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全書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經中篇幅最短,但依然為一本獨立的經書。可見儒家對孝道的重視程度,視之神圣,故孝經在古代亦常獲賦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禱,驅邪,治病等。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書中首次將忠君和孝順連結起來,認為有“孝道”的人才能盡“忠”;書中還對不同等級的人規定了不同的行“孝”內容,比如天子的“孝”要博愛要能感化百姓;而卿大夫的“孝”要在行動、言語、服飾上都要合乎禮節,起到榜樣作用;而普通老百姓則需做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節省用度,使父母衣食無憂。
·226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