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襲:艾丁教你高效學習
- 高東輝
- 7870字
- 2020-06-19 14:11:55
1.1 從理科學渣到化學老師的修煉之路
認為高學歷的老師就會帶出高分的考生,這樣的想法也促使學校和家長更加關心師資結構。事實上很多新畢業的碩士甚至博士學歷老師往往講授的內容讓學生一頭霧水,如聽天書,更何談教學效果?反而是一些學歷不高的老師更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在于高學歷的老師往往都是曾經的學霸,并沒有經歷過普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痛苦,而往往學歷沒有那么高的老師更容易抓住學生問題所在。但這也并非說老師尤其是中學的老師更應趨向于低學歷。學歷高至少可以說明老師的學習能力是超于多數人的,并且學科知識的厚度也是值得肯定的,只要老師用心教學,假以時日,未來的成就必不可小覷。盡管高學歷的老師在最初授課時需要一段與學生的磨合期,但從長遠角度看,在這個群體中能夠培養出的優秀老師數量必然值得期待。
很可惜筆者屬于后者。受學校教學環境的影響,我從初中一路玩到高中,蹉跎了歲月。高中生活滿足于成績并非倒數,小說、漫畫、搖滾樂等這些對少年殺傷力極強的東西陪伴著我成長。畢業的學校屬于相對較差的那一類,很多學生無法堅持到高三就離開學校去闖蕩社會或者回家務農了。留下來的同學,也不乏只為混到高中畢業證。高三班級人數驟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在班級的排名倒數了,第一次高三月考的慘烈成績讓自己突然意識到大學于我絕對是遙不可及的。沒有背景、沒有奇跡,最終大學畢業并且居然成了老師,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
1.1.1 給自己一個改變的理由
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已經表明自己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這已經基本宣判了高中的結束,別說考大學的奢望,在那個年代即使想上一個專科也是遙不可及的。
也許是出于同情心,或者純粹出于社會治安的考慮,校方居然要求我們這樣走讀的學渣也必須參加晚自習。這種出于拯救未成年人的考慮很難得到廣泛支持,畢竟晚自習時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無法肆無忌憚地看閑書、聽音樂、聊天。一些走讀的學渣組成了堅不可破的聯盟,大家都不去學校自習。
初中、高中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學校經常開家長會,而神經敏感的家長們又總是樂此不疲地參加,甚至在我所在的那個升學率只能以個位數計的學校,家長會的出席率居然超過正課學生的出勤率,雖然大部分家長心里明白自己的孩子與大學、大專甚至于高中畢業都是無緣的。
家長會當天總會幾家歡喜幾家愁,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學生,用愁字還不算準確,更應該說是惴惴不安、度日如年。好在以中學混過來的經驗看,每年也就愁那么幾次,每次也就幾天而已,其余的時間依舊可以我行我素。
家長會結束,父親回到家中沒有任何反常舉動:做飯、收拾屋子、準備好我學習所用的桌子,然后幫母親去忙活計去了。既然一切擔心都是多余的,索性像往常一樣攤滿一桌子的書、本、筆,然后沉浸在藏在課本下面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里。
家長會的第二天到學校總覺得有些異樣,而這種異樣更多的是自己一廂情愿的感覺。上午的課程在渾渾噩噩中結束。下午第一節是班主任數學老師的課。一反常態的是居然整堂課班主任都沒有再像唐僧那樣苦口婆心地嘮叨走讀生必須上晚自習的事情。直到下午自習課時才有機會和朋友們痛快地聊天,這才知道之所以班主任不再勉強走讀生上晚自習竟然和我的父親有關。從同學那里獲悉,因為上晚自習的事情,父親和班主任發生了激烈的言語沖突。
直到寫這些文字時也無法知道當時的真實情境。問了父親幾次,也許是上了年紀的緣故,父親的描述總是支離破碎,從旁人口中聽到的又不見得是事實。只能歸結為班主任堅持走讀生必須到學校上晚自習才有可能提高成績,在家自己學習就是浪費時間完全沒有效率。我的父親則堅持認為能否考上大學并不是一個晚自習能夠決定的,他堅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對自己負責,他尊重我自己的選擇。
那一天的最后一堂課是什么科目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好不容易放學回家見到父親想問下家長會的具體情況,父親只是說讓我好好學習就行,其余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吃過晚飯,我做了一個讓自己都吃驚的決定:和父親提出不在家學習,而是去父親的辦公室學習。父親同意了,收拾完餐具帶著我去了他的辦公室。那是一個三層的紅磚辦公樓,辦公樓已經有些破舊了,下午五點后樓里空無一人,大門是有門衛的,而且晚上整個辦公區也有巡視人員,因此辦公樓里連個守門的都沒有。靠近樓門的二樓辦公室就是我高三絕大部分時間上自習的地方。
螞蟻搬家似的把家里的學習資料都帶到了辦公室。第一天只帶去了數學書、練習冊和幾套卷子。現在想來,也許因為班主任是數學老師的緣故,所以第一天才會選擇只帶上數學的資料吧!也許是想通過最早提升數學成績給父親點回報吧!
