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3選擇:尋求“協(xié)同”原則 思維模式和步驟(3)
- 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
- Stephen R.Covey
- 5550字
- 2017-09-26 21:00:30
而我同樣能夠看到超越自身文化的東西。我可以看到自己能在什么地方做出貢獻,因為我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我可以看到自己所能帶來的影響,我可以看到自己并不是環(huán)境的受害者,而是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
仔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可以看到自我的人是理解這種創(chuàng)造性悖論的——他們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他們不會混淆心像地圖與實際地形。他們知道自己既有盲點,又有無窮的潛能。因此,他們可以同時保持謙虛與自信。
大多數(shù)沖突源于對自身悖論的膚淺理解。過于自信的人缺乏自我意識,他們意識不到個人的視角總是有限的。他們固執(zhí)己見(“我就知道我是對的”)。他們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并且常常會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那些沉浸在自身局限性里的人會變得過度依賴別人,他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無法貢獻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我將其稱為創(chuàng)造性悖論,是因為只有那些承認自己未尋找到答案的人,只有那些認識到自我潛能的人,才有尋找答案的勇氣和信心。正如人工智能研究者埃利澤·尤德考斯基所說:“獲得第3選擇的第一步,是下定尋找第3選擇的決心。”
我的兒子戴維一生都在尋找第3選擇,以下是他對第3選擇的認識:
第3選擇是所有合作的基礎,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父親將它根植在我的頭腦里,這是我從他那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進大學的時候我想選班,然而我聽到的是:“抱歉,我們招滿了,不能招你了。”于是我去找父親談話,問他該怎么辦。他說:“不要放棄!想想第3選擇。如果他們說沒有位子了,告訴他們你會自帶凳子或者站著聽課。告訴他們你無論如何也要進這個班。告訴他們你知道有人會中途輟學,而你比他們堅定,并且你會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最后我成功進了那個班!
小時候我認為“第3選擇”的概念是極端大膽而狂野的。但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只要堅持不懈地尋找方法,就可以把事情做成。
一次我的健康課考試考得特別差,老師的期末考題難得離譜。于是我跑去問父親:“我該怎么辦?我的檔案上不能出現(xiàn)這樣的成績啊。”他告訴我去找教授談談,找出一個得A的辦法。于是我去找了老師,對他說:“的確,我像班上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考得很差,但是一定有我能考得更好的辦法吧。”他當然拒絕了我的要求。但我一直堅持著,最后他終于問我:“你平時都做什么運動?”我告訴他我是田徑隊的賽跑運動員。他說:“如果你能在55秒內(nèi)跑完400米,我就給你個A–。”當時我跑400米的成績是52秒——顯然教授對“快”的理解已經(jīng)落伍了。我讓朋友幫我計時,輕輕松松地跑到了52秒,以“A–”的成績結(jié)束了這門功課。這也是一個關于堅持與爭取第3選擇的例子。
因為我在“一直尋找第3選擇”的想法下長大,尋找第3選擇已經(jīng)成為我的一部分。我不是要固執(zhí)己見、惹人不快或令人生厭,但我不會輕易接受“不”的答案。第3選擇永遠存在。
戴維的經(jīng)歷是一些簡單的例子,它們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看到內(nèi)心“第3選擇”的種子,但他同時也告訴我們?nèi)绾瓮ㄟ^改變固有文化思維來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
最重要的力量
