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參考了北京地方史志、筆記雜纂、歷史檔案、工商稅務檔案、現代隆福寺文史資料,以及作者的田野調查資料,呈現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皇家寺廟隆福寺的商業(yè)民俗形態(tài),論述了它在北京城市歷史文化和商業(yè)史中的地位,并進一步研究了北京寺廟的商業(yè)活動和市民的消費民俗。
衛(wèi)才華 ·民俗文化 ·19.5萬字
晉東南潞城市賈村向有賽社及演劇傳統(tǒng),傳承到今依舊生機不斷,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賈村賽社可謂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在基層社會的傳承樣本之一。本書作者在地考查斷續(xù)已近十年,試圖在書中從供盞、面祭、樂戶、社火、演劇、廟會、婚喪等角度為讀者立體呈現一個北方普通村落的信仰、娛樂、日用,為大家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與當代生活提供一個入口。
王學鋒著 后素主編 ·民俗文化 ·1.4萬字
從現實問題出發(fā),探討了全球文化與城市本土文化沖突與融合背景下城市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慶重塑地方認同的問題,由此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問題。對國內外地方認同理論與案例、民俗節(jié)慶與地方認同建構關系等相關理論和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和評論,闡明了本研究的具體問題。對本書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進行了詳細說明。通過文獻研究,重新梳理廣州迎春花市這一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慶的歷史演進與變化。對廣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認同建構中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記憶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認同過程中具有獨特價值,世居居民、父輩移居者和新來者等不同群體地方認同建構存在差異等結論。總之,迎春花市建構起相對統(tǒng)一的地方認同。介紹廣府廟會的由來及引發(fā)的廣泛爭議。分析廣府廟會參與地方認同建構過程,認為地方性是廣府廟會引發(fā)爭議的關鍵、政府在建構節(jié)慶地方認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廣府廟會地方認同建構過程是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總之,廣府廟會建構出多元分異的地方認同。
劉博 朱竑 ·民俗文化 ·14.6萬字
書稿雛形是四川省青川縣老一輩文化工作者楊平升、劉立福等人于20世紀搜集、整理的青川民間表演資料,包括了龍燈、花燈、獅燈、端公舞等一系列民間民俗藝術,從音樂伴奏、唱腔歌詞、舞蹈動作、表演場記、服裝道具等各方面予以了詳細的記錄,展現了數百年來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傳統(tǒng)藝術逐漸失落的今天看來尤其珍貴,對于現代人傳承、研究這些發(fā)源于民間、曾風靡民間的民俗藝術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該書的原本已在四川5·12大地震中遺失,現根據搶救出來的電子資料,由現代作者在還原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精美的插圖,為青川民俗這類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時尚化的活力,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青川縣文化館 ·民俗文化 ·2.6萬字
本書以日本人野崎誠近關于中國風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圖案解題》為底本整理、編譯而成。內收傳統(tǒng)吉祥圖案400余幅。題材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各個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意義和內涵,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它通常應用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器物和字體等形象,以吉祥語、民間諺語、神話故事為題材,用借喻、比擬、雙關、象征等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出圖案和吉祥語的完美結合,凝結著人們美好的愿望。
(日)野崎誠近 ·民俗文化 ·5.2萬字
精神文化傳統(tǒng)是建構和維護村落共同體的內在力量,是我們今天實現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和文化基礎。本書從晉南臨汾市襄汾縣、運城市新絳縣一帶流傳的趙氏孤兒傳說入手,立足當代民眾的傳說講述,著重分析趙氏孤兒傳說所體現的地方精神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代村落社會的具體實踐及其與民眾日常生活的內在關聯(lián)。通過分析精神文化傳統(tǒng)在村落社會建構、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以及趙氏孤兒傳說如何構建村落的文化認同和地方文化認同,挖掘民間傳說對于村落社會文化治理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孫英芳 ·民俗文化 ·23.1萬字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2CZW048),以整個中國古代墓志為研究對象,從文體屬性、外在影響、傳播接受等角度,梳理出中國古代墓志的發(fā)展演變,具有全面、系統(tǒng)等特點,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書稿內容分為四個單元,既有創(chuàng)作目的、文體屬性的內部因素分析,也有社會變遷、撰者立場、寫作對象身份、相近文體滲透等外部要素的研究,同時兼顧傳播、接受及相關應用,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tǒng),涉及到了墓志文體研究的幾個重要維度。是在現代學術背景下,用現代學術語言,全面研究古代墓志義例的第一本專著。
