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意識與翻譯
  • 岳峰
  • 2451字
  • 2019-12-27 16:44:40

五、學術創新

其一,本書是第一本從意識的角度出發的翻譯學著作,以意識對翻譯的支配作用與翻譯對意識的反作用力來詮釋中國翻譯史的譯事演化及關于某些名家名譯的論爭。這是一個新的詮釋角度,并期望能夠形成新的詮釋模式。

其二,關于意識的學科定義與分類的創新。意識(consciousness)是一個多學科的復雜概念。心理學、生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都研究意識問題,但各有側重。即便是來自同一學科的不同學者,給意識下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心理學界對于意識問題最為關注,但至今未就其定義達成共識。比如,美國心理學家F.J.布魯諾(F.J.Bruno)主編的《心理學關鍵術語辭典》(Dictionary of Key Words in Psychology)提出:“意識即對外部世界和個人自身存在的認識和覺知。”[2]美國心理學家大衛·松本(David Matsumoto)主編的《劍橋心理學詞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提出,“[意識]是關于個人主觀體驗的現象。這種體驗在本質上是可以感知、記憶或想象的。它跟環境與生理狀態互動,所以導致主觀體驗在狀態或層次上有所變化。”[3]國內心理學研究權威彭聃齡則認為意識是一種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的復雜概念,它既是一種覺知,也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更是一種心理狀態[4]。哲學層面的“意識”是一個與物質相對立的概念,涵蓋知識、思想、觀念、幻想等。比如,英國哲學家A.R.萊西(A.R.Lacey)主編的《哲學詞典(第三版)》(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Third edition])提出,意識涉及對(相對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自我的認知[5]。政治學上的“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即“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它包含但又不僅限于意識形態[6]。不過,上述這些定義均不宜照搬到翻譯學中來。此外,歷史學、宗教學與翻譯學等學科經常涉及意識問題,但迄今未見有學者給予明確的定義。

本書采用的意識概念偏向于早期心理學所下的樸素定義。我們認為,意識是人類大腦對大腦內外表象,尤其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感知、覺察與反映。這種感知、覺察與反映是主觀的、能動的,是經過加工改造的[7]。意識可以呈現為識見(或稱“見識”)或先入之見(先前的看法),感覺或覺察,目的或(心理)自覺以及各種心理過程(各種精神活動或心理變化)[8]。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意識既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歪曲或虛幻的;即便正確,不同的意識在廣度與深度方面也會存在差異[9]。但是,無論正確與否,意識都在無形中影響乃至支配著人類的行為。

按影響范圍的不同,本書將意識劃分為個人意識、群體意識、地域意識、社會意識與國家意識五種。這主要是因為,同類型的個人意識合起來構成群體意識,同類型的群體意識構成地域意識,同類型的地域意識構成社會意識;社會復雜多變,其核心是國家,而國家的核心機器是政府,政府意志生成國家意識。

每個人都有個人意識。個人意識既受到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家庭、教育、社會交往以及個人的生活實踐等外部因素的影響[10],也受到個人的生理條件、思維結構與心理條件(包括目的、感情、意志)等自身內部因素的影響[11]。就翻譯而言,個人意識更多的是譯者在其文化背景(包括哲學思想、宗教理念)、語言能力與知識儲備等因素的影響下對其著手翻譯的源語文本產生的反應。這種反應既可能是不自覺的本能反應,也可能是經過思索之后的反應。先入之見不可避免地會干預譯者對翻譯對象的認識與理解,而外界刺激或理性思考可能會進一步放大或調整先入之見的影響力。

群體由諸多個人組成。有個人意識自然就會有群體意識。群體意識是群體實踐的產物。換句話說,相同或相似的地位和經歷使得同一群體的成員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意識。而且,雖然群體意識與整個群體共存亡,但它又具有歷史繼承性,其精髓可能延續下去并被賦予新的內容。[12]歷史上,不乏一些具有某種共同背景,或者經過某些類似訓練,或者成長于類似甚至或同一意識形態的譯者群體。這些譯者群體對其翻譯對象的認知或思維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而這種共性直接導致其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的趨同。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們大量采用索隱研究方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地域意識是人類存在的一部分。”[13]地域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呈現為地域文化,即一個地區受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及當地人共同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人文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帶有顯著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態[14]。處在同一社會歷史背景下,同一地域的人群很容易就會擁有某些思維共性,并在其同類活動中呈現出地域意識。比如,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福建一直處在中外交流的前沿。福建人也因此對翻譯之用呈現出較為普遍的敏感度,并且逐漸萌發了一種遍及八閩大地的翻譯意識。到了近現代,福建的這種翻譯意識迎來了大爆發。大批福建翻譯家走上歷史舞臺,并以其全方位、多層次的翻譯活動強勢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現代轉型。

社會意識比地域意識的影響范圍更廣。必需指出,本書所說的社會意識并非哲學維度中跟社會存在相對應的那種社會意識,而是指構成社會的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諸多人群在思維、精神、文化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共性。社會意識既有個體復雜性,更具有可彌漫的特性。比如,在17世紀歐洲,對中國的向往從一個國家蔓延至多個國家,形成了一股“中國熱”。就翻譯而言,這主要表現整個歐洲社會對中國典籍的普遍的共同的研究興趣與譯介熱情上。

比起社會意識,國家意識所能夠產生的影響范圍更廣、力度更強。它既是一種政治意識,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意識,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輻射力[15]。在一個國家當中,政府通常都是最為強勢的一方。政府可以支配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國家意識就體現為廣義上的政府意志。就翻譯而言,倘若國家有了什么需要,政府就可以采取各種舉措來刺激產生相應的翻譯高潮,或者可以直接操縱翻譯產品的導向。

其三,本書作者是率先討論索隱式翻譯的外語學人。本書從群體意識的角度重新討論耶穌會士的索隱式翻譯,并考察索隱派將西方文學譯介到中國時采用的準索隱手法,證明其群體意識的一致性,并從西樂人群體拒絕中國國樂,造成國樂文獻負面譯介的情況再次論證群體意識對翻譯的支配作用。

社會、國家之間的復雜關系,使得翻譯研究有了一個新的維度,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宗县| 商城县| 淮北市| 奉新县| 宝应县| 兴义市| 普兰县| 南宫市| 修水县| 广南县| 花莲县| 榆社县| 汉寿县| 麻栗坡县| 葵青区| 根河市| 收藏| 霍山县| 淮滨县| 闽侯县| 榆社县| 综艺| 湘乡市| 民县| 太仓市| 太和县| 迁安市| 鲁甸县| 吴旗县| 正镶白旗| 兴安县| 准格尔旗| 富宁县| 高唐县| 商洛市| 沛县| 南丰县| 湄潭县| 临清市| 康乐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