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討論 安迪·格魯夫的學習方法:沒有假裝學習,只有真實對撞
安迪·格魯夫是對我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學習榜樣之一,甚至很多時候我認為他是最重要的那一個。在我們這些科技互聯網行業工作者最早學習管理技能時,格魯夫恰好出現在我們面前。他是全球知名的戰略大師,為業內分享了很多實用的管理方法與技巧,他的管理方法在硅谷科技產業中被廣泛使用,我們也跟著學習。他是我想學習借鑒的“實干的學習派”和“學習的實干派”。
我偶爾會向人說起格魯夫的學習故事,在講述格魯夫的故事給“90后”聽時,有人建議說,現在的“90后”沒經歷過個人電腦的巔峰時期,不一定認識格魯夫,你提及的他面對癌癥的個人故事,大家恐怕也不會有共鳴,當時人們關注他這段經歷,多多少少是因為他是“商界名人”。
但不管怎樣,從格魯夫的學習經歷中,我的確學到極多,其中的很多學習方法和管理方法我現在還在用。最重要的是,對我自己而言,從他那兒,我知道了我們這些工程背景出身的人,該如何更好地學習。我反復讀格魯夫寫的每一本書,仔細讀哈佛教授寫的格魯夫傳記,模仿他的學習方式。接下來,我就通過三個故事說說我記住的格魯夫的學習方式,看看他是如何走過一次次學習之旅的。
在第一個故事中,格魯夫是典型的學霸。從小時候開始,他似乎總在進行不可能的學習。1957年,他不得不離開家鄉匈牙利,作為難民來到美國。這時,他幾乎只會蹩腳的英語。他想辦法進了紐約城市大學,但學習并不順利,老師點名他都聽不出來是在叫他的名字。
對此我們長話短說,畢竟語言問題對格魯夫這樣的學霸不是什么大難題。他最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了化學工程博士學位,成為仙童半導體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在工作中,他再次盡顯學霸本色。鉆研起技術來,他是好手。雖然他的博士專業是化學工程,研究流體力學,但出色的學習和鉆研能力讓他很快成為半導體領域的專家。工作之外他還在大學講課,在1967年出版了一本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專著《半導體器件的物理與技術》。在之后很多年里,這本書都是大學的經典教材。
如果格魯夫的學霸人生一直沿著這樣的路徑發展,那也沒什么特別的,我們最多說,格魯夫有強烈的學習意愿,他也善于學習并成為頂級專家,我們都認識不少這樣的人。
問題是,當你要學習看似不相關的東西時,你還有這樣的意愿嗎?你還能學會并成為頂級專家嗎?比如,你是文科背景,大學里可能學過一點兒高等數學和編程,但現在的工作要求你必須學編程和數據分析,你會有什么反應?
在接下來的第二個故事中,格魯夫遇到了源自實干世界的學習挑戰。芯片界兩位頂級大師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是格魯夫視如恩師般的人物,他們創辦英特爾時,拉上格魯夫一起,讓他成為第一名員工,也可以說是第三位創始人。不過,他們安排格魯夫說:“你不能再負責技術研發了,你去負責芯片的生產管理。”
在新的芯片公司,格魯夫的職責變了。格魯夫意識到,這三人中的確只有年輕一點兒的他可以做這件事,他必須去學習管理,包括工廠管理、生產管理、團隊管理。
以芯片生產管理為開端,格魯夫開始了可能是在科技產業里最輝煌的關于管理的自我教育。我們來看他的學習成果:一、他最終成為英特爾的董事長、CEO,帶領英特爾走向輝煌;二、他提出了戰略轉折點等觀點,迄今為止,他仍可能是世界上排名前50位的管理大師、戰略大師;三、在我看來,更為重要的是,他孜孜不倦地向整個科技產業講解具體管理技巧。夸張點兒說,整個科技產業的經理人都是他的學生,他總結的高產出管理方法是上一代科技產業經理人的必備工具。他發明的目標管理最終變成了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方法,在谷歌、雅虎、亞馬遜等公司發揮作用,現在更成為新一代互聯網公司必備的管理工具。他的管理學習成果連起來是:他領導了優秀的公司,他創造了管理理論,他傳播了管理實踐。
格魯夫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有目標感強的學習意愿與專業的學習能力。
