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期封面文章《再造管理團隊》的三位作者指出,外界環境的變化促使管理者,特別是高級管理者的領導能力發生變化,其中,平衡貌似矛盾問題的能力尤為突出。為此,他們提出了6種矛盾組合,并指出,多數領導者缺乏相應的能力,同時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再造管理團隊首先要從高級領導者開始,但這種再造必須層層向下,在整個組織中培養新的領導能力。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11.9萬字
房地產是周期性行業。市場會崩盤。交易會搞砸。但精明的房地產大亨很少會遭遇硬著陸,而這要歸功于美國的稅法。我們特別編輯了這期《升高的洼地:北美房地產》,挖掘美國房地產熱蔓延的背后成因,解析購房者緊迫感的來源——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和房價雙雙上漲,專門帶來了地產大亨的避稅、投資與個人房產出售的故事,共同探尋北美房地產發展的有效路徑。
商業周刊·中文版 ·財經 ·3.5萬字
新零售無疑給增長放緩的零售企業指明了方向,但是,企業要切入新的賽道并非易事。擺在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新零售組織怎么設置?該選誰來擔任新零售部門的負責人?《商業評論》是由中國社科院主辦,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的管理刊物,創刊于2002年。《商業評論》同時也是《MIT斯隆管理評論》(MITSloanManagementReview)的中國區獨家版權合作伙伴。創刊以來,《商業評論》秉承“理念引領,實踐落地”的定位,深耕中國優秀企業,開發本土管理案例,并持續引入國際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一直引領中國管理媒體行業,被管理界譽為“中國管理第一刊”。
《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7.1萬字
2016年底剛提出“新零售”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今,新零售已然成為業界共識和指向零售未來的路標。到底該怎么理解新零售?實現的路徑又是如何?大家仍在探索之中。在本期,我們要介紹一家新零售的先行者——馬克華菲,它也是阿里研究院在《云服務重構新零售——阿里巴巴商業服務生態白皮書2017》中重點推薦的新零售樣本之一。對于馬克華菲來說,新零售絕對是換道超車的契機,他們非常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其實,這個機會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均等的。記得新零售剛剛被提出來時,還有人懷疑這是一個偽命題,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巨變,領先者和守舊者的差距已經拉大,想象一下,30年、100年以后,那時的新零售會怎樣?你還不趕快投身其中!
《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6.8萬字
不知不覺,《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又陪伴大家度過了一個春秋。過去一年里,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了更加多元化的優質內容,希望能給你帶去不一樣的啟發。辭舊迎新之際,我們結合文章閱讀量及讀者反饋梳理出了2018年度最受歡迎的10篇文章,帶你回顧過去一年里我們曾經收獲的智慧。快看看你心目中的那篇文章,是不是也入選其中了呢?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4萬字
百佳CEO榜單的特點是:拒絕短期主義,信守長期主義。信奉長期主義的企業應該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具備使命感,堅守價值觀,錘煉工匠精神。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10.9萬字
一瓶紅酒,改變了一個地區。四月,春風吹暖,萬物復蘇。位于北緯38度線上的賀蘭山東麓的紅寺堡,蔥蔥郁郁的葡萄藤一直延伸至山腳下。再過幾個月,一串串葡萄便會掛滿藤蔓,之后被采摘下來,送到酒莊,經過篩選、除梗、破碎、榨汁、發酵等階段,最終被釀成馥郁的瓊漿。很難想象,位于寧夏吳忠市的紅寺堡,開發不過20年時間,已成長為享譽全球的“中國葡萄酒第一鎮”,這一望無際的葡萄酒產區,也曾是一片茫茫戈壁荒灘。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一批尋求創業機會的有志者,滿腔熱情地投身荒漠,撒下“新生”的種子。
21世紀商業評論 ·財經 ·7.5萬字
在資管新規的指導下,中國資管行業的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根本性變化:監管體系深刻變革,業務模式積極轉型,競爭格局全面重塑。
北大金融評論 ·財經 ·14.7萬字
盡管有資格和資歷的女性,在各行業,不同機構獲得最高職位的人數在上升,盡管很多組織致力于培養高潛力女性雇員,在晉升高級職位方面,男性和女性仍存在性別差異。在眾多原因中,傳統觀點認為,養育孩子是一小部分女性董事、C級領導者和合伙人等退出職場的原因。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2.5萬字
產品創新的精神和力量,正在一躍而起。這是一種生于大地,長于天空的力量,它所創造的商業奇跡,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世界。過去的一年里,中國企業打造出眾多令人印象深刻且深受用戶喜愛的創新產品。這些產品憑借著在功能、設計、技術等方面的創新突破,以及對消費趨勢和各種細分需求的精準把握,成為消費升級時代下的爆品。它們用不同的方式見證著——只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通過用戶體驗驅動生產出來的產品,才具備真正持續的競爭力。
《商界》雜志社 ·財經 ·8.8萬字
科技讓比賽更好看,我們怎樣用VR直播議程NBA比賽?NextVR的導演通常會這樣做:當比賽開始時,他和直播制作人坐在一塊屏幕前,屏幕上播放著八臺無人操控的雙鏡頭、180度攝像機傳來的魚眼畫面:其中一臺位于記分臺,兩座籃架下各設置了一臺,看臺的電視攝像機邊有一臺,兩個球員通道各有一臺,還有兩個移動機位。只需要花200美元年費購買了NBA“聯盟通”套餐,球迷可以每周觀看一場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直播的籃球比賽。我們特別編輯了這期專刊《NBA:冷靜與狂歡》,嘗試從市場與消費者角度解析NBA的成功之道,解讀NBA挖掘、培養、激勵球員的管理藝術,分享勝利狂歡背后的冷靜商業思考。
