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2評論

第1章 代序 倔強的守望者

弗吉尼亞·伍爾芙

自夏洛蒂·勃朗特誕生以來,一百年已經過去了。夏洛蒂·勃朗特,已經成為了這么多傳說與著述的中心,可惜的是,她僅僅在這個世上停留了三十九年。想一想如果她能夠活得久一些,這些傳說又會具有什么樣的變化,倒也是挺有趣的。或許她會和同時代的某些名流一樣,成為經常在倫敦以及別的什么地方出頭露面的人物,成為無數圖畫和軼事的主題,成為很多部小說甚至是回憶錄的作者,但是同我們卻難免會有些疏遠,只是作為一位具有顯赫聲名的中年人來留存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她也可能會很富裕吧,也可能會諸事順遂吧。但是事實卻還不是這樣,每當我們想到她的時候,就肯定會想象出一個在現代世界中命運不佳的人;我們的頭腦就一定會退回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退回于位于英格蘭北部哈渥斯小鎮那偏僻荒原上的牧師住宅。而她便一直待在那座住宅里面、那片荒原之上,遭遇過貧窮,也受到過追捧,但是卻永遠不幸,永遠寂寞。

既然這些情況影響了她的性格,那么想必也會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跡吧?我們想:一位小說家,肯定是要靠著許許多多難以經久的材料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構筑,開始的時候,這些材料雖然能夠為她的作品增添真實性,但是到了后來可就要變成累贅而又無用的東西了。當我們再次拿起了《簡·愛》,心里便會禁不住犯疑:她憑借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會不會僅僅是一個陳舊而又過時的維多利亞中期的世界,就如同荒原上的那座牧師的住宅,只有好事者才會去參觀、只有虔誠者才會去保存呢?于是,抱著這種心情,我們打開了《簡·愛》。但是,讀了兩頁的時候,全部疑慮便都一掃而光了。

“一折一折的紅色窗簾將我右邊的視線全都擋住了,但我的左邊卻是那透明的玻璃窗,既能夠令我免受十一月寒冷氣候的侵害,又能夠讓我領略到室外的景象。在閱讀當中翻動書頁的時候,我舉目掃視了一下窗外那個冬天午后的景色。只見遠處的景物全都籠罩在一片淡淡的白色霧靄當中,眼前是那濕漉漉的草坪以及遭受過暴風雨襲擊的灌木,還有那連綿不斷的雨絲被一陣陣呼嘯著的狂風刮得飄搖不定。”(引自《簡·愛》。)

再也沒有什么東西會比書中的荒原更加不能經久、比那“一陣陣呼嘯著的狂風”更為容易受到氣流的支配而顯得變幻不定了。同樣,還會有什么東西能夠比我們打開書時這種興奮狀態更加短暫易逝嗎?但它竟然催促我們一口氣將書讀完,根本沒有時間去進行思考,沒有時間令我們的眼光離開書頁。小說如此強烈地吸引著我們,如果有人在房間內走動的話,那動作對于我們來說也好像是發生在約克郡一般。作者拉住了我們的手,迫使我們和她一路同行,將她所見到的一切也都讓我們看到。她一刻都不曾離開我們,不許我們將她忘記。最后,我們便完全沉浸在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天才、激情與義憤之中了。那些與眾不同的面孔,輪廓突出而又相貌乖戾的人物,全都在我們的眼前閃現。不過,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這些全都是借用了她的眼睛。她一旦走開,這一切也便不復存在。想到《簡·愛》中的男主人公羅切斯特,我們便會想起簡·愛。想到荒原,我們也會想起簡·愛。甚至,再想一下書里面的客廳,簡·愛的形象也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然而,這不過是一間客廳而已,里面還套著一間小客廳,兩間客廳都鋪著白色的地毯,地毯上的圖案栩栩如生,好像地上真的放著一個色彩艷麗,鮮花錦簇的花環。天花板上都雕刻著葡萄枝葉圖案的白色浮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客廳里擺放著的紫紅色臥榻還有矮凳。墻角有一座法國式樣的白色壁爐,上面擺放的是比紅寶石還要晶瑩透亮的波希米亞玻璃器皿。”(引自《簡·愛》。)好像覆蓋著鮮艷花環的白色地毯、白色的法式壁爐、壁爐上那“比紅寶石還要晶瑩透亮的波希米亞玻璃器皿”,如果撇開了簡·愛,這一切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簡·愛的缺點也是不難尋找的。她總是在做家庭教師,總是陷入情網——在一個許多人既不做家庭教師、又沒有愛誰的世界里,這畢竟是一個嚴重的局限。與此相比,奧斯丁或是托爾斯泰那樣的作家筆下的人物全都具有不計其數的側面。他們具有勃勃的生機,對于很多不同的人都產生了錯綜復雜的影響,這許多人就如同鏡子一般從多方面將他們的性格映照了出來。他們在各處隨意走動,不管作者是否在對他們進行察看。在我們看來,他們所在的世界是獨立存在的,而一旦這個世界由他們形成,我們自己便也能夠進去見識一番。自個性的力量與眼界的狹窄來看,托馬斯·哈代同夏洛蒂·勃朗特倒是彼此接近的。不過同時,兩個人的差別也很大。我們在讀《微賤的裘德》(《微賤的裘德》,哈代的著名長篇小說。)的時候,不會匆匆忙忙一口氣便看到結尾,而是往往會掩卷沉思,生出一連串的題外念頭,在小說中的人物四周造成一種疑問與諷喻的氣氛,那可是他們自己渾然不知的。雖然他們只不過是一些純樸的農民,但我們卻不得不將種種事關重大的難題以及疑問向他們提了出來。因此,在哈代的小說里面,最重要的人物似乎便是那些無名的人。這種本領和這種推理的好奇心,夏洛蒂·勃朗特是絲毫都沒有的。她并不想要去解決那些人生的問題;她甚至根本都沒有覺察到那些問題的存在;她的所有力量——那是愈受壓抑便愈顯示其強大的——全都投入到了這樣一種斷言當中:“我愛”,“我恨”,“我受苦”。

