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建國的歷程
- (美)丹尼爾·布爾斯廷
- 7907字
- 2019-12-19 14:24:13
5 從技藝到技術知識:“一個循環流”
在沃爾瑟姆創辦新工廠的那些人——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爾、內森·阿普爾頓和帕特里克·特蕾西·杰克遜,過去從未經營過紡織業,也從未從事過任何其他制造業。他們的劃時代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不是靠他們的技術知識,而是靠他們的膽量、精力、事業心和多方面的才能,尤其是靠他們的組織能力。事實上,他們缺乏優良的技藝傳統這一點,恰恰有助于說明為什么首先會在新英格蘭出現新型的工廠。
在殖民地時期,美國手工業的中心一直是在費城。那里有最好的裁縫、最好的制帽工人、最好的制鞋匠、最好的金屬加工工匠和最好的家具工人。十八世紀最大的一批移民工匠尤其是從德國和中歐來的工匠,都定居在費城地區。兩樣最具特色的“美國”手藝產品——賓夕法尼亞來福槍(后稱肯塔基步槍)和科內斯托加馬車(以蘭開斯特縣的科內斯托加鎮命名,后稱“有篷馬車”),實際上是移居費城不久的瑞士和德國工匠制造的。在賓夕法尼亞地區,手藝高超的紡織業技工比較集中,這些紡紗工和織布工能在小小的工場里織出精美的產品,雅致的格子布以及有裝飾圖案的手工織品。
對于革新來說,這些精巧的手工藝傳統不僅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成了一種阻力。正如歐洲的工業革命不是首先發生在具有制作奢侈品的偉大工藝傳統的法國,而是發生在英國;所以具有革命首創精神的美國工廠首先出現于新英格蘭,而不是出現于費城。
“美國的工業制造制度”從一開始就不是美國人的發明天才的成就。美國紡織業機械化的全部基本發明,幾乎都來自英國。而且,它們傳到美國來也是很緩慢的。就以把原棉紡成棉紗的機器為例,理查德·阿克賴特在英國開動他的第一臺棉紡機以后足足過了二十年,美國才把它仿制成功——而且實際上它還應歸功于走私!
如果美國人不是千方百計地要設計出類似英國早已使用的那種機器,那么美國技術落后的景況還不至于這樣突出。州發行的彩票,實際上是要為第一個發明者募集獎金;馬薩諸塞州立法機關甚至為此提供了一筆津貼。盡管這類刺激很多,美國人的努力仍一再失敗了。
由于自己發明不出機器,美國人就拼命設法進口或仿造英國的機器樣品。但是,英國的法律禁止機器出口(包括其模型或圖紙),甚至可能在國外仿造這種機器的技工也不準移居國外。在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人曾依靠走私建立起他們的經濟。但是,他們現在似乎連走私的本領也沒有了。坦奇·考克斯是一位熱心公益的費城人,他說服了幾個倫敦工人替他做了一套阿克賴特專利機器的銅質模型。但是當模型全部裝箱,準備離開英格蘭時,英國海關官員在碼頭上把它們查獲了。
這一重要業績最后由一位富于冒險精神的年輕英國人塞繆爾·斯萊特完成了。他在十四歲時幸運地當上了杰代迪亞·斯特拉特的學徒,而斯特拉特則是理查德·阿克賴特的合伙人。美國報紙上刊登的征求改良棉紡機的廣告吸引了斯萊特。1789年他來到紐約時年僅二十一歲。由于他熟悉阿克賴特的機器,他也屬于英國法令禁止出境的人。但是他秘密出走,甚至沒有告知他的母親。他不敢隨身攜帶圖紙或模型,而將所需的全部知識交給了他的非凡的記憶力。他對紐約缺乏進取精神的經營方法不滿,也不滿該地水力資源的貧乏,于是接受了普羅維登斯的一個商人兼慈善家摩西·布朗(布朗大學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的邀請,到羅得島去創辦一個棉紡廠。布朗和他的女婿威廉·阿爾米看到,斯萊特的技藝將會給他們帶來機會。他們拿出了辦廠的資本,并把該廠的一半股份給予斯萊特。斯萊特完全靠記憶造出了一臺有二十四個紡錠的棉紡機,并把它投入運轉。布朗—阿爾米工廠從一開始就興旺起來了。
在英國本土,雇主們可以從大量身體強健的貧民和失業者中招收工人。從擁擠的貧民院里,他們可以招收那些無從選擇自己職業的工人。但是在新英格蘭,貧民院極少;勞動者選擇工作的余地較大;土地多而人口稀少。早在1791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就指出,這是發展美國制造業的一個障礙。四十年后,一些從歐洲來的旅行家如法國人謝瓦利埃,對于美國勞工并未因爭奪工作機會而降低工資這一點感到驚奇。因此,在美國,制造業只能通過從其他行業中吸引工人,或把新工人吸引到勞動市場來獲得勞動力。
