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式學習
- 方軍
- 7609字
- 2020-04-26 21:24:49
“學習之旅”圓環:召喚、磨難、返回
“英雄之旅”源于心理學家榮格的原型思想和神話學家坎貝爾對東西方神話的研究。坎貝爾發現,東西方的所有神話故事都有著相似的結構,他將之總結成“英雄之旅”圓環。“英雄之旅”圓環深深地影響了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星球大戰》導演盧卡斯、《侏羅紀公園》導演斯皮爾伯格、《教父》導演科波拉、《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等人。
著名編劇教練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將“英雄之旅”擴展為好萊塢編劇們用的“作家之旅”圓環。它更為實用,可以指導編劇們的故事創作,如《超人》《玩具總動員》《復仇者聯盟》的故事幾乎都是按照“作家之旅”圓環創作的。“作家之旅”圓環中的12個階段是很多好萊塢電影的主角都會經歷的,而那些主角在熒幕上的歷險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我們可以把“英雄之旅”圓環用在學習歷程中。在學習之旅中,我們是學習的主角,可以借助它來駕馭學習,甚至用它幫忙駕馭我們自己的人生。沃格勒這樣說英雄之旅,他本來想尋找的是“故事的原則”,但后來發現,這是“一整套的生活原則”。這不難理解,因為英雄之旅、作家之旅以及我們這里延展出來的學習之旅反映的都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英雄之旅是這樣一個圓環:英雄從日常的世界出發,進入未知的世界去冒險,歷經磨難,經歷高潮,最后再回到起點,也就是日常的世界。在好萊塢編劇們用的作家之旅中,圓環被細分為這樣12個系列事件:①日常的世界;②冒險召喚(刺激性事件); ③拒斥召喚;④見導師;⑤越過第一道邊界;⑥考驗、伙伴、敵人;⑦接近最深的洞穴;⑧核心的磨難(中間點、死亡與重生); ⑨報酬(掌握寶劍); ⑩返回的路;?復活(高潮); ?攜萬能藥回歸(結局)。
簡化來看,英雄之旅與作家之旅圓環都分為三個階段。按《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的劃分,每一部電影都可以分成三幕:第一幕,英雄下定行動的決心;第二幕,在冒險的世界里,英雄采取行動;第三幕,英雄贏得勝利,重返日常的世界。在日本推廣作家之旅的岡田勛進一步簡化它,說這三幕是開始、經過、結尾。也有人說,這三幕是開始、中段、結尾。
我們來更形象地看如何把“英雄之旅”圓環用到學習中,延展出“學習之旅”圓環。“學習之旅”圓環就像一個時鐘的表盤,上一半是我們所處的正常的實干世界,下一半是未知的知識世界。我們從12點鐘出發,跨過邊界,進入知識世界去探險,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然后將所學帶回來,用于實干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像被無形的力量牽著走一樣。
英雄之旅往往只走一圈,而我們的“學習之旅”圓環中的時針走了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息。稍后,我們會詳細討論學習的重復小循環。現在,先讓我們用電影故事來看看一次英雄之旅或學習之旅中我們的心路歷程。
“從本質上說,不論如何變化,英雄的故事都是一段旅程。英雄離開舒適、平淡的地方,到充滿挑戰的陌生世界去冒險。這段旅程可以是外部之旅,也可以是一段內心之旅。在所有精彩的故事中,英雄都會成長和改變,在旅途中改變自己的人生。”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
開始階段:召喚
在第一階段,英雄在日常的世界。在時鐘表盤正上方的12點,我們處在日常的世界,周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我們在日復一日的日常世界中,不免會感到厭煩。
源自英雄之旅的學習之旅
學習之旅

英雄之旅

學習之旅與英雄之旅對照表

資料來源: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原書第3版)[M].王翀,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這時,有一些冒險的召喚來誘惑我們。以《星球大戰》電影為例,盧克·天行者是一個農民的孩子,他在叔叔的農場里勞作,度過艱苦的童年。有一天,盧克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父親是著名的絕地武士和星際飛行員。盧克突然發現,自己有了不一樣的使命。
