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經濟走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 高柏 甄志宏
- 9493字
- 2019-01-04 19:31:23
二 財政資源分配方式
高度集權的聯邦中央政府對財政資源的分配起了限制作用。以人口為基礎標準的政治權力結構使東部大省占據政治主導權,而聯邦中央的高度集權使各省份的自主發展活力相對受限,主要體現在財政資源分配方式上。這種財政資源分配方式令聯邦與省份之間關系緊張,同時也使東部大省和西部弱省之間差距拉大。若中巴經濟走廊的投資交由巴基斯坦內部政治運作,則其對應的財政配套資金將如何安排才能更切合走廊建設的需求,成為擺在眼前的一個棘手問題。理解巴基斯坦財政資源分配方式,可以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投資提出一個更合理的分配方案。
基于本文第一部分的政治特征分析,巴基斯坦的權力分配機制受制于中央與省份間的關系、議會席位分配的一省獨大特征以及委任體系,這種政治機制影響了財政分配模式。因此,在探討各省份的自主發展活力(縱向關系)和各省份間的實力對比(橫向關系)時,就需要關注巴基斯坦的財政分配模式,本部分主要從以下三點展開分析:機制、關鍵標準和新變化。
歷史上,早在殖民時期,為了安撫作為主要兵源地的旁遮普地區,英屬印度政府將大量經濟資源分配給旁遮普地區。自那時起,旁遮普地區就在資源分配上占據有利地位。巴基斯坦獨立后,旁遮普人憑借其軍隊實力和政治權力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資源分配模式。
(一)機制:省份依賴聯邦中央
在中央集權的政治權力分配結構下,聯邦中央政府負責統籌各省份的財政分配,因此各省份在財政資源上高度依賴于聯邦中央政府,同時各省份之間也需要通過實力對比來爭取聯邦政府的財政資源。于是,國家財政委員會(National Finance Commission)成為巴基斯坦資源分配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從縱向和橫向上平衡聯邦中央與省份之間、各省份之間的資源分配杠桿。
由于高度的中央集權,巴基斯坦約90%的稅賦由聯邦政府負責征收,其中包括個人所得稅、商品消費稅、關稅和國內消費稅等。而省級政府只負責征收少于10%的國家稅賦,如農業所得稅、服務消費稅和機動車稅等。按照國家財政委員會(NFC)制定的分配方案,聯邦政府還負責在聯邦和省份之間(縱向)、各省份間(橫向)進行財政資金的分配,而省份則根據省級財政委員會(Provincial Finance Commission)的分配方案,負責將從聯邦獲得的資源向下分配給其轄區內的地方政府。
此外,還會有一些資源將從聯邦直接分配至地方政府,再從地方政府逐級分配到下一級政府,比如從縣政府(District Government)分配到鄉政府(Tehsil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因此,巴基斯坦的內部資源分配可分為系統方法(Systematic Method)和隨機方法(Random Method)。系統方法有相應的分配標準,包括國家財政委員會(NFC)、省級財政委員會(PFC)、中央到地方和地方到地方的具體分配方案。而隨機方法由特別撥款(Special Grants)、議會和行政的選擇性撥款(Discretionary Funds)組成。
圖2-3是巴基斯坦財政資源分配的結構圖。

圖2-3 巴基斯坦財政資源分配結構圖
資料來源:Ijaz Nabi and Hina Shaikh.(2010). Fiscal federalism in Pakistan: A radical departure and some new challenges. Development Policy Research Center。
對于省份來說,一方面,由于稅收范圍有限,他們只獲得少量稅收收入,而在創造非稅收入方面也表現欠佳;另一方面,省級財政支出大,占全國總支出的30%(聯邦政府支出占70%)。因此,省級政府面臨財政赤字壓力,這種情況使省級財政高度依賴國家財政委員會(NFC)的聯邦財政轉移支付和撥款。
作為縱向和橫向的政府間財政分配基本機制,國家財政委員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憲法第160條規定,總統必須每五年組建一次新的國家財政委員會,其中委員會成員由聯邦政府財政部長、各省政府財政部長以及與各省總督協商后派出的代表組成。他們共同對財政資源分配提出意見,在達成一致后,即可簽署新的分配方案。國家財政委員會主要對以下幾項內容的分配加以規定:共享池轉移支付(Divisible Pool of Taxes)、直接轉移支付(天然氣、水電、石油特許費等)、撥款/補助(每屆數量不一)和貸款。其中共享池轉移支付是最主要的轉移支付路徑。
