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推薦序一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盛宴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馬上要在中國出版了,作者是博·雅各布森,譯者是鄭世彥,兩位都是我佩服、喜歡的人。多前年,當我第一次讀到博的這本書,就有翻譯它的想法,后來看到世彥已經著手翻譯,也十分欣悅。
博·雅各布森在歐洲頗有影響力,我與他相識于第一屆世界存在治療大會(倫敦,2015年)。大會發起人埃米·凡·德意珍邀請我參加這次盛會。在大會召開之前,作為大會的組織者之一的博安排我參與大會的圓桌對話、工作坊、案例呈現等活動。他主持了一場來自俄羅斯、美國、中國、阿根廷、葡萄牙等五個國家的存在主義治療的現場案例呈現。我作為中國代表呈現了一個治療案例,并現場回答聽眾提問。在我的印象里,博非常樸素,會場里好像到處都是他的影子,他把每一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照顧好每一位會議參與者。他待人處事如此,著書立說也是如此。
在《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中,博從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視角,自然延展到存在主義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治療、精神分析,以及與存在議題(existential givens)相關的研究,如死亡、焦慮、創傷、危機、選擇、自由、責任等人生重大話題。他對這些領域的知識都非常熟悉,旁征博引,如數家珍,不知不覺間,你的知識范圍和思想視野隨著書中的內容大大拓展。博不僅呈現了各位大學者的思想與方法,同時對它們進行鑒別或辨析,每一種思想都顯示各自的本質,呈現它們的異同。
這本書還體現了博從治療實踐中歷練出來的鑒賞力,他把我們引導到存在主義哲學和現象學的思想者的聚會,讓我們品嘗尼采、克爾凱郭爾、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保羅·蒂利希、約翰·麥奎利、奧托·博爾諾等醞釀好的美酒,又為我們添加弗洛伊德、榮格等精神分析大師的思想佳肴,他特別向我們介紹存在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領域的倡導者們的思想,如梅達爾·博斯、羅納德·萊恩、維克多·弗蘭克爾、卡爾·羅斯杰、夏洛蒂·布勒、羅洛·梅、埃里克·弗洛姆、克拉克·穆斯塔卡斯,以及當今世界存在治療領域的領導者們,如歐文·亞隆、埃米·凡·德意珍和厄內斯特·斯皮內利、邁克·庫帕等。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沉浸在一種存在主義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思想的交互影響之下,與各位大師、學者一起對人性、對生活重大話題、對心理治療進行深入探討,找到了思想上的歸屬感。
正如博所言,心理學不僅僅是用來診斷心理疾病的,更重要的是,心理學還必須告訴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如何獲得更多活力,如何面對人生逆境,如何接近幸福和愛的狀態,以及如何接納生活中的好與壞。存在主義心理學強調我們生活中特定的人性維度,側重于讓人看到對自己的反思,選擇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即便你不是心理學從業者,也能讀進去,甚至讀到入迷。
我與世彥相識于第一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會議(南京,2010年),此后十余年里我們過從甚密,成為朋友。我接受他的邀請為這本書寫序,但寫著寫著內心生出沖動,忍不住想為本書寫一個“導讀”,把我在讀它的過程中想到的全都寫出來。或許將來我也可以寫一本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書,來呼應這本《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算是對本書的解讀,也算是一場對話。
南京直面心理咨詢研究所所長
王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