沒有人愿意輕易地離開舒適的正常世界,在聽到冒險的召喚時,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拒斥。盧克也不例外,他返回了農場,但回去后他發現,叔叔、阿姨都被黑暗的暴風突擊隊殺害了。盧克打消遲疑,堅決地出發去冒險,去拯救宇宙。
接下來,英雄會遇到一個導師。在《星球大戰》里,盧克遇到了絕地大師歐比旺,后來他還遇到了尤達大師。要注意的是,導師只是幫我們做好應對未知的準備,而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自己去面對。沃格勒寫道:“導師經常只是需要在英雄的屁股后面溫柔地踢上一腳,把他踹進未知的冒險中。”
對了,如果你有機會以導師的角色幫助某個人,要記住沃格勒的建議,“最好的導師意見可能也是最簡單的:深呼吸,堅持住,你干得不錯。你有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就在你的心里。”
終于,英雄越過第一道邊界,從日常的世界進入冒險的世界。我們的學習可能是學習已經有人總結的知識,或是自己去做研究,探索新的知識邊界,我們的學習也可能是反思,去總結回顧自己的體驗。
以時鐘表盤來看,到了第一道邊界時,我們是從12點走到3點。接下來,我們來看英雄在未知世界的探險,即第二階段。
經過階段:磨難
看電影時,我們都知道,第二幕通常是電影的主體。電影就是講英雄在未知的世界里冒險的故事。我們去看電影,是為了這些精彩故事。在冒險世界中,主角通常會遇到很多考驗,遇到伙伴和敵人,他可能遭遇一個又一個挫折,甚至可能遭遇至暗時刻。
再看時鐘表盤,英雄之旅的這一階段是從3點到6點,再從6點到9點。英雄在冒險世界中的經歷恰好跟這個曲線很相似:英雄掉入深淵,經歷磨難,重新爬升。
在電影故事的高潮部分,主角瀕臨死亡,然后重生。在《星球大戰》中,當盧克被敵人拉到水下很長時間時,觀眾都擔心他會不會死掉。導演當然不會讓電影的主角那么容易就死了。盧克經歷磨難,救回了莉亞公主,返回日常的世界。
當人們考慮學習時,經常想到的都是這第二幕,尤其是核心的磨難階段。在學習之旅的這個階段,我們學習與練習。各種學習方法都會把重點放在這一階段,以幫助我們克服這個階段的障礙,稍后我們也會詳細討論。
這里從整體看“學習之旅”圓環時,讓我們先關注不那么熟悉、經常被忽略但很重要的一個階段:第二幕的第一個階段,即“考驗、伙伴、敵人”階段。它經常被視為電影橋段。在電影中,酒吧經常是這個階段的場景,在酒吧里,電影的主角見到朋友、惡人和各種各樣的人,獲得信息,開始熟悉新世界的規則。在《星球大戰》中也有這樣一個讓人興奮又充滿危險的小酒館,里面擠滿了奇形怪狀的外星人。在這里,盧克感受到自己已經進入非常世界。
對應到學習中,這個小酒館就是我們開始學習時遇到的各種快速入門的圖書、課程。沃格勒說了一句我們可以直接用在學習中的話,我把原文中指代英雄主角的他改成“你”:“不管你上過多少學,你在這個新世界里又變成了一年級的小學生。”我們不應該輕視這個“考驗、伙伴、敵人”階段,只有有效地度過這個階段,我們才能有機會深入知識世界的底部。這也正是為什么在學習之旅中我們明確加上了“新領域快速入門”這一階段。
結尾階段:返回
在《星球大戰》每一部中,盧克都差點兒死掉,經歷的每次磨難又都讓他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并因這樣的經歷變成一個新人。每一次,從冒險的世界回歸,盧克都帶著成果返回日常的世界,他恢復了銀河系的和平和秩序。
在未知的世界完成冒險之后,我們還是會返回日常的世界,那是我們應該待的地方。學習時,我們經歷的是相似的:在未知的知識世界,我們經歷磨難。但我們不會停在知識的世界,我們終究要帶著新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重返實干的世界。
只有返回了實干世界,我們才能成為坎貝爾說的“兩個世界的主宰”。你不妨對比看看,他說的兩個世界跟我們說的實干世界與知識世界是不是很像:實干世界的時鐘嘀嗒嘀嗒地前進著,而知識世界是關于因果的。坎貝爾說:“英雄能夠自由地跨越兩個世界,從時間幻象的世界到因果關系的深層世界,再返回來。”
第三幕是返回,是我在用英雄之旅對照我們的學習之旅時想得最多的。在我看來,就學習而言,我們最大的困難很少是如何開始旅程,而多是如何返回。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是從非常世界回到正常世界的“返回的路”階段,這是英雄想要返回,但被復仇者追殺且充滿兇險的情景。學習時,我們不會被追殺,但我們經常找不到返回的路。
我們也可能不想返回,在知識的世界里,我們享受到極大的知性快樂。神話中有著類似的主題,坎貝爾寫道:“天上方一年,地上已經百年。”但我們必須返回地上,沃格勒寫道:“醒一醒,探索者們!不要沉浸在慶祝活動里,回憶一下為什么跑來這里!”
