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前言:海明威和他的《永別了,武器》

我們向讀者譯介的這部《永別了,武器》,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一戰后寫成的一部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也是20世紀20年代以海明威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最廣受推崇的一部杰作。

歐內斯特·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樹園鎮。由于受父母親的影響,海明威從小就興趣廣泛,尤其喜歡擺弄槍支,常到密歇根州北部的樹林地帶打獵、釣魚。上高中時,海明威就顯示出他在體育和寫作方面的才華。17歲中學畢業后,海明威沒有順從父母要他上大學的愿望,跑到堪薩斯城應征入伍,因年齡問題遭到拒絕后,他到該市的《星報》當記者,并把自己的年齡增加了一歲。當記者期間,海明威不僅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還學會了怎樣撰寫簡潔有力的新聞報道,為他以后文學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18年5月,海明威報名參加美國紅十字會戰地救護隊,6月隨救護隊開赴歐洲戰場,來到意大利當救護車司機,7月8日被炮彈炸傷雙腿,住進米蘭一家醫院。經過十多次手術,他的腿傷剛一治愈,便帶著一只鋁膝蓋和意大利政府授予他的兩枚勛章,加入了意大利陸軍。然而,戰爭給他心靈造成的創傷是永遠難以愈合的,加上他在意大利療養期間愛上了一位美國護士,可這位護士戰后卻嫁給了他人,使海明威越發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

1919年初返回家鄉,海明威只好重操舊業,到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當記者。1921年,他與哈德利·理查森結婚,一同赴巴黎擔任該報駐法特派記者。在此期間,海明威結識了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特別是許多旅居巴黎的美國作家,如格特魯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埃茲拉·龐德等。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為代表的一批美國青年,直接或是間接目睹了人類一場空前的大屠殺,經歷了種種苦難,因而對社會、人生大為失望,便通過創作小說描寫戰爭的殘酷,表現出一種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緒。斯泰因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的文學創作之路,是從短篇小說和詩歌開始的。1923年,他在巴黎發表了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但卻沒有引起反響。兩年后,他又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海明威引起了評論界的注意。不過真正使他一舉成名的,還是他于1926年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批青年流落歐洲的情景,反映戰爭給青年一代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以及他們對生活和前途的失落感和幻滅感。因此,該書發表后被譽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海明威也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1927年,海明威辭去報社工作,潛心寫作,同年發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在收入其中的《殺手》、《打不敗的人》、《五萬大洋》等著名短篇中,海明威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的人物,對此后美國通俗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與此同時,海明威著手創作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也是第一部戰爭小說《永別了,武器》。該書初稿用了八個月,修改用了五個月,而小說結尾則修改了三十九次之多。

1929年,《永別了,武器》終于問世,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涌現出來的眾多反戰小說中最為著名的一部。海明威返美后,先在佛羅里達居住,后僑居古巴,并曾到西班牙看斗牛,到非洲獵獅子,其間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最著名的包括《死在午后》(1932)、《非洲的青山》(1935)、《乞力馬扎羅的雪》(1936)。1937年,海明威發表了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有錢的和沒錢的》,但不是很成功。同年,海明威再次以記者身份奔赴歐洲,采訪西班牙內戰,積極支持年輕的共和政府,創作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劇本《第五縱隊》(1938)。內戰結束后,他回到哈瓦那,于1940年發表了他的第四部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小說出版后大受歡迎,被譽為“20世紀美國文學中一部真正的英雄史詩”。

20世紀40年代初,海明威曾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20世紀50年代,海明威發表了其最負盛名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小說中孤軍苦戰的桑地雅哥是海明威20世紀30年代創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與發展,而那句名言“可是人不能認輸,人可以毀滅,但不能屈服。”,則撥動了中外無數讀者的心弦,引起了他們的共鳴。這部思想深邃、風格純凈的小說將他的敘事藝術推上一個新的高峰。1954年,他由于“精通現代敘事藝術”,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自殺身亡。

《永別了,武器》的小說原名是A Farewell to Arms。這arms一詞是個雙關語:它既有“武器”的意思,意指“戰爭”,又有“懷抱”的意思,意指“愛情”。遺憾的是,漢語中找不到一個對應的雙關語,因而無法尋求一個一語雙關的漢語譯名。以前我國有過《戰地春夢》的譯名,雖然蘊涵了兩層意思,但是重“夢”輕“戰”,沖淡了小說的反戰主題。兩相權衡,現在較多的人傾向于譯成《永別了,武器》,雖然意猶未盡,卻突出了小說的反戰主題。

這部小說以一次大戰的意大利戰場為背景,以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利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重點描寫了亨利如何先后“告別”了“戰爭”和“愛情”——或者更確切地說,“戰爭”如何毀滅了“愛情”,深刻地揭露了戰爭毀滅生命、摧殘人性的本質。跟作者的許多作品一樣,《永別了,武器》帶有一定的自傳成分。一次大戰期間,海明威曾作為意大利戰線上的一位救護車司機,腿部被炮彈嚴重炸傷,與亨利有著極為相似的經歷。

亨利與凱瑟琳結識后,開始只是同她調情,并非真正愛她。后來他腿部被炮彈炸傷,送到米蘭一家美國人辦的戰地醫院治療,恰巧凱瑟琳也調來這里工作,亨利在她的護理下逐漸康復,兩人之間便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亨利傷口愈合后,本計劃出去休假,并打算與凱瑟琳同往,不料出院前又染上黃疸病。等病好準備開赴前線時,又發現凱瑟琳已懷孕。