多年來,聯邦與省份和各省之間的稅收收入分配一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由于省份對于聯邦轉移支付和撥款高度依賴,各省政府遂尋求獲得更大份額的共享池轉移支付;然而,聯邦政府堅守自身利益,寸步不讓。此外,共享轉移池支付的分配也導致了省份之間的沖突與不滿,原因在于,幾十年來“人口”一直被作為唯一的分配標準,而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才是最大的獲益者,其次是信德省。一直到2009年第7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時,人口作為唯一標準的分配方式才被打破。從1974年起,盡管法律上規定每五年組建一屆國家財政委員會,但是由于各省在分配方案上存在嚴重分歧,只有四次國家財政委員會達成了一致,簽署并發布了新的分配方案。關于資源分配方案的無休止爭論和方案的長期滯后,對省份經濟、聯邦穩定甚至國家統一都構成威脅。
(二)最關鍵標準:人口
人口在巴基斯坦政治中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政治權力分配,還是經濟或財政資源分配,都離不開人口這一衡量標準。旁遮普省是人口大省,無論是英屬殖民地時期,還是巴基斯坦獨立后東巴、西巴紛爭時期,旁遮普省因人口數量占優而獲取大量財源,此外,一省獨大的政治結構使其能夠獲得相當豐厚的財政資源。而國家財政委員會制定的分配機制,更凸顯人口數量決定財政資源的規律。回顧多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的歷程,鮮有新方案成功出臺,其原因就是關于人口作為最關鍵標準的爭論。為更好理解人口這一標準的成果和歷史意義,本節將重點闡釋人口在歷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中的影響效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政策選擇提供歷史借鑒。
巴基斯坦學者法西赫丁(Fasihuddin)指出,現行的聯邦與省級之間的財政分配機制源于英國殖民時期的分配方式。獨立前,政府間的轉移支付依照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下的尼邁耶方案(Niemeyer Award)運行。消費稅由省政府征收,個人所得稅作為唯一的共享池來源由聯邦政府負責征收,其中的50%由聯邦分配給各省。
在巴基斯坦獨立后,尼邁耶法案繼續實行,直至1952年,杰里米·雷斯曼(Jeremy Raisman)提出新方案,將50%的消費稅收入分配給聯邦政府,而省份在個人所得稅收入分配中的總份額不變(東孟加拉省占45%,旁遮普省27%,信德省12%,西北邊境省8%,俾路支省8%)。
1955年,次大陸西部的四省組成“單元地”(One Unit)并更名為西巴基斯坦,東孟加拉省更名為東巴基斯坦,東巴與西巴對共享池的收入比例仍保持為45∶55。
隨后,1961年出臺的方案將東巴和西巴在共享池中的分配比例調整為54 ∶ 46,這樣的分配方式一直持續至西巴基斯坦在1970年再次恢復為四個省,而西巴基斯坦所獲的46%的共享池資金,參照1961年人口普查結果,
也分別被旁遮普省、信德省、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以56.5%、23.5%、15.5%和4.5%的比例分攤。
然而,1971年東巴基斯坦獨立,改變了巴基斯坦的財政分配機制。自東巴分裂后,西巴基斯坦四省的財政分配比例依舊制持續了幾年,直至1974年,根據1973年憲法組建了第一屆國家財政委員會。但是,以人口為唯一標準的共享池轉移支付方法得以留存,并在后續的財政分配方案中繼續沿用。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東巴獨立前,西巴基斯坦在關于財政資源分配問題上一直提倡平等原則,因為若按照人口進行分配,則會使人口數量占優的東巴基斯坦獲取更多的財政資源,這對西巴基斯坦來說顯然是不利的。但是在1971年后,西巴基斯坦轉而提倡以人口作為分配的唯一標準。在資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待遇,使東巴基斯坦人十分不滿,“致使東巴基斯坦人最后抵抗以西巴基斯坦人為主導的聯邦中央政府”注1,這也是東巴基斯坦尋求獨立的原因之一。
注1Mustafa, U. Fiscal federalism in Pakistan: The 7thNational Finance Commission Award and its implications. Pakista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 p.12.
