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刑事訴訟中的互聯網電子證據問題進行研究,在對互聯網電產證據理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互聯網電子證據的收集、保管、出示和驗真四個階段出發,結合司法案例和域外理論,對我國現有互聯網電子證據規則展開淪述,重點分析其現狀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我國互聯網電子證據的理論發展和規則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
馮姣 ·理論法學 ·18.7萬字
容隱是指庇護親屬的犯罪行為,幫助其逃脫法律制裁。這種因私廢公的行為被確定為法律權利,若在主張個人權利為國家權力之本的近代社會,尚屬正常,但出現于強調君權至上的中國古代,則顯得有些超前,不合時宜。那么,在中國古代社會,設立容隱制度的目的何在?社會文化與國家司法是否做好了真正接受這一制度的準備?容隱行為的正當性是否會被真正認可?容隱權究竟只是法條層面上的虛擬權利還是有司法保障的實際權利?本書依據法典及其他文獻的記載,以清代為例廣泛搜集75條生動的案例,通過對容隱制度發展軌跡和司法實踐的梳理描述,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魏道明 ·理論法學 ·15.4萬字
本書立足于患者權利法律保障研究,從權利概念的產生、個人主義的興起以及現代臨床醫學誕生之后患者傳統話語權的變遷角度探討了患者權利產生的歷史背景,呈現近代患者權利發展錯綜復雜的歷史情境,并結合我國權利本位制度的演進剖析我國患者權利保障的制度路徑及存在問題。
肖柳珍 ·理論法學 ·18.3萬字
本書作者基于對保險法上保險事故之證明問題的理論分析,在解決保險事故證明難問題方面提出了白己的獨立見解和理論框架,包括適用第一眼證據、外觀證據規則,區分權利障礙要件與權利成立要件,將權利障礙要件交由保險人承擔證明責任,將意外險中“非本意性”要件倒置給保險人、將“疾病性”要件交由保險人間接反證,在因果關系證明中區分當事人與法官責任界限,在未履行出險通知義務的案件中強調保險人對要件事實的逐一證明等。
黃華珍 ·理論法學 ·18.2萬字
本書把司法與社會關系的理論模型放到司法回應社會之“訴求-回應”的互動關系性視角下加以審視,并且以當代中國司法回應社會的理論架構和優化路徑作為思考的兩個基點,同時以司法的社會回應性與司法的自治性之關系處理為中心線索,貫穿全書,試圖建構出司法回應社會的基本理論架構,并以此為分析框架,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個案來深描出司法回應社會的現實樣態。
侯明明 ·理論法學 ·17.8萬字
法理與倫理之間關系密切,對此關系進行探討和研究,一直是法理學與倫理學界關注的話題。本書稿是王慶節教授于浙大高研院駐訪時與梁治平教授、余興中教授(康奈爾大學)等著名學者,從東西方傳統比較的角度進行研討的成果。參與研討的幾位學者如張祥龍和黃玉順等均是在這兩個領域從事多年研究和教學的重量級學者,這一論題作為當今法理學界和哲學倫理學界關注和爭論的熱門話題,其研討成果無論在法理、倫理理論還是現實實踐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王慶節 ·理論法學 ·16.8萬字
本書通過對法治中國實踐的理念與制度、技術與人文、國家與社會、安全與發展等方面的法律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的法治理論和可行的戰略建議,彰顯了中國法治戰略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對法治事業發展的現實關懷和洞見。
郭為祿 葉青主編 ·理論法學 ·16.8萬字
本書從三個重要的方面對行政法學視野下的公法權利理論問題展開研究,首先對行政法學理論視野下的公法權利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并進行類型化的分類研究;然后,對行政法的權利理論所要回應的兩大現實領域的理論問題,即司法對行政活動審查中的公法權利問題和規制分析中的公法權利問題展開了系統研究;全書共分五章。
徐以祥 ·理論法學 ·19.8萬字
政策性漁業互保的法制化有助于漁業互保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書對于政策性漁業互保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分別從政策支持、漁業互保組織的地位、漁業互保活動、漁業互保的保險監管等方面展開研究,并就我國政策性漁業互保法律制度的構建提供相應思路和方法。
徐仲建 陳海波 ·理論法學 ·14.9萬字
本書從微觀-宏觀層面結合隱私保護、數據產權、聲譽修復和科技倫理等前沿疑難法律問題,以個案和具體法律問題切入,結合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嫻熟運用最合用的分析工具和社會科學理論框架,展示出一幅在21世紀中國如何理解信息隱私的畫卷,并實現了真正有解釋力、有啟發性的理論化。
戴昕 ·理論法學 ·18.8萬字
本書在深入領會十八大報告的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有關公平正義的內涵、法的價值、法的職能和作用等問題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依托于孫國華負責的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周元有關“探求正義的法學方法論”的研究),針對新的社會形勢、新的工作要求,對當前社會各個領域中主要利益矛盾產生的原因和現有的矛盾解決手段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根據法的形成和運作規律系統地闡明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價值的必要性,并進一步討論如何通過法治手段來推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法蘊含著的公平、正義是協調利益矛盾的準則,因此,勇于直面現實中存在的利益矛盾,直面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失誤缺漏,直面當今社會中的各種不公平、不正義的現象,努力正確地認識社會利益矛盾并竭力從根本上解決利益矛盾、消除各種導致各種不正義現象產生的因素,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是貫徹黨和國家政策、實現社會主義法治、落實“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也是本書著力之處。
孫國華 周元 ·理論法學 ·19.6萬字