記得在很多名人傳記中也經常看到生命中的一件小事,往往能促使人生的改變。生命有時就是這么奇妙,很多看似毫無關聯或毫不重要的小事,卻改變了人生。反倒是那些看起來關系一生的大決定,事后想起來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也沒有那樣深遠的影響。
一次再平常不過的家長會,一次沖突的小插曲,父親所表現出來的一點小小的信任,這些也許就是我高三真正開始認真努力起來的全部動力。
1.1.2 做自己的伯樂,找到人生中的千里駒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一個兒童都具備運動員的基本素質,只是絕大多數的兒童沒有機會也沒有意識去進行專業的訓練。這個世界上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其智商水平相差無幾,但真正在學業或事業上能夠嶄露頭角的,畢竟還是少數人。其實很多這樣的差異,僅僅是因為缺少一個契機,缺少一種方法而已。
從想開始努力,到真的見到一些效果,其間所經歷的時間僅僅是一個月左右。以百分制計算的話,數學從40多分提高到80多分,同期物理也從10多分提高到80多分,化學也順勢由20多分提高到了60多分。當時很多家長和同學都震驚于我的神速進步。
那個年代并不流行課外輔導,而我所在的地方也沒有什么補習班。周圍的人的說法讓自己也差點信了:我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只是原來沒有努力罷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學生問我如何能做到在一個月內有如此飛速的提升。
學生最容易受到例如提分、高考壓題、技巧方法、解題秘籍等這類文字的吸引。既然想要真的努力了,就求父親幫我買了一套《高考名師解題系列叢書》。看了很多之后才發現原來那些方法技巧對我來說毫無用處。
最初幾天的努力完全化為烏有,基礎知識薄弱,不是看不懂解題的方法、技巧,就是根本無法去應用。再好的一套教輔資料,在手中也無法發揮它的效果。這樣的打擊使自己意識到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也是我的學習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環:行動優先、積極試錯、及時調整。
學校中某些學科的作業是不得不做的,有時并非因為作業有效果,而僅僅是因為該學科的老師檢查過于嚴格而不得不寫。因此每天的自主學習時間,其實真的非常有限。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去積極地試錯、去閱讀教材、去做題,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大量消耗時間的事情。其中的矛盾在于做作業消耗時間太多,需要去閱讀教材,而閱讀教材又無法及時完成作業。學知識點還是去實戰練題,這個矛盾看似無法解決。
經歷過程的痛苦不是促使人化繭成蝶,就是促使人選擇逃避。
既然學知識點和做作業這個矛盾已經產生,那就干脆都不要去解決。無所事事,或者再回歸到小說、音樂上的惡性循環中,又覺得良心上過不去。總要找一些事情去填充這段時間,就像高僧通過誦經遮住自己的俗眼一樣,就像忘記某件痛苦事情的最好辦法就是積極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一樣。沒有時間沉浸在痛苦中,無論會不會,直接拿出歷年的高考真題試卷去刷高考題。盡管自己的成績確實很差,但每一張試卷當中總會有一些自己能夠解出的題。
完成一張高考真題試卷的時間并不長,原因在于整張試卷中自己會并且能得分的,通過蒙能夠得到分的,都實在是太有限了。但做一套高考真題試卷的好處在于培養優勢心理。做對了就會告訴自己在高考中確實能拿到分,做錯了就安慰自己這是高考難度的題,錯了也理所應當。