從知識的世界學習后返回,我們要有一些特別的行動,在學習之旅中我們稱之為“把知識變成能力”(在“思維2”中,我們會詳細討論面對未知和面對已知的各種方法)。
這里,我們用英雄之旅的比喻先看看這些特別的行動。坎貝爾和沃格勒都用故事的語言說過英雄之旅。沃格勒描繪的圖像尤其鮮明,他寫道:“在古代,獵人和戰士在返回家園前都必須接受凈化,因為他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一仿照沃格勒的話說,你必須放棄學習者的自我,變回實干者的自我。
在考慮學習歷程時,我們發現自己也需要這個凈化過程,我們要讓返回的自己能夠適應實干世界。英雄作為兩個世界的主宰者,他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按坎貝爾的說法是:“(他)不會使一個世界的原則污染另一個世界的原則,但可以使大腦借助另一個世界來了解這個世界。”
總的來說,英雄之旅的這個圓環有很多優點:它體現了古今中外共通的人性,我們可以把自己放入其中,去對照與體悟。它細分成了多個關口和階段,我們可把它作為地圖來幫自己預見學習旅程中的障礙。可以這么說,用英雄之旅改造的學習之旅可作為我們學習旅程中的心理地圖。
我們接下來不再逐一討論英雄之旅的每一個環節了,而重點關注我們這本書的主題——學習。如果你對“英雄之旅”模型感興趣,我推薦你閱讀克里斯托弗·沃格勒所著的《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他從一個十多頁的《〈千面英雄〉的實用指南》開始,逐漸設計出成為好萊塢編劇指南的“作家之旅”模型。原理性的英雄之旅變成了一個設計故事、修改故事的實操工具箱。如果你喜歡看神話,坎貝爾的經典巨著《千面英雄》值得細讀。
到這里,我們一直在談論學習之旅的艱難。我們知道學成之后的快樂:完成學習之旅后,我們會像英雄一樣,帶著榮耀和成就回歸。但寫到這里的這一刻,我們可能說了太多的艱難,我擔心過度渲染了困難,因此這里補充討論一下學習的快樂。艱難只是學習之旅的一部分,知識世界充滿了新奇與樂趣。回憶一下,我們會發現,學習過程中充滿了無數的樂趣,我們想象小孩子學會一個新技能的快樂表情就知道了,那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
我在讀到兩位日本學者合作寫的《帶你踏上知識之旅》(中村雄二郎、山口昌男/著)一書之后,開始把求知和旅程聯系起來。這里請允許我摘錄中村雄二郎的幾句話,借用他的話來展示求知給我們帶來的那種樂趣,他將求知和旅行放在一起思考,當他說旅行時,你可以認為就是在說求知。
當我們外出旅行,準備進行一次充滿了未知和偶然因素的旅行時,總會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悸動和興奮。
旅行能夠把我們在具有惰性的日常生活中被塵封的心扉打開,使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種種憧憬。
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常常會給我們一種清新的詫異,旅途中所遇到的事情往往帶給我們一種強烈的感動。
所謂求知渴望的好奇心,就是我們對世界、自然及事物所表現出的一種強烈的興趣。
所謂好奇心,就是指以清新的心情對不期而遇的事物感到驚奇的一顆心,就是求知的渴望。
與日常平安無事的生活相比,人在旅行中會變得審視自己。
我們進入知識世界的學習之旅是由好奇心引導的,好奇心又在這個過程中被進一步激發,綜合起來的效果就是中村雄二郎說的,求知是“超越日常生活自由自在地飛向奇異世界”。
可惜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飛得起來,太多人飛不起來,他們假裝學習。
實用工具01:我是在假裝學習嗎
三四年前,當我把英雄之旅和學習聯系到一起后,從這個“學習之旅”圓環中我得到的第一個實用啟發是,我們可以用它來測試自己是否在“假裝學習”。
很多人的學習煩惱是學習沒有成果。在看了“英雄之旅”圓環后,我認識到,那些沒有成果的學習可能并非真的在學習,而是假裝在學習。這個工具是一個簡單的問句。
當學習無法達成預想效果時,請自問:
我是在“假裝學習”嗎?
