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態的激勵(馬斯洛現代成功心理經典)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心態決定成功(1)
心靈提供給肉體的助益
人們對“到底是心靈支配肉體,還是肉體控制心靈”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參加爭論的哲學家們,稱自己為唯心論者或唯物論者,而各執一辭。他們提出了數以千計的論據,可是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個體心理學可能有助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因為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事實是在研究肉體和心靈的動態相互關系。亟待治療的病人都具有肉體及心靈,如果我們治療的理論基礎錯誤,我們便無法幫助他。我們的理論必須是從經驗中導衍出來的,它也必須經得起實際應用的考驗。我們生活于這些相互關系中,我們必定要接受找尋正確觀點的挑戰。
個體心理學的發現,把這個問題所造成的緊張情勢,大部分都消除了。它不再是水火不相容的問題。我們認為肉體和心靈二者都是生活的表現,它們都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也開始以整體的概念來了解其相互關系。人類的生活,是可以四處走動的動物的生活,只發展肉體對他而言必然是不夠的。植物是生了根的,他們停留在固定地方無法活動。因此,發現植物有心靈——只要是我們所能了解的任何形式的心靈,都必定會使人驚奇萬分。假使植物能預見未來,它們的官能也會使之一無所用。可是這有什么用呢?植物仍然無法逃開它的劫數。
然而,所有能動的動物,都能預見并計劃他們所要動的方向;這種事實使得吾人不得不假設:他們都具有心靈或靈魂。
預見運動的方向是心靈最重要的功用。認清了這一點,我們就能了解:心靈如何支配著肉體——它為肉體定下了動作的目標如果沒有努力的目標,只在不同時間,激發起一些散亂的動作,這是沒什么用的。因為心靈的功能在于決定動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著主宰的地位。同時肉體也影響著心靈,作出動作的是肉體。心靈只能在肉體所擁有的、及它可能被訓練發展出來的能力之內指使肉體。比方說,假使心靈想要使肉體奔向月亮,那除非是它先發明一種可以克身體限制的技術,否則它便注定要失敗。
人類比其他動物要善于活動。他們不僅活動的方式較多——這一點,可由他們手的復雜動作中看出——而且,他們也較能利用他們的活動,來改變圍繞著他們的環境。因此,我們可以預料:人類心靈中,預見未來的能力必將有最高度的發展;而且,人類也必會明顯地表現出;他們正有目的地奮斗,以增進他們在整個情境中所處的地位。
在每個人身上,我們還能發現:在朝向部分目標的各種部分動作之后,還有一個可包含一切的單一動作。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要達到一種能使我們獲得安全感的地位,這種感覺是:
生活中各種困難都已經被克服,而且我們在環繞著我們整個情境中,也已經得到最后的安全和勝利。針對此一目標,所有的動作和表現都必須互相協調而結合成一整體。心靈似乎是為要獲得一最后的理想目標而被強迫發展,肉體亦復如是,它也努力要成為整體。它還向一種預先存在于胚胎中的理想目標發展。例如,當皮膚擦破時,整個身體都忙著要使它自己再復元為一整個。然而,肉體并不只是單獨地開展其潛能,在其發展過程中,心靈也會給予幫助。運動、訓練及一般衛生學的價值都已經被證實,這些都是肉體努力爭取達到其最后目標時,心靈所提供的助益。
從生命第一天開始,至其結束為止,其生長和發展的這種團體力合作都一直繼續不斷。肉體和心靈象是不可分割整體的兩部分。心靈有如一輛汽車,它利用它在肉體中能夠發現的所有潛能,幫著把肉體帶入一種對各種困難都是安全而優越的地位。在肉體的每種活動中,在每種表情和病癥中,我們都能看到心靈目標的銘記。人活動,在他的活動中即有意義存在。他動作的眼、他的舌、他臉部的肌肉,使得他的臉有一種表情、一種意義,而在此給予意義的,則為心靈。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看心理學(或心靈的科學)真正是在研究些什么之和別人的目標互相比較。
在爭取安全的最后目標時,心靈必須使其目標變得具體化,他要時時計算:“安全位于某一特定之點,我一定要走某一特定方向,才能接近它。”此時當然有發生錯誤的可能性,但是沒有十分固定的目標和方向,則根本不可能有動作。當我抬頭時,我心中必然已有此種動作的目標存在。心靈所選擇的方向,事實上可能是有害的,但它之所以被選上,則是因為心靈誤以為它是最有利者。所有心理上的錯誤,都是選擇動作方向時的錯誤。安全的目標是全體人類所共有的,但是他們有些人認錯了安全所在的方向,而其固執的動作則將他們帶向墮落之途。