資源分配原則上的改變與議會席位分配原則的變化非常相似。為了防止人口占優勢的東巴基斯坦在議會中獲得更多席位,西巴基斯坦一直致力于推動東西巴平等的政治代表權。而在東巴獨立后,西巴基斯坦卻開始采納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席位的原則,這顯然有利于旁遮普省在議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樣地,由于2009年以前的共享池轉移支付中人口一直是唯一的劃分標準,旁遮普省在財政資源分配中憑借其人口數量優勢獲益最多。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旁遮普省在政治和財政資源分配中都是最大獲益者,而其他省份則要承受不公平的結果。聯邦的財政轉移支付和撥款,可以說是省級政府的財政生命線,信德省、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多年來不斷地要求實行一個更加公平的財政分配方案。在分配標準問題上,四省各有主張,爭執不下。旁遮普省人口數量最多,俾路支省人口最少但地理面積最廣,信德省港口貿易發達且創收豐厚,西北邊境省貧窮落后并常受恐怖主義襲擾。它們都有關于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的考量,使財政分配更復雜。因此,每屆國家財政委員會都會因資源分配問題而爭吵不休。
國家財政委員會(NFC)方案回顧
國家財政委員會制定的方案實行多年,人口因素是制訂方案過程中最關鍵的參考標準,該標準引起的各省爭論,阻礙了多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的成功頒布和執行。
現行的財政分配機制由1973年憲法確立,憲法規定,每五年須組建新一屆國家財政委員會,第一個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由布托政府在1974年頒布生效。這一方案里的共享池轉移支付只包括個人收入所得稅、消費稅和出口稅,并按照20∶80的比例分配給聯邦政府和省級政府。以人口作為唯一的分配標準,在省份所獲的總份額中,旁遮普省得到60.25%,信德省、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分別獲得22.50%、13.39%和3.86%。與此同時,由于財政拮據,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每年還分別獲得額外的1億盧比和5000萬盧比的特別撥款。第二屆國家財政委員會由總統齊亞·哈克(Ziaul-haq)將軍在1979年組建,第三屆則建成于1985年。但是這兩屆國家財政委員會都未能成功頒布新的分配方案,因此,1974年的第一個分配方案一直被沿用至1990年。其間,因1981年進行新一輪人口普查,省際分配比例有小幅變化,旁遮普省、信德省和俾路支省的份額分別調整為57.97%、23.34%和5.30%,而西北邊境省的份額保持不變。
1990年,第四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成功頒布新的分配方案,共享池的范圍有所擴大,增加了煙草和糖的國內消費稅,但縱向維度上聯邦和省份的分配比例不變。雖然各省要求共享池轉移支付的橫向分配標準多元化,但是省際分配仍然以人口為唯一標準。該分配方案還設立了“從聯邦到省級政府的直接轉移支付,包括天然氣發展附加費、天然氣和原油國內消費稅、水電項目的凈收益”。此舉承認了省份有權獲得國家在使用省份資源后的回報。因此,省份獲得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加到了640億盧比,占聯邦總稅收的45%。
第五屆國家財政委員會于1996年組建,經歷多次磋商后,其方案在1997年簽署并發布。由聯邦政府征收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資本價值稅、銷售稅和購置稅、棉花出口稅、關稅、除去天然氣井口消費稅的聯邦消費稅,已有其他一些聯邦政府征收的稅種,都被納入共享池轉移支付中。其結果是,縱向上,四省的總份額跌至37.5%,而聯邦政府則可獲得62.5%;橫向上,分配標準和分配比例保持不變。盡管省級政府得到了原油特許費、天然氣發展附加費、特別撥款(主要撥給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以及等額補助,但由于省份共享池轉移支付中縱向的總份額下降,加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各省本就脆弱的經濟遭受到嚴重打擊。表2-2展示了歷屆國家財政委員會共享池轉移支付分配情況。
表2-2 不同NFC方案下巴基斯坦各省財政占可分池份額情況

資料來源:Usman Mustafa.(2011). Fiscal federalism in Pakistan: The 7th National Finance Commission Award and its implications. Pakista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因各省未能協商一致,2006年穆沙拉夫總統頒布了特別總統令,實行新的分配方案。