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文化條件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每個故事都有開端、情節(jié)與人物,甚至可能還有英雄和惡棍。無數(shù)次要情節(jié)構(gòu)成主要情節(jié),敘事中有關鍵的轉(zhuǎn)折點,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就是沖突。無沖突,無故事。每一個偉大的故事都以某種類型的斗爭為開端:英雄斗惡棍,與時間賽跑,人物良知的掙扎,對抗自身極限。我們暗中將自己視為故事中的英雄(在某些黑暗、深刻的環(huán)境中將自己視為敵人)。“兩種選擇”思維者扮演著與對手斗得難解難分的主人公角色。
但在故事中還有第3種聲音——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惡棍,而是講述故事的旁白。如果我們有真正的自我意識,那么我們會意識到,我們不僅是故事中的人物,還是故事的講述者。我們不僅是故事中的人物,還是寫故事的人。
我的故事只是更大的故事——家庭故事、社會故事以及整個文化故事——的一部分。或許我對這些更大故事的進程影響有限,但是我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故事的進程。我能自由地講述自己的故事。新聞記者戴維·布魯克斯對此有著充滿智慧的評論:
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很多東西,但我們對自己的故事有一定的控制力。我們會有意識地講述一個可以解釋世界的故事,個人責任便包含在選擇和修改故事主要情節(jié)的過程中。
我們選擇的故事幫助了我們,反過來也解釋了世界。它們指導我們重視某些東西而忽視其他東西。它們引導我們辨別某些東西為神圣的,而其他東西是令人作嘔的。它們是塑造需求和目標的框架。因此,盡管故事的選擇看起來籠統(tǒng)而復雜,但它們的威力不容小覷。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力量,就是選擇透過什么樣的鏡頭來看待現(xiàn)實。
我的兒子戴維常常講他在大學班級里自帶凳子上課的故事,他用這個例子來證明第3選擇思維的簡單和強大。但在更深層面上,這個小故事是他講給自己聽的大故事(他不是受害者,他沒有局限于兩種選擇思維,他對布魯克斯所說的“主要情節(jié)”管理良好)中一個重要的陪襯情節(jié)。
在生活的情節(jié)沖突中,我們不僅僅是劇中“角色”,還是決定故事情節(jié)如何展開的講述者。我遇到過許多缺乏這一簡單認識的人,他們被困在可怕的沖突中,似乎無力改變自己的故事。我看到許多沖突中的夫妻,他們宣揚著自己對付惡棍時的英雄主義,卻忽視了他們不僅身在故事中,還是故事創(chuàng)作者的事實!他們斷言彼此不再相愛。當我指出如果他們愿意,他們還是可以自由地愛上彼此的時候,他們驚訝不已。“被愛”是純粹被動的,而“愛”則是積極的——它是一個動詞。“感覺”的愛是“動詞”的愛結(jié)出的果實。人們有能力去為對方做有愛的事情,正如他們有能力去做對對方有害的事情一樣。是他們自己——而不是別人——在撰寫劇本。
前面說過,生活就是故事,每個故事都有開端。同樣,故事還有過程和結(jié)局。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過程中的某個位置,我們還要決定故事該如何收尾。
“第3選擇”永遠由自身開始。它由內(nèi)而外,來自內(nèi)心深處,來自自信與謙虛。它來自使人們能夠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衡量自身成見與偏見的自我意識。它來自人們對書寫自己故事的認可以及在必要時重寫故事(因為人們都想有完美的結(jié)局)的意愿。
深入思考一下。如果你置身于沖突環(huán)境中,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的故事是什么?我需要改變劇本嗎?
·我可能會在哪里出現(xiàn)盲點?
·我的文化程序如何影響我的思維?
·我的真正動機是什么?
·我的假設都成立嗎?
·我的假設在哪些方面不完善?
·我為自己真正想要的結(jié)果——故事的結(jié)局——付出努力了嗎?
思維模式2:我看到你
第二步思維模式:視他人為人而非物。
當我們審視別人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什么?是看到一個獨立的個人,還是看到了年齡、性別、種族、黨派、宗教、殘疾、國籍或性取向?我們是不是看到了一位“群內(nèi)”或“群外”的成員?還是真的看到了每一個多樣的個體所具有的特性、能力與天賦?
或許我們對他們的理解不像我們了解自己的思想那般深入,或許我們會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偏見。
我們跟別人打交道時,他的“裝模作樣”或惺惺作態(tài)我們都知道。問題是,我是這種人,還是真正真誠地尊重他人的人?