因為,那些以自我為中心、受自我所限制的作家全都具有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是那些氣量寬宏而又胸懷廣大的作家所不具有的。他們所感受到的那些印象全都是在他們那狹窄的四堵墻內被稠密地積累起來并被牢牢地打上了戳記的。由他們的心靈所產生的一切全都帶有他們自己的特征。他們很少自別的作家那里學習什么,哪怕僅僅采取一點兒,也是消化不了的。哈代與夏洛蒂·勃朗特的風格似乎全是拿一種生硬而又莊重的報章文體作為基礎而形成的。他們筆下的散文往往是板滯而不靈活的。但是,通過長期專注的努力,他們兩位對于自己的每一份構思都要凝神細思直到為它找出了確切的語言,終于鍛造出了自己所需要的那種散文——它能夠對他們用心靈所熔鑄的形象進行原原本本的描摹,并且還具有自己所特有的美、特有的力量、特有的敏銳。至少可以說,夏洛蒂·勃朗特獨特的成就并不是憑借自己讀了很多書。她從來都不會像職業作家寫得那樣順溜;也不會像他們那樣去博采詞匯,并且運用自如。“我無法滿足于同那些力量雄厚、心思細密而又情趣高雅的人們互相交往,不管他們是男還是女,”她這樣寫道,口氣就像是某個報紙的社論作者。接下來,她便又恢復了自己那火辣而又急切的口吻,說道:“除非我首先將傳統保留下來的外圍工事沖破,并且跨過了自信的門檻,同時還在他們心中的爐火旁贏取了自己的地位。”她也恰恰就是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地位;也正是內心之火那搖曳不定的紅光照亮了她的書頁。換句話說,我們在讀夏洛蒂·勃朗特的書時,不是去尋找對人物性格的細致觀察——屬于她的人物全都是既生氣盎然又性格單純的;不是去尋找喜劇性的情節——她筆下的情節是既嚴酷又粗糙的;不是去尋找有關人生的哲學觀點——她的觀點只不過是一個鄉村牧師女兒的想法。我們之所以讀她的書,只是深深為其中的詩意所吸引。或許,一切如同她這樣具有特強個性的作家都是如此吧。正好比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經常說的:他們只要將門打開,別人便能夠將他們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的身上有著一種桀驁不馴的氣質,總是同既定的事態格格不入——這便促使他們渴望馬上投入創作而不肯去進行耐心的觀察。這樣的創作熱情,排除那些小障礙,飛越那些常人瑣事,一下便將作者自己也還說不太清楚的七情六欲抓住了。這使他們成為詩人,既令他們想用散文寫作,又讓他們不受任何約束。因此,夏洛蒂經常乞求大自然的幫助。她感到需要借助于某種比人的語言更為強大的象征力量,來將人性當中那許許多多還在沉睡的情感和欲望表達出來。夏洛蒂最好的一部小說《維萊特》便是用了一段有關于暴風雨的描寫來進行收尾的,“天空低垂,陰霾密布——一大片散亂的飛云自西方飄來;云彩幻化成為種種奇形怪狀。”(引自《維萊特》。)這樣,她請大自然將那無法用其他方法進行表達的心情描寫了出來。但是,對于大自然,她卻沒有多蘿西·華茲華斯(多蘿西·華茲華斯,著名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妹妹。)觀察得那樣準確,也沒有丁尼生(丁尼生,英國詩人。)描繪得那樣細致。她所抓住的只是大地上某些同她親身感受到的,或是轉嫁到人物身上的東西很近似的方面,所以,她筆下的暴風雨、荒原和夏日的美好天氣,都不僅僅是為了點綴一下枯燥的文字,或是顯示一下作者的觀察能力,而是被用來貫通作者的情感,亮明書中的意圖。

通常,如果一部書的意圖不在于發生了什么事情,也不在于說了什么話,還不在于作者自己從那些各不相同的事物中看出了什么聯系,那么,了解起來自然便會很難。特別是當一位作家如同夏洛蒂那樣具有詩人般的氣質的話,他的意圖和語言便會難解難分,如果還并不是什么細致的觀感,而只不過是一種情緒時,想要了解就更難了。

(弗吉尼亞·伍爾芙,英國女作家,意識流文學的代表者,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

譯者:賈文淵 賈文浩
上架時間:2016-08-17 14:29:55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连南| 葫芦岛市| 麻阳| 云龙县| 门源| 康保县| 正蓝旗| 沽源县| 衡水市| 吉林省| 清河县| 元氏县| 陇川县| 郯城县| 连平县| 丰顺县| 福鼎市| 噶尔县| 甘孜县| 泗水县| 永嘉县| 甘德县| 柘城县| 海宁市| 得荣县| 托克逊县| 永顺县| 诸暨市| 绥德县| 云南省| 镶黄旗| 马鞍山市| 怀宁县| 留坝县| 星座| 平阳县| 于都县| 瓮安县| 秦皇岛市|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