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共分五章和兩個附錄。主要內容包括:室內環境調查方案、19省市室內污染實測調查(2010-2015)、調查數據匯總與統計分析、室內污染控制、室內污染控制展望等。本書的出版,對了解我國目前室內環境污染狀況、找出了主要影響因素和解決辦法,為下一步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的修訂和完善,以及編制房屋裝修行業標準提供技術支持都有很大的意義。
王喜元 陳松華 梅菁等 ·環境科學 ·17.7萬字
“十三五”時期是國家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決勝階段,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大綱》對加快新型城市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建設綠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創新城市為目標,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是現代城市整合發展的更高形態,其核心在于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構建無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網絡、智能感知環境和超強海量運算能力,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公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推動高端產業和產品的高端環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部署要求,在定興縣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以“京南生態衛星城智慧城市”建設為方向,探索建立覆蓋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智能化系統,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帶動引領作用,提升定興縣城市管理與服務水平,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實現“生態定興、智慧定興”的發展目標。對定興縣未來5-10年的生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李宇 ·環境科學 ·5.4萬字
《西部大農業發展戰略:黃土高原北部風沙區土地退化與治理研究》一書,以防治北方農田土壤侵蝕為重點的土地荒漠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高投入、高產出的傳統翻耕對土壤進行劇烈擾動和翻轉、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很容易受到風蝕影響的反思,認為黃土高原北部風沙區農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核心就是提高冬春季農田覆蓋,減少風蝕。從而開展了保護性耕作的野外田間定位觀測試驗研究,同時在全球氣候變暖、冬小麥種植北移的背景下,開展了冬小麥保護性耕作的田間試驗研究,并利用風洞模擬試驗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防風效益。研究采用野外試驗、室內風洞模擬分析的方法及室內統計分析的方法,對保護性耕作措施下土壤特性、水肥利用率、經濟效益及防風效益進行了系統的觀測分析,為黃土高原北部風沙區防治土地退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雷金銀 吳發啟 ·環境科學 ·7.6萬字
本書圍繞“大氣治理與能源轉型發展”、“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以及“大氣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議程”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本書的核心觀點認為,當前我國尚處于大氣治理的初期階段,需要勇于探索,走一條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市場機制與政府治理相融合的發展道路。為此,我們要在借鑒各國實踐的同時,大膽開展治理制度的創新研究。通過對大氣問題產生的根源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進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該書希望為我國大氣治理提供洞見,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郭蘇建 ·環境科學 ·9.2萬字
本書系統構建了碳市場的基礎理論框架,梳理了全球碳市場2021年的最新進展,并對當前國際影響力最大的歐盟碳市場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對我國開展碳市場建設的歷程、地方試點碳市場以及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最新進展進行梳理分析;最后,結合當前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與我國“雙碳”工作部署形勢,對我國碳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旨在為各相關方了解、參與碳市場提供參考借鑒。
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主編 ·環境科學 ·5.9萬字
本書從公眾態度與行為角度入手,分析中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基礎。基于2003年中國CGSS調查數據,作者從各個方面分析了中國公眾環境關心與行為的測量、影響因素及其理論與應用價值。
洪大用 肖晨陽等 ·環境科學 ·15.2萬字
本書著眼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圍繞地緣環境、地區安全、海盜活動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因素,開展地緣環境風險模型分析和決策支持研究,引入了云模型、語義云測度、數據包絡、貝葉斯網絡以及概率語言集和直覺模糊決策場等方法和技術途徑,構建了風險評估與決策支持的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本書可供政府職能部門及大氣海洋、環境生態、交通運輸、自然資源、防災減災、應急管理、海洋安全等部門的科研和業務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教材。
張韌等 ·環境科學 ·12.3萬字
本書共分6個方面的內容:1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原因分析;2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重點與必要性;3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與措施;4我國農村污染的現狀與法律對策;5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6培育農民的信仰等。
魏佳容 ·環境科學 ·10.4萬字
《頤和園生態監測及保護成果論文集(2015—2017)》是頤和園在2015—2017年以來進行全園生態監測及保護治理、園林設施升級改造、濕地水體治理等重要科研、實踐工作的基礎上整理編寫而成的。本書共分為歷史溯源、實踐研究、成果轉化、可持續發展四個方向共計25篇論文,整體總結了頤和園在2015—2017年以來所做的科研、實踐工作,內容涵蓋頤和園在清漪園時期的植物景觀概貌的簡要介紹、皇家園林的建園規劃淵源;近幾百年來的建筑、景觀、植物配置的維護和改造方針、措施;古樹名木的保護和更新復壯;濕地動植物的動態監測及管理、改造;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規劃等。理論結合實踐應用,圖文并茂。《頤和園生態監測及保護成果論文集(2015—2017)》可作為園林、園藝、林學、建筑、景觀、城市規劃、野生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歷史、文學等相關科研工作者、管理者的參考用書。
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編著 ·環境科學 ·15.7萬字
本書從全球碳中和目標、中國部分碳中和實踐出發,分析了碳中和路徑中的關鍵因素,從區域、組織、產品層面詳細介紹了實現可持續碳中和的關鍵路徑;遵循碳中和承諾—碳減排—碳抵消的基本框架,重點介紹了重點領域低碳轉型的關鍵技術、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匯等。本書對政府、企業及研究機構的碳中和實施人員在厘清碳中和概念、量化排放、制訂減排計劃及實施碳中和方面具備一定的指導性。本書適合所有對碳中和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制定者、企業決策者、學術研究人員、學生及廣大公眾。