“我看到你”思維模式與傳統(tǒng)的“我對你有成見”思維模式形成鮮明對比。記住,我們的認知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決定著我們的結(jié)果。
“我看到你”思維模式關乎基本的人格問題。它關乎人類的愛、寬容、包容與誠實。帶著“我對你有成見”的思維模式,我無法有完全的信任,無法發(fā)自內(nèi)心地像維護自己的利益那樣維護你的利益,這種情況下,第3選擇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當我審視你的時候,我只看到了“一方”的代表。可能我對你采取的行為是正確的,但我不會真正將你當作一個人來尊重。
我之所以稱“我看到你”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是源自從非洲烏班圖人的智慧中獲得的領悟。在他們的文化中,人們用“我看到你”來相互問候。說“我看到你”的意思是“我承認你獨特的個性”。換句話說,也就是“我被你的人格所吸引,并與之密不可分”。這正是烏班圖精神所在。
“烏班圖”很難翻譯,它的意思有些像“人性”,但更為復雜,表示“一個人依賴他人而成為一個人”。健康專家伊麗莎白·萊瑟是這樣解釋的:“我需要你成就我,你需要我成就你。”舉個例子來幫助我們理解這一來自非洲的獨特概念,比如“瑪麗有烏班圖”這句話的意思是,瑪麗是一位眾所周知的關愛、關心他人的人,她忠實地遵守所有社會職責。但它還有言外之意:如果沒有烏班圖,瑪麗就不會知道自己有多漂亮、聰明和幽默,只有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她才能了解自己的個性。
理解烏班圖的另一個方法是理解它的對立面——成見。成見就是排除使我們成為獨立個體的事物。我們會說,“哦,他是一名銷售人員——有闖勁兒,有上進心”,“她是那種自私的人——總想讓所有事情都圍繞她轉(zhuǎn)”,“他是A型性格”,“她是那種一門心思想當CEO的人”。這表示我們沒有將這些人視為個體,而僅僅把他們歸為一類。
在烏班圖精神里,所謂真正地看到別人,指的是樂于接受只有他才能帶來的饋贈:他的天資、智慧、經(jīng)驗、學識以及獨特的視角。在烏班圖社會里,行者無須攜帶裝備,在路上邂逅的人們會給予饋贈來滿足他們的需要。這些有形的饋贈僅僅是自我饋贈的象征。如果我們拒絕接受自我饋贈或低估它的價值,那么我們就不會再自由地受益于彼此的天賦。
當我們看不到彼此時,我們會失去什么?在闡述烏班圖的含義時,加利福尼亞州沃茨市行道樹多元文化基金會負責人奧蘭德·畢曉普談到了這一點:“我們當前的文明已經(jīng)掠奪了人類的自由,不是因為一種文明壓制了另一種文明,而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對視覺意義的想象,也就是無法體會這種內(nèi)在能力的真正含義。”
烏班圖精神是第3選擇思維必不可少的。在沖突環(huán)境中,只有當我不將你視為對立的象征時,我才有可能與你達成協(xié)同。烏班圖精神不只意味著我要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尊重你,它還意味著我的人性與你緊密相連——如果我做出貶低你人格的行為,我也會貶低我自己。為什么呢?因為當我把你貶低為“物”的時候,其實也在對自己做著同樣的事情。
前不久,一位朋友沿著城市街道行駛,碰到一位摩托車司機向她鳴笛并揮手。她想可能是自己的車出了什么問題,于是放慢了速度。然而那位司機加速開近后,卻用污言穢語朝她大喊大叫,謾罵某位政客,還差點兒將她逼出車道。后來她才想起來,她在車尾貼過一張這位政客的車尾貼。在那位憤怒的司機眼中,她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東西,一張車尾貼,一個令人憎恨的標志。
這個憤怒的人貶低了我朋友的人格,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同樣貶低了自己的人格。他可能有房子、工作和家庭——那里可能有愛他的人。但是在那一刻他失去了人格,變成了某種思想體系的傀儡。
