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態決定成功(2)
- 心態的激勵(馬斯洛現代成功心理經典)
- 馬成功編譯
- 5371字
- 2015-04-21 18:30:07
只有決心要對團體有所貢獻而興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兒童,才能成功地學會補償其缺憾之道。只想避開困難的兒童,必將繼續落于他人之后。只有在他們眼前有一個可供努力的目標,而此目標的達成又比擋在前面的障礙對他們更為重要,他們才會繼續鼓起勇氣前進。這是他們的興趣和注意指向何處的問題。如果他們努力地爭取某種身外之物,他們自然會訓練自己,使自己具有獲得它們的能力。困難只是通向成功之路必須克服的關卡。反過來說,假使他們的興趣只在于擔心他們的不如別人,或除了想擺脫它們外,便無其他目標地和此種落后狀態爭戰,那么他們就不會真正地有所進步,一雙笨拙的右手是無法用憑空妄想,希望它們較不笨拙,或甚至避開笨拙等方法,來訓練使其成為靈巧的。它們只有在練習出實際的成就之后,才會變得較為靈巧;而達到此種成就的誘因,也必須比長期存在的笨拙所造成的氣餒,更深刻地被人感覺到。如果一個孩子想要集中全力來克服他的困難,則在他身外必須有一個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以他對現實的興趣,對別人的興趣,以及對合作的興趣為基礎的事實上,心靈不僅能影響某種特殊病癥的選擇,它還能支配整個身體的結構。對這個假設我們還沒有直接的證明,而且要找出怎樣做才能建立這種證明,也是相當困難之事。然而,它的證據看來卻似乎相當明顯。如果一個孩子是膽小的,他的膽小便會表現在他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他不關心體格上的成就,甚至不敢想象自己可能達到此種成就。結果,他便不會用有效的方法來鍛煉他的肌肉,而且也拒絕接受通常會引人發展肌肉的所有外來刺激。當其他對鍛煉自己肌肉有興趣的孩子,在體格健美方面遙遙領先時,他卻由于興趣的缺乏而遠落于他人之后。
由此,我們可順理成章地結論道:身體的整個形狀和發展不僅受心靈的影響,而且可反映出心靈的錯誤和缺點。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有許多肉體的表現只是心靈無法找出補償其困難的正確方法所造成的結果而已。例如,我們已經確知,在生命開始的最初四五年之間,內分泌腺本身也會受到心靈的影響。有缺陷的腺體對行為并不會有強迫性的影響,反之,整個外在環境,兒童想接受印象的方向和心靈在他感興趣情境中的創造性活動等等,都能不斷地影響腺體。
另外一個證據可能較容易被了解并被接受,因為我們對它較為熟悉,而且它引起的是身體短暫的表現,不是固定的氣質。每一種情緒都會以某種程度表現在身體上。而每個人也都會將他的情緒表現在某種可見的形式中,這也許是他的姿勢或態度,也許是他臉部的表情,也許是他腿或膝蓋的顫抖。例如,當他臉色變紅或轉白時,他的血液循環必然已經受到影響。在憤怒、焦急或憂愁的狀態之下,肉體都會說話,而肉體在說話時,都是使用著自己的語言。
當一個人處于他所害怕的情境中時,他可能全身發抖,另一個人可能毛發豎立,第三個人可能心跳加快,還有些人會冷汗直流、呼吸困難、聲音變啞,全身搖晃而畏縮不前。有時,身體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影響,例如胃口喪失或引起嘔吐。
在科學的領域中,我們看到許多心理學家宣稱:性和焦慮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而另外的心理學家卻主張:它們一點關系也沒有。他們的觀點是依他們個人的經驗而定的,對某些人,它們之間有關聯,對其他人則否。
這幾種不同的反應都屬于不同類型的個人。它們很可能被發現多多少少是由遺傳得來的,而這些種類的身體表現也經常能給我們許多暗示,讓我們看出其家族的弱點和特質;因為同一家族的其他分子也可能作出非常類似的身體反應。然而,此處最有趣的事是:觀察心靈如何利用情緒來激起某種身體狀態。情緒和它在身體上的表現告訴我們:心靈在一個被它解釋為有利或有害的情境之中,如何作出動作和反應。例如,當脾氣發作時,個人是希望盡快地克服其困難,而他找到的最好方法似乎就是:打擊、辱罵或抵毀另一個人。另一方面,憤怒也能影響身體器官,它使之僵止不動,或加予額外的壓力。有些人在生氣時,同時會發生胃部的毛病或臉孔漲得通紅。他們血液循環改變的程度甚至會使他發生頭痛。在偏頭痛或習慣性頭痛的后面,我們常會發現有異乎尋常的憤怒或羞辱。對某些人,憤怒還能造成三叉神經痛或癲癇性的痙攣。
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