凱瑟琳唯恐被遣送回國,因此決定暫不同亨利結婚,希望戰后再成立家庭。亨利返回前線,正趕上奧軍在德軍配合下發起猛烈進攻,意軍連連失利,全線崩潰,開始從卡波雷托撤退。亨利和他的車隊也加入了大撤退。亨利一路上歷經艱險,九死一生,終于來到米蘭總醫院,得知凱瑟琳去了斯特雷薩。于是他便借了一身便服,去斯特雷薩找到了凱瑟琳。兩人劫后重逢,自然欣喜若狂,倍加恩愛。但是一天夜里,酒吧侍者敲響了亨利的房門,告訴他當局第二天一早要來抓他,他只好借了條小船,跟凱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凱瑟琳分娩時難產,嬰兒大人雙雙離開了人世。亨利望著“石像”般的凱瑟琳,萬念俱灰,在雨中走回旅館。

小說在一種虛無與幻滅的氣氛中結束,強烈地暗示著作品的基本思想,即戰爭就是災難,戰爭就是死亡。戰爭不僅給亨利個人帶來了痛苦與不幸,也給參戰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有的批評家稱《永別了,武器》為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偉大的戰爭小說,然而它又不僅僅是一部戰爭小說,同時還是一部愛情小說,一部現代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戰爭導致了愛情的悲劇,而愛情的悲劇又凸顯了戰爭的殘酷;正是戰爭和愛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才造就了這部震撼人心的偉大杰作。

然而不管戰爭與愛情如何交織,貫穿小說始終的還是反戰的主題。

戰爭不僅奪去了凱瑟琳及其嬰兒的生命,奪去了亨利的愛情和幸福,同時也奪去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和幸福。小說中有些人物,從士兵到軍官到牧師,個個都厭惡戰爭,盼望戰爭早日結束,回去過和平生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以犀利的語言揭露了戰爭宣傳的虛偽。

美國政府在大戰開始時,一邊抱著坐山觀虎斗的態度,一邊又向交戰雙方供應武器,大發戰爭財。等眼看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時,便扯下和平的假面具,聲言要“拯救世界民主”,撿起“神圣”、“光榮”、“犧牲”等口號,把美國青年騙到歐洲戰場去送死。海明威在小說中借助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對這種宣傳的極度反感。

海明威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對世界、對人生完全抱著一種絕望的情緒。在海明威看來,人類好比著了火的木柴上的螞蟻,在“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再好的人都免不了一死。在小說中,亨利不少善良勇敢的意大利伙伴死于炮火,他心愛的人凱瑟琳好不容易熬過戰爭這一關,卻死于難產。凱瑟琳生前最怕下雨,因為在她的心目中,雨是災難和死亡的象征。在整部小說中,雨一次又一次地頻繁出現,始終彌漫著一種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

《永別了,武器》的悲劇色彩,更集中地表現在主人公亨利身上。亨利是帝國主義戰爭的反對者,同時又是個消極的和平主義者。他不僅從戰場上逃跑,而且逃離社會,滿懷沮喪絕望的情緒。在他看來,任何信仰,任何理智上的思考,都沒有實際價值,都是虛妄的,只有個人的享受、個人的幸福才是看得見、摸得著、靠得住的東西。他不去追究這場戰爭是怎么一回事,他唯一的希望是逃離戰爭,逃離社會,躲進“自我”的天地。因此,他所能做的,所想做的,唯有“吃飯,喝酒,跟凱瑟琳睡覺”。

這是戰后資產階級文明崩潰時期的“反英雄”形象。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一位語言大師。他的作品語言洗練,刻畫逼真,既有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又有通過動作、形象表達人物情緒的動人刻畫,尤其是他那千錘百煉的電傳式的對話和簡潔的內心獨白,形成他獨特的寫作風格,開創了一代文風。

海明威的獨特風格在《永別了,武器》中也有突出的表現。英國作家赫·歐·貝茨曾做過精辟的分析:自19世紀亨利·詹姆斯以來,一派繁冗蕪雜的文風像是附在“文學身上的亂毛”,被海明威“剪得一干二凈”。他說海明威是一個“拿著一把板斧的人”,“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還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海明威的語言,句子結構簡單,通常是短句或并列句,用最常見的連接詞聯系起來;他選用普通的日常用語,厭倦“大字眼”,摒棄空洞、浮泛的夸飾性文字,習慣于選用具體的、感性的表達方式。

海明威的敘事藝術以他的“冰山原則”最為著名。1932年,他在《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運動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其后,他又多次做過這樣的比喻。于是,“冰山原則”就成了評論界研究海明威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可以說,“冰山原則”是海明威多年創作經驗的形象總結,是他處理藝術和生活關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卻隱而不晦,從而將文學的可感性與可思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通過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

海明威作為戰士、戰地記者、戰爭小說家,他那為了人類的正義事業而出生入死的“硬漢性格”,將永遠為后人所銘記。同樣,他作為一個杰出的文體家,他的“冰山原則”的影響也是永恒的。

品牌:譯林出版社
譯者:孫致禮 周曄
上架時間:2015-12-02 11:45:56
出版社:江蘇譯林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譯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阳县| 安平县| 马边| 齐河县| 阿拉尔市| 贵溪市| 雷山县| 共和县| 徐汇区| 黄浦区| 汉沽区| 峨山| 枣庄市| 蛟河市| 吉林市| 科技| 昌平区| 冀州市| 绥滨县| 武功县| 汕尾市| 铜山县| 门源| 绥宁县| 迁安市| 楚雄市| 邳州市| 衡山县| 巴马| 连城县| 扬中市| 东丽区| 茌平县| 筠连县| 石门县| 朝阳区| 嘉义市| 满洲里市| 阜南县| 临武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