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們為什么要關注航天?中國為什么要建設空間站?空間站建在哪里?空間站里有些什么?航天員在空間站里怎么生活?空間站萬一出現故障要怎么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圖向讀者展示了中國空間站從選址到“裝修”再到后期維護的系統設計思路。打開這本書,在設計師的帶領下,讀者仿佛經歷了一次真正的太空之家的“裝修過程”。書中有珍貴的照片、精美的插畫,以及3D建模,清晰而直觀地為讀者呈現中國空間站的全貌。
郭睿 高芫赫 時光 ·宇宙知識 ·3.5萬字
這本書將通過銀行小職員湯普金斯先生的夢境和奇遇,回答你以下問題:1.為什么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都無法超過光速?隨著物體的速度不斷接近光速,它抵抗進一步加速的能力——換句話說,它的質量——必然無限增大,所以不會超過光速。2.為什么永動機不可能存在?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多余的熱量必定會產生。因為宇宙中的無序和紊亂(或者說熵)永遠都在增加。無論一臺機器的效率有多高,它永遠都會排出一些多余的熱量,從而更進一步提高宇宙的總熵。……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學、熱力學、原子物理學,一本書勾勒現代物理發展脈絡。
(美)喬治·伽莫夫 ·宇宙知識 ·9.2萬字
本書從自然現象出發,建立了一個“系體”理論,并以此理論為基礎介紹了“系體”的概念、結構、特性,宇宙的結構,宇宙中的生命,暗物質,質量與能量、大統一理論等內容。
稅國正 ·宇宙知識 ·10.6萬字
本書分為宇宙的誕生與命運、熱鬧的太陽系大家族、天文觀測常識、不可思議的宇宙之謎等九章,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廣袤無垠、豐富多彩、優美和諧的宇宙景象。本書還精心選配了幾百幅圖片,使讀者在輕松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愉悅的視覺享受。
李昕 ·宇宙知識 ·17.9萬字
這絕不是一本普通的太空科普讀物!公元前1600年,內布拉星象盤首次勾勒出太陽、月亮和星星;1969年,月球激光測距后向反射器終于向我們展示了我們與月亮的距離;1986年,正是不起眼的O形橡膠圈注定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墜毀事故;2019年,事件視界望遠鏡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黑洞的真實面目……從洞窟壁畫上的星座到古埃及的星圖,從伽利略的望遠鏡到“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從人造衛星到太空實驗室,通過100個永遠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和看法的重要物品與發明,一窺7萬余年的太空探索歷史,無論是石器時代還是現代社會,我們從未停止對太空的觀測探索。
(美)施滕·奧登瓦爾德 ·宇宙知識 ·10.7萬字
這是一本針對天文愛好者的觀星進階必備圖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全天88星座的起源、神話及觀測方式,配有精細的圖表分析,以及NASA或哈勃拍攝的高清天文圖像。同時,還介紹了恒星、行星及其他天體的觀測方法,包括裸眼觀測及望遠鏡的使用技巧。本書沒有繁雜的公式和深奧的科學理論,可供世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觀測、尋找定位各個星座、星體和深空物質。
(英)賈爾斯·斯帕羅 ·宇宙知識 ·9.4萬字
作為編輯,我和我的同事們努力想要呈現給讀者一種特別的圖書,能幫助讀者將知識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我們精心策劃了這一套《指尖上的探索》系列小百科圖書。這套書,實現了傳統圖書前所未有的動手效果,實現了同類圖書難以效仿的閱讀體驗。在許多百科圖書將知識拆散、用更多的圖片呈現的今天,我們還是喜歡把一段一段完整的文字提供給讀者。文字帶給人們更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閱讀對思維的促進作用是確定無疑的。閱讀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我們的世界。深度閱讀尤其有益于小讀者形成系統性的思維習慣。閱讀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洞察這個世界,相對而言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指尖上的探索》編委會 ·宇宙知識 ·6.1萬字
前沿科學研究揭示的驚人真相,生命及其意識創造了我們的宇宙。生命以及世間萬物都是從何而來?宇宙和恒星到底是怎樣運作的?自然規律又是由誰制定的?古往今來,人類一直思考這些問題,但科學的發展并未能夠提供完整而精確的答案。時至今日,一種融合了生物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革命性理論——生物中心主義,對“宇宙是如何運作的”這一問題作出了獨一無二的突破性解釋,并揭示了一個科學家未曾設想過的大畫面——即時間、空間和現實本身最終都取決于我們。《生命大設計·重構》對生物中心主義以及其背后的科學理論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詮釋,深入探討了本系列前兩本書中介紹的那些令人驚奇的理論原則之起源,重新強調了“生命創造現實”這一革命性的觀點,并且進一步完善了生物中心主義。在本書中,蘭札博士更深入地探討了我們的意識、觀察行為,甚至是我們頭腦中的知識都可以影響物理對象的行為方式的證據等話題。《生命大設計·重構》是蘭札博士基于自己科學之旅所創造的終極作品,為我們理解宇宙本質以及自身存在的意義開辟了一個全新且獨特的生物學視角。
(美)羅伯特·蘭札 (斯洛文尼亞)馬泰·帕夫希奇 (美)鮑勃·伯曼 ·宇宙知識 ·12.5萬字
