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下冊)
- 徐志頻
- 3259字
- 2019-12-13 18:49:10
玖拾叁
| 1868年(同治七年)四月十八日
與孝威
孝威覽之:
今日吳橋營次有平江朱孝廉承基遣人來尋朱副將德樹借銀,不知朱副將在陜未來也。詢知湖南會榜中十四人,不知其姓名。
爾所錄寄試稿,首作尚可,次、三不佳,詩有稚句,不中為宜。斷不可發下第牢騷,惹人訕笑,反求諸己可也。況爾已蒙恩得官,更不當與寒士爭進取乎。
孝寬三月中旬書來,言爾母服參茸補劑漸望復元,惟足踵未愈。家中大小均吉,可無掛念。爾可不急出京,以沿途游勇、惡團到處皆是,無法無天,行旅時有戒心。如已出都,則暫于保定客店住歇旬日,見張廉訪號正軒向其詢軍行進止,作信請其發遞,以便營中遣人來接。軍行無定,不得不如此已信致張廉訪,并得其回信照辦。切勿躁急,以貽我憂。
賊由津折竄而南,已入山東境,我軍緊追,十一、十二、十三連獲勝仗,我亦即率師南趨武定、東昌之間。東阻大海,南濱大河,西阻運河,現值黃、運交漲,積潦縱橫,北則劉、張、朱各軍兜剿,馬隊總之,機局湊拍,或可于此間了卻。李、丁、英均防黃、運,我軍主剿,不敢稍有諉避也。手此諭知。
四月十八日吳橋行次書
左宗棠、恭親王、李鴻章被逼輪番掛帥
一、懸賞首級,捻軍竄近紫禁城
1865年(同治四年)農歷七月,捻軍被劉松山一仗打得分成東西兩部:東捻以任柱、賴文光為首,西捻由張宗禹統領。清軍內部也針對敵情做出大致分工:李鴻章負責剿滅東捻,左宗棠負責剿滅西捻。
1867年(同治六年)農歷十二月十一日,李鴻章率領淮軍,通過揚州一戰,將東捻軍全殲,賴文光被俘,當即處以極刑。
李鴻章的剿捻任務如期完成,左宗棠剿滅西捻卻還未成功。形勢逼人,他不得不考慮加快進度。
1868年(同治七年)正月初三,老湘營統領劉松山、將領郭寶昌率兵會合喜昌騎兵,追西捻軍至磁州,追逃至河北巨鹿、平鄉。兩天后,老湘營將士從南和繞到西邊截擊捻軍獲勝,捻軍被趕得北竄定州,轉而襲擊保定。
左宗棠因急于求功,不但勞師直追到直隸一帶,親自指揮親兵營率先作戰,還對部下各將明確斬捻軍的“首級賞格”,并對生擒、陣斬張宗禹等人“從優懸立賞格”,他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以作士氣而速戎機”。
“從優懸立賞格”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楚軍部將一日追趕千里,西捻軍東奔西竄。但猛追窮寇,意外的后果是,走投無路的西捻軍從保定潛行入京,驟然出現在北京盧溝橋一帶。
紫禁城內頓時陷入空前恐慌。慈禧太后又驚又怕。氣急敗壞之下,她將剿捻兩大統帥左宗棠、李鴻章,以及配合者直隸總督官文、河南巡撫李鶴年,全部就地罷官。處罰如此之重,她還不放心,又派出軍機處神機營在紫禁城外日夜嚴密巡防,以防捻軍潛入皇宮讓自己遭遇不測。
1868年正月十七日,左宗棠扎營壽陽,準備圍而剿之,突然接到捻軍北上的情報,他驚慌失措、憂憤欲死,只好臨時改變計劃,星夜揮師入京保駕。
誰知此舉又犯了高射炮打麻雀的失誤。竄入盧溝橋一帶的原來只是一小股捻軍,勢單力薄,他們只在北京城外轉悠了一圈,又迅速撤出。朝廷緊急下令左宗棠率軍駐扎井陘,阻止捻軍西進。五天后,左宗棠帶親兵營抵達獲鹿。
左宗棠指出,令出多門,非勝軍之道。清廷即時發布新的命令,直隸各省剿捻官軍,歸左宗棠一人總統。
二、左宗棠掛帥,被捻軍繞暈
權力歸手,左宗棠當即兵分三路,從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朝南追擊捻軍。
三軍聯動,小勝不斷,但仍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根本原因在于,捻軍打閃電戰,飆忽馳騁,避實就虛。他們選擇出擊的時機,往往在清軍出隊、收隊、行軍、未成列之時;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楚軍追,捻軍則一直逃,楚軍停,捻軍則回頭挑釁、騷擾。清軍戰略若朝東,捻軍戰術每擊西,清軍完全陷入被動,左宗棠雖然神機妙算,但始終無法抓準捻軍主力。
下面一則戰例很能說明問題:1868年農歷二月二十七日,老湘營分路渡河追剿,捻軍騎兵埋伏在南岸等待。待眾將士渡及一半,捻軍突然發起猛攻。劉松山急令已渡河的部隊立即排陣阻擊,并親率主力渡河,抄襲捻軍后路。捻軍見偷襲無效,瞬間撤退殆盡,從趙州奔赴巨鹿,讓老湘營將士撲了個空。