?? 在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下,在2010~2011財年,省份分配到的份額占總數的56%,自2011~2012財年起,省份的份額上升并穩定在57%;相應地,在2010~2011財年,聯邦分配到的份額占共享池總份額的44%,而從2011~2012財年開始,聯邦份額下降至42.5%。
第六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最初組建于2000年,并在2003年重組。由于四省立場不同,該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未能提出新的方案。一方面,四省在縱向擴大省份分配份額的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另一方面,四省在分配標準上也持不同意見。
在談判過程中,俾路支省除了關注天然氣發展附加費外,還提出在共享池轉移支付分配中引入諸如地理面積、貧困落后狀況、天然氣生產和人口等指標。由于在1998年人口普查中,俾路支省人口從全國總人口的5.3%縮減至5.1%,俾省一直抨擊將人口作為唯一標準的資源分配方式。此外,據新聞媒體報道,俾省參議員薩娜烏拉·俾路支(Sanaullah Baloch)在2005年10月竭力批評聯邦政府無法讓各省在分配問題上達成一致,“使人口較少的省份,尤其像俾路支省產生一種被剝奪感”
。
信德省在天然氣發展附加費上與俾路支省有不同的立場,但它支持俾路支省關于共享池轉移支付分配中納入不同指標的提議。信德省的財政部長塞義德·薩達爾·艾哈邁德(Syed Sardar Ahmad)稱:“如果聯邦不給予省份50%的共享池轉移支付,我決不會在國家財政委員會分配方案上簽字,而且省際橫向分配標準應該包含省份創收能力這一衡量指標。”信德省認為,省份創收能力應被納入分配標準,因為其首府卡拉奇的港口貿易為巴基斯坦創造了可觀的收入,但是這些收入卻流向了其他省份,尤其是旁遮普省,所以信德省并未獲得公平的財政分配。
西北邊境省作為主要的水力發電大省,它要求獲得更多的水電能源凈利潤,反對信德省提出的創收能力指標,并認為,若采納這一指標將會使富裕的省更加富裕。
盡管三個省都提出不同主張,但旁遮普省拒絕除人口標準之外的其他分配標準。各省意見無法達成一致,談判陷入僵局。因此,2006年,總統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獲得四省授權,對方案進行最后裁定,并簽署了《關于2006年財政收入與中央撥款分配的總統令》(Distribution of Revenues and Grands-in-Aid Order 2006)。根據總統令安排,四省總份額在2006~2007財年提高到47.5%,并將在2010~2011財年增至46.25%。在省際的共享池轉移支付分配中仍然以人口為唯一標準,分別給予旁遮普省、信德省、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57.36%、23.71%、13.82%和5.11%的份額。但是,結合人口數量以及1998~1999財年的貨物入市和專區稅的審計結果,省份可獲得與1/6的一般銷售稅凈利潤數值相當的財政資金。此外,各省都有權利獲得中央撥款,在2006~2007財年中,它們共享277.5億盧比,此后每年可共享的財政資金還會不斷增加。
盡管國家財政委員會已經組建多屆,但鮮有方案成功出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國家財政委員會的一票否決制增加了達成共識的難度。簽署新方案的前提是需要各方一致同意,而各省在利益分配上分歧嚴重,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意識鴻溝成為最大障礙,這種情況致使多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新方案“難產”。
二是,失衡的財政資源分配與政治權力結構密切相關。在兩院制中,盡管四省在參議院都有相同的席位數量,但是參議院只被賦予討論資源分配的資格而不能影響資源分配機制。對這一過程有影響力的是國民議會又因人口大省在國民議會占據主導權,導致了旁遮普省左右資源分配規則的局面出現。在聯邦與地方關系中,由于長期的中央集權,各省份長期高度依賴聯邦的財政轉移支付和撥款,對于聯邦而言,將財政權力把控在自己手中并保持現狀最為有利。若給予省份更多的財政資源,則會弱化聯邦對省份的控制。此外,財政分配制度設計有所欠缺,國家財政委員會多次未能如期出臺新方案,卻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其結果是導致一些省份在原有方案中繼續獲利。
三是,省內政治操縱約束了其代表在國家財政委員會談判中的靈活度。通常來說,政客們通過獲得選民支持而贏得選舉,在他們上臺后則通過委任來回報其支持者,這就需要適當的資源來實現他們的承諾。以2005年信德省為例,當時的信德省政府是在一個政黨聯盟基礎上建立的,為了實現自己轄區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回報選民,聯盟內部的政客們都要求省政府給予更多資金支持,而省內閣則對民眾承諾創造四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和機會。這種情況下,信德省財政資源的需求直線上升,反向增加了省財政部長從聯邦爭取更多財政資源的壓力。政客的物質需求會推動國家財政委員會的各省代表不惜一切代價來爭取更多的財政資金,代表們也必須在國家財政委員會會議上表現得特別強硬以爭取利益,否則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政治前途。
