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如何處理關于財產保險中對同一保險標的物具有不同保險利益的情況?

解答:《保險法司法解釋 (二)》第1條規定:“財產保險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分別投保,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在其保險利益范圍內依據保險合同主張保險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本條是關于財產保險中對同一保險標的物具有不同保險利益的規定。

關于本條的理論背景如下:

保險利益原則是保險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具有區分保險與賭博、防范道德風險、限制賠償數額和確定保險標的的功能。其不僅關涉公共利益,而且與當事人利益攸關,關系到所訂立保險合同的效力以及被保險人是否能獲得保險金等問題。我國的《保險法》對保險利益的規定見于第12條、第31條和第48條。該法第12條規定:“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該條將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與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進行了區分,分別進行了規定。根據該規定,有關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判斷主體為投保人,判斷時間點在保險合同訂立時;有關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判斷主體為被保險人,判斷時間點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利益缺失的法律后果,《保險法》亦區分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作出不同的規定。該法第31條第3款規定:“訂立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根據該規定,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缺失的法律后果直接導致合同無效。該法第48條規定:“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不得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根據該規定,財產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缺失的法律后果為被保險人不得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

由于《保險法》關于保險利益的規定僅有以上三個法條,且內容都是較為原則性的規定,其中,對于保險利益內容的認定,《保險法》第12條第6款將其界定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該表述較為抽象,在審判實踐中適用起來較為困難,例如,在財產保險中,不同主體能否就同一保險標的針對不同保險利益進行投保?《保險法》對保險利益的規定無法滿足審判實踐的需要。針對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都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學說上,保險利益經歷了從一般性保險利益到技術性保險利益,再到經濟性保險利益等學說的發展。[20]一般性保險利益學說將保險利益等同于所有權,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必須證明其對保險標的物所有權的存在,才可以向保險人主張賠償金。該學說對保險利益的認定標準最為嚴格,保險利益為所有權人的專利,不存在同一保險標的物具有不同保險利益的情形,非所有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險制度的保障。于是,技術性保險利益學說出現,瓦解了所有權人獨享保險利益的局面,為不同人在同一物上就不同利益可同時投保而不構成重復保險或者超額保險提供了法理支撐。該學說認為,應將保險利益與保險標的物所有權區分開來,保險利益是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具有的利益關系,該利益關系以實體法上的權利為基礎,不局限于所有權,還應包括抵押權、使用權、期待權等權利,被保險人在其權利范圍內都應當具有保險利益,在其各自保險利益范圍內都應得到保險制度的保障。即若同一物上不僅存在所有權,還存在抵押權、使用權,那么抵押權人、使用權人對物之完好也有保險利益,他們應當與所有權人一樣,可以為防止其利益受到侵害造成損失而進行保險。技術性保險利益學說雖然為非所有權人創設了保險利益,但仍有局限性。其所區分的各種保險利益均為民商法或其他實體法上的權利,這使得保險只不過是法律上損害賠償的替代品而已,無法發揮保險制度分散損失與危險共同團體之經濟效用。[21]于是,經濟性保險利益學說應運而生,該說認為,只要投保人對某一物存在經濟上的利益,即可以該物為保險標的訂立保險合同,于保險事故發生時獲得保險賠償金,充分發揮保險分擔危險、對損失進行補償的作用。經濟性保險利益學說比技術性保險利益學說對保險利益的界定更加寬泛,不以法律上之依據為要件,只要具有事實上之經濟利益關系,在不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下,均可作為保險標的。從學說發展看來,肯定了同一保險標的存在不同保險利益的觀點,這也是符合保險行業的發展需要的。

在實務中,一些地方法院通過指導意見或會議紀要的形式對保險利益是否存在作出規定。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財產保險中,非保險標的所有人基于租借、掛靠、保管等合同對保險標的享有占有、使用等權利而進行投保的,發生保險事故時,應認定其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的規范指引》第1條第2款規定:“不同投保人對同一保險標的具有不同性質保險利益的,可以在各自保險利益范圍內投保。”這些規定均承認同一物上不同保險利益的存在。