楊向奎 ·民俗文化 ·17.1萬字
本書在全球文化環(huán)境變遷背景下,根據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后急需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的重大需求,吸收西方文化軟實力學說有益成分而去其文化滲透和文化霸權的弊端,以首席專家所在文藝學、藝術學和民俗學為主要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取得綜合研究成果,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內涵和結構,探討國家文化軟實力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將政府管理文化與民俗文化統(tǒng)一部署建設;建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指標體系、國家代表性文化符號,提出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點建設領域與行動方案。
董曉萍 ·民俗文化 ·25.7萬字
文化變遷是人類學主要研究的課題之一,也是民俗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置于人類社會中的民俗文化從古至今都在發(fā)生變遷。民俗文化研究民眾的生計方式以及與此有關的民眾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傳統(tǒng)的,包括一個族群的生計方式、語言傳統(tǒng)、衣食住行、婚喪娶嫁、民間社會組織、民俗信仰等系列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模式,民俗文化又是現代的,民俗學也研究傳統(tǒng)的文化模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呈現的形態(tài)和種種變異,研究其現代的形態(tài)與傳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本書在深入民族地區(qū)進行廣泛調查基礎之上系統(tǒng)論述了久居在內蒙古區(qū)域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
邢莉等 ·民俗文化 ·46.9萬字
該書以發(fā)生在該地區(qū)禮俗儀式中的藝術行為和音樂活動為研究對象,以年度周期為時間取域,以節(jié)令順序為體例結構,力求將研究對象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進行深描和闡釋。該行素詳細記錄由正月春節(jié)封閉走向開放的“大神會”儀式過程,并對發(fā)生在儀式中的音聲境遇進行分類與解析;對三月清明祭祖儀式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系統(tǒng)概述,說明該儀式之所以繁盛至今的原因;通過對儀式中各次群體認同結構的分析,闡明祭祖是如何在“明晰血緣脈絡、凝聚宗族關系”中發(fā)揮功用;從四月至八月的廟會樂班與戲班兩方面入手,兼及音樂本體的分析,發(fā)現儀式性樂班與當地的采茶戲班在用樂上具有相通性的特點。
肖文禮 ·民俗文化 ·15.5萬字
刺繡是中國女紅藝術中的重要門類,清代四大名繡更是將刺繡技藝推向了極致。蘇繡之精細、雅潔,湘繡之鮮艷、豪放,粵繡之飽滿、濃郁,蜀繡之精巧、神奇,一直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蘇繡為盛。《雪宧繡譜》為中國*一部刺繡理論專著,作者集畢生的刺繡技藝,系統(tǒng)地論述了有四千年歷史的蘇繡藝術精華。全書分繡具、繡事、針法、繡要、繡品、繡通等卷,詳細闡述了蘇繡十八種針法的運用,以及審勢、配色、求光等刺繡要領。譯注者在整理原著時,補入了湘、粵、蜀三大繡種及更多民間特色繡種,以詳細剖析傳統(tǒng)刺繡的廣博內涵,力求使之成為學習和鑒賞傳統(tǒng)刺繡的更完備讀本。
(清)沈壽 張謇 ·民俗文化 ·9.5萬字
本書的寫作目的在于分析藝術村現今展現的新形式——一種結合了都市民俗的新的社會文化聚落。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它更適合的發(fā)展模式是什么?它在整個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它是如何通過藝術家們的作品滲透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和分析這些藝術村存在的理由與當前發(fā)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同等重要,筆者選取了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藝術村——武漢市武昌區(qū)曇華林藝術村作為研究的對象,從宏觀與微觀兩條平行的主線上開展研究。經過了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后,關注的重點落到了藝術村向都市民俗村如何轉型的問題的探討上,在藝術村中找尋傳統(tǒng)民俗蛻變?yōu)樾碌亩际忻袼椎倪^程印跡,提煉藝術村中新的都市民俗存在的影像與其產生的深遠意義,為都市民俗在城市中如何產生、展現、變化、流傳的過程提供理論借鑒。
張曉瑾 ·民俗文化 ·19.6萬字
作為學術熱詞和社會關注點,“原生態(tài)”產生自當代中國本土語境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情下。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原生態(tài)”更多地、特別地與西部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當代發(fā)展關聯(lián)的社會事實,值得學術探討。本書的石寶山歌會田野調查持續(xù)了兩年。探討了學術理論話語以何種倫理立場觀察生活、以何種方式描寫生活和如何發(fā)現生活本身的價值等現代民俗學學科基礎問題,由是,作為知識生產者,才有參與社會文化發(fā)展進程的力量。