沒有了心理壓力的行動,往往是高效的。反正不去做作業,不去閱讀教材,每天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還是蠻多的。做完一套試卷之后,習慣于對比上一套或者上幾套自己做過的高考真題卷。最初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那一點卑微的自尊心。看到每套試卷當中都有能做出的題,就會自我暗示自己在高考當中也許還會有所收獲的。不經意的幾次對比,突然發現了一點曾經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幾年高考真題中很多知識點的命題規律性非常強,題型也非常相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兒童教育中想讓一個兒童明白一種行為的后果是不好的,說教的作用遠比不上讓兒童去試一下并承擔其后果。盡管高中的老師總在循循善誘地說高考命題規律性很強,學習時要抓住重點,但學生總是當耳旁風。在某種程度上,自己通過對比幾套高考試卷去總結規律的收獲,遠大于聽幾場名師的講座。
不僅是學習過程,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自己愿意主動去做一件事情和為了應付檢查而完成一件事情,所取得的效果往往相差甚遠。
最初對比試卷是將自己會的題進行匯總,爭取做到只要遇到類似的問題完全不丟分,每張試卷中都有得分點。一段時間后就不滿足于每張試卷僅能拿到個位數,同時因為只做自己會的題,每張試卷完成的時間非常短,僅僅是十幾分鐘而已。閑來無聊就去研究那些自己可能會拿到分、但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反正也不會,就去閱讀一下答案的解析,有不懂的地方,正好教材都放在手邊,就翻開來看一看。
這樣的考題,第一道題確實很難拿到滿分,但至少可以拿到其中少量的分值。通過閱讀答案解析并對比教材后,對知識點漸漸理解,對命題形式也漸漸熟悉。解決下一道類似題時翻閱一下上一張試卷中曾經解決過的題,把兩道題對比一下,找到相似點,找到解題的思路。試了幾次后,我發現居然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學懂一個知識點,會做一類題。
于是就想將這樣的方法應用下去。因為自己沒有收拾整理分類東西的良好習慣,所以為了找到一道曾經做過的原題就需要在一大堆資料中慢慢地找尋,這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了偷懶往往第一次做這種類型題時,就將這個題的題干解析過程全都背下來甚至默寫一遍。這種方式也成為后來教學中常常推薦給學生的方法,腦海中有些固有的題型,在后期解決同類問題時就會有參照,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解題的準確率而且能夠有效地節約解題時間。
這樣的學習方法在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上很有效,不僅整套試卷的得分率明顯提升,并且知識儲備越來越多。但學校的一輪復習是分模塊的,老師在課上講解的例題及所留的作業還是很令人痛苦。自主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寫作業的時間就被壓縮到幾乎為零。最終只能在第二天上課之前的早自習去抄別人的作業。
剛開始抄作業,僅僅是純粹的抄。抄了一段時間后,居然能夠發現“學霸”的解題步驟并不是最簡潔的,而且也能夠發現某些解題中的錯誤。有了這個發現后再去抄作業時就換了一種方法:拿到學霸的作業,簡單瀏覽一下解決思路,根據自己的思考自己解、自己寫。其實這也是一個限時訓練的方法,隨著自己知識水平的提升,以及學校進度的推進并通過在高考試卷中獲得的提升,漸漸在寫作業中獲得的益處越來越多。于是剛開始完全隔離的自我學習方法與學校的講解進度融合在一起。
這樣學習的效果展現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月考當中。答物理和數學卷都是用了40多分鐘就完成了整套試卷,其余的題自己并沒有復習、也沒有經過限時訓練,其結果就是真的不會。于是理所當然地成了全考場最早交卷的人。但是這次月考的成績卻高得出人意料,數學和物理兩個科目直接沖到班級的前幾名。
考場的分配是按照成績由高到低進行劃分的,因此老師也無法質疑作弊。畢竟在我的考場當中,我的成績是最高的,因此抄同學的可能性不存在。這次月考的成績使我堅定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也許是因為那次家長會的陰影還在,不久后在數學考試當中,23分鐘完成試卷并再一次取得了班級前幾名的成績。