本條司法解釋對同一保險標的上不同保險利益問題進行了規范,采肯定同一保險標的上存在不同保險利益的觀點,既符合了保險利益學說發展潮流,也為地方法院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統一規范,符合了審判實踐的需要,同時,也順應了保險行業發展的態勢。

關于本條的條文解讀如下:

1.關于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分別投保之保險標的

本條中的“保險標的”在理解上應解釋為“保險標的物”。保險制度的本質并不是保障相關財產權利與利益不發生危險事故,而是在于對因該危險事故的發生而導致的被保險人與該相關財產權利與利益之間的經濟價值關系 (保險利益)的破壞所遭受的損失給予一定補償[22]。換言之,保險合同中保險標的應是保險利益,而非保險標的物,將保險標的物等同于保險標的的情況只有在一般性保險利益說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而隨著保險制度的發展,在技術性保險利益說和經濟性保險利益說之下,保險標的與保險標的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這兩種學說下,同一保險標的物上才可以存在不同的保險利益 (保險標的),故而應區分使用保險標的與保險標的物。在本條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分別投保,是以同一保險標的物下存在不同保險利益且以保險利益為保險標的作為前提的,所以在理解上應解釋為“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物上不同保險利益訂立保險合同”較為妥當。

2.關于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分別投保之保險利益判斷主體及時間點

本條是對在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存在不同保險利益的認可,并且規定不同投保人可在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分別投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求不同投保人在同一保險標的物上訂立保險合同時,只能在“各自”保險利益范圍內確定保險標的訂立不同的保險合同。即不能想當然認為,在財產保險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物分別訂立保險合同,保險利益存在與否的判斷主體為投保人,判斷時間點為保險合同訂立時。根據《保險法》第12條的規定,只有人身保險才要求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而對于財產保險,則規定在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便可以。本條規定是關于財產保險的投保規定,在適用時應該符合《保險法》第12條有關財產保險的規定,以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為要件,即保險利益存在的判斷主體為被保險人,判斷時間點為保險事故發生時,所以不要求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同時也不要求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

3.應注意只能在保險利益范圍內主張保險賠償金

本條雖然不限制不同投保人在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分別投保,即認可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同時存在多份保險合同,但是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不同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只能在各自的保險利益范圍內主張保險賠償金,必須符合保險利益原則在財產保險中的要求。因為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可能產生不同性質的保險利益,故而允許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同時存在不同保險合同,而且根據財產保險利益原則,訂立保險合同時不要求體現保險利益,但由于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不同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物的利益關系并不相同,因保險事故發生所遭受的損失也有所不同,所以同一保險標的物上不同被保險人存在不同保險利益。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任何被保險人都只能在其自己的保險利益范圍內進行理賠,而不能超過其保險利益主張保險理賠金以獲得超額利益。以車輛險為例,非機動車輛所有權人以自己為被保險人投保車輛損失險與第三者責任險,當保險事故發生時,其因駕駛車輛造成第三人損害從而需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機動車擁有責任保險利益,所以非機動車輛所有權人可以在其因保險事故的發生對第三人承擔保險責任范圍內向保險人主張第三者責任險賠償金。但是,對于車輛損失而言,因為車輛損失的承擔主體是所有權人,非所有權人對車輛損失不存在直接的財產損失保險利益,所以,即使非所有權人以其為被保險人投保了財產損失險,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也不能要求保險人向其承擔財產損失的保險責任。盡管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允許存在多份保險合同,但被保險人只能在其保險利益范圍內主張保險賠償,故在保險事故發生時,非所有權人作為被保險人,可以對存在第三人的責任保險利益而根據第三者責任險主張保險賠償,但不能對不存在保險利益的財產損失申請理賠。

關于本條在法律實務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下:

1.正確理解“法律上承認的利益”