成年后的假裝學習是很常見的現象,但這與我們在學校里偷懶有很大不同,值得好好討論。第一種假裝學習是從來沒有真正啟程。你我都有這樣的經歷,比如,想要學習某些專業知識,買了書卻大多沒有看完。又如,有人去參加為了獲得證書的課程,但考完試所有的知識立刻都忘記了。
從“學習之旅”圓環時鐘表盤看,第二種“假裝學習”是時針在12點到3點之間徘徊,從來不能走完一個學習循環。這些人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舒適的日常世界,沒有越過第一道邊界進入未知的知識世界。
第二種假裝學習有時會呈現很隱蔽的形態。比如你遇到一個工作難題,必須學習新技能。你已經開始鉆研了,但在遇到第一道難關時,你就退縮了。你當所謂的“伸手黨”,請別人直接告訴你怎么做,你抄捷徑跨到了時鐘的9點位置。結果是,你沒有進入知識的世界,沒有經歷學習過程,下次再遇到這個難題時,你還是不會。這樣的成年人假裝學習現象,在學校學習中是較少見的,因為學校里的教學安排給我們預先畫好了學習路徑,它通常就是一次次“學習之旅”圓環,我們必須跟著走。
我們掉入這種假裝學習陷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跨不過去第一道門檻。在自我提問之后,我們還可以接著用“學習之旅”圓環來尋找應對之道。參照學習之旅的那些路標,我們給出三種具體的解決方法。
方法一: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動
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動,讓自己輕松地越過第一道邊界。在日本作家神田昌典寫的《未來藍圖:用未來引導現在的思維工具》一書中,我看到他建議想辦法讓自己輕松走出“最初的一步”,他說我們要努力做出這樣的行動:“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也能踏出的第一步。”比如,當你準備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時,你立刻去把相關的書買回來,買書是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能踏出的第一步。相比那些根本沒有買書的人,你已經前進了一步,你采取了阻力最小的行動。
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動是越過第一道邊界的好方法。很多人正是被看上去有難度、需要大把時間的行動攔在外面,他們對自己說,將來再做,結果是永遠沒有行動。
如果你買了書沒能看完,我們接著按這個思路來找解決辦法。書沒看完的原因經常是,書太厚了,你看了前面一小部分就停下來了。當我們試圖學習一個不了解的領域時,一頁一頁地從前到后把書看完只適合那些非常有毅力的人。在逐頁看書之前,你可以先選擇阻力較小的行動。你可以看一下全書的目錄,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先翻閱一下,這樣,你就對它有了一個最粗淺的認識,讓那個未知的世界從全黑、什么都看不清,變成朦朦朧朧的狀態。
在《深度工作》一書中,計算機科學教授卡爾·紐波特講了一個人學習編程的故事,紐波特主要想講的是屏蔽社交媒體和電腦,而這個人的做法恰好展示了阻力最小行動的魅力。很多人學習編程就拿起電腦開始試,而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是:帶著幾本主要的書和打印的文檔,帶著簽字筆、熒光筆、紙,不帶電腦,把自己關在圖書館,在幾周的時間里,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把所有的內容都看幾遍。之后,當他開始實際練習編程時,他發現自己的基礎知識甚至超過學了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人,他后續的編程學習非常順利。這個人的封閉式看書、看文檔,相比于后續在編程上的學習和實踐,是從長期來看阻力較小的行動。