這種貶低他人人格的做法——我們往往稱之為成見——始于自我內(nèi)心強烈的不安全感,這也是沖突開始的地方。心理學家都知道,大多數(shù)人記住別人負面的東西往往比正面的東西多。“我們要求人們?yōu)樗麄兊牟涣夹袨樨撠煟瑓s不能對他們的良好品行給予肯定。”著名心理學家奧斯卡·耶巴拉如是說。他認為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以負面眼光看待別人令我們有優(yōu)越感。耶巴拉發(fā)現(xiàn),當人們開始以健康、現(xiàn)實的心態(tài)尊重自己時,負面記憶就會消失。這正是“我看到自己”發(fā)生在“我看到你”之前的原因所在。
“人”不是“物”
大哲學家馬丁·布伯在他的著作《我與你》中指出,我們之間往往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以“它”來表示,而人是“你”。如果我把“人”稱為“它”——一種為我所用的事物,那么我也就變成了“它”,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一臺機器。“我與它”之間的關系跟“我與你”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僅被設想為‘它’的人類……與活生生的人毫無共同之處。”布伯說,“如果一個人任由‘它’掌握控制權(quán),那么不斷膨脹的‘它’將會肆無忌憚地剝奪真實的自我。”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將他人貶低為“物”來更好地控制他們。于是,公司給員工起了一個可笑的稱呼——“人力資源”,好像他們只是資產(chǎn)負債表上與稅收或應付賬款一樣的負債。因此,雖然大多數(shù)組織里的大多數(shù)人擁有遠遠超過工作所要求的創(chuàng)造力、聰明才智、理解力和天賦,他們卻仍舊僅僅被視為執(zhí)行工具。將人視為物的機會成本非常高昂。資產(chǎn)負債表無法顯示出,員工未被充分發(fā)揮的能量與潛力有多么驚人。
相反,布伯認為:“如果將一個人視為‘你’……那么他便不只是‘物’了。”
布伯之所以使用“你”這種措辭,是因為它不僅意味著表面上的尊重,還能喚起人們對他人由衷的尊敬。它意味著親密、坦率與信任。將他人視為“物”則意味著漠然與疏離,助長自私自利的心態(tài)。
對那些不存敬畏之心的人,我深感悲哀。理解他人——不帶控制或操縱的欲望——是神圣而美好的。卡爾·羅杰斯詳細描述過這種體驗:
我所知道的最令人滿足的一種感覺……是我像欣賞落日一般欣賞一個人的時候。如果讓人們順其自然,他們就會像落日一樣美妙。事實上,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落日,我們才能真正欣賞它。當我在一個又一個黃昏欣賞落日時,我不會說:“右邊的橙色要再柔和一些,底部的紫色要再深一些,云彩上要再多加一些粉色。”我不會這樣做。我不會試圖去控制落日,我只會心懷敬畏地觀看它的變幻。
喪失對他人的敬畏感,可能是人類最大的悲劇之一。
1964年,自由戰(zhàn)士納爾遜·曼德拉在與世隔絕的南非羅賓島開始了長達27年的服刑生涯。作為一個年輕的黑人律師,他一直在反抗壓迫黑人的種族隔離制度。“一千次的輕視,一千次的屈辱,一千次被遺忘的時刻,激起了我的憤怒、叛逆以及與囚禁我的人民的制度做斗爭的欲望。”他解釋道。在監(jiān)獄里,他有了更多的體會,他起初的仇恨變得更加強烈。
然而漸漸地,曼德拉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他出獄多年以后,我對他進行過一次私人訪問。我問他:“你用了多長時間,才克服自己對那些折磨你、侮辱你的獄警的仇恨?”他回答道:“大約4年。”我問他心態(tài)改變的原因,他說:“他們會談論彼此的親戚、家庭,然后我開始意識到,他們也是種族隔離制度的受害者。”
- 打造有吸引力的學習型社群
- 互聯(lián)網(wǎng)+酒店:傳統(tǒng)酒店的戰(zhàn)略轉(zhuǎn)型營銷變革與管理重構(gòu)
- 不懂財務就當不好銀行與證券業(yè)經(jīng)理
- 公共行政學發(fā)展史
- 反脆弱博弈:信息與智能時代的競爭生存之道
- 整合天下贏.人才整合
- 餐廳服務實訓教程
- Facebook誕生記:天才小子扎克伯格的創(chuàng)造神話
- 一對一經(jīng)理人
- 服務外包企業(yè)管理概論
- 成長型企業(yè)管理
- 經(jīng)營一家最賺錢的餐館、超市、服裝店全集
- 物聯(lián)網(wǎng)與企業(yè)管理
- 方格筆記學與用
- 為你插上管理素質(zhì)提升的翅膀:企業(yè)管理者的123個實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