像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這樣的鼓吹發展制造業的人們,早就擔心新建的工廠會把農村的基本勞動力吸引出去而破壞美國的農場生活。漢密爾頓本人指出過,美國農場里可以省出來的勞動力只有婦女和兒童。摩西·布朗自豪地說,布朗—阿爾米在普羅維登斯開辦的第一家棉紡廠,開始時并沒有從其他行業招收身體強健的男人。相反,它是靠開辟新勞動力來源,“幾乎為農村省出了全部勞動力”。這個工廠的第一批勞動力是七名男孩和兩名女孩,年齡為七歲至十二歲。然而沒有多久,甚至普羅維登斯這個第一家棉紡廠也招不到足夠的女工和童工了。斯萊特轉而采取了人們熟知的英國做法。他以提供簡陋的分租房屋或工廠宿舍的待遇,把整個家庭吸引進來。在這種“家庭”體系下,家庭中每個年滿七歲的成員都受雇于工廠。這種做法在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和馬薩諸塞州的南部流行起來。恩格斯于1844年曾聳人聽聞地渲染過英國工人的可怕境況。在美國的這些地方,人們也開始看到了與英國類似的那種工人階級。
有幾個地方出現了一種更加具有美國特色的招募工廠勞動力的方式。這種方式激發了美國人的想象力,形成了美國人關于社會階級的概念:也許美國可以有沒有“工廠階級”的工廠。這種可能性在英國純屬幻想,而在美國則似乎十分現實,因為美國有許多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美國民眾的生活較好,農田價格低廉,而且美國城市相對地說比較新,也不那么骯臟。
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爾于1810—1812年訪問英國時,對蘭開夏郡的紡織機器十分贊賞,但對新形成的工廠階級的生活狀況感到十分震驚。他和他的合伙人決心不讓新英格蘭為工業發展付出這樣的代價。內森·阿普爾頓回憶說:
歐洲工業城市里的工人,因其品格、知識和道德最為低下而出名。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并引起人們的深思:這種墮落是否是這一特殊職業的產物,或有其他不同的原因。我們不能理解為什么這種勞動對人的品格會帶來與其他所有職業不同的影響。
由于家庭手工業生產為經過改進的機器生產所代替,對婦女勞動力的需求很少。新英格蘭儲備了一批有教養、品德好的勞動力。沒有理由認為,收入豐厚的職業必然會使人品德敗壞。由公司出錢建造宿舍,由正派的婦女擔任管理員,對宗教禮拜提供各種條件,這些都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正派農民的女兒們就被吸引到這些工廠里來工作一段時間。
這就是所謂的“沃爾瑟姆”制或“洛厄爾”制,有時亦稱供膳宿制。它起源于一種信念,即認為新英格蘭不會,也不該存在一個固定的工廠階級。沃爾瑟姆和洛厄爾的工廠成了一個示范區,為新英格蘭實業家的自我吹噓提供證明——他們的新制度已“使全世界對我們的制造業工人大為驚奇”。1835年,英國諾里奇的一位工廠主的女兒哈里特·馬蒂諾訪問了這些地方,她表示擔心:只要對這里的真實情況稍加描繪,就會把大部分英國工人吸引到新世界來。對美國的任何東西從未表示過贊同的查爾斯·狄更斯,在1842年訪問新英格蘭后也無法抑制他的熱情。他把新英格蘭與英國的工業城市加以對照,說它們之間的不同就是“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之間的不同。
穿著得很好的年輕女士們,住在寬敞的帶有長廊和綠色威尼斯式窗簾的房子里,在教堂、圖書館和講堂里消磨業余時光——這種快樂的集體生活決不可能是新的工業生活的特色。即使在美國也不是。當然,在新英格蘭也有冷酷無情的工廠主,他們把工人當作機器的一部分。但是,想要建成一種沒有固定的工廠階級的工廠的愿望,是普遍而又強烈的。