心靈影響肉體的方法,尚未完全被探討清楚,所以我們也無法對它們作完全的描述。心情的緊張對自主神經系統和非自主神經系統二者都能發生影響。只要一緊張,自主神經系統一定有所動作。個人拍桌子、咬嘴唇或撕紙頭,只要他緊張,他必然會依某種方式作出動作。咬鉛筆或吸香煙也能作為其緊張的發泄。這些動作都告訴我們:他對自己所面臨的情境,已經覺得受不了了。他在陌生人之間變得臉紅耳赤、手足無措、肌肉顫抖,也一樣都是緊張的結果。緊張能經由自主神經而傳至全身,因此,每種情緒發生時,整個身體都會處于緊張狀態之下。可是,這種緊張的表現并不是在每一點都一樣的清楚,我們所討論的病癥,只在于其結果能夠被發現之點。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檢查,我們將會發現: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于情緒的表現之中,而這些身體的表現又都是心靈和肉體活動的結果。我們必須檢視心靈對肉體、肉體對心靈之間的相互活動,因為它們二者都是我們所關心的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從這些證據中,得到一個結論:生活的樣式和其對應的情緒傾向,會不停地對身體發展施以影響,假使兒童很早就固定下他的生活樣式,而我們本身又有足夠經驗,那么我們便能預見他以后生活中的身體表現。勇敢的人會把他態度的結果表現于他的體格中。他的身體會長得與眾不同:他的肌肉較為強壯,他身體的姿勢也較為堅定。態度對身體的發展可能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它也可能是肌肉較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者的臉部表情也和普通人不一樣,結果他的整個外形都會異于常人,甚至他骨骼的構造也會受到影響。
今日,我們很難否認:心靈也能夠影響大腦。病理學的許多個案顯示:由于大腦右半球受損而喪失試閱讀或書寫能力的人,能夠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來恢復這些能力。常常有許多中風的患者,其大腦受損的部分已經完全沒有復原的可能性,可是大腦的其他部分卻能補償并承受起整個器官的功能,而使大腦的官能再度恢復完全。當我們想證實:個體心理學所主張的教育應用的可能性時,這件事實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心靈能夠對大腦施以這樣的影響,如果大腦只不過是心靈的工具——雖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只是工具而已——那么我們就能找出發展或增進此種工具的方法。生來大腦便不合于某種標準的人,并不必在一生之中都無可逃避地受其拘束,他可以找出使大腦更適合于生活的方法。
將目標固定于錯誤方向的心靈——例如,未努力發展合作能力者——對大腦的成長即無法施以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有許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總顯得好像沒有發展出他們的智力,以及他們的理解能力。因為成人的舉止能顯出:他最初四五年間所建立的生活樣式對他的影響,而且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統黨和他賦予生活意義的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發現他所蒙受到的合作障礙,并幫助他矯正其失敗。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已經朝這門科學踏出了第一步。
有許多學者曾指出:在心靈和肉體的表現之間,有一種固定的關系存在。但是,他們卻似乎沒有那一個人曾經試圖找出此二者之間的確實關系。
如果我們有豐富的經驗,我們便能從個人的各種部分表現中,看出其與人合作的程度。
人們一直都不知不覺地在找尋此種暗號。合作的需要總是不斷地壓迫著我們,而我們也一直要想憑直覺找出許多暗示,來指導我們如何在混亂的生活中更穩妥地決定自己的方向。我們知道:在每次歷史大變革之前,人類的心靈都已認識到變革的需要,而努力奮斗著要想達成它。然而,這種奮斗如果單靠本能來決定,便很容易犯上錯誤。同樣地,人們總是不喜歡有非常引人注意特質的人,例如身體畸型或駝背者。人們對他們雖然還沒有十分了解,可是卻已經判斷他們不適于合作。這是一種很大的錯誤,不過,他們的判斷也可能是以其經驗為基礎的。目前尚未發現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蒙受這些特質之害者的合作程度,他們的缺點因此而被過分強調,而他們也變成大眾迷信的犧牲品。
現在,讓我們作一總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兒童會統一起其心靈奮斗的方向,而在心靈和肉體之間,建立起最根本的關系。他會采用一種固定的生活樣式,及對應的情緒和行為習慣。它的發展包括了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合作。從其合作的程度,我們能判斷并了解一個人。在所在的失敗者之間,最常見的共同之點是其合作能力非常之低。現在,我們可以給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了解。由于心靈是一個整體,而同樣的生活樣式又會貫穿其所有表現,因此,個人的情緒和思想必定會全部和生活樣式調和一致。如果我們看到某種情緒很明顯地引起了困難,而且違反了個人的利益。只想改變掉這種情緒是完全沒有用的。它是個人生活樣式的正當表現,只有改變其生活方式,才能將之斬草除根。
在此,個體心理學對教育和治療的未來,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指引。我們絕不能只治療一種病癥或一種單獨的表現;我們必須在整個生活的樣式中,在心靈解釋其經驗的方式中,在它賦予生活的意義中,在它為答復由身體和環境接受到。