如果我們看到一種表現或病癥,而無法認出它背后的意義時,要了解它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將它依外形分析成簡單的動作。讓我們以偷竊的表現為例。偷竊就是把別人的所有物據為己有。首先,我們先看到這種動作的目標,它的目標是使自己富有,并以擁有較多的東西,而讓自己覺得較為安全。因此,這種動作的出發點是一種貧窮或匱乏之感。其次要找出這個人是處于何種環境中,以及他在什么情況下才覺得匱乏?最后我們要看他是否采取正當方式來改變這些環境,并克服其匱乏之感;他的動作是否都遵循著正確的方向;或他是否曾經錯用了獲取所欲之物的方法。我們不必批評他的最后目標,但是我們卻能指出:他在實現其目標時,已經選擇了錯誤的途徑。
人類對其環境所作的改變,我們稱之為文化,我們的文化就是人類心靈激發其肉體所作的各種動作的結果。我們的工作被我們的心靈所啟發。我們身體的發展則受著我們心靈的指導和幫助。總而言之,人類的表現到處都充滿了心靈的效用。然而,過度強調心靈的分量,卻非吾人所愿。如果要克服困難,身體的合宜是絕對必需的。
由此可見,心靈參加控制環境的工作,以使肉體受到保護,而免于虛弱、疾病和死亡,并避開災害、意外及功能的損傷。
我們感受歡樂與痛苦、創造出各種幻想、以及認出環境之優劣等等能力,也都有助于這個目標的達成。幻想和識別是預見未來的方法。不僅如此,它們還能激起許多感覺,使身體隨之而行動。個人的感情負有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以及他為其奮斗所定下目標的記號。它們控制肉體的程序雖然相當大,可是它們卻不受制于肉體,他們主要是依他的目標和他生活的方式而定的。
培養適應自身的感情
顯而易見的,支配個人的,并不單單是生活方式而已。如果沒有其他力量,他的態度并不足以造成病癥。它們必須被感情加強后,才能引起行為。個體心理學概念中的新觀點就是我們觀察到:感情絕對不會和生活方式互相對立,目標一旦訂下,感情就會為了要獲得它而適應自身。此時,我們談的已經不在生理學或生物學的領域之內了;感情的發生不能用化學理論來解釋,也不能用化學檢驗來加以預測。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先假設生理過程的存在,但我們更有興趣的,卻是心理的目標。我們并不十分關心焦慮對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我們要研究的是焦慮的目的和結果。
依照這種研究方向,焦慮不能被當做是性的壓抑所引起的,也不能被認為是出生時難產所留下的結果。這種解釋都離譜太遠了。我們知道:習慣于被母親伴同、幫助、并保護的孩子,很可能發現:焦慮——不管其來源為何——是控制他母親的有效武器。我們也不以只描述憤怒時的生理狀況為滿足,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憤怒是控制一個人或一種情境的工具之一。我們承認:每一種身體或心靈的表現都是以天生的材料為基礎,但是,我們的注意卻在于如何應用這些材料,以獲取既定的目標。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唯一真正對象。
在每個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感情是依照他獲取其目標所必要的方向和程度而成長、而發展的的焦慮或勇氣、愉悅或悲哀,都必須和他的生活方式協同一致,它們適當的強度和表現,都能恰恰合乎吾人的期望。用悲哀來達成其優越感目標的人,并不會因為其目標的達成而感到快活或滿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時候,才會快樂。只要稍加注意,我們還可發覺,感情是可以隨需要而呼之即來或揮之即去的。一個對群眾患有恐懼癥的人,當他留在家里,或指使另一個人時,他的焦慮感即會消失掉。所有神經病患者都會避開生活中不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征服者的部分。
情緒的格調也像生活樣式一樣的固定。比方說,懦夫永遠是懦夫,雖然他在和比他柔弱的人相處時,可能顯得傲慢自大,而在別人護翼下時,也會表現得勇猛萬分。他可能在門上加三個鎖,用防盜器和警犬來保護自己,而堅稱自己勇敢異常。沒有人能證實他的焦慮之感,可是他性格中的懦弱部分,卻在他不厭其煩地保護自己中表露無遺。
