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減刑中如何體現“寬”

(一)問題

1.對未成年人的認定存在矛盾

未成年人向來是減刑制度中受優待的對象,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10月29日發布的《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十三條指出,“對犯罪時未成年的罪犯的減刑、假釋,在掌握標準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2月12日發布的《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同樣提出了對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在掌握標準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并指出,“本解釋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間已經成年的,對其減刑、假釋可以適用上述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2月8日發布的《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于未成年犯,在依法減刑時,應當根據悔改表現予以從寬掌握。上述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中對于未成年罪犯的減刑規定是一致的,即對于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可以比照成年罪犯從寬,未成年罪犯的認定以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為準,犯罪時未成年,服刑時已成年,在減刑時仍可從寬。然而,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發布的《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九條,在重申了對于未成年罪犯減刑比照成年罪犯適當從寬的立場之后,規定“前兩款所稱未成年罪犯,是指減刑時不滿十八周歲的罪犯”。這一規定明確排除了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服刑期間已滿十八周歲的罪犯,使其不能享受比照成年罪犯減刑從寬的優待,這與前述規定相矛盾。《刑法修正案(八)》對于減刑、假釋的法律制度作出了一些新的規定,2012年《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就是為進一步闡明減刑、假釋制度的具體適用而出臺的,是對1997年《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補充和發展。當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以及其他由同一主體發布的指導意見相沖突時,尤其是當新的規定里面沒有在最后表明“之前的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時,以本解釋為準”時,對于享受減刑從寬的未成年犯的范圍,應當如何認定?這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困擾。

2.被宣告緩刑的罪犯難獲減刑

2012年發布的《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規定,“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緩刑的罪犯,一般不適用減刑。前款規定的罪犯在緩刑考驗期限內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參照《刑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予以減刑,同時應依法縮減其緩刑考驗期限。”我國的輕罪和重罪的區分一般是以三年有期徒刑為界,被判處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顯然屬于輕罪罪犯。根據該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罪犯一般不適用減刑,只有重大立功的情況才可以減刑。根據《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六條之規定,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和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可適用禁止令,根據《刑法》第七十八條之規定,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可見,被判處管制的罪犯和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緩刑的罪犯,同樣適用社區矯正的處遇,同樣可能被判處禁止令,被判處管制的罪犯和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的減刑條件相同,即確有悔過表現或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為何2012年《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要抬高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宣告緩刑的罪犯的減刑門檻?被宣告緩刑說明了罪犯的社會危害性小、人身危險性輕,應當優先獲得減刑才對,該規定反其道而行之,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不協調。

(二)分析

筆者同意,作為我國基本刑事政策,“寬嚴相濟”是對刑事立法活動、刑事司法活動、刑事執法活動具有全面指導意義的政策。[2]據此,我國刑法規定的“減刑”應當在兩個層面體現“寬嚴相濟”。

第一個層面是刑事立法。減刑作為一項刑罰執行制度,其本身就是在寬嚴相濟的政策指導下作出的立法規定。本來,犯罪分子犯下罪行,嚴重危害了社會,理應受到刑罰制裁,而人民法院的有罪認定及其刑罰裁量,正是要通過刑事司法彰顯社會正義,正義的判決又通過刑罰執行加以實現,但為什么還要對犯罪分子減刑呢?當代刑罰理念告訴我們,刑事責任的承擔并不僅僅報應犯罪,還要服從于預防犯罪的目的。減刑制度基于預防目的而設計,其具體的出發點是要盡量且盡快地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這不僅有利于刑法所要保衛的社會,也有利于罪犯個人——在這個意義上,減刑顯然是對犯罪人寬待的制度,與寬嚴相濟政策中的“寬”相契合。換言之,減刑制度鮮明地體現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寬”的取向。既然減刑制度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一個具體表現,那么在減刑實務中認真貫徹刑法的減刑規定,才能保證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落實。因此,必須全面恰當地把握刑法規定的減刑對象、條件、期限、主管、程序等,嚴格按照這些規定的要求適用減刑,才能實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第二個層面是刑事司法與刑事執法。《刑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對于犯罪分子的減刑,由執行機關向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出減刑建議書。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確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實的,裁定予以減刑。”因此,就減刑個案而言,減刑的適用是由執行機關與人民法院參與完成的。其中,執行機關對罪犯進行考察并提出減刑建議書,屬于刑事執法活動;人民法院審理裁定是否減刑,屬于刑事司法活動。這兩種活動都存在一些自主掌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之內,應當直接運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以指導。這個空間往往是刑法規定需要具體化的地方。但是,這兩種活動都不能脫離或超越刑法規定去決定是否對犯罪分子減刑。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按照刑法,該寬則寬,該減才減。執行機關和人民法院的減刑必須受到監督,而監督的依據正是刑法的規定。其實,真正的難點并不在此。因為對于違法減刑的,一經發現,可直接依法予以糾正。然而,難辦的是司法解釋一旦出臺,即便不符合刑法規定,進而使得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發生模糊,也沒有改變的余地,而且還會發生持續的普遍的影響。前面提及的司法解釋,對刑法中同一個減刑規定作出了前后不一甚至自相沖突的表述,哪一個才真正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呢?