遲至1856年,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爾的侄兒約翰·艾默里·洛厄爾還吹噓說,美國的工廠生活是世界上的一種新事物。他說,姑娘來工廠做工,并非想謀取一個終身職業。她不過是為了在廠里干幾年賺些錢置辦嫁奩,或是為了資助她一個兄弟接受職業教育?!捌髽I能夠在這種沒有固定工人的情況下運轉。工人不再形成一個謀求固定職業的獨立的社會等級,從父母到子女,都不用老是關在工廠悶熱的車間里從事固定不變的工作;工廠則把健康正直的居民輪流招收進來?!毙纬梢粋€“循環流”而不是形成固定階級這樣一種觀念——人員流動而不是人員固定的觀念——自然而然地滋長起來了。在這個尚未將人們劃分成等級的世界里,這種觀念盛行起來了。在這里,意想不到的事是不足為奇的。舊世界那種對勤勞的窮人的看法已經消失了。不把社會階級界限劃分得很清楚明確,這已成為美國人的一種理想,它甚至比爭取平等的理想更為突出。
在十九世紀初,美國的勞工一般要比英國的勞工掙錢多。但是當時美國的情況對不熟練工人最為有利:例如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他們在這里的工資要比在英國高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而高級熟練工的待遇,即使比在英國好的話,也好不了多少。這樣,在南北戰爭前數十年內,技術工匠在工資待遇上的優惠,在美國比英國要差得多了。土地多、地域廣、社會流動性大、文化普及以及缺乏行會組織等種種因素,都有利于非技術工人,而普通勞工的不足,似乎又是使非技術工人吃香的最重要因素。所有這些因素,往往減少了掌握技術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獎勵。對于一項自己希望而且看來不久就要脫離的職業,何苦還要再去接受什么訓練呢?早就以其文化水平和智慧聞名于世的美國男女工人,在專門技藝方面則不那么著名。
伊萊·惠特尼自己解釋說:“通用制度”的目的是“以正確有效的機器操作來代替須經長期實踐和積累經驗才能掌握的工匠技藝。在這個國家里,掌握這類技藝的人還不多”。這個聲名并不遠揚的機器操作技術革命闖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即不僅制造東西,而且制造生產東西的機器。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深遠意義的變化。但這種道路對于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繁復的規章制度和固定工藝的歐洲來說是行不通的。
美國制造業方面出現的情況,可以和美國其他領域里所發生的情況相比擬。缺乏法律的知識,并未造成法律和律師的欠缺(我們很快成為世界上律師最多和立法最多的國家),相反卻產生了一種新的法律職業和一種新的法律概念;缺乏專門的醫學知識,卻促使一種新型的醫生和新的醫學概念應運而生;缺乏神學知識,卻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牧師和新的宗教概念。同樣,缺乏手工技藝卻為一種新型的幾乎無工藝的制造業鋪平了道路。而這又形成了一種關于物資充盈以及利用物資和消費物資的新概念,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生活標準”的新概念。
這場技術知識革命為幾乎每一個人帶來了制造一切東西的意想不到的新力量!說也奇怪,制造出來的機器越是精巧復雜,這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越來得有效和經濟。這種新型美國生產方法的來勢,促使人們要求得到越來越多的東西,要求的品種和數量在過去都是聞所未聞的。
新英格蘭是這一切演變的中心。這種制度起先被稱為“統一化制度”或“惠特尼制度”,因為這一制度的關鍵人物是伊萊·惠特尼。雖然歐洲人稱它為“美國制度”,但它既非在美國發明,亦非惠特尼所發明。十年前杰弗遜在法國就曾見到過這種做法;只不過在那里一碰到困難,法國人就寧愿采用歷史悠久的工藝,而不愿作那沒有把握的試驗。在英國,情況也是如此。杰里米·邊沁、他的兄弟塞繆爾和有獨創精神的馬克·伊桑巴德·布魯內爾這三個人,曾為海軍設計一種大量生產木制滑輪組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無所事事的犯人和船塢工人。但在英國,幾十年的變化也極小。
