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佛教論書。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釋論》,亦譯《摩訶般若釋論》。為論釋《大品般若經》之作。傳說古印度龍樹著,后秦鳩摩羅什譯。100卷。卷首所載僧叡之序稱:“是以馬鳴起于正法之余,龍樹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遺風,瑩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跡凡夫,示悟物以漸。又假照龍宮,以朗搜玄之慧,托聞幽秘,以窮微言之妙。爾乃憲章智典,作茲釋論。其開夷路也,則令大乘之駕方軌而直入;其辯實相也,則使妄見之惑不遠而自復。”論中引經籍甚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于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同時由于此論所釋的《大品般若經》為當時篇幅最大的一部經,作者并對經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故被稱為“論中之王”。此論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最后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但此論系依經而作,解釋畢竟不能完全窮盡義理,故龍樹又著《中論》、《十二門論》作為補充。
·10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