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股權設計
- 股權激勵從入門到精通
- 張哲鳴
- 3277字
- 2019-12-11 10:57:08
資金驅動型企業
什么樣的企業是資金驅動型企業?比如,房地產。
萬科成立于1984年,1988年改制為股份公司,1991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萬科改制上市前,王石放棄了持有萬科大量原始股份的機會,放棄了成為萬科控股股東的資格,為“股權分散”打下基礎。
王石曾高調認為:萬科一直是股權高度分散的企業,中小股東就是萬科的大股東,雖然沒有絕對控股,但有相對控股。多年來,萬科已經適應了這種股權結構,對董事會負責,管理層有絕對的發言權。
1994年發生“君萬之爭”后,王石意識到了高度分散的股權對萬科控制權的影響,于是重新創建了一個控制權相對集中的新萬科。王石覺得只要有了華潤的庇護,自己就能高枕無憂,于是多年來他都在登山、游學、做紅燒肉,最終放大了寶能系的欲望——試圖控制萬科。
2000年,王石與萬科管理層“賣掉”第一股東,之后引入華潤,王石變為專業的職業經理人,萬科也就成了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2004年在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前,華潤對萬科的持股比例均維系在15%左右,一直都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但隨著寶能系的持續增股,華潤失去了其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可以發現,王石與萬科管理層“賣掉”第一大股東身份后,萬科就走上了股權高度分散的道路,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直至寶能系出現,問題才慢慢浮現。其實,萬科在股權激勵政策制定與實施上都做得不錯,但依然逃脫不了控制權旁落的風險,根本原因還在于股權設計出現了問題。
股權設計就是公司組織的頂層設計,傳統企業轉型,戰略和商業模式解決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股權設計解決的則是誰投資、誰來做、誰收益等問題。股權設計理論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內容:
1.股權價值
股權價值計量不僅關系著股東利益,還影響著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股東權益,必然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要想計量股東權益價值,就要根據資產的價值屬性選擇恰當的方法。在互聯網時代,股東利益最大化就是股權價值最大化,可見估值比利潤更重要。
2.股權架構
股權架構就像一座大樓的框架,核心主體是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股權結構、關聯公司的交易結構。忽視了大樓框架的設計,即使工程隊再厲害,也無法建造出理想的高樓。
3.公司治理
設計股東會、董事會、管理層、監事會的游戲規則,就能使投資者獲得最大收益。民營企業創始人一般都擅長獨資打天下,不善于合伙合作;即使是多個能力強的人合伙經營企業,一旦公司治理出現問題,也無法取得理想的經營效果。
4.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模式主要有創客模式、持股模式和分紅模式3種。目前,許多股權激勵技術或方案都是基于工業化思維,但如今的很多員工都不再依附于企業,能力強的員工可能還想獨自創業,不屑于拿企業的那點兒股份;另外,在工業化時代,以利潤為坐標實施持股激勵是極端錯誤的;但在互聯網時代,公司價值才是持股激勵的唯一標準。
5.股權融資
設計股權融資額度、融資時間點、估值范圍、融資對象,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持續經營,也需要保持經營的相對獨立性。這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對公司估值高預期,錯過了股權融資的最佳時機,后續大都會出現資金鏈斷裂;二是不能因為股權融資的對賭協議,失去公司的主要股東地位和控制權。
6.股權眾籌
股權眾籌既可以吸納種子用戶,也可以解決公司初期的資金瓶頸,將資金、人才和資源都籌集到位。但這里要特別注意股權分配問題,如果100個股東,每人持有1%股份,那么公司必然會散伙。
7.股權投資
股權投資不是債權投資,要么賺得盆滿缽滿,要么落個血本無歸。要想跨過投資中的坑,就要找到未來的BAT。如此,今天投資10萬元持有1%股份,未來就可能市值100億元。
資源驅動型企業
什么類型的企業屬資源驅動型企業?比如,星級酒店基本上都屬于資源驅動型企業。這類企業如何進行股權設計呢?看下面幾個案例:
案例1.錦江股份