商業周刊·中文版 ·財經 ·5.4萬字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傳統農業是一種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在中國有限的、以分散不連片為主的耕地上提升產出,解決規模化發展與效率之間的矛盾?數字化技術應用,成為有效解。無人機、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使農業進入數字化、精準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新時代。數據平臺成為智慧農業的“大腦”,通過數據應用服務和集成系統來獲取、分析數據并進行決策,從而指導農業生產。未來,農業將從全產業角度進行布局:大數據技術全面滲透,從種子肥料,到生產、加工、配送,再到消費端,農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將逐步成為現實,農產品流通的電商化發展也將更加迅猛。
21世紀商業評論 ·財經 ·7.3萬字
時代是封神臺,亦是修羅場!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大時代給予了普通人大機會,一戰封神者有之,飲鴆埋骨者亦有之。中國商業社會經歷了幾次造神運動,也見證了不止一次的諸神黃昏。那些發生過的,還沒發生就結束的,抑或是即將發生的跌宕,見證了時代的巨力與個人的奮激,亦見證了商業的多變與叵測。
《商界》雜志社 ·財經 ·7.4萬字
本作品聚焦由于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變化,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戰略的社會現狀,強調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以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這形成了我國實現雙循環戰略的基本面。無論是經濟內循環還是外循環,其核心都是從時間和空間上對過去競爭格局的超越,以長期主義和區域合作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激勵技術創新,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的新優勢。
北大金融評論 ·財經 ·14.1萬字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BusinessReview,簡稱HBR)創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學院的標志性雜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進管理實踐。發展90年后,HBR已經成為先進管理理念的發源地,致力于給全世界的專業人士提供縝密的管理見解和最好的管理實踐,并對他們及其機構產生積極的影響。目前,HBR在全世界有10種語言的11個授權版本,包括在臺灣地區發行的繁體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陸地區出版的簡體中文版。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12萬字
我們特別編輯了這期《歐元:堅定與懷疑》,解析歐洲經濟復蘇中的歐元發展路徑,探索歐洲央行與各國銀行之間的相互作用,重估銀行家們在蕭條與復蘇之間的艱難抉擇。
商業周刊·中文版 ·財經 ·3.1萬字
本期焦點匯集了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的三篇文章:《賦能:創智時代的組織原則》《云商業的大創想》和《C2B:互聯網時代的新商業模式》。它們分別從組織形態、技術驅動的商業運作邏輯和商業模式三個維度,對“今日從何而來”和“未來向何而去”做了恢宏而細致的描畫。三篇文章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第一篇是曾鳴今年為本刊撰寫的新文章,后兩篇曾分別刊載于本刊2012年9月號和2月號,至今讀來依然具有前瞻性,此次一并重印。今天,供給側改革剛剛被提出,尚品宅配、紅領、必要商城等一批C2B企業還在以先行者的姿態領跑,曾鳴在4年前暢想的商業圖景才剛剛起步。
《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4.1萬字
突如其來的居家辦公潮流,讓我們失去與同事間偶然的交流和由此激發的靈感、令我們的自我身份認同變得模糊。科技已經打破了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界限,但至少還有辦公室這層薄膜隔在兩者之間。我們為什么會如此需要這樣一個辦公場所,它的存在意義何在?本期聚光燈文章對相關信息進行梳理和補充,通過與組織行為學、辦公空間及其他領域的專家交流,促進關于辦公室未來的探討,了解公司領導者接下來需要注意什么。
《哈佛商業評論》編輯部 ·財經 ·12.9萬字
2018年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同時,這也是南美洲國家首次組織如此重大的會議。以此為契機,我們特別策劃關于阿根廷經濟現狀的選題,對該國的商業環境進行深度、全面的總結回顧。曾經,阿根廷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中排名第七;如今,它卻被視為第三世界國家。身負巨大的債務,缺乏科技創新,匯率不斷遭遇危機等多方面的因素讓阿根廷的經濟陷入了低迷與徘徊之中。我們特別編輯了《白銀與探戈:阿根廷經濟》專刊,以獨家視角剖析該國的商業環境,從能源、政策、貿易、貨幣、匯率等方面,深度觀察一個發達國家跌落神壇的過程。
商業周刊·中文版 ·財經 ·3.2萬字
疫情讓全球重新認識了健康的重要,各國政府機構投入大量醫療專家、醫護人員、物資、資本進行這場與大流行病的對抗。在疫情陰云籠罩下的資本市場,醫療企業成為投資機構與投資者追逐的熱門板塊。資本力量同樣改變人們的醫療條件與健康,技術的進步也催生了新的醫療商業,我們特別編輯了這期《生意與公益:健康經濟學》專刊,揭示商業與資本力量對全球醫療產業的塑造與沖擊,更好的醫療解決方案正在以更低的價格服務于貧困人群,慈善基金也通過資本貢獻著改變人們健康的力量。盡管人們每天都會讀到一些壞消息,但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好。
商業周刊·中文版 ·財經 ·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