當前中國正處于激烈轉型的歷史時期,在此過程中,個人從集體組織中被釋放出來,如同許多學者所觀察到的,中國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利益訴求日益高漲、日益多樣化。本書將公民權與公共權力的復雜關系放入轉型中國的現實狀況中加以觀察,從而尋求超越以往研究的理論視角,并提出完善和變革公民權法律保護機制的具體思考。
莫吉武 ·理論法學 ·13.3萬字
《實證法學研究》以實證法學研究方法為中心,通過實證研究來反思法學理論,并對法律實踐進行理論提煉與實證分析。它填補了法學研究的空白領域,屬于法學定量研究等前沿領域。本書是《實證法學研究》第一期,屬于創刊號,各位法學研究的權威專家為創刊號進行題詞。書中選擇了目前司法改革討論中的執行權分配作為爭鳴主題,選擇正反兩位專家觀點形成爭鳴。書中還以依法治國與法治評估理論研討會為中心,收納了多篇優秀的實證法學研究論文。
田禾 呂艷濱 ·理論法學 ·11.8萬字
本書在“穩增長、防風險”背景下,對我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地方政府債務激增問題進行分析。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視角,探討各級政府擔保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擴張中的作用機制,從融資平臺公司層面、地方政府層面以及中央政策層面說明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多維成因,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地方政府規范化融資以及隱性債務風險化解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陳姍姍 ·理論法學 ·14.1萬字
雖然人類是群居動物,但個人存在隱私空間的理念已經達成共識。隱私權范圍已經由侵權法發展到憲法層面。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政府公權力的不斷擴張,公民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正在面臨新的挑戰。為實現刑事訴訟層面保護公民權利的目標,在我國技術偵查措施中適中隱私權保護不足的狀態下,本書試圖從理論上探討技術偵查措施與隱私權保護的平衡關系,并對我國現行立法規定的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邊界問題進行探討。
胡忠惠 李慧英 王秀哲 蘇海健等 ·理論法學 ·10.1萬字
《共濟與請求:健康權的司法展開》立足健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著眼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注當下公共衛生的重點領域,對于推動健康權和公共衛生法治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縱深發展和完善具有積極的意義,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理論空白,并為司法實踐中相關疑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為法治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發揮提供了一個初步的理論指引。
李廣德 ·理論法學 ·19.5萬字
本書以2015年越南新修訂的婚姻家庭法和我國民法典為依據,對中越兩國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和兩國涉外婚姻適用的程序法進行了比較研究,同時運用實證研究法對中越邊境婚姻的現狀、問題、原因、婦女兒童的權益保障、婚姻糾紛的解決等方面問題進行詳細研究。
覃晚萍 ·理論法學 ·15.7萬字
當今社會對行政約談、行政評估、行政備案、行政登記、行政統計這五類新興的中性行政行為的運用日漸頻繁,但行政法理學并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此背景下,《中性行政行為研究》綜合運用“面向行政的行政法”和“面向司法的行政法”的研究進路,通過對規范文本、具體個案和實踐運行的資料整理,深入剖析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行政法理論對其法律屬性進行了深度闡釋,并就其法治化的進路和重點進行了前瞻性研究,以推動我國行政法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章志遠主編 ·理論法學 ·18.4萬字
作者在后記的最后一段,有這樣一段話,是這本書最合適不過的概括——這些年,每每聽到以下兩句話,我都會不寒而栗,心痛不已。想必不少人也聽說過,一句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人公高呼的,“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律師殺光;另一句則源于19世紀的美國,有人稱律師職業“是一個為了金錢將自己供任何一個男人任意玩弄的淫蕩的妓女。我已用一本書的誠意,盡力去反駁這兩句“惡毒”之語。因此,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理解律師、關心律師職業的朋友們,愿這本《律師應是怎樣的人》能為廣大律師們(尤其是青年律師)博得盡可能多的理解與掌聲。
趙青航 ·理論法學 ·10.5萬字
跨國公司本可以利用其在資本、技術、管理、全球經營網絡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幫助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對所有海外分支機構實行統一的環境標準來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風險。但逐利的本性和歷史的教訓提醒我們,無法奢望它們的環境保護行動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具有普遍自愿性。大多數“經濟人”并不關心那些與公司利益無關的純公益行為,它們給發展中東道國,特別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嚴重環境損害仍時有發生。而這無疑會減緩甚至破壞國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本書通過分析國際機構的環境問責標準以何種形態和何種方式被跨國公司遵守,探究國際投資仲裁庭的解釋方式和推理依據,以及審查合同環境條款的范圍,和穩定條款的效力及其與環境風險規制的沖突解決等,期望實現投資與環境價值的融合,從而滿足不同層面的利益相關者需求。
陳嘉 ·理論法學 ·1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