朝廷謀求速勝,見左宗棠力有不任,權衡之下,慈禧太后加重權碼,命恭親王奕訢總統各軍,左宗棠與李鴻章同為偏師。
三、恭親王掛帥,捻軍竄入山東

恭親王像
李鴻章這時帶領淮軍,自翼州移師,扎營大名,采用老師曾國藩的“以靜制動”,試圖通過扼守住懷慶,將捻軍逼到太行山與黃河之間,“扼地兜剿”,守株待兔將捻軍一鍋端。
此時按左宗棠戰術“長圍圈剿”“以動制動”追擊西捻軍的主力,主要有三股:河南巡撫李鶴年部,楚軍將領劉松山、郭寶昌兩部,清軍將領張曜、宋慶兩部。但令左宗棠無比煩惱的是,追擊部隊每天都在接戰,每次都能夠追上捻軍,卻始終無法徹底消滅捻軍。
就在三股主力軍勞心奔命追殺時,戰局形勢又發生驟變,捻軍主力突然轉進山東。
戰場重心轉移,恭親王奕訢無法督師親征,朝廷改令由李鴻章總統各路部隊,左宗棠則專防直隸運河。
恭親王前面既有授命,轉交指揮棒時,即責令李鴻章會同左宗棠,限一個月內徹底剿滅捻軍。
四、李鴻章掛帥,捻軍覆沒徒駭河
經過左宗棠的一番竭力追剿,西捻軍此時已近強弩之末。
李鴻章是個凡事講究靈動機變的人,他接過權杖,開始琢磨如何將左宗棠的“長圍圈剿”與自己的“扼地兜剿”戰術結合起來運用。具體方法是,先將捻軍設法追趕進一個大的包圍圈,再尋找薄弱敵軍,打閃電戰,各個擊破。
左宗棠實行“長圍圈剿”一年多來,成效并不大,反倒經常被捻軍牽著鼻子走。捻軍實在過于靈活,讓他對自己的方法已經沒多大信心。但李鴻章是北方人,熟悉北方地形與氣候,他看到發揮左氏戰術優勢的絕佳時機已經來臨:一是直魯平原一帶每逢盛夏必有暴雨,大雨帶來千里沼澤,捻軍騎兵將完全失去威力;二是“長圍圈剿”的軍事部署實力已經具備。清軍追剿捻軍的兵力,如今已多達十余萬人,加上山東地方民團數千,完全有條件進行四面合圍。
1868年農歷六月十五日,捻軍挺進寧津,劉松山率部發起攻擊,捻軍自相踐踏,斬殺1000多人。捻軍余部逃到德平與樂陵交界處,劉松山與郭運昌聯手,捻軍破散,七千余人投降。這雖然仍是常規性的勝利,但大幅度消減了捻軍的實力,為最后的決戰做好了準備。
隨著盛夏降臨,一切果然如李鴻章所料,北方“陰雨彌月,海、漳、運為澤國,馬尺寸不能騁”。河北、山東兩省的地主、鄉紳組織民團,在交通要道上修筑堡壘、營寨,既阻住了捻軍的糧道,也擾亂了他們夜間的休息。
在關鍵時候,捻軍內部起訌。身陷清軍四面包圍的捻軍部將開始相互指責,張宗禹求團結不得,一氣之下,將十余名起訌將領全部殺了。這直接造成軍隊內部人心完全渙散,戰斗力進一步薄弱。
張宗禹殺完部將,率殘部從商河、濟陽奔向臨邑、清平、博平。他不知道,自己正在鉆進李鴻章事先布置的包圍圈。其時天降大雨,徒駭河水暴漲。淮軍將領劉銘傳等部驟然追殺過來,張宗禹帶領部將狂奔,奔到河邊,無路可逃,張宗禹“穿秫鳧水,不知所終”。未及逃生者,悉被斬首。西捻軍至此全軍覆沒。
五、后續
此時總結一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剿發、剿捻兩大任務標志性的“形象工程”,關鍵時刻都沒有左宗棠的份。曾國荃率湘勇負責打下南京,后續的艱巨的主體掃尾工作,全由左宗棠承包;李鴻章率淮軍前后剿滅東、西捻軍,追剿的階段性重大戰斗,多數由左宗棠完成。
楚軍剿捻論軍功不及淮軍,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則楚軍的剛強氣勢與膽魄,遇上飆忽飄閃的捻軍,如虎搏猴,用力失準;二則北方各大軍事派系林立,左宗棠的權位與影響力不夠,不足以統帥各路力量,做到長袖善舞;三則左宗棠于閩浙移師,在北方既沒有地方根基,也沒有地方實權,純粹是一支外來作戰部隊,沒法調動民間與地方支持力量。
1868年農歷七月十日,朝廷論功行賞,賞加李鴻章太子太保銜,官封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賞加左宗棠太子太保銜,剿捻歷次處分全部撤銷,交部按一等軍功議敘。

養心殿
捻軍平定,1868年農歷八月十二日,清廷頒下諭旨,著左宗棠入宮面圣,加恩左宗棠在紫禁城內騎馬。三天后,在中秋月圓之日,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在養心殿召左宗棠,這是左氏生平第一次進皇宮面圣。
西北軍事此時又成為下一階段主題,慈安、慈禧兩太后當面詢問左宗棠平息陜甘回亂,需要多長時間?
左宗棠憑經驗與分析,謹慎地回答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