錦江股份是錦江集團旗下A股上市平臺,主要負責集團的有限服務酒店的業務。大股東是上海錦江國際酒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力強大,持有公司50.32%的股權,實際控制人是上海市國資委;二股東弘毅投資有著豐富的國企改制經驗,持有公司12.32%的股權,實際控制人是實力雄厚的錦江集團,對公司在資金、物業、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國企改革領域取得了很多成績,曾參與過中國玻璃、中聯重科、石藥集團等國有企業改革項目。
在管理結構層面,錦江股份由盧浮亞洲、鉑濤、維也納、法國盧浮四大酒店板塊組成,后臺在財務、銷售渠道、物資平臺等方面實現了整合,進行統一管理。
鉑濤、維也納和盧浮基本維持原班人馬,各板塊酒店可以保持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管理特色,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做到優勢互補,提升效率。之后,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激勵方式不足、制約發展速度等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錦江股份成立了新的子公司——盧浮亞洲,其是一家國企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激勵機制更加靈活。另外,盧浮亞洲采取市場化的高管聘任制度,高管團隊由錦江團隊、盧浮歐洲高管團隊和其他酒店集團的外招團隊組成,市場化傾向更明顯。
鉑濤采用內部創業式的孵化器模式,不同品牌的產品設計、收費模式各不相同,而后臺的會員系統、財務系統則相互統一,在保證經營效率的前提下,能夠充分發揮各設計團隊的能力,覆蓋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群體。
維也納采用了好的激勵機制,能夠充分激發一線員工的積極性,擴張速度最快,進一步鞏固了中端龍頭地位。同時,為了提高一線人員的積極性,采取“超額獎金+百分比提成”的方式。另外,收購維也納80%股權后,維也納創始人從剩余的20%股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激勵團隊,進一步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
案例2.首旅酒店
如家自創建后,股權一直都比較分散,多數大股東都是外部投資方。2015年12月,首旅酒店開始著手收購如家,收購方案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從工行紐約分行借款12億美元,購買如家65.13%流通股權,2016年4月完成交割;
第二步,以增發股份購買資產形式,向如家其余主要股東收購剩余34.87%股權,總計發行2.47億股;
第三步,公司向8名特定對象定增募集38.73億元配套資金,總計發行2.02億股。
收購如家完成后,大股東首旅酒店的股權被稀釋至36.74%,資源變得豐富,遂將公司定位為資源整合型平臺;攜程持有公司15.43%的股權,成為二股東,間接實現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人力資本驅動型企業
人才驅動的企業有哪些?最典型的就是慧憬股權,最大的成本是人才。這類企業依靠的是人才的核心驅動能力。對這類企業進行股權設計,要注意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創始人/發起人
在企業里,創始人是團隊的靈魂,也是公司的核心人物。作為公司的創始人或發起人,要無條件享有一定的身份股比例,一般建議20%~30%。其實,只要是公司的核心人物,比如,馬云、劉強東等,本來就該享有這樣的身份股比例。
第二個維度:共同發起人(合作人)
創業初期,一般都是創始人與合伙人共同發起一個項目。共同發起人一般是指在創業初期就在企業一直打拼的合伙人。創業初期是公司發展的最艱難階段,如果沒有融資,就要利用團隊的執行力去克服困難,一起堅持把公司做大。創業創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利益結構,重新構造一種商業模式。
創業階段一直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在公司享有一定的股權比例,一般是20%左右。通常都根據人頭均分,比如,四個合伙人,20%平均分,每個人就是5%。
第三個維度:資金股
如今雖然很多創新企業在創業初期都是靠融資進行驅動,但多數企業在最開始還是要依靠自有資金,因此資金還是最直觀的風險成本。所以,創業初期,就需要合伙人一起出錢、一起面對風險。
資金股一般按合伙人出資的比例來分配,比如,3個合伙人,各人都出了10萬元,這10萬元可能用于前期市場人員的工資;做互聯網,可能會涉及服務器的費用,包括辦公租金等。各人出10萬元,平均分,每個人就是10%。如果只有CEO一人出資,不管出資多少,都由CEO獨享,資金股的比例多為30%。
第四個維度:歷史貢獻+職位權重股
歷史貢獻包括了合伙人的背景、他過去做過哪些成功案例、過去所在公司的背景、在新項目里擔任的職位等。同時,在不同行業,針對不同合伙人的各職位權重也不太一樣,比如,智能硬件行業,團隊里負責底層技術研發的,就包括核心專利人員,在職位權重方面的股權可能要多一些。再如,社交、電商平臺可能更重視產品或運營,產品合伙人和運營合伙人的股權可能就要比技術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