田素慶 ·民俗文化 ·18萬字
本書通過對固原地域特色文化的整體梳理,用文本還原原生態(tài)的民間文化。全書分為源遠流長、草木匠心、民淳俗厚、珍饈美味、鄉(xiāng)土情懷五大篇章,多維度講述了固原異彩紛呈的民間民俗文化。
固原市委宣傳部 ·民俗文化 ·5.2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劉永青 ·民俗文化 ·16.3萬字
本書共收錄十二篇散文,主要以圖文方式展現古僰人的活動地及最終消亡地-四川省興文縣有關僰人的歷史和文化,實地采訪、探索400多年前僰人消亡的前因后果,以及僰人消亡后,有關興文縣的苗族文化、紅色文化、民俗、古建、美食等。
李國勤 陳志清 衛(wèi)鴉 ·民俗文化 ·8.7萬字
本書立足于田野調查,對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步驟、技法、原料、時空要求等展開翔實描述,完整復原出年畫制作的整個過程。并且著重以年畫的制作群體為考察對象,通過對老藝人們口述資料包括個人生活史、家族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對年畫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的記錄和闡釋,把握年畫制作技藝的傳承群體的品格個性,揭示了傳承年畫制作技藝這一群體的形象特點,進而探究年畫技藝是如何在代際之間、家族內部以及不同時期得到傳播的,構建年畫技藝的傳承機制以及梳理出年畫題材內容的演進脈絡。這些,都為民間技藝的民俗志書寫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范例。
萬建中等 ·民俗文化 ·26.9萬字
《中華年節(jié)食觀》分為上下兩篇,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華年節(jié)飲食的理論與實踐。全面介紹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氣,以及在我國有一定影響的宗教節(jié)日的飲食文化與特點;總結和探討了中華年節(jié)筵宴的特征、分類、要求和格局,以及年節(jié)筵宴氛圍烘托的形式與手段;用現代食品營養(yǎng)與衛(wèi)生學的觀點剖析了年節(jié)膳食的營養(yǎng)與衛(wèi)生安全問題。根據中華年節(jié)飲食的特點和年節(jié)筵席的排菜格局,結合作者對我國年節(jié)膳食的總結和研究,系統(tǒng)闡述了年節(jié)傳統(tǒng)風味食品的制作技術和年節(jié)筵席的制作要領,展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菜肴配方和秘訣,其中有上千年中華飲食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有符合現代人飲食取向的創(chuàng)新。
潘東潮 魏峰主編 ·民俗文化 ·21.8萬字
重回20世紀外交現場,見證戰(zhàn)爭世紀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國角力。劍橋大學教授讀出檔案之中的鮮活歷史,還原二戰(zhàn)、冷戰(zhàn)、越戰(zhàn)、中東沖突背后的外交戰(zhàn)。六場峰會,百年進程,攸關數十億人命運的談判與妥協(xié)。曾經,幾個大國元首會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運。1938年,慕尼黑會議,張伯倫和希特勒會面,此后納粹更加肆無忌憚,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導致生靈涂炭。1945年,雅爾塔會議,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密會八日,確立戰(zhàn)后國際格局。雅爾塔會議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視為冷戰(zhàn)的前奏。1961年,維也納會議,這是冷戰(zhàn)開始后首度重啟峰會,在肯尼迪與赫魯曉夫火藥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深陷越南戰(zhàn)爭的泥潭。1972年,莫斯科會議,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讓步,冷戰(zhàn)走向緩和。1978年,戴維營會議,卡特、貝京和薩達特分別代表美國、以色列和埃及,為中東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卻未能持久。1985年,日內瓦會議,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破冰會晤,冷戰(zhàn)走向和平結束。六場峰會,十四個站在權力之巔的人各懷心事,為利益,為野心,為理念,或為實現戰(zhàn)爭的企圖,或為達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場上展開競逐。
(英)戴維·雷諾茲 ·民俗文化 ·30萬字
婚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時代的反應和體現,是夫妻的憑證。一紙婚書包含了經濟政治、社會家庭、科技文化歷史等許多信息內容。本書收錄了作者十幾年收藏的幾千件實物中挑選出的400多件有代表性的婚姻文書,時間跨越自清感豐以來的150多年的歷史,內容涵蓋婚書契約、庚貼命書、求允婚帖、買賣婚書、禮單聘書、娃娃親、童養(yǎng)媳婚書等方方面面,有解放區(qū)的、中央蘇區(qū)的,有日偽政權的……。內容遍及全國大部份省市。全書較為全面詳實的反應了自古以來,我國婚姻文化禮儀習俗演變的過程,編有許多珍貴的資料。既是一部提供專業(yè)人士、收藏愛好者查閱參考的工具書,又是一部集知識性可讀性觀賞性與一體的書籍。實物展出時受到觀眾和愛好者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作了播報。
王文君 ·民俗文化 ·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