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糧食品生產實用技術
- 馬濤 肖志剛主編
- 1620字
- 2020-05-06 20:25:19
第四節 粟米
一、粟米籽粒形態結構
粟米又稱小米,即谷子去皮后的部分。谷子的別名有白粱粟、粢粟、粟谷、硬粟、秈粟、黃粟等,為禾本科植物粟的種仁。米粒小、卵圓形,色澤呈乳白或淡黃,主要分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三種。經科學家研究證實,我國是谷子的唯一原產地。
粟米為帶穎的穎果。穎包括內穎、外穎和護穎,有光澤。外穎較大,位于背面的中央而其邊緣包向腹面,且在其中央有三條脈紋。內穎較小,位于腹面,無脈紋。內、外穎有黃、乳白、紅、土褐等顏色,具有光澤。在內、外穎的外部有兩片很大的護穎,和高粱相似。粟的護穎很容易被脫除,因此,一般所見的粟多是不帶護穎的粟。
穎果(即糙小米)的形狀大都為卵圓形,有的也為球形或橢圓形。其背面隆起,有溝,胚位于背面的溝內,長度為穎果的1/2~2/3;腹面扁平,基部有褐色凹點,即為臍。穎果的顏色分為黃色、淺黃色、蠟色或白色,一般沒有光澤。
粟米的果皮很薄,其橫細胞與管狀細胞很相似;種皮由一層單層大細胞組成,有串珠狀的細胞壁;糊粉層由單層排列整齊、近乎方形的厚壁細胞組成;胚乳內充滿多角形淀粉粒,淀粉粒有明顯的核,淀粉粒中靠近籽粒邊緣的較小,在內部的則較大。
二、粟米的物理性質與加工品質
1.粟米的粒度
粟米的粒度小,其范圍是長1.5~2.5mm、寬1.4~2.0mm、厚0.9~1.5mm。粒度的實際大小隨品種、成熟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品種的混雜以及成熟程度的不同都會造成粒度大小不勻。而粒度的差異又會給加工帶來許多不便和困難,因此,對整齊度差的原糧,有條件時應盡可能采取分粒加工,以確保產品的出率及產品的質量。
2.容重與千粒重
容重大小是評定粟米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它與粟米的品質、成熟程度、整齊程度和含雜高低等有關。一般來說,容重大的粟米容易脫殼,且出米率高;容重小的粟米脫殼困難,同時出米率也低。千粒重與粒度大小、飽滿程度及籽粒的結構有關。通常可按粟米千粒重的大小將其分為大、中、小粒,千粒重3g以上的為大粒,2.2~2.9g為中粒,1.9g以下者為小粒。
3.水分
粟米含水量的高低與粟米加工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加工要求,其水分一般在13.5%~15%之間較為適宜。粟米含水量過高,外殼韌性大,胚乳的強度減小,不僅影響脫殼,還影響產品質量和出品率。因此,對水分大的粟,在加工前需要經過晾曬或烘干處理,但要注意,不要曝曬或急速烘干,以免籽粒變脆,使得加工時容易產生碎米。如果粟米含水量過低,皮層與種仁間的結構較緊,則不利于碾白,并易出碎,造成產品出率下降,能耗增加。
三、粟米的化學性質與加工品質
粟米中的淀粉含量為60%~70%,粟米淀粉中直鏈淀粉含量約為27.2%,故粟米淀粉的凝膠穩定性好、持水力強、膨脹力高、糊化溫度高、熱焓變化大,但透明度低、凍融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差。
粟米中蛋白質含量豐富,不同品種粟米中的蛋白質含量差異較大,低的只有7.2%,高的達19.71%,平均含量在11.42%,高于大米、玉米面、高粱等。粟米蛋白質是一種低過敏性蛋白,是安全性較高的食品基料,特別適宜于孕產婦和嬰幼兒食用。粟米蛋白的氨基酸種類齊全,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賴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他7種的含量均高于大米、玉米和小麥粉,其中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尤為豐富。
粟米中的脂類含量為2.8%~8.0%,一般為2%~5.5%,主要存在于胚的油質體中。粟米的脂肪酸主要由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約占脂肪酸總量的85%。
粟米中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之首,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含量較低,一般糧食中不含有胡蘿卜素,而每100g粟米中的胡蘿卜素的含量達0.12mg;維生素E含量相對較高,大約為43.48μg/g,粟米中的煙酸利用率較高,其不像玉米中的煙酸呈結合型而不利于人體吸收。粟米中富含的色氨酸在人體中也能轉化為煙酸,因此,粟米中的煙酸可以滿足人體的需要。
粟米中的鈣、鐵、鎂、銅、硒等礦物質含量很豐富,高于大米、小麥、玉米中的含量。由于粟米不需精制,因此粟米中礦物質的含量也高于大米。由于粟米含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因此也可加工成特定的營養米供特殊病體的人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