(三)新變化: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NFC)的博弈之路
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對財政資源分配具有重要意義,其方案的成功出臺歸因于其在分配方程中增加了其他參考標準,改變了以往人口標準是唯一標準的傳統方法,它以一種嶄新的模式實現了中央與省份之間和各省份之間的關系緩和。然而,后續發展道路仍然曲折,第八屆和第九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未能及時頒布,各省與聯邦中央之間的財政資源分配競爭更加激烈。
目前巴方建設中巴經濟走廊所需的配套設施和資源,需要通過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的運行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分析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起指導性作用。
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組建于2005年,并在2009年重組,委員會共有9名成員,其中包括四省財政部長和四名各省代表,聯邦財政部長擔任委員會主席。據報道,在協商中,各方針對縱向資源分配比例進行了激烈討論。信德省和俾路支省要求聯邦政府在共享池中只保持40%的份額,并將余下的資源分配給各省。但西北邊境省的代表則提出了20 ∶ 80(聯邦:省份)的縱向分配比例。然而,旁遮普省則認為,省份應該獲得65%的份額,聯邦保留35%。聯邦財政部長則認為:“聯邦政府希望給省份提供更多的資源,但聯邦政府為了平穩運行,需要保留多于50%的份額。”
在橫向分配比例上,各省據理力爭,辯論更為激烈。旁遮普省重申人口標準是唯一標準的立場。信德省認為它為國家貢獻了68%的稅收資源,但只在橫向分配中獲得23%的共享池轉移支付,因此,稅收分配應以各省的創收能力為基礎。但是旁遮普省認為信德省的主張并不成立,原因在于,一些在信德省被征收關稅的產品實際上是在旁遮普省生產,因此,信德省的財政收入并不都是其自己的功勞。
俾路支省堅持認為,分配應該基于地理面積和經濟落后程度,并要求給予更多天然氣生產利潤的補償。西北邊境省的代表們表示:“國家財政委員會要想實現公平分配必須將貧窮指數、水電項目特許費和難民等納入考慮范圍。”
經過激烈談判后,各方都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最終達成一致。2009年12月31日,在總理和各省首席部長的見證下,委員會全體成員在瓜達爾港就國家財政委員會報告進行簽字。2010年5月,總統阿西夫·阿里·扎爾達里(Asif Ali Zardari)簽署了最終的財政分配方案。
這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的頒布在巴基斯坦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第一,這次成功是民主協商的結果,各方達成空前的政治共識。第二,在縱向分配上,省份總份額超過55%,各省獲得了更多的共享池轉移支付,而聯邦政府的份額縮減。第三,由于引入了多元化的分配標準,省際橫向分配更加平衡。另外,人口不再是單一指標,其比重縮減至82%,而貧困落后、創收能力和人口密度下降程度的比重分別為10.3%、5.0%和2.7%。第四,聯邦政府稅收托收手續費(Collection Charges for the revenue)從5.2% 下降至1%。
第五,對所有省份的選擇性撥款(Discretionary Grants-in-Aid)被廢除,但每年省份總份額中的0.66%會撥給信德省,以補償它由于1/6的一般消費稅(GST)被納入共享池而承受的損失;
西北邊境省會額外獲得共享池直接轉移支付的1%作為它在反恐前沿的補償,
以及水電產出的收益。第六,應俾路支省的要求,天然氣發展附加費(GDS)的計算方法有所修改,且聯邦會保證俾省每年都會獲得省份總份額中的9.09%。
2009年的國家財政委員會分配方案,體現出財政資源分配更加合理的趨勢。聯邦政府和旁遮普省都在分配問題上做出了以下讓步:聯邦政府在第一個財年的共享池轉移支付份額下降至44%,并在隨后的幾年降到42.5%;旁遮普省在橫向分配所占的比例降至51.74%。與此同時,其他省份可獲得對自然資源使用的補償,還可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特殊補助。簡而言之,這個分配方案不僅讓各省得到了更多財政資源,也使橫向省際分配更加公平,因此它對調節好中央和省份關系、省際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聯邦中央在財政分配上受到削弱,對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GilgitBalgistan)、巴控自由克什米爾(Azad Jammu and Kashmir)和聯邦直轄部落區(FATA)而言卻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三個地區都依賴聯邦的財政支持。從憲法的角度看,無論是巴控自由克什米爾還是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都未被承認為聯邦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它們在議會里沒有席位,并且在國家財政委員會里也沒有代表權。在聯邦直轄部落區,由于部落勢力強大和宗教紛爭,盡管它在聯邦兩院都有議席,但是議會通過的法律并不適用于這個地區,聯邦也不對它直接征稅。作為巴基斯坦最貧困的地區之一,FATA遭受多年恐怖主義襲擾,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幾乎無稅可征。因此,這三個地區都不在國家財政委員會的分配范圍內。