這一“統一化制度”雖然簡單,然而人們必須把歷史悠久的那老一套規矩拋在一邊才能設想出來。上一章介紹的美國工廠組織生產的情況,也不過是把那一道道分散的生產工序集中到一個屋子里來進行而已?;萏啬岬摹敖y一化制度”則更為新穎:它改變了工人的作用,也改變了技藝的含義。在歐洲,制造一件復雜的機械,如一支槍或一只鐘,自始至終要靠技藝高超的工匠個人的手工勞動。制槍工匠或鐘表匠制作每支槍或每只鐘的全部零件,并把它們裝配起來。按照自古以來的辦法,每一支槍或每一只鐘,都是一件帶有制作者標志的、具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如果需要修理,就要把它送回到制造它的工匠手里,或送給其他的制槍匠或鐘表匠去制作和裝配有關的部件。槍或鐘的生產直接取決于合格的制槍匠或制鐘匠的人數,這是再明顯不過了。
這一新的“統一化制度”是把制作一支槍或任何其他復雜機械的工作拆散成為分別制造它的每一個部件的工作。這樣,每一個部件就可以由并未掌握制造整個機械技藝的工人獨立而大量地生產出來。每一部件的大量復制品幾乎完全相同,任何一件復制品都可以裝配到任何一部機器上去。如果有一個部件壞了,就可以將另一個同類的部件替換上去而不需另行制作和裝配。
關于惠特尼本人怎樣會產生一個如此簡單而又如此具有革命性的想法——一項在人類歷史上節省技藝的最偉大革新,我們不得而知。也許他是在尋找大規模生產他的軋棉機的方法時,第一次偶然產生這種想法的。第一次成功地大規模應用這一想法是制造滑膛槍。當時正值歐洲的拿破侖戰爭的戰亂時期,這個新國家需要火器。1798年處于革命獨裁統治下的法國,揚言要對一個毫無準備的美國開戰。十五年前美國贏得革命戰爭勝利所使用的大部分滑膛槍,是在法國或歐洲其他地方制造的。由于美國從未大量生產過火器,因而這個國家實際上是沒有武裝的。一部嚴格的《歸化法》和不得人心的《處置外僑與煽動叛亂法》的頒布,就是它的極度焦躁的不安全感的表現。
1798年3月,約翰·亞當斯總統警告說,外交途徑已告失敗。其后不久,康涅狄格州的伊萊·惠特尼于5月1日寫信給財政部長,表示愿意提供他所擁有的機器、水力和工人(原來是招來生產軋棉機的)來制造滑膛槍?;萏啬岷炗喠艘粋€在二十八個月內交出一萬支步槍的合同,這在當時簡直是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巨大數字。政府應付給他十三萬四千美元,就是說平均每支步槍的價格僅比進口步槍略高幾美元。這可能是第一個以美國方式進行大批生產的合同。
有意思的是,惠特尼對于制造槍支并無經驗。他可能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他簽約仿造的那種夏爾維爾式步槍。如果他當過一位有技藝的制槍工匠,如果他對工藝精美、裝潢漂亮的槍有過愛好的話,他可能根本不敢違反傳統的工藝標準去承諾成千上萬支地大規模制造這種步槍?;萏啬岷苊靼?,他必須提供的不是工藝,而是工作的訣竅:一種能夠生產任何東西的全面的組織能力。
惠特尼將全部時間用來完善他的一套新的生產方法。整整二十八個月過去了,合同上規定的一萬支步槍交貨的期限到了,但他連一支步槍也拿不出來。惠特尼一直在紐黑文郊外的米爾洛克建造并裝備他的新型步槍制造廠。1801年1月,他非常需要資金,加上那些有勢力的人看不起他,說他是個騙子,因而需要人們精神上的支持。于是,他趕到華盛頓去向約翰·亞當斯總統、杰斐遜副總統和其他內閣成員作了一次轟動的表演,向他們證明他的“通用制度”的確是可行的。他在他們面前擺出了這種滑膛槍和它的各種備用部件。然后,他請他們從部件堆中隨意挑選一種配件,并由他們自己動手去試試看這些部件是否能和其他部件裝配成完全合用的槍機。這次驗證的成功是十分驚人的。杰斐遜報告說:“他發明了可以生產完全同樣規格的槍機的各個部件的鑄模和機器。這樣,把一百個槍機拆開,再把它們的部件混合在一起,然后隨手拿幾個部件仍舊可以把它們裝配成一百個槍機……也就是說,不需要請工匠也可以裝配出合用的槍機來?!?/p>
于是,惠特尼要求再寬限六個月交出原合同規定的第一批五百支步槍,另外再用兩年的時間來完成其余部分的交貨任務。他的要求完全得到同意,包括由政府再預付一萬美元,并與政府簽署一項協議,規定在三個月內再預付五千美元,以及每交貨五百支步槍,政府就再付五千美元。盡管新的協議使預付款加了三倍,完成合同的時間延長了一倍,惠特尼仍遠遠不能按修改后的條件完成任務。直到1809年1月,即在第一個合同簽字十年后,惠特尼才交齊了一萬支槍。他在這樁花了十年時間的工作中,只得到二千五百美元的報酬。
