師給他們發(fā)了一套近20年的高考真題及各區(qū)模擬題的匯編,并且這個老師的檢查非常嚴格,要求學生完成一定數目的題。為了能夠放學后有更多的時間去補課、去玩兒,這些孩子們就自發(fā)地組成了學習小組,組與組之間互相比拼,看哪一組能夠寫更多的題且準確率更高。班里最厲害的學生甚至能夠一堂小課就刷完一套半試卷,做每道題就像抄寫一樣幾乎不讀題,見到題目直接落筆最后全對。題海戰(zhàn)術要看如何去運用,像這種既注重數量又互相比拼、互相檢驗且更注重質量的題海方法確實能收獲良好的效果。

至少在學習上有一個可怕的事實就是你很努力,比你聰明的人卻更加努力,而且努力的方向更加正確。

《勸學》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钡恼撌?,強調的便是夯實基礎的重要性。

所有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都是建立在學的基礎上。對于連元素符號都不會寫的人,無法與其說明白什么叫化學反應中的電荷守恒、元素守恒。所以與其說我反對題海戰(zhàn)術,不如說我真正反對的是無效的題海戰(zhàn)術。有規(guī)律、有目的的刷題還是很必要的,也是對知識保溫的最好方法。

1.2.2 不斷優(yōu)化、重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從初中就會背誦,然而還是有很多人在學習時陷入迷茫。原因當然是“學而不思”。

從幾乎零基礎提高到一定分值相對比較容易。達到一定成績時,就會出現(xiàn)學習的瓶頸。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不同,瓶頸的出現(xiàn)可以是及格線、80分、90分或者96分左右。甚至曾經有一個學生,無論是大考還是小測,每一次考試都能很神奇地考出88分。

如何突破成績的瓶頸,是很撓頭的事情。多方詢問老師,其實辦法也不多。

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就診,都頭痛發(fā)燒,病痛的癥狀也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李延應當發(fā)汗驅病。”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癥,李延是內實癥,所以治療他們也應當用不同的方法?!瘪R上分別給兩人服藥,第二天一早,兩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正如華佗看病一樣,表面上瓶頸都出現(xiàn)在80分左右的學生失分點卻各不相同。每一次都錯在相同的知識點上的需要做專項突破;而每次答題中失分點都不相同的,則需要回歸教材落實基礎或者去校正答題語言。

【例題1-4】某同學利用如圖1-1所示裝置制備乙酸乙酯。實驗如下:

圖1-1

① 向濃H2SO4、乙醇混合液中滴入乙酸后,加熱試管A;

② 一段時間后,試管B中紅色溶液上方出現(xiàn)油狀液體;

③ 停止加熱,振蕩試管B,油狀液體層變薄,下層紅色溶液褪色;

④ 取下層褪色后的溶液,滴入酚酞后又出現(xiàn)紅色。

結合上述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中加熱利于加快酯化反應速率,故溫度越高越好

B.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主要是乙酸乙酯溶于Na2CO3溶液所致

C.③中紅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中

D.取②中上層油狀液體測其核磁共振氫譜,共有3組峰

【答案】C

這個經典的選擇題解析過程與答案并不是這段內容所要探究的重點。

關于這個例題的知識優(yōu)化重組,從第一個方面入手:關于酯化反應高中教材要求必須要寫可逆號。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5)》原文中用18O作為示蹤原子確定酸與醇酯化反應中的斷鍵位置。可逆號同時提示出口氣體既會有生成的乙酸乙酯,也會有具有揮發(fā)性的乙酸與乙醇。

該反應的條件是加熱,由此最終通入吸收液的氣體加熱溶液,因此會出現(xiàn)乙酸乙酯堿性條件水解而使酯層變薄的現(xiàn)象。同時因混合氣體是熱氣體,前面有加熱裝置,因此導氣管不能放入液面以下,以防止倒吸現(xiàn)象的產生。

僅解讀到這里可以解決這道題的困惑點:酯層變薄。這里強調的優(yōu)化重組就是要有效地去做題,而不是簡單選出答案或者得分。認真做一道題是為了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高中教材原文提示過一個黑面包實驗,這個實驗初中的學生也接觸過。