陳春艷 段茂盛 郭智源等編著 ·環境科學 ·11.6萬字
本書共分6章,內容包括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理論、大規模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中國實踐、世行貸款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項目準備等。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辦公室 ·環境科學 ·15.4萬字
本書以160多禎攝影作品,從不同的視角和層次展示了自治區成立以來寧夏水利的巨大成就。
《天下黃河富寧夏》編委會 ·環境科學 ·9566字
本書分析了河流水體、魚體和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含量狀況,應用多種模型方法實現了河流重金屬生態風險評估,并構建了河流三相介質空間重金屬綜合生態風險評估模型,并將評價結果應用于松花江重金屬優控污染物的篩選;集成SQLServer2008、VisualStudio.NET2010及Arcengine10開發了C/S模式下河流重金屬污染預警信息系統,整合一維水質模型和二維水質模型,結合河流水文特征,設置紅、橙、黃、藍四級預警,實現了重金屬突發事件污染擴散的可視化模擬與空間展布;從七大方面提出了河流重金屬污染防治對策,并給出了2020年、2030年河流重金屬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建議。本書可供環保領域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環境監測站等單位研究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保護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周軍 馬彪 高鳳杰等 ·環境科學 ·7.6萬字
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系列之一,分三部分對中國膜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闡述:第一部分,全面分析全球(主要集中于美國、日本、歐洲、中東)膜市場的總體現狀;對中國膜市場所面臨的宏觀及中觀行業政策環境、市場熱點與關注點進行的回顧分析,并從投資結構、商業模式、市場格局等多種角度展望“十二五”期間中國膜市場走向。第二部分,對膜技術在我國市政與工業領域中的應用進行系統調查,特別對膜在海水淡化、污水資源化、工業節水、飲用水處理四大領域的應用現狀,剖析上述技術在未來的應用前景。第三部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國內與全球著名膜企業的經營業績、核心業務、發展戰略及核心競爭力。對中國膜市場主要競爭主體從其市場份額、項目規模、投資規模主要業務領地、優勢工藝和項目達標情況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力圖真實、客觀地反映行業競爭現狀,幫助業內競爭者對其主要競爭對手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
鄭祥 魏源送 ·環境科學 ·14萬字
本選題采用的“結構—功能—壓力”模型來構建欽州灣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欽州灣海洋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共46個指標因子來綜合評價欽州灣生態安全狀態。本選題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對海灣生態環境安全評價方法進行了梳理。
張廣平 ·環境科學 ·8.4萬字
“執行”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問題。如果要想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政府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問題,就必須理解“政策執行”。本書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類型學的視角,選取環境政策的典型案例,分析不同類型政策執行受制的影響因素。具體內容如下:(1)通過對作為低模糊、高沖突的節能減排政策的研究,詳細闡述了政策執行的多變性;(2)通過對作為高模糊、低沖突的農村環保政策的研究,細致分析了政策執行中的情景“因素”;(3)通過對作為高模糊、高沖突的“淮河變清”工程之政策背景與治理績效的研究,詳細分析了政策執行中的博弈;(4)以低沖突、低模糊的環境監理標準化建設為背景,對行政性執行的理想與現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優化不同類型政策執行的合理建議。本書的分析框架具有較強的解釋力,研究結論也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對于決策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朱玉知 ·環境科學 ·18.4萬字
本書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微觀尺度的典型大都市功能區碳排放過程及優化調控研究”主要成果之一。本書針對國際城市交通碳排放研究前沿,基于城市地理學、城市生態學、資源經濟學和系統科學等多學科交叉,構建微觀尺度的城市交通CO2排放研究方法體系。綜合通量觀測、模型模擬、實地觀測、問卷調研等數據獲取和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奧林匹克中心區內兩個典型城市道路路段為例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微觀尺度城市碳排放的科學研究范式,揭示案例區交通CO2排放過程和機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城市交通碳排放精細化管理對策,為大都市碳減排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可供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區域生態經濟學、交通規劃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和技術人員參考。
鄭吉 李宇 ·環境科學 ·4.5萬字
本書共分5章,分別介紹了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現狀及惡臭污染評估指標體系、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惡臭污染評價技術、餐廚垃圾生化處理設施的惡臭污染評價技術、污泥處理設施的惡臭污染特征及固體廢物處理設施源惡臭物質遷移模擬軟件系統,為惡臭污染的科學評估與衛生防護距離的劃定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書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針對性,可供從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惡臭污染控制、風險評估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及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查閱。
陸文靜 王洪濤 趙巖等編著 ·環境科學 ·10.9萬字
本書基于對寧夏以黃河干流為主的地表水,以城鄉水源地為主的地下水環境現狀、功能和問題的研究,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及污染特征,優化環境監測任務,明確水環境保護目標,探討水環境質量與污染物總量的相關性,建立健全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及時跟蹤和發現污染源的環境風險隱患,提出水環境預警體系建設方案。
鄭忠安主編 ·環境科學 ·11.4萬字
動物瀕危甚至滅絕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環境惡化,二是人類買賣。環境惡化是人類逐利時,地球生態付出的代價。我們在經濟騰飛的路上洋洋自得,但那些被污染的空氣、海洋、江河、土壤,在再難承受時,終將通過各種方式的循環,將這一切還給人類,而動物的消亡,只是唇亡齒寒的前奏。呼吸潔凈空氣成為品質,吃無毒蔬菜成為可遇不可求,海鮮河鮮帶有重金屬污染,氣候異常,天災頻現。也許科技能夠與這些回擊做一時抗衡,但我們不做出改變,不從點滴力行.又能把什么留給未來呢?
趙元征主編 ·環境科學 ·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