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襲:艾丁教你高效學習
- 高東輝
- 2130字
- 2020-06-19 14:11:55
1.3 不停地追求卓越,成功自會不期而至
阿米爾汗在《三傻大闖寶萊塢》這部電影中最后說的一段話,大意如下:不停地追求卓越,成功自會不期而至。
過度關注于結果,反而一事無成。
生活在這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的人,往往容易沾染上浮躁的通病。選拔性的高考又使得唯分論的教學模式大行其道。常有學生會問:聽完這堂課究竟在考試中能提高多少分?相信更多的老師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老師,您講的高考考嗎?
居然有人把教學過程當作了醫院的門診!病人過來說出病因,醫生對癥下藥,一個療程或兩個療程藥到病除!
每年高考結束之后,我都會收到很多學生反饋的信息。幾乎每年都會收到類似的文字:老師,我在賣書時翻到了當年上您的課時寫的筆記,發現今年的高考題您曾經講過。這句話表面像是夸獎,但讀來的意思卻似乎是:老師,這道題我直到翻筆記的時候才知道您曾經講過,但是高考時我并沒有想起來,以致高考根本沒有得到分。
高考是一次選拔性考試,考的不只是簡單的知識記憶能力,還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閱讀分析、歸納整理、知識遷移、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由此,那種把教學過程當作去醫院看病的心理實在不可取。
名人的事例往往能夠讓人熱血沸騰,但缺少可復制性。人是不同的,生長的環境也不相同,完全模仿名人事例,很難獲得成功。但可以通過這些故事學習一種奮斗的精神。
19世紀時曾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于貧苦家庭,父母靠種地和打獵為生,由于經濟原因,他很早便輟學外出打工,做過擺渡工人、種植園工人,25歲前沒有固定職業,為生計不得不四處漂泊。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看上去也沒有什么前途的年輕人,卻創造了歷史奇跡。2006年他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名,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組織專家委員會對43位美國總統分別以不同的標準進行“最偉大總統”排名,他仍舊排名第一,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出身卑微,沒有背景又如何?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止努力向上的心。
人生不設限,除非你放棄自己。
每年暑假我都建議高一的新生可以跟著我去聽高三的課程。但每年這樣的學生都寥寥無幾。高一畢竟是新接觸這個科目的開始,高中的化學知識和初中的不可同日而語。高三畢竟是經過一輪學習進行最終復習的過程。所以更多的學生就會質疑我的建議,這樣做真的可以嗎?高一的學生能聽懂高三的內容嗎?
曾經帶過的一個學生,隨我同步學習。學到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時,學生問這部分知識是不是曾經講過?我告訴他這部分內容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那一部分已經大部分提及過。畢竟在講氧化還原反應時,我不喜歡脫離教材給學生設置難度,還是依據教材及考試大綱,只是將后面所要學到的方程式前移。這樣在學到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時學生才不會感到陌生。
這個學生聽后立即將元素化合物部分教材中出現的所有方程式全都抄寫下來。他的抄法是去掉方程式中所有的系數,自己進行配平。后來甚至發展到只抄反應物,當然也是去掉系數的,然后自己推斷生成物并進行配平。
當別的學生還在糾結于如何能夠記住錯綜復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時,這個學生已經對元素化合物的高中階段知識爛熟于心。
當別的學生還在糾結于如何準確地書寫出陌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時,這個學生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方程式的書寫,而想學習更多的內容。
所謂的教學相長,其實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是很難做到的。
不忍心讓這個學生每天還是浪費大量時間在課堂上,去聽那些他已經非常熟悉的知識。于是我就指導他進行更多的思考,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究竟是什么?當弄明白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變化之后,就順勢指導學生:電子如果通過導線移動,將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分開進行,這樣在導線中就可以產生電流,這就是所謂的原電池內容,也就是化學電源設計的原理。化學電源這一部分內容基本不存在困難后,我又繼續指導他,如果不需要化學反應提供電子,而是由外加電源提供電子,又會對化學反應產生何種影響,這也就是電解池原理的研究。之后將每一個電解池原理都進行細致打磨,就有了電化學法保護金屬、電鍍池、氯堿工業等這些內容的學習。
再之后結合氧化還原反應中先強后弱的反應原則就可以進入對于電解質當中電解一段時間及加入交換膜這一類電池的研究。
學生不停地努力、不停地落實,促使我不停地給學生更多的指導。高一結束時這個孩子已經學完了高中的全部化學課程。本想指導這個學生更進一步去研究一些大學化學的內容,甚至去參加奧賽并獲得比較好的名次,對老師來說也可以多一個炫耀的實例。但讓我最開心的是這個孩子轉而把精力用在補習自己的弱項,也就是語文和英語上。最終高考也如愿以償地考上了自己想去的學校及想學的專業。
積極地努力,認真地落實,并且有自己的規劃。這就是這位學生的方法。
重結果而輕過程是大家學習當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必須要注意重視過程。
學習新知識時注意閱讀,注意聽老師的講解過程。對一些需記憶的內容,快速記清楚。運用知識過程不限于做題的數量,要追求的是做每一道題都有效果,除非是做限時訓練,以期提升答題速度。總復習時更加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且多次對比類似題型的標準答案,找準得分點的標準語言。這樣無論從學習到答題環節都不懈地努力,相信提升成績及突破瓶頸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一味地只覺得學科知識難,或者一味去追求得分,真的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