我們認為,針對前面指出的問題,舊的解釋更為合理,新的解釋則有倒退之嫌。第一,新解釋與刑法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規定取向不相一致。根據《刑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不適用死刑的主要有三類人,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在此三類對象中,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都是以審判時為時間節點,如果將其時間節點提前到犯罪時,可能會導致其故意利用懷孕或者老年的狀態實施嚴重的犯罪行為,故將其不適用死刑的時間節點控制在審判時,既體現了法律的嚴密性,又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唯獨未成年人以犯罪時為時間節點,因為未成年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相較于成年人更弱,其涉世未深、法律知識和規范遵守意識還未完全形成,容易因為沖動或者受引誘而犯罪,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可塑性強,教育改造使其改惡從善的可能性大,因此即使其罪行極其嚴重,法律仍然為其留一條生路,表明了刑法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總的取向是盡量考慮“寬”。新解釋將享受減刑從寬的未成年罪犯限制為減刑時未成年的,與這種從“寬”的取向相悖。第二,新解釋與緩刑的相關規定所表現出來的取向也不一致。根據《刑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對所居住的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緩刑,對于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在我國,緩刑是指刑罰暫緩執行,對于罪行和人身危險性皆較輕的罪犯,宣告一定的考驗期,如果行為人在考驗期內遵守法律法規,緩刑考驗期經過,則原判刑罰不再執行。與減刑制度一樣,緩刑制度也鮮明地體現了“寬”的取向,對于罪行較為輕微、人身危險性不大的罪犯,并非一味強調報應,而是采用了有利于罪犯改造的社會化處遇,發揮罪犯的改造自覺性。對于價值取向一致的減刑和緩刑制度,其適用的主體應當是重合的,然而新解釋為緩刑犯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除非其有重大立功,否則一般不予減刑,不當地限制了減刑的范圍。這一規定對于應當適用緩刑的未成年人尤其不利,按照新解釋的規定,他們很難獲得減刑,這又回到了第一點,即與刑法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從寬的取向不一致。對于實施了同樣犯罪行為的罪犯,一個因為人身危險性小而被判處緩刑,基本上不能減刑,另一個因為人身危險性較大被法院判處實刑,獲得減刑的概率還大些,這違背了刑法中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并且與緩刑中從寬的價值取向相抵觸。

總之,新解釋以超出刑法規定為代價,事實上對本來應當可以寬待之處進行了嚴的限制,這種看起來似乎是“以嚴濟寬”的做法,實則是使減刑制度體現的寬的取向打了折扣,沒有到位。看來,作為具有權威效力的司法解釋,出臺必須慎之又慎。

(三)建議

1.對未成年罪犯減刑從寬時以其犯罪時未成年為準

根據《刑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以及第一百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人,免除前款規定的(曾受過刑事處罰的)報告義務。根據《刑法》第六十五條規定,不滿十八周歲的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不構成累犯。此三處規定均是以行為人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為準,因為判處死刑、科以前科報告義務、認定為累犯都是對于行為人不利的后果,盡量避免其波及未成年人。根據第七十二條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條件,可以宣告緩刑,對于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該處規定是以行為人被判刑時未滿十八周歲為準,因為宣告緩刑,對其不予關押,代之以社區矯正,是對其有利的結果。通過《刑法》中的上述規定可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未成年人從寬,均是從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來決定未成年人認定的時間節點。在減刑時比照成年人適當從寬當然是對未成年人有利的結果,從寬嚴相濟的要求來看,應當盡量擴大惠及面,如果將受惠的未成年罪犯限定于減刑時尚未成年,就會將大量犯罪時未成年,在服刑期間成年的罪犯排除在外。這不符合寬嚴相濟的精神,不符合《刑法》中蘊含的保護未成年人的要求。

此外,減刑的依據是罪犯在服刑過程中的表現,犯罪時未成年的罪犯,經歷了被偵查、起訴、審判的刑事司法程序,被交付執行時,仍然可能未成年,對其減刑的建議和決定就會有一部分是基于其未成年時的服刑表現,即使監獄在為其提起減刑建議時其已經成年,也應當考慮到其未成年時在監獄服刑的良好表現,進而在減刑程序中對其適當從寬。

2.對被宣告緩刑的罪犯減刑從寬

吳正因交通肇事罪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刑三年,緩刑考驗期間,因跳入兩米多深的池塘救助落水兒童,被當地綜治委授予“見義勇為”稱號,并獲得社區矯正管理局給予的重大立功獎勵,遂被裁定減刑七個月零三天,并相應縮短緩刑考驗期,當天解除社區矯正手續。[3]這完全符合2012年發布的《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前款規定的罪犯(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緩刑的罪犯)在緩刑考驗期限內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參照《刑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予以減刑,同時應依法縮減其緩刑考驗期限。

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是法定犯,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較小,而且重復犯罪的可能性較小,被判處緩刑不致危害社會。在此期間,有重大立功表現應當減刑,但即使沒有重大立功表現,罪犯在緩刑考驗期內有悔過表現也可以減刑。宣告緩刑的實質條件是行為人沒有再犯罪危險,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本身說明罪犯人身危險性小,應當從寬減刑,而不是盡量不適用減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敦煌市| 如东县| 丽水市| 朝阳区| 天柱县| 浮山县| 湖北省| 应用必备| 石狮市| 兴隆县| 娄底市| 桐梓县| 宜阳县| 岐山县| 二连浩特市| 长宁区| 拉孜县| 江阴市| 敦化市| 东兰县| 岳西县| 德令哈市| 南城县| 新营市| 宁国市| 虎林市| 新绛县| 博野县| 基隆市| 景德镇市| 天长市| 乌鲁木齐县| 昌吉市| 华蓥市| 潮州市| 安阳市| 耿马| 马边| 长顺县|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