方法二:“見導師”
我們可以看到,“見導師”是英雄之旅中明確的一個階段。在英雄之旅中,見導師,指的是被他人推動跨過關口,從正常世界進入冒險世界。這里的導師不是指講課的老師、帶你的師傅,而是指廣義的導師,是任何能夠推動你去學習的人。在電影《綠野仙蹤》里,多蘿絲遇到很多導師,大法師奧茲號召她去做不可能的任務,善良的女巫教她魔法國的規矩,小狗托托引導她按照自己的直覺去行動,這些都是“見導師”。
外部的導師能夠幫我們跨過學習的障礙,但是對方也許都沒有意識到他會成為我們學習的導師。例如,你沒有掌握技能,任務完成得太慢、太差,上司一頓批評,他的話可能刺激你去學習。這也算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見導師”。
關于見導師,無論是作為見的一方,還是作為被見的一方,我自己都有不少體驗。十年前,移動互聯網來了,我已經好幾年沒有寫過一行代碼,我去向朋友請教,他突然說了一句,你有基礎啊,完全可以自己編程做移動應用程序,不難的。因此,我去學了移動互聯網的開發,帶著團隊開發了幾款應用程序。又如,某年春節前,一個新的產業機遇到來,我跟朋友說,你的機會來了,你可不能放假。他在春節期間瘋狂加班,事后他說,他被我狠狠地踹了一腳,由此開始了一段痛苦又快樂的學習旅程。
“學習之旅”圓環還讓我看到一種假裝學習——在學習的世界里流連忘返。我們周圍都有特別愛學習的人,對于從實干世界跨進知識世界,他們不會遇到任何障礙。但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行為模式是,學了一個領域的知識,又報名上了其他領域的課程,還忙著看其他領域的書,他們在知識的世界里流連忘返。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學習各種新知識、新技能,卻不肯返回日常的實干世界去運用這些技能做事,這其實也是一種危害很大的假裝學習現象。有時候,愛學習的人最容易掉進這個陷阱里。只愿意學習的人,正是沒有看到我們所處的世界要分成兩個,一個是實干的世界,一個是知識的世界。我們進入知識的世界去學習,目的是回來實干。我們的主場在實干的世界。
對這一類假裝學習的人,“學習之旅”圓環也給我們準備好了實用工具。在“英雄之旅”圓環的結尾,我們可以看到,英雄必須帶著寶劍、秘籍、萬能藥回歸,讓日常世界的人們也能受益。每一次學習之旅,我們都必須盡快從開始階段、經過階段進入結尾階段,帶著知識和技能回來實干。
方法三:畫小圈
那些特別愛學習的人在知識的世界里流連忘返,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愛學習的人比說服不愛學習的人要難多了,愛學習的人在想法上自然地占據一種道德優越的位置。遵循這本書中我們一貫采取的思路,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不妨暫且把大問題放下,先用實用的方法一點一點地解決小問題。
面對這樣的假裝學習,我們建議:將“學習之旅”圓環縮小,先嘗試畫小圈的小循環,而非畫大圈的大循環。比如,如果你現在要用Excel做公式,那就學這一點即可。這樣,你在實干世界和知識世界之間快進快出,就掌握了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花了幾個月學習Excel每種公式的寫法。
這是源自個人學習的痛苦領悟。我經常不自覺地被一個小問題所吸引,鉆進復雜的知識世界四處探索,樂在其中。比如我可能帶著一個問題去上網查資料,結果在一個個鏈接中迷失,用瀏覽器打開幾十個網頁,下載了很多報告和資料(絕大多數并不會讀)。然后,我突然想起來問自己:我是干什么來的?這時我才收神回來,把其實早已經找到答案的問題解決了。
總的來說,假裝學習是成年人學習遇到的一大難題,不愿學習和太愛學習的人掉進了同一個陷阱。自問“我是在假裝學習嗎”這個簡單的工具值得常備在我們的學習工具箱中,隨時提醒我們,幫我們識別自己的學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