另外,2010年通過的憲法第18次修訂案對這三個地區的財政造成了進一步的影響。由于許多權力從中央下放至地方,相應的責任也由地方政府轉接。各省政府需要開始承擔一些領域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但是這種改變影響了在這三個地區內由中央政府直接撥款的發展項目,例如,2011年后,巴控自由克什米爾地區的一些關于食物、農業和牲畜的項目無法再獲得中央的財政支持,而一些關于教育、健康、交流和社會福利領域的社會發展項目也出現類似問題。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一份關于巴基斯坦社會發展狀況的報告里,這三個地區的領導人都表達了希望國家財政委員會將這三個地區納入分配范圍的意愿。因為若能獲得國家財政委員會的財政資金,這三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將會有所改變。但是,四個聯邦省份對這一問題持不同態度,有些省份認為每個地區都有權利獲得發展和財政支持的機會;而有些省份則拒絕將這三個地區納入國家財政委員會,原因是他們擔心要犧牲自己的財政資源來補貼這三個地區。例如,開伯爾-普什圖省(原西北邊境省)政府明確反對將這三個地區納入橫向財政資源分配范圍,他們認為,聯邦政府應貢獻出自己的份額來扶持這三個地區。
資源分配的坎坷之路:持續爭論
在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和憲法第18次修訂案后,省份確實獲得了更多的財政資源和自主權,在橫向分配上,多元化標準的采納對弱勢省份十分有利。但是,關于未來分配方法的分歧和爭論仍無休止。第八屆國家財政委員會組建于2010年7月,但并未得出任何成果。隨后,第九屆國家財政委員會在2015年4月組建,其分配方案仍在商討之中。在此期間,各省要求增加省份在共享池轉移支付中的總份額,“但中央就此事作出回應,呼吁各省與聯邦共同承擔反恐、自然災害、扶持巴控自由克什米爾等三個地區的責任”。
除了在縱向分配上爭論不斷外,各方關于橫向分配問題亦存在嚴重分歧。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信德省的國家財政委員會代表候選人薩利姆·曼德維瓦拉(Saleem Mandviwalla)曾控訴,發放給信德省的財政預算從來都沒有按照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執行,并且現行的分配方式中人口的比重仍然占主導,這對人口較少的省份而言并不公平。俾路支省的參議員杰罕澤布·賈瑪爾迪尼(Jehanzeb Jamaldini)指出,“俾路支省在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中所獲份額很少,俾路支的代表們也無法使國家財政委員會做出對俾路支省有利的決議,”并且警告俾路支省有可能會走向與東巴基斯坦一樣的道路,因此,聯邦必須“停止剝削俾路支省的剩余利益,與俾路支省合作,不讓歷史再次重演”。另外,俾路支省首席部長財政顧問也認為,俾路支省土地面積占巴基斯坦國土面積的43.6%,因此,它需要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額成本。開伯爾-普什圖省財政部長穆扎法爾·賽義德(Muzaffar Said)表示,需要更加關注該省因恐怖主義而遭受的損失,要求獲得更多水電和原油開發的利潤分成,并懇請聯邦政府給予特別撥款以刺激該省的能源生產。
信德省、開伯爾-普什圖省和俾路支省要求在橫向分配計算方式上降低人口比重,而旁遮普明確表示其不會像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那樣做出任何妥協。對此,旁遮普省財政部長阿耶沙·戈斯·帕沙(Ayesha Ghaus Pasha)指出:“旁遮普省一直在充當 ‘老大哥’角色,在照顧其他省的同時,無法全力投入到自己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上。我們希望其他的省份能換位思考,也考慮一下旁遮普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旁遮普省還敦促其他省份履行他們的義務以更好地促進國家發展。
按原計劃,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給出的方案有效期至2015年6月,但是,目前四省就第九屆國家財政委員會分配方案仍未達成一致,因此第七屆國家財政委員會方案時效將被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