然而,惠特尼終于證明并成功地把美國大規模生產的基本思想付諸實施。如果沒有這種思想,美國的生活水準將會是難以想象的。他的勝利是組織工作的勝利。那原來的概念也許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其他一些新英格蘭人在這同時也在沿著同樣的方向進行著這種試驗。就在二十英里外的米德爾敦,主要以制造長柄大鐮刀為業的西米恩·諾思于1799年與陸軍部簽訂了一項在一年內交貨五百支馬槍的合同。后來他的另一個合同(簽于1813年,規定交貨二萬支手槍)寫明:“手槍部件的規格應十分精確,可以使任何一支手槍的大小零部件都可以裝配到兩萬支手槍中的任何一支上?!蔽髅锥鞯膬鹤游骼ぶZ思向來被認為是夾具的發明者。這種夾具的可吻合的凹??梢詩A住金屬,從而使任何工人一定能按照所要求的形狀制造東西。
關于這方面情況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即政府的補貼也是很關鍵的。政府有投資和等待投資回收的雄厚力量,這就使惠特尼能夠造起他的工廠并安裝上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機器。這位美國企業家的第一個偉大的勝利是,辦起了一家由美國政府發起并資助(但并非由政府經營的)企業。
* * *
美國正在變成人類得救和物資浪費的國土。新英格蘭的多方面的才能對美國文明至少形成了兩種偉大而持久的傾向。
專業化了的是機器,而不是人。凡勞動力不足的地方,凡要求人們能隨時變換工種的地方,就要求機器具有人所不具備的本領?;萏啬岬摹巴ㄓ弥贫取?,據他自己解釋,是“一種歐洲聞所未聞的方案,其最大的目標是要以機器的正確而有效的操作,來代替那種必須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經驗才能掌握的工匠技藝,而這種技藝在這個國家里是幾乎沒有的”。一個缺乏專業技藝的民族,需要專業化的機器?;萏啬徇@樣寫道:“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造出各種工具,這些工具本身要能改進產品,使產品的每一部分都配合得宜?!泵绹募夹g將成為這種相同的人們——多才多藝而愛好流動的美國人——的一種幫手。新英格蘭闖出了這條路。
獎勵一般智力。在舊世界,說一個工人是不熟練的,就是說他沒有專門的手藝,而沒有專門的手藝,意味著他的產品沒有價值。在美國,新的生產制度打破了熟練與不熟練之間的對照差異。缺乏手藝不再妨礙人們去制造復雜的產品。老手藝過時了。在美國,“通才”教育——即非專業化的教育——也不再是上流階層的標記;它不再說明受過通才教育的人可以不必從事有報酬的職業。非專門化的教育對所有人都是有用的。
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觀察家們,羨慕美國勞工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國內到處流動,可以隨便從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他們對于美國的一些情況感到驚異:美國的勞工普遍不用為失業擔心;沒有明顯的社會階級區分;能夠從一個階級輕易地轉變成另一個階級,等等。他們說,這些事實和其他事實足以說明,為什么美國沒有工會,也沒有罷工,為什么美國工人愿意試驗新的生產方法。即使是有技術的移民也遲早會發現他們難以故步自封。正當歐洲的相鄰各國互相妒忌和封鎖技術的時候,來自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各個勞動者,卻在這里互相學習,自由地將他們的技術融匯在一起。
新英格蘭的工業制造制度注定要成為整個美國的制度。這種制度獎勵知識的普及,獎勵有文化、有適應能力以及有學習的愿望。隨著生產機器變得更大,更復雜,更緊密相聯,機器價格更昂貴,操作要求更嚴格,對工人的要求是他們必須更靈活,更善于學習。虛心的人比受過技術訓練的人更寶貴。來自英國的技術人員和工業家們注意到,美國已造就了一種新型的工人。他們不無遺憾地承認:“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和留戀舊的制度,技藝最高超的英國技工表現得如此地膽怯,甚至其中最有才能的人,也顯得相當落后?!彼麄冋f,在美國制度中,“你不靠手巧——你所需要的一切是才智”。由于需要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知識的人,這時新英格蘭人對其在兩個世紀前建立的只注意灌輸教條主義和單一目標的教育制度進行了改造。在其對待法律并通過法律對待所有社會變革問題的態度方面,他們也進行了類似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