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股權治理
- 股權激勵從入門到精通
- 張哲鳴
- 3642字
- 2019-12-11 10:57:08
控制權維度
創業初期一般都比較難,為了企業發展壯大,每個創始人都會竭盡所能,其中也包括借助外力——融資。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企業融資意味著控制權的轉讓,當創始人的股權稀釋到一定程度時,如果沒有其他協議的特別規定,創始人的控制權就會受到威脅。
想想看,這些年失掉公司控制權的創始人,結局都如何?
2001年,新浪在美國上市的第二年,創始人王志東被趕出董事會,失去了對新浪的控制權。
2010年,1號店從平安融資8000萬元,出讓80%股權。后來,平安將1號店的控股權轉讓給沃爾瑪,沃爾瑪全資控股1號店,創始人于剛離開。
2015年,俏江南創始人張蘭被趕出局。
2016年1月,“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沒有掌握多數的投票權,無力反對“去哪兒”網與攜程的正式聯姻,只能出走。
其實,這里講的控制權就是要在公司掌握權力。想要實現創始人的控制地位,首先就要明白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掌握控制權存在的關鍵。公司股東股權達到50%以上,就會擁有絕對控制權。
擁有多少股權才能掌握公司的控制權?答案是占股比例大于50%。控制權,一般是相對于所有權來說的,是指對某項資源的支配權,不一定對資產擁有所有權。所謂資產,是企業在過去的交易或事項中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這里的“擁有”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產權,是對資源擁有處置的各項權利;而所謂的“控制”是指,即使沒有資源所有權,也可以對資產產生的主要經濟利益進行支配。
持股形式維度
這里,主要探討自然人持股、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和有限合伙企業持股等三個維度的特點。
一、自然人持股
(一)自然人持股包括個人直接持股和代持兩種
1.個人直接持股
所謂個人直接持股市值,激勵對象變更工商注冊登記,直接將主體公司的股權登記到員工個人名下。這種持股方式,個人擁有所有的股東權利,激勵力度最大;完全由員工個人支配處置,歸屬感最強,稅負最低,操作最簡便。
2.代持
所謂代持,就是激勵對象的股權由他人或機構(公司)名義上持有。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激勵對象通過與代持人簽訂代持協議的方式持有股權。
股權代持是合法的,我國法律保障隱名股東的權利。這種方式操作簡便,由名義股東進行注冊,只要激勵對象與名義股東簽訂代持協議即可。但存在一定風險,除了名義股東竊奪股權風險,還會出現上市不規范風險。
(二)自然人持股的所得稅負特點
1.股權轉讓所得稅
(1)一般股權轉讓。《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個人轉讓股權,應納稅所得額=股權轉讓收入-(股權原值+合理費用),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2)限售股股權轉讓。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67號)的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其中,應納稅所得額=限售股轉讓收入-(股票原值+合理稅費)。
2.股息紅利所得稅
(1)個人股息紅利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2018]第3條第3款規定: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稅率為20%。
(2)上市公司股息紅利所得稅。根據《關于實施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2]85號)規定,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1個月)的,其股息紅利所得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暫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員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不超過1個月(含1個月)的,個人所得稅率為20%;處于1個月至1年(含1年)的,個人所得稅率為10%;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個人所得稅率為5%。
3.自然人直接持股不利于公司治理
(1)自然人直接持股使股權分散,會削弱實際控制人的控制權,比如,自然人股東太多,會分散股權,增加管理難度,影響決策效率。
(2)員工直接持股使股權固化在固定人身上,容易造成持股員工“搭便車”而變得懈怠,無法產生有效的激勵效果。另外,公司失去主動權,持股員工上市套現走人,不利于員工留存,會影響公司的市值管理。
(3)員工股權的進入和退出,一般都會造成公司股權結構的變更。股權轉讓頻繁,手續復雜,不利于操作。如果員工不配合股權變更手續,還會引起法律糾紛,耗費掉大量的時間和財力。
二、有限責任公司持股
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是指設立一家公司制企業持有主體公司的股權,員工持有有限公司的股權,間接持有主體公司的股權。
1.有限責任公司持股的稅負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是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另外,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股東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持股平臺需要雙重稅負。
2.股權轉讓所得稅
有限公司秉承“先稅后分”原則,當有限公司對外轉讓公司股權時,有限責任公司按2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公司向自然人股東分紅時,自然人股東按20%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3.股息紅利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法》[2018]第26條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居民企業直接投資于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因此,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平臺取得股權分紅時,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持股平臺內部分紅時,自然人股東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4.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有限責任公司的治理按照《公司法》規定:修改章程、增資、減資、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等重大事項需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一般事項需經代表1/2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因此,實際控制人要掌握持股平臺的控制權至少需要持股平臺公司1/2以上的股權;如果員工持有平臺公司的股權比例超過1/2,則原股東或公司管理層有可能失去該部分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另外,有限公司內部管理還要遵循《公司法》規定,比如,設立“三會一層”的組織架構、分紅前需提取稅后利潤10%作為法定公積金、股權轉讓時需要其他股東放棄優先受讓權等。
三、有限合伙企業持股
有限合伙企業持股是指,設立有限合伙企業持有主體公司的股權,員工持股有限合伙企業,間接持有主體公司股權,是間接股東。
1.有限合伙企業持股的稅負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合伙企業合伙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9號)規定:合伙企業以每一個合伙人為納稅義務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繳納企業所得稅。合伙企業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稅”的原則。所稱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合伙企業分配給所有合伙人的所得和企業當年留存的所得(利潤)。
因此,有限合伙企業沒有企業所得稅,合伙企業所得利潤先在合伙人中分配,再由合伙人以自己的名義申報納稅。
2.股權轉讓所得稅
《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財稅[2000]91號)(以下簡稱“91號文”)第4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作為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比照個人所得稅法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稅項目,適用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前款所稱收入總額,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活動所取得的各項收入,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營運收入、勞務服務收入、工程價款收入、財產出租或轉讓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營業外收入。因此,合伙企業轉讓股權時,自然人合伙人按5%~35%的累進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
有些地方為了鼓勵股權投資類合伙企業,在有限合伙企業轉讓股權時,對有限合伙人按“財產轉讓所得”征收20%的個人所得稅;對執行合伙事務的個人合伙人,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征收5%~35%的累進所得稅。上海、深圳均按此規定征稅。
此外,有些地方出臺了更優惠的政策,對股權投資類合伙企業自然人統一按20%的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比如,天津、北京、青島等采用的就是20%的征收稅率。
3.股息紅利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執行口徑的通知》(國稅函[2001]84號)(以下簡稱“84號文”)規定:合伙企業對外投資得到的利息、股息、紅利,不并入合伙企業的收入,應單獨作為投資者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和紅利,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法》(2011)第3條第5款規定: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稅率為20%。因此,自然人通過有限合伙企業持股時,從主體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的個人所得稅率為20%。
4.有限合伙企業持股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1)可操作性強。有限合伙企業遵循《合伙企業法》的規定執行,從設立到日常運營都比較簡單,可以通過約定《合伙協議》的方式來確定管理規則,利潤分配和財產份額的轉讓操作更加靈活。
(2)易于股權管理。普通合伙人可以用少量的出資完全掌握持股平臺的控股權,達到分利不分權的目的。實踐中可以由實際控制人擔任普通合伙人,作為股權激勵的“股票池”;員工股權進入和退出,都要通過普通合伙人的財產份額轉讓來實現,這樣才更利于對股權進行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