性和愛情的領域也能供給類似的證據。當一個人想接近他的性目標時,屬于性的感情必然會出現。為了要集中心意,他必須放開有競爭性的工作和不相干的興趣,如此,他才能引起適當的感情和功能。缺少這些感情和功能——例如:陽萎、早泄、性欲倒錯和冷感癥——都是拒絕放棄不合宜的工作和興趣所造成的。不正確的優越感目標和錯誤的生活方式只期望別人體貼他,自己卻不體貼他人;缺乏社會興趣;在勇敢進取的活動中失敗等傾向。
我們說過,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之間,個人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并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系。他利用了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并將它們修正,以配合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末了,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趨近目標的方式、他的情緒傾向等等,也都已經固定。以后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但在改變它們之前,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現在他的新表現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
個人是以他的感官來接觸環境,并由其中獲取印象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他訓練自己身體的方式看出:他準備由環境中獲取那一種印象,和他將如何運用其經驗。如果我們留心他觀察和諦聽的方式、以及能吸引他注意力之物,我們便會對他有充分的了解。這就是舉動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它們能顯示出:他身體器官所受過的訓練,和他如何運用它們以選擇他要接受的印象。舉動是永遠受制于意義的。
現在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心理學定義上,再添加一點東西。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度。我們還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不能配合環境,而且也無法滿足環境要求的肉體,通常都會被心靈當作是一種負擔。因此,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在心靈的發展上比其他人蒙受了更多的阻礙,他們的心靈也較難影響、指使并命令他們的肉體趨向優越的地位。他們需要用較多的心力,并且必須比別人更集中心意,才能獲得相同的目標。所以,心靈會變得負荷過重,而他們也會變得自我中心而只顧自己。如果兒童老是受著器官缺陷和行動困難的困擾,他們便沒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供留心外界之用。他根本找不到對別人發生興趣的閑情逸致,結果他的社會感覺和合作能力的發展便較其他人為差。
成功補償缺憾之道
器官的缺陷造成了許多阻礙,但是這些阻礙卻絕不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如果心靈主動地運用其能力以設法克服其困難,則個人可能會和原先負擔即比較輕的人一樣的成功。事實上,器官有缺陷的兒童,盡管遭受到許多困擾,他們卻經常比身體正常的人有更大的成就。身體阻礙是一種能使人向前邁進的刺激。例如,視力不良的兒童可能因為他的缺陷而感覺異常的壓力。他要花費較多的精神,才能看清東西。對視覺的世界必須給予較多的注意力。他也必須更努力地區分色彩和形狀。結果,他對視覺的世界即不須努力注意微小差異的兒童有更多的經驗。
由此可見,只要心靈找出了克服困難的正確技術,有缺陷的器官即能成為重大利益的來源。在畫家和詩人之間有許多人都曾蒙受視力缺陷之害。這些缺陷被訓練有素的心靈駕馭之后,它們的主人即比正常人更能運用他們的眼睛來達成多種目的。在天生慣用左手而又未被當作是左撇子看待的兒童之中,也很容易看到同樣種類的補償。在家庭里,或在其學校生活開始之際,他們會被訓練運用他們不靈巧的右手。事實上,它們是不十分適合于書寫、繪畫或作手工藝的。但是,假使心靈能被妥善運用以克服此種困難,我們相信:不靈巧的右手必定會發展出高度的技巧。事實也正如此。在許多例子中,慣用左手的兒童都比其他人學會較漂亮的書法、較有繪畫的才能,在工藝方面也較有技巧。找尋出正確的技術后,再加上興趣、訓練和練習,他們即能夠將劣勢轉變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