生活的樣式是心理學最適當的主要題材和研究對象,采用其他題材的學派,其主要部分事實上都是充滿了生理學和生物學。對那些研究刺激和反應的人,企圖找出震驚經驗所造成效果的人,以及檢視由遺傳得來的能力,想看它們如何發展出來的人,這種說法都是正確的。然而,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他們的目標,他們努力的方向,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迄至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就是檢視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心態和功能
心態
榮格在外傾和內傾兩種基本心態之間所作的著名區分,構成了他的分類系統的一個方面。為了充分理解這些關鍵性術語的含義,有必要首先區分另外兩個概念:客觀的與主觀的。
客觀的涉及到一個人身外的、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這是一個人與物的世界,傳統與習俗的世界;政治的、經濟的、社會制度的世界,以及一切物質條件的世界。這個客觀世界被歸結為環境、外界或外部現實。主觀的指內在的和個人的精神世界。它是個人的世界,因為它不能被局外人直接觀察到。它十分隱秘,甚至常常不能直接被自覺意識所接納,而往往只有通過心理治療者的幫助,通過對夢的分析,才能接觸到這些無意識的心理要素。
在外傾型的人那里,心理能被引導到客觀外部世界的表象之中,它被投入到對客觀對象、人與物、周圍環境條件的知覺、思維和情感之中。而在內傾型的人那里,流向主體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外傾是一種客觀的心態,內傾則是一種主觀的心態。
這兩種心態彼此排斥,它們不能同時并存于意識之中,盡管它們可以而且確實是交替地進入意識。一個人可能在某些時候是外傾的。而在另一些時候則是內傾的。但是,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中,通常是其中一種心態占據優勢。如果是客觀的傾向占據優勢,這個人就被認為是外傾的;如果是主觀的傾向占據優勢,他就被認為是內傾的。
內傾型的人喜歡探究和分析他的內心世界;他是內向的、孤僻的,過分地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別人看來他可能顯得冷漠、寡言、不喜歡社交。外傾型的人則把注意力集中在和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他總是十分活躍和開朗,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有興趣。
所謂一種心態對另一種心態占據優勢,其實不過是一個程度問題。一個人只是或多或少地屬于外傾型或內傾型,他并非整個都是外傾的或者整個都是內傾的。“只有當外傾機制占據優勢時,我們才把一種行為模式叫做外傾的。”
何況,在無意識中也還存在著一種與在意識中得到表現的心態剛好相反的心態,這種相反的心態把內傾與外傾的區分搞模糊了。意識中的外傾恰恰是無意識中的內傾,而意識中的內傾則恰好是無意識中的外傾。這正是無意識在人的心理中具有補償作用的一個例證。
需要指出的是:無意識的心態具有與意識的心態完全不同的特征。自覺意識的外傾或自覺意識的內傾通過有意識的行為直接表現一個人的外傾或內傾。這種行為作為外傾的行為或內傾的行為可以很容易被人們觀察到。我們大家都能夠識別一個孤僻的、心不在焉的、脫離現實的人。他看上去仿佛沉溺在他自己的思想之中。而補償性的無意識心態則不能敞開來表達自己,因為它始終是受到壓抑的。盡管如此,它畢竟間接地影響著人的行為,就像一個人表現得反常、表現得與自己極不協調的那樣。譬如說吧,當一個平時開朗的人突然變得抑郁、矛盾和孤僻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驚奇。“他怎么搞的?誰在折磨他?”我們會問。而答案卻是:他的無意識。他正暫時地處在他長期壓抑的內傾心態的控制之下。
無意識心理過程并不如意識的心理過程那樣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和分化,因為被壓抑的心態造成的影響就具有一種使行為顯得原始粗野的傾向。關于這一點,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一個內傾的人會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就突然瘋狂地亂砍亂殺起來。此外,按照榮格的夢補償理論,外傾型的人在他的夢中是一內傾型的人,而內傾型的人在他的夢中則成了外傾型的人。
心理功能在榮格的心理類型學中具有與心態同等的重要性。心理功能有四種: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思維由彼此聯結的觀念組成,以便形成一個總的概念,或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它是一種渴望理解事物的理智功能。
情感則是一種價值判斷的功能。它根據一種表象喚起的是愉快的體驗還是不愉快的體驗而決定接受還是排斥這一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