黑洞是什么?黑洞里有什么?宇宙本身有沒有可能就是一個黑洞?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發現黑洞”!本書共分四章,最章介紹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包括紅移、暗物質、大統一理論等;第二章系統地介紹了黑洞的產生、演化、性質,及不同類型的黑洞;第三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前沿科學對于黑洞的解釋;第四章將帶我們了解白洞、蟲洞等其他宇宙學知識。太空近在眼前,天文學就是在人們對宇宙的無盡好奇與不斷探索中呈現了現在的繁榮,而《發現黑洞》將為我們帶來一場奇妙的黑洞之旅,閱讀本書后我們將會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奇點科普》編委會編著 ·宇宙知識 ·6.5萬字
本書介紹了小天文望遠鏡的發展歷史。小天文望遠鏡是指天文愛好者和業余天文學家使用的設備,也被稱為業余天文望遠鏡。小天文望遠鏡和專業天文望遠鏡同一時期誕生,但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和演化。從地域發展來看,小天文望遠鏡從歐洲起步,興盛于美國和日本,未來的發展在中國。從演化角度來看,17世紀早期至20世紀初,小天文望遠鏡因其多用黃銅材質、金色外漆,所以被稱為金色時代;20世紀后,小天文望遠鏡有了機械儀器的感覺,由此進入了灰白時代;之后,一部分小天文望遠鏡成為大眾消費品,邁入了彩色時代。本書重點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的小天文望遠鏡的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經濟復蘇,人們對探索浩瀚宇宙的興趣陡增,面向大眾的小天文望遠鏡逐漸出現并得到迅速發展。望遠鏡行業中的新舊品牌開始大力研發新產品,在新舊“勢力”的共同作用下,小天文望遠鏡出現了一波發展浪潮。本書圍繞這一波浪潮,對這一階段小天文望遠鏡的重要發展進行了梳理,向公眾展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史料和故事,為讀者重現了這段精彩紛呈的天文望遠鏡發展歷史。本書非常適合天文愛好者和對天文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張超 ·宇宙知識 ·10萬字
天氣預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氣象衛星為天氣預報提供初始的觀測數據,是氣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共5章,第1章介紹了人類氣象觀測的發展歷程,氣象衛星的探測原理及技術特點;第2章闡述氣象遙感的原理,氣象衛星的觀測數據及在各行業中的應用;第3章介紹氣象衛星組成、研制、運輸、發射和在軌運行全過程;第4章講述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及產生的社會效益;第5章描繪象衛星未來觀測需求和發展前景。全書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性講述了氣象衛星相關科普知識,集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適合對氣象和航天感興趣的中學生、大學生和大眾讀者閱讀,有益于視野開闊、知識面擴展及科學興趣培養。
董瑤海 陳文強 楊軍 ·宇宙知識 ·7.6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人類探索太陽系疆界的歷史,并對一些常被人以訛傳訛或誤解、夸張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與澄清。本書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簡單回顧近代之前人類對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紹天王星的發現,第5~7章介紹小行星帶的發現,第8~10章介紹天王星出軌之謎及天文學家們為解決該謎團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紹亞當斯與勒維耶對海王星的預言及海王星的發現,第17~19章介紹英法兩國有關海王星預言的優先權之爭,第20~21章介紹并分析由海王星檔案所引發的新爭論,第22章介紹尋找火神星的失敗努力,第23~27章介紹冥王星的發現,第28~30章介紹柯伊伯帶及其發現,第31章介紹行星新定義及冥王星的降級,第32章介紹奧托云及有關太陽伴星的猜測。內容通俗易懂,文筆生動風趣,考據嚴謹深入,適合廣大天文愛好者及大中學生閱讀。
盧昌海 ·宇宙知識 ·10萬字
本書分上篇昔日火星文明的歷史見證和下篇征服火星開辟人類第三故鄉,幾百年來,天文學家一直把火星視為地球的“姊妹星”,因為它在許多特點方面跟地球很相似。天文學家還觀測到許多條紋布滿火星表面,便據此推斷那是火星上水量充沛的河流水系,抑或是火星人修建的人工灌渠……是否存在過火星文明?大家莫衷一是。然此書記錄了世界科學家近年來對火星上發生的怪異現象和宇宙災變研究中的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新發現,以助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火星文明以及人類將如何征服遙遠而艱辛的火星之旅,如何開發火星并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定居點的雄偉壯舉。
傅民杰主編 ·宇宙知識 ·12.7萬字
從20世紀40年代提出暗物質概念以來,宇宙觀察中發現的很多引力現象都表明宇宙中隱藏了大量的暗物質,其質量約占宇宙物質總質量的85%。除了引力外,難道真的沒有其他辦法“看”到它了嗎?為此,從20世紀末就開始了一場偵測暗物質的大戰。由被動到主動,從地下到水下,從高空到太空的偵測活動不斷。科學家們采用了所能想到的各種探測手段,使用了各種可能的辨別或判斷暗物質的分析方法,想盡快揭示出深藏在宇宙中的秘密,將暗藏在宇宙中的物質大白于天下。暗物質和暗能量被認為是21世紀物理天空中的兩朵烏云。揭開這兩朵烏云的面紗將會對宇宙、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帶來革命性的突破。我國也不例外,為探知暗物質建立了世界最深的地下實驗室,開展了直接尋找暗物質碰撞的實驗,發射了專門探測暗物質的衛星,進展異常迅速,舉世矚目。本書旨在向讀者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地介紹有關“暗物質”的基本知識,了解暗物質的來由、偵測暗物質的方法和手段及其艱苦歷程,也展望了暗物質偵測的前景。
