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 有志之士

王安石小名“獾郎”,多部宋人筆記記載了王安石與獾(獾是民間常見的穴居動物,四肢粗短而強健,善于埋頭掘洞,性兇猛而機警)有關的奇聞。《邵氏聞見錄》說,王安石出生時,一只獾跑進了產房,然后不見了。《云麓漫鈔》說他出生時,一只獾大搖大擺地出現在人行道上。《鐵圍山叢談》的說法是,一位異人到王安石家,識破了他為獾的真身。

另據《道山清話》載:言官李常上書批評王安石的理財之法“不由仁義”,神宗覺得有理。第二天上朝時,神宗逼問王安石說,按李常所奏,變法豈不是誤了百姓?王安石垂笏低手,笑而不答,作怠慢狀。神宗更加生氣,又一次責問。沒想到,王安石上前對神宗耳語了幾句,神宗立馬連連點頭稱“極是,極是”。李常百思不得其解,逢人便說,不知道王安石有什么狐媚迷魂之術。

在科學未開的古代,人們通常認為,像王安石這樣的人物,一定具有某種神秘特質。有關獾的傳說代表了人們對王安石個性的某種認知和想象。至于其中的隱喻是否指王安石挖了趙宋江山的墻角,就不得而知了。而有關王安石身懷狐媚之術、蠱惑神宗的說法,根本就是反對者無端的詆毀。就出身與早期的生活經歷而言,王安石完全是一位常人。

王安石祖籍撫州臨川,1021年生于距離臨川不遠的臨江軍。他的父親王益是真宗大中祥符間進士,擔任過建安主簿、臨江軍通判、新淦縣知縣、韶州知州、江寧府通判等職,屬中下層官僚。王益育有七子二女,前妻謝氏早卒,生安仁、安道。續妻吳氏生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以及二女。王安石在眾兄弟中排行第三。

王益是清官,所到之處都有政績。在臨江軍,他敢于打擊地方豪強。知韶州時,當地人說,還沒有出現過比他更賢能的父母官。王安石從小隨父宦游,他后來回憶說:父親在世時,我年齡尚小,對父親為政的事跡還不夠理解。但還能記得他的一些教誨。父親的理想是要使天下人受益,即使是一家一戶過得不好,他也覺得有愧于自己的責任。

如果說少年王安石與常人有什么不同,或者說有何過人之處,那就是,他學習異常勤奮。

1030年,王益任殿中丞知韶州,王安石時年十歲,開始學習詩文。1033年,王安石祖父去世,王益舉家回臨川奔喪,十三歲的王安石第一次回到家鄉。回臨川后不久,王安石來到宜黃姑姑家,拜當地隱儒、飽學之士杜子野為師。在杜子野教導下,王安石學業精進。

傳說有一日,王安石翻閱《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名聞天下。他問杜子野先生到底有沒有生花之筆。杜子野說當然有啊!他隨即拿來一大捆毛筆,說:這九百九十九支毛筆中有一支便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支,我也辨不清楚,你自己找吧。于是,王安石每天勤練文筆,等寫到最后一支時,他頓時覺得文思泉涌,下筆如神,大喊道:我找到生花筆了!

另一則逸聞說,一日,王安石徹夜讀書,恰巧這日清晨輪到他值日做飯,他慌忙到山下寺院借火,回來后,杜子野問他火從哪里取來,王安石說從寺廟取來。杜先生問:你桌上的燈不就是火嗎?

王安石之所以勤奮好學,源于他內心的遠大志向。《宋史·王安石傳》中說:“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古人一直很關注一個現象,為什么人的道路不同、命運不一?為什么一些杰出人物能夠建立不朽功勛?古人發現,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志。關于“志”,漢語中有許多相關的成語、俗語,比如:有志之士,雄心壯志,鴻鵠之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有志者事竟成,等等。

當下我們常說的“信仰”一詞是個外來詞,大約最早出現在唐代的佛教經典中。古漢語中與信仰的內涵最接近的詞便是“志”,有“志”便是有信仰。

古人十分看重志,肯定一個人,通常會說他自小就有遠大志向。朱熹說:范仲淹“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又說:“至范文正時便大厲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宋史·文天祥傳》載,文天祥很小的時候就傾慕鄉賢歐陽修、楊邦乂、胡銓,說長大了不能與他們同列,就不是大丈夫。

志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樹立的人生理想與使命,有志便是有信仰,有信仰就會有動力,有動力便能引導行動,攻堅克難,完成使命,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通常被許多人引為思想消極的借口。但曾仕強先生的解釋是:四十歲時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時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孔子的思想行跡。他老人家五十四歲時才開始周游列國推廣仁政,走了十四年,歷經千辛萬苦,六十八歲才回到魯國。沒有堅定的志向,這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王安石在家鄉守孝期滿后,隨父至京師候命,第二年王益升任江寧通判,王安石又寄居江寧。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王安石一家在江寧的生活剛剛安定,王益便突然病亡,他為官清廉,無田無產,一家人頓時陷入困頓。苦讀三年后,慶歷二年即1042年,二十二歲的王安石高中進士第四,初任簽書淮南判官,步入仕途。

王安石初仕淮南三個月后,告假回鄉,看望祖母,并迎娶表妹吳氏。這一次省親,距離他上次回鄉已過了十年。王安石寫下《憶昨詩示諸外弟》詩,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詩中寫道:“男兒少壯不樹立,挾此窮老將安歸。”“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睎。”

“稷”是傳說中的五谷之神,“契”是傳說中的商族始祖帝嚳的兒子、虞舜的大臣,曾幫助大禹成功治水。少年時代的王安石便立志要像稷、契一樣,造福蒼生,流芳百世。

王安石的詩文中不乏有關志的內容。

1050年夏,王安石在鄞縣任滿后入京,順道回臨川探親,途經越州,寫下《登飛來峰》詩,詩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以此表達登高望遠的志向。

1054年三月,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上屆滿,在京候差期間,返回安徽與兩個弟弟王安國、王安上及友人同游褒禪山,寫下著名的《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畏懼困難與艱險,是一般的人情,因此,平曠之處游者眾,險遠之地至者少。而世界上奇偉、非常之觀,常常在于險遠,人們很少能到那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一個人有志于非常之觀,便不會隨便停止,可是能力不夠,也不能到達。

一個人有志,有能力,不懈怠,可是想去的地方幽暗昏惑,沒有可以借助的照明工具,同樣不能到達。

但有能力卻沒有到達,別人會嘲笑,自己覺得后悔;盡了自己最大的力而不能至,就沒有什么可后悔的。

《游褒禪山記》與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之間有某種深層的契合。《岳陽樓記》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游褒禪山記》則更進一步地闡明了志向、使命與能力、行動、條件的關系。如果說《岳陽樓記》樹立了理想旗幟,那么,《游褒禪山記》更像是行動指南。

《游褒禪山記》亦勾畫出十五年后王安石施行變法的心路歷程——志之所在,雖萬仞之山,無所不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贺州市| 恩施市| 孙吴县| 曲靖市| 房产| 高清| 拜泉县| 正阳县| 鲁甸县| 长阳| 德清县| 南丰县| 黄梅县| 湘潭市| 蚌埠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东兴市| 丘北县| 林州市| 宁波市| 云浮市| 宜春市| 潜山县| 青田县| 喀什市| 华容县| 安福县| 房产| 宜都市| 香港 | 丽江市| 漾濞| 昭通市| 佛学| 博乐市| 兴国县| 威信县| 客服| 铁岭县|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