為什么會產生黑面包現(xiàn)象?第一反應得出的答案往往是濃硫酸的吸水性與脫水性。這是一個被訓練過的答案,這是一個被動記憶的知識點。結合人教版《高中化學1(必修)》中的實驗圖示及原文給出的反應方程式:

推出如下結論:濃硫酸表現(xiàn)脫水性,使蔗糖中氫與氧兩種元素以2:1的比例形成水;因濃硫酸表現(xiàn)吸水性,同時濃硫酸遇水放熱,等效于對該反應進行了加熱處理;加熱條件下濃硫酸與蔗糖脫水后剩余的炭黑(碳單質)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

結合以上這個熟悉的知識點制取乙酸乙酯過程當中,至少還原性的乙醇與濃硫酸相遇,就會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兩種氣體。因此也可以解釋制取乙酸乙酯吸收液要選擇飽和碳酸鈉溶液更主要的目的是:既能夠吸收二氧化硫氣體防止尾氣污染,又能減少乙酸乙酯因水解造成的產率過低。

這是突破瓶頸的一種方法:知識的優(yōu)化重組。

工業(yè)流程實驗中經常遇到礦石粉碎后再浸取的問題。標準答案幾乎成了套話:增大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

礦石粉碎之前,固體與液體只在固液接觸表面進行反應。接觸是反應發(fā)生的必要前提,沒有反應物之間的接觸,則談不上化學反應的發(fā)生。這里就隱含了一個知識點,沒有接觸就沒有反應,所以礦石粉碎前只有表面能夠進行反應,而粉碎后內部的礦石也能夠與液體充分接觸發(fā)生化學反應,在提高反應速率的同時,也提升了礦石的浸出率。

將這個思考內容深化,固體與液體的反應不僅要將固體粉碎,最好再加入攪拌等操作,以使固體與液體充分接觸。如果是固體與氣體反應,不僅要將固體粉碎,最好能夠將氣體從下端吹入并吹起固體,有效地增大固體與氣體的接觸面積。再進一步,催化劑一般都為固體,因此加入網狀或粉末狀的催化劑,能夠使催化劑更有效地與反應物結合,可以增強催化效果。

【例題1-5】在T溫度下,研究汽車尾氣處理過程中的反應: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選擇合適的催化劑可以提高出口氣中N2的百分含量

B.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可以降低反應①②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

C.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當縮小容器體積反應正向移動,平衡常數增大

D.由①②可知)在T溫度下的平衡常數為

【答案】C

這道例題同樣不作解析過程與答案的分析。只說明非常有爭議的選項A。加入催化劑可以提高反應速率,但無法提升轉化率,這是平時學習的一個常識。但A選項問的并不是轉化率提高,而是出口氣體中氮氣百分含量的提高。

同樣通入相同的氣體發(fā)生可逆反應。隨著氣體不斷通入,原有的氣體被吹出,新的氣體進入,而每一部分氣體都極難有充分的反應時間達到平衡狀態(tài)。因此加入催化劑的反應可以使單位時間的反應量增加,更接近于平衡狀態(tài),從而反應物更多的轉化為生成物,所以提到出口氣體中氮氣百分含量提高而沒有提到反應物轉化率的提升。

從這道例題當中可以總結出轉化率(可以用平衡產率代替)與產率(本題中提到的是出口氣體中的百分含量)的說法并不相同。這樣就可以總結出設問語言中微小的差別,再多對比幾道類似問題去優(yōu)化重組答題語言中必需的采分點,這也是高分段學生突破瓶頸的辦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石河子市| 利辛县| 平潭县| 响水县| 辛集市| 富裕县| 方城县| 冕宁县| 伊川县| 武威市| 富川| 和硕县| 宜川县| 峨边| 华池县| 洛隆县| 宜兰市| 子长县| 如东县| 格尔木市| 广南县| 伊宁县| 乐陵市| 张家川| 大田县| 平果县| 平塘县| 乐亭县| 仪陇县| 崇仁县| 洱源县| 铜陵市| 星座| 孟津县| 永城市| 彭山县| 西昌市| 平罗县| 曲阳县|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