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式學習
- 方軍
- 3664字
- 2020-04-26 21:24:50
微型學習:一次次學習小循環
學習之旅這個周而復始、持續不斷的圓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
通常,當代社會是這樣假設人一生的學習和工作的:人生的前二十多年是在學校里上學,從小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之后幾十年是用學到的專業知識去工作,一生走完一次學習的圓環。現在,人們知道專業對口只是一種假想,也強調持續學習、終身學習,但這個一生的學習循環意象對我們影響至深。
這個一生的學習循環并不符合現實情況。除了一生學習和工作的大循環,我們還會經歷很多小的學習循環。在生活中,每隔十來年,科技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現在對于各年齡段的人,手機支付幾乎成為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在工作中,你可能幾年就要經歷一次全面的學習循環,要么掌握新技能,要么落后被淘汰。
這個“學習之旅”圓環最形象地展示:我們的學習是一次次的循環。如果你所處的領域變化不是太快,你可能幾年走過一次學習的圓環。如果你所處的領域變化很快,比如做互聯網相關的工作,那可能每一年,甚至更短時間內要一次次走過學習的圓環。學習的循環早就不是一生一次的循環。
這是很多人一直在經歷的學習過程,只是尚未有人深入討論和為之命名。現在,“學習之旅”圓環可以幫我們比過去更好地看到我們實際所處的學習狀態。我期待有人能給這種學習正式命名。
這里,我先借鑒我國臺灣作家、著名出版人郝明義說過的詞,稱一次次的學習小循環為“微型學習”。郝明義曾說過一個詞叫“微型人生”:對比一生一次循環的先學習,再工作,最后退休享受生活的人生模式,現代人更好的生活選擇應該是微型人生,即每天、每周、每個月經過一輪“學習——工作——生活”循環。現在,我們的學習狀態正是相似的,我們進行的是一環又一環循環的微型學習。
讓我們再從好萊塢電影的經驗里尋找一些啟發。“角色弧”(character arc)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電影中的角色在各個階段的變化。沃格勒將角色弧和英雄之旅一一對應,他描述的是角色的變化,而換到學習的角度,我們可通過它看到個人的成長:有限地認識到問題——認識增長——對改變遲疑——戰勝遲疑——投身到改變中——實驗第一次改變——準備巨大的改變——嘗試巨大的改變——嘗試的后果(改進和阻礙)——再次投身到改變中——最后一次嘗試巨大的改變——最終解決問題。
角色弧的啟發:我們的成長過程

資料來源:摘自《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
微型學習小循環也是被證明非常有效的具體學習策略。
我們經常有兩種對比很強烈的學習體驗。第一種是,對于實際工作中馬上就要用的技能,我們可能學得很順利,也可能跌跌撞撞,但總可以學會并用起來。我們覺得這很平常。
第二種是,我們覺得自己應該系統地學什么,我們可能看書、上課、考證,用上各種學習手段,但學習效果一般。我們看到很多關于系統學習的成功的故事和榜樣,羨慕他們,自己卻很難做到。很多人把責任歸咎于自己:缺乏毅力、方法不對、沒有學習天賦等。很多人屢敗屢戰,每隔一段時間就再次立志要學習。他們有強烈的學習意愿,但不幸的是,他們始終沒有意識到,可能是自己選錯了學習的路徑。
人們說,學習必定是艱難的過程,有人甚至夸張地說,學習是反人性的,他們指的是逃避困難、喜歡安逸是人的本性。學習的確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如果總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可能就浪費了我們可以用于學習的寶貴的精力與專注力。
我們可以做的改變是,學習馬上就要用的知識與技能。走學習小循環是較好的路徑。朱莉·德克森在《認知設計:提升學習體驗的藝術》中寫道:“可以立刻被應用的知識是最容易吸引學習者的。而短期內不能被應用的知識,即使非常重要也很難引起關注。”
實用工具02:用知識與實干對撞——點、線、面
當我們理解了微型學習循環后,又一個學習工具就自然地出現了,它是我們為實干而學習所需要的。這個工具是,在小的學習循環中,用知識與實干對撞。如果說假裝學習之問是幫我們識別自己的學習狀態,那知識與實干對撞就是用來幫我們更好地度過“學習之旅”圓環底部最難的學習階段。
在“學習之旅”圓環中,從3點到6點,我們逐步地走到谷底,在谷底經歷磨難,然后又逐步向上,最終帶著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重返12點,回到日常的世界。我們想要真正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都必然要經歷這個磨難。很多人無法順利地學習,無法克服這個巨大的障礙。以畫大圈的視角看學習,學習很難。除少數學霸外,很多人感到學習是漫長、痛苦的過程,從而高估了學習的艱難。而以畫小圈的視角看,我們會看到,學習沒那么難。學習中最難的那個痛苦程度不會減小,但痛苦的時間周期縮短了,那么每一次我們所感受到的困難就小得多。