格魯夫認識到,自己的工作職責變了,自己必須去學習管理,跟工作一起成長。格魯夫曾經在日記里說,世界上有三種人:一是根本不適合自己工作的人,是次品;二是勉強能完成現在的工作,但無法與工作一起成長的人;三是那些有著成長能力的人。格魯夫是第三種人。格魯夫在認識到自己新的學習目標之后,后面要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
格魯夫以專業的方式學習。格魯夫把管理的實踐當成了一個專業來學習,就像當年他研究流體力學、半導體、芯片工廠管理一樣。他的學習過程很漫長,也很復雜,這里不一一詳述。總之,他學習了管理的多個細分領域的知識,并達到實踐大師的境界。哈佛教授理查德·泰德羅在為格魯夫寫傳記時這樣評價:“他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精通不同的領域。”
格魯夫的第三個學習故事很個人化、很特別,他為了自己的生命去鉆研,即便是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也努力學透,這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我們來看看,格魯夫是怎樣在一個特殊領域運用自己的學習精神和學習能力的?
當醫生告訴你“你長了一個腫瘤”,你會有什么反應?
腫瘤有三種治療選擇:手術、放療、冷凍。當醫生告訴你“手術最有可能除掉腫瘤”時,你會有什么反應?
我們多數人,恐怕就聽從醫生的建議,畢竟醫生是專家。
當格魯夫面對這樣的艱難選擇時,他有怎樣的反應呢?
1995年,格魯夫被診斷出癌癥。后來,他在一本書的附錄中詳細
地講了這段經歷。簡單地說,格魯夫當時的反應是,把癌癥當成一個專業來學習。
格魯夫白天打電話預約更多的權威醫生做進一步的診斷和咨詢,晚上研讀大量醫學論文,總結論文里的數據,對不同文章中的數據進行比較。他還通過聽腫瘤醫學會議的錄音報告來學習。
格魯夫這樣說:“這些學習讓我想起,年輕時就是這樣學習半導體知識的。”當他鉆研時,他逐漸認識到,不同的醫學專業都在強調自己的治療方法有效,但相互沖突。差不多花了一年時間,做了大量的調研,格魯夫變成了一個準醫學專家。
在治療時,格魯夫自然還需仰仗頂級的醫療專家,但他了解,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偏見或偏好。他認為,自己需要學習,需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以做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選擇。在面對人生的難題時,格魯夫的處理方式跟他一直以來的學習模式是一樣的,即系統地學習一個專業,讓自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格魯夫詳細寫下幾種可能的選擇,列出了用來判斷的數據指標,寫下判斷的條件。最終,他做出性命攸關的抉擇:他選擇放療。1995年的治療很成功,21年后的2016年,格魯夫在79歲時去世。
提到在治療過程中的經驗之談,格魯夫說:“做做調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別把任何人的話當成圣經。最好的方法是做比較性的工作。”我的朋友、碳9加速器的創始人馮新老師說:“那些引領世界的精英,即使得病了,他們的反應也會跟普通人被動等待醫生的擺布不同。自我驅動型人格的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和控制欲會讓他們走向自主探究的道路。”
如果仔細看很多厲害的名人,我們會發現,他們也跟格魯夫相似,不是停在一個狹窄的領域里面,而是持續地學習,成為一個又一個跟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有關的細分專業領域的專家。現在,知識、技能、環境在更快地迭代,我們更需要有這樣強烈的學習意愿和專業的學習能力。
以上就是格魯夫的三個學習故事,如果再提煉精簡一下,從格魯夫的學習故事中,我學到的學習關鍵詞是“學透一個領域”。如果需要,我們就應去鉆研、學透徹、使用。如果可能,我們應努力地把自己所學教給別人,教會他人,我們自己會覺得更透、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