但是成績也就定格在了百分制的80多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無奈中卻萬幸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每個人的智力發展方向是不相同的,對某些人有效的方法,也許對另一些人就會完全無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并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如果說學習有捷徑,那么這就是捷徑。
很可惜沾沾自喜于當時所取得的成績就不愿意再努力,之后又是回歸到原來的生活軌跡——小說和音樂的世界。這期間也做了一些保溫訓練,而這種保溫訓練是被動的,畢竟高三的學生每周都要經歷考試。
現在想來,即使繼續沿用這種學習方法,即使后期沒有回歸老路,成績繼續提升的可能性也并不大。行動優先、積極試錯、及時調整確實可以做到解決一個學科當中絕大部分問題,可以使考試當中的得分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但高考畢竟是選拔性的考試,檢驗的是考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語言表述能力等。沒有一定的學科思想和學科素養,在某個學科當中要想得到更高的分值也是非常困難的。
玩命似的“三分鐘努力”并且找到合適的方法,確實能夠起到奇效。但要成就卓越就要更加細心,更要持之以恒。
1.1.3 教書是無奈的選擇 成為高分班老師僅僅是因為堅持努力
如果可以做自己人生的導演,相信很多人都會無限次重寫電影的腳本。“如果”是一個偽命題,人生是一場單向旅程,無法回到原點,也無法重塑當初的自己。
但人們都喜歡“如果”這樣的偽命題,大學畢業后第一次面臨生活的壓力時自然會對自己說:“如果當初能夠過好每一天,也許今天就會迥然不同。”
畢業后做過很多職業,短期內盡管都可以維持溫飽,但略有盈余卻很難實現,無奈之下到學校做了老師。最初的想法是有了一定積蓄立即轉行,趁著年輕去做想做的事情,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于我而言教學僅僅是一份工作。
想去做還是必須去做?事業還是職業?
理想中從來就沒有當老師的選項,選擇這份工作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因此盡管最初所在的班級是重點高中的復讀部,面對的學生盡管高手云集,但講課相對還是比較輕松的。照本宣科一下從老教師那里“偷”來的講義,隨便搜集一兩道高考原題在課上作為例題講解,實在不行就拼湊一套隨堂測試的小試卷。反正都是一堂課,很容易就能夠聽到下課鈴聲響起。興致來了還可以給學生講一講大學當中的奇聞逸事,整堂課你好我也好,大家都開開心心的。
自己曾在高中是一個學渣,找老師問問題這種事情在意識當中是完全不存在的。要命的是這所學校的學渣太少了,找老師答疑就像是吃飯喝水那樣自然,更加要命的是,這些學生們問的問題五花八門,有課上講解不明白的、課上根本沒有講到的、甚至也有糾正課上講錯的及一些從來沒見過的問題。
因為始終無法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而無法真正逃離校園,畢竟吃飯是人生中第一大問題。沒有詩和遠方,只有眼前的茍且,甚至可以說茍且都快要茍且不下去了。第一次真心覺得當老師真的不容易。
好在一直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自我安慰的話。
沒有學過建筑學并且喜歡隨遇而安的我居然制定出一份標準的“逃生路線圖”。經過對學校的“地理地形”及學生上課時間規律的研究,利用這張圖可以輕易地避開大部分學生的提問。這就是最初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學生時代成績的提升,需要感謝班主任對是否去學校上晚自習的“重視”。老師時代則要感謝學生的“輕視”,這促使我將教學由職業變為事業。
學生們無法找到自己的學科老師答疑,漸漸也就學會了“自學”。
事情總有例外。一天中午班上的學生拿著化學資料走進老師辦公室那一瞬間我的內心超級緊張。萬幸的是這個學生越過了我的辦公桌走向了后方。本以為學生來辦公室僅僅是幫自己的同學交作業,或者是來辦一些其他的事情。但后排傳過了一段對話卻讓我如坐針氈。
“老師能麻煩您給我講一道題嗎?”