李金 ·宇宙知識 ·9.2萬字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是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本書使用200余張圖片,全程記錄天問一號的“探火”之旅,分《去火星》《在路上》《到站了》《落下去》《走著瞧》五章,分別聚焦天問一號任務的重要階段,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大量火星科普知識和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空間應用學、航天工程學等學科知識,深度解析火星探測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完美展現中國航天的精神風貌。
王立歡編著 ·宇宙知識 ·5萬字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在幾個世紀的觀測中,人們發現水星軌道存在輕微的擾動。這與牛頓理論所預言的行星行為有些許偏差。為了解釋這種現象,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進行了計算,于1859年提出假設:水星軌道內尚有一顆未被人們發現的行星。他還以羅馬神話中火神的名字(Vulcan)為之命名(對應中文譯名即“祝融星”)。此后,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找這顆行星,但除了一位鄉間業余天文學家聲稱目擊了它之外,沒人能再次證實它的存在。1915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體系構建完成,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解釋水星軌道的擾動現象。自此證實:祝融星并不存在。
(美)托馬斯·利文森 ·宇宙知識 ·10.1萬字
本套“科學百家講壇文庫”,主要包括《科學創造萬物》、《科學創造生活》、《科學創造精彩》、《科學創造未來》、《科學創造無限》、《科學走向太空》、《科學解密地球》、《科學揭曉自然》、《科學關注健康》、《科學警告生存》共15冊。本套書將科學與故事結合起來,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瑣事,都能告訴我們一個科學的小道理,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啟發性和知識性,是我們廣大讀者了解科技、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素質、激發探索和啟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
代虹編著 ·宇宙知識 ·8.5萬字
現代國際通用星座體系起源于兩河流域,數千年來,星座的演變體現了科學的發展與文化的交融。當今常見的星座形象主要為希臘神話的眾神,而在本書中,作者獨辟蹊徑將現代星座與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相結合,為星座賦予了全新的形象,繪制了一幅“西游星空”。在這片星空中輝映的,不再是奧林匹斯眾神與英雄,而是西游世界中令人難忘的一眾神仙與妖魔。本書以作者精心繪制的西游星座圖像和故事為基礎,以春夏秋冬四季星空為主體,詳細介紹了星座的歷史和觀星、認星的基本常識。星座部分包括了星座辨認、經典星座神話與圖像、西游星圖與故事;書中還附有四季星空與每月星圖,以便讀者對照觀星。無論是向往天文的觀星者還是古典文化愛好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
徐剛著繪 ·宇宙知識 ·5.2萬字
相對論和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構筑。所以在《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對論簡史中主要是關于愛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論則是實驗觀測的被動產物,它的含義迄今還解釋不清。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動參與者。物質分布使時空彎曲。現在再去侈談宇宙之外的空間和時間,對這些概念進行所謂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圣奧古斯丁之前。牛頓的時空觀是一個虛幻,而虛幻的唯一功能是對軟弱者的安慰。
(英)史蒂芬·霍金 ·宇宙知識 ·6.6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么是現在這樣?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人類重新認識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也重新認識了文明的意義。本書以平實易懂的語言、舉重若輕的風格,向普通讀者介紹宇宙學知識,以及人類觀察星辰、探索宇宙的故事。作者以宇宙的時間初始為起點,從大爆炸寫到星系的形成、元素的誕生,再寫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全書串聯了宇宙140億年演進的關鍵知識,將一部精彩而宏大的宇宙史娓娓道來。
(美)尼爾·德格拉斯·泰森 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宇宙知識 ·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