我們現在的學習本來就應該是用實干世界與知識世界對撞。我們成年人的學習是一次次小循環,長時間脫崗學習既不現實,效果也不佳。我們成年人的學習是根據實干中遇到的問題,選擇一個小切口,去知識世界中學習,然后很快就回到實干世界中檢驗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更快地檢驗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實干中需要的知識。我們的學習過程和過去的學習是截然不同的:過去,學習經常被認為這些是你必須掌握的知識,你去學吧,你的任務是攻克這些知識。現在,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
如何用知識與實踐對撞呢?在我看來,對撞的方法可用點、線、面來分別看:你遇到這個問題,想看看知識世界中有沒有解決方案,這是“點”的方式。你現在是這樣做的,想看看知識世界中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是“線”的方式。你現在掌握的知識是這樣的,想看看自己的知識和系統的知識之間有什么差距,這是“面”的方式。
知識與實干的對撞之一:“點”
在實干中遇到一個明確的問題,進入知識世界學習的目的是找到解決方案。這是知識與實干最直接的對撞。
對于知識與實干的對撞,有很多方法。我認為,關鍵是你要能準確地提問。如果你有明確的問題,那么,你可以去定點地查詢資料,你比較容易知道向誰請教可能會得到好答案。如果能精確地描述問題,你也可以在互聯網上的問答平臺提出問題并獲得解答。
關于如何準確地提問,有人給出這樣一個提問模板,你可以參考:一、描述清楚自己的問題;二、給出自己對問題的分析;三、告訴別人,我已經嘗試了那幾個方案,它們不可行;四、提問,就這個問題,或者就這個問題的某個方面,您可以給我什么建議?
由于問題很明確,相應地,你也很容易檢驗答案的對錯。這樣的實干與知識在點上的對撞最常見且很高效。
知識與實干的對撞之二:“線”
對于一個大問題,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一直以來我們就是這么做的,也的確可行。由于對現有的方案不滿意,我們決定去知識的世界探索一番,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通常很難再找到現成的資料、更懂行的專家,通常對這個問題最熟悉的就是我們自己。
如果說第一種問題是“點”的話,那去知識的世界探索更好的方法就是“線”的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去知識世界探索時,我們也可以找到高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前面提到Excel表格里的公式,我們已經掌握了公式的寫法,也用公式寫了一個簡單的財務模型,但我們還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時我們可以這樣做:去看看自己領域的各種樣例模板,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試著把人家的方法用到自己的表格里。我們還可以找一本書系統地學習一下Excel公式的功能,有一次我就發現,原來自己做的一部分復雜的公式根本沒有必要,用Excel提供的數據透視表這一基本功能就可以了。
深入研究他人的模板或完整學習一組方法后,拿我們現有的做法來對照,我們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技能。
知識與實干的對撞之三:“面”
在成年人學習中,一種典型的系統學習方式是EMBA,它是為那些有多年經驗的企業高管準備的商學院課程。企業高管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豐富的經驗,EMBA課堂不是為他們提供某個方面的具體知識或技能,而是為他們簡要地提供一個完整的商業知識體系。在學習中,企業高管一方面可以通過EMBA補充自己不了解、未深入的領域的知識,比如多數非財務出身的高管可以通過EMBA補充財務會計方面的知識。但EMBA更重要的是另一種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用自身的經驗與課程提供的知識體系進行對撞,也包括與其他同學的對撞,在對撞中提升自己。
以上的做法可以看成是點、線、面中的“面”。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可以采取類似EMBA的思路。在一個領域工作較長時間之后,我們也可以找機會系統地學習一下。我們還可以學習其他領域的系統知識,用它來跟自己的經驗、知識對撞。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軍事愛好者,如果你全面地學習了“二戰”期間諾曼底登陸的過程,那你可能會對如何組織團隊干一件大事有不一樣的理解。前幾年,很多人通過讀鹽野七生寫的《羅馬人的故事》來系統學習古羅馬的歷史,對照歷史來思考產業變遷。我對麥哲倫進行人類首次環球航行的故事很感興趣。我反復研究能找到的資料,越看我越發現,即便我們想要創造的與能夠留下的不是麥哲倫那樣的功績,我們也依然可以從他的探索歷程中感悟甚多(在“思維2”的案例討論中,我會講述我從麥哲倫的故事中學到的)。
總的來說,讓實干世界與知識世界有效對撞,是我們面對艱難的學習過程的方式。點,是解決具體問題;線,是系統地學習一組知識;面,是全面地對照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外部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