“你們班的化學老師就在前排啊。你去問自己的老師吧。”
“哦,謝謝老師。”
一段簡短的對話,學生抱著化學資料離開了老師辦公室。
被學生輕視,應該說是被學生漠視,連憤怒都沒有來由。盡管從來沒有想過將教學作為理想的職業,但這件事已使我無法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了。
不管怎么說是經歷過高考的,并且大學就讀的專業也是化學方面的。哪怕只是為了那點卑微的自尊心,也要直面學生的答疑。
行動優先,積極試錯,及時調整。
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無法真正找到學生問題的出處。但至少學生用的教輔資料還是比較統一的,基本就是那幾本,而學生所用的套卷無外乎就是高考真題、模擬題或者學校歷年的各類考試試卷。因此首先是刷題。
三個月時間,做過的試卷和教輔加起來有87厘米厚。題海戰術并非一無是處,但是濫用題海戰術卻無法得到想要的效果。為了應對學生的答疑而進行的題海戰術訓練所取得的效果就是對高考題目越來越熟悉,答疑時也越來越有底氣。對于成題漸漸地能夠做到信手拈來,但對于學生提出的新題尤其是探究類型的題目就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束手無策。因此盡管不再積極逃避答疑,但是每次答疑仍是如臨大敵。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個學校公認的學霸在圖書館里學習,正好面前攤開的是化學教材。坐在對面觀察著這個學霸認真地翻閱教材,將教材上的方程式和一些知識點謄寫到一個筆記本上。而這個學生的教材上,已經密密麻麻地寫滿了紅色、黑色及藍色等多種顏色的備注內容。
看完學霸的做法自問教材真的有用嗎?教材真的沒用嗎?
模擬學霸的做法,打開教材認真閱讀才發現幾個月努力下來在教輔還有試卷中積累的很多方法技巧,在教材中幾乎都能找到出處。甚至一些答疑時新題與探究題中無法解釋的內容,在教材中也能找到相應的文字。我忽然覺得教材果然是一個巨大的寶庫。
認真閱讀教材、認真記住每一個方程式、認真記住每一個反應的條件及反應環境、認真閱讀每一個實驗探究和科學史話。每次答疑或做題后有了新鮮的想法或新的內容,趕緊記錄在教材中。剛開始進度緩慢,幾度想要放棄。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與教學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
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另一個偶然的機會,學會了更多的東西。
某次月考后很多老教師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參與批改試卷工作,所以年級中絕大部分試卷就全由我獨立批改。因為僅僅是月考,所以試卷的保密程度并不高,得以將大部分試卷拿到家里慢慢批改。
剛開始是對著答案批改試卷,給出分值。這些工作做完所用的時間并不多,于是就想多做一些,算是對前期混日子的一點補償。將每一張試卷中學生錯誤的地方都用紅筆參照標準答案進行標注更改。這個工作很費時間,全部完成已經快天亮了。干脆不睡了,將所有試卷匯總在一起,按班級統計平均分、年級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將這些最常規的試卷分析工作上班前干脆做完了。
試卷分析工作完成后還有一段時間。于是翻開自己班的每一個人的試卷,再去對比歸納一下哪個題的錯誤率高,哪道題的錯誤率低,錯選的選項哪一個更加高頻……
一個無意之舉,結果到了班級試卷講評時,居然能夠不用對著教案而直接說出每一個試題的答案及錯誤原因,并且能夠直接指出某道題班級哪位學生做錯了。那堂試卷講評的課程,成為進入學校以來最受學生歡迎、最精彩的一堂課。甚至連那個曾經在辦公室漠視我的學生,也在課堂上投來了敬佩的目光。
因為無法知道行動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不去做或者猶猶豫地去做,等于完全沒有做,無法收獲效果。“行動優先、積極試錯、及時調整”往往能收獲超乎預期的效果。
這里所說的“行動優先”并非意味著是毫無目的的莽撞行為。
不再將教學僅僅作為一個職業,也不再消極地回避答疑,漸漸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于是學生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什么方法才能夠提升答題的效率,這個效率不僅僅是得分率,還包括如何縮短答題時間。
從研究如何針對同一問題去發現更多的解題方法,到研究一個知識點可以有多少種命題方式,再到從被動做題轉變為主動對比做題及創造新題型,一點點推進自己的教學水平,堅持著平凡的努力。將教學從職業轉變為事業也沒那么困難。
教書是無奈的選錯行。教學過程中可以有無數個選擇,可以逃避也可以面對。最終成為高分班的老師,僅僅是因為沒有逃避,而是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