根據本條規定,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可能存在不同保險利益,但在具體適用過程中,當保險事故發生時,首先還是要對保險利益本身存在與否進行認定,然后才談得上對存在的保險利益根據不同性質進行區分。關于保險利益,根據前面所介紹的學說,一般性保險利益學說已經不適應當前保險行業發展情況,已被摒棄;技術性保險利益學說與經濟性保險利益學說均認可同一標的物上存在不同保險利益,但對保險利益本身的界定并不一致。我國《保險法》第12條將保險利益界定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所謂“法律上承認的利益”,有觀點認為,其指法律上能夠受保護和強制執行的財產上的權利或合同權利。如此,只有對保險標的有直接利害關系才能成為保險利益,如果是間接利益,則認為不存在保險利益。[23]該觀點實際上認為我國《保險法》有關保險利益的界定支持了技術性保險利益學說。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所具有的某種合法的經濟利益。[24]也就是說,“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并非技術性保險利益說下的“法定權利”,而可以解釋為“合法的經濟利益”。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經濟性保險利益說更加順應發展潮流,能更大程度發揮保險制度分散風險的功能,更好地保護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所以,保險利益應以事實上經濟利益關系為基礎,并且要滿足“合法性”的要求。

對保險利益本身“合法性”認定,大陸法系一般以其是否違反強行法或者違反公序良俗為標準。違反強行法規或者公序良俗的,即為不適法利益。[25]借鑒比較法,似乎更多基于公共政策對保險利益是否存在進行認定。例如,對于即將拆除的房屋,只要可以準確計算出所剩利益的價值,那么,認定被保險人對房屋擁有保險利益并不違反公共政策。當然,如果房屋的價值為零,保險利益的價值也就可能為零。[26]再如,對于違章建筑,雖然其不符合行政管理法規,但所有權人對其建造在客觀上仍然具有經濟價值,在法律上應屬于可投保的利益。

2.關于保險競合問題的處理

針對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存在的不同保險利益,不同投保人可以在同一保險標的物上基于不同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向不同保險人進行投保,訂立保險合同。所謂保險競合,是指當保險事故發生時,可能出現多個承保主體,根據各自保險合同,在被保險人保險利益范圍內,針對損及的同一保險標的物進行理賠的情形。對于在適用本條規定過程中出現保險競合情形時的處理方式,我國當前法律沒有具體規定,在實踐中,應區分不同險種的性質,根據現有法律相關規定以及法理,分別進行處理。

關于保險競合的問題,最典型的是財產損失險與抵押物信用險競合、財產損失險與財產責任險的競合。以財產損失險與抵押物信用險競合為例。例如,甲向銀行借款,并以其所有的房屋設定抵押,甲為該房屋向乙保險公司投保了財產損失險,而銀行在貸款額度內向丙保險公司為該房屋投保了抵押物信用險。當保險事故發生造成房屋滅失時,甲對乙保險公司基于財產損失保險合同,可以主張財產損失的賠償保險金。而銀行既可以對丙保險公司基于抵押物信用保險合同主張賠償保險金,也可以基于抵押權要求甲將房屋滅失后獲得的賠償額作為抵押的財產繼續提供擔保。因為根據物權追及效力,因抵押物毀損滅失而獲得的賠償數額仍然應作為抵押的財產,所以房屋滅失后,房屋所有權人甲獲得的財產損失保險金仍應作為抵押權人銀行的擔保物。故,銀行對丙保險公司的請求權與對甲繼續提供擔保的請求權,在本質上是財產損失險與信用保險的競合。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賦予遭受損害的被保險人以選擇權,由其自己決定選擇向誰主張權利。但由于代位求償制度,因抵押物滅失導致抵押權人受損的,抵押權人的保險人對抵押權人履行債務后可以在其履行范圍內對財產損失險的保險金進行追償,所以在財產損失險與信用保險出現競合時,應由財產損失險的保險人承擔最終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麻莱县| 建湖县| 云南省| 凌源市| 岢岚县| 乐东| 宕昌县| 廉江市| 缙云县| 都兰县| 白城市| 大渡口区| 东乡县| 东兴市| 微博| 宜兴市| 贡嘎县| 北安市| 山阳县| 田东县| 清原| 新建县| 赤壁市| 康定县| 禄劝| 德兴市| 温州市| 钦州市| 邵东县| 平江县| 沁水县| 淳安县| 凌源市| 皮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全州县| 湘潭市| 清水河县| 伊春市| 科技|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