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的名作,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為岡倉天心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他考察茶道之種種,如歷史、流派、茶室、插花等等,對茶道的藝術與精神做了鑒賞,并借此闡述自己對東洋美學之理念與思索。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呈現出東方不同文化傳統的心緒。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5萬字
宋元以來,安徽傳統書院數量多、種類全、資料豐富,地域分布極具特色,學派傳承和學術變遷顯著,值得綜合多種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清代安徽書院的發展承繼了明代繁榮發展的勢頭,出現了普及性大發展的鼎盛局面,全省書院發展呈現出普及性和獨特性相結合的新特點,并且在整個清代學術變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安徽傳統書院發展史,將書院發展與社會變遷相結合,從教育史的視角,看待經濟社會的發展。
張曉婧 ·文化研究 ·17.8萬字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湖南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文化強省的建設目標,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穩中求進,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湖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本書由總報告、兩個重大專題、一個指數評價、九大行業報告、四個典型案例組成,對湖南文化產業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建立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2018年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區域、分行業、分專題的調查研究。
劉尤碧 賀培育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外文化傳播研究”(15AH006)的階段性成果,匯集了課題組成員及相關研究者基于跨文化理論、跨文化交際、中外語言文化對比、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材、跨文化測試等理論方面的思考撰寫的29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具有一定的獨到見解,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外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曉天主編 ·文化研究 ·17.2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本書主要采用傳統方言學和方言地理學的方法,利用大連地區18個漢語方言點(14個漢族漢語方言點、4個滿族漢語方言點)田野調查的材料,進行大連方言的語音專題性研究以及地域差異、民族差異的研究,以期揭示大連方言的全貌,加強大連方言形成歷史的研究,為遼寧省膠遼官話的研究提供參考;并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將大連方言與山東膠遼官話、與北京官話進行對比,深化大連方言的語音演變研究,推動大連方言與山東膠遼官話、與北京官話的接觸研究。
劉麗麗 ·文化研究 ·11.5萬字
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這一儀式是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西漢張渤(民稱祠山大帝)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的,2014年11月,安徽定埠(安徽郎溪縣梅渚鎮)跳五猖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跳五猖”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礎上附有儺戲驅納祥的性質。"五猖"參與人數眾多,道具華蓋、面具、服飾都以紅、藍、黃、黑、白五色相配,其意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本書內容由論文“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調查報告、跳五猖七十問三大部分組成,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安徽郎溪縣梅渚鎮跳五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流行區域、儀式概況、流儀式程等等,是目前介紹這一文化現象最為系統全面的專著。另外,書稿還附上了梅渚鎮其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皖降福會、小馬燈和大小鑼鼓,這幾個文化現象與跳五猖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有助于從另一個側面了解跳五猖,也反映了梅渚鎮歷史文化的豐富和多元。
茆耕茹 ·文化研究 ·10.8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生態文明化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研究,其中經濟一體化和產業高級化方面的主題為研究重點。產業結構升級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引導。全書通過統計分析和計量建模,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揭示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陳燕武 ·文化研究 ·18.3萬字
《元曲家考略》是我國小說戲曲研究家孫楷第先生早年的學術成果,亦是孫楷第先生學術代表作之一。全書分甲乙丙丁四稿,收錄元代曲家計八十五人。孫先生遍檢歷代圖書,反復論證考辨,于多位元曲家姓字、身世、作品等久懸疑案,頗得正解,是元曲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參考用書。又,元人鐘嗣成所著《錄鬼簿》,系中國歷史上首部為雜劇曲家、藝人立傳之作。所錄百數十人,俱評斷妙絕,有清代揚州詩局刻本傳世。揚州詩局所刻書籍雕鏤精良,字體秀逸,不亞宋版,被視為我國古籍刊刻名品,孫先生有手批《錄鬼簿》一冊,為民國時期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揚州詩局刻清代藏書家曹寅楝亭藏本,朱、墨、橙、藍四色精校,尤可見先生為學勤苦嚴謹,并可參見前輩學者治學之法,茲特為原本影印,以饗讀者。
孫楷第 ·文化研究 ·9.8萬字
本書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以《新華日報》刊發的抗戰木刻版畫為主線,匯集《新華日報》刊發的抗戰木刻版畫史料以及抗戰木刻版畫研究性文章,系統地呈現了老一輩版畫家創作的具有時代印記的經典版畫作品,揭示了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里,版畫家們以新興的木刻藝術形式反映抗戰的悲壯,呼喚民族的崛起。對激勵民族解放的信心、鼓舞抗戰的斗志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書的當下意義在于回望歷史,不忘初心,銘記我們的信仰,鼓足前行的力量。
魏長健 ·文化研究 ·3.4萬字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是一部通俗、系統詮釋中國易經文化的著作,繼承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易經》通俗化、大眾化普及的優秀作品。劉祺庸認為,易經主要強調兩個字:“道”和“德”。學習《易經》,要尊道崇德。“道”是規律,“德”就是按規律辦事,并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基本要求是,思考問題動機純正,行事態度端正,品性行為符合規律或原則,不主觀妄斷,隨順自然,戒慎恐懼。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強道德修養。劉祺庸用直白的語言、熟悉的典故介紹了《易經》這樣的國學經典,既能增長國學知識,也能引導讀者走出精神危機。
劉祺庸 ·文化研究 ·12.1萬字
本書探討的主題是地質學對人類思想的重大貢獻——“深時”的發現及其理論淵源。地球歷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們只能通過隱喻來理解的歷史。本書圍繞“時間之箭”(敘事歷史,方向性和獨特性)和“時間之環”(內在規律,周期和重復)的二分法,結合圖像學的闡釋,重新審視和解讀了“深時”思想在西方地質學領域三位先驅及其經典著作——托馬斯·伯內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論》、詹姆斯·赫頓的《地球理論》和查爾斯·萊爾的《地質學原理》,由此重構了地球歷史的發展脈絡。
(美)斯蒂芬·杰·古爾德 ·文化研究 ·11.8萬字
本書聚焦于種種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與技術——有神話里的,也有現實中的。作者阿德里安娜·梅厄透過2500多年前的希臘神話,析出了“生命技藝”(通過工藝創造生命)的概念,而后以此為線索,沿著“神話敘事的龐大河網及其所有支流”探尋摸索,足跡遍布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埃及乃至古代中國。在這些收集而來的精彩故事中,人造生命、自動機器、模擬生命、人工智能和人類增強技術等現代概念屢屢出現,仿佛是穿越回古代世界的未來來客,在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省——因為探討這些“生命技藝”所帶來的倫理問題也是本書重要的議題之一。來自遠古世界的預示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作者筆下攜手登臺,構成了一本人工智能時代扣人心弦的神話故事新編。
(美)阿德里安娜·梅厄 ·文化研究 ·16.8萬字
本書對中國行政文化的特質和優勢進行探討。提出中國行政文化是多元文化類型的混合體;且多元混合是常態和必然,并非轉型時期的特殊形態。同時,任何一種行政文化類型都不能聲稱自己更具優勢,每一種文化類型都有其內在的不足和弱點;能體現優越的是有序結合的文化聯盟。中國行政文化的優勢在于以層級主義文化為主導,通過與個人主義文化、平等主義文化的結合達成了最佳文化聯盟,并在不斷優化這一聯盟中實現國家治理目標。本書是有關行政文化的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書籍,能夠豐富當前行政文化的研究成果,為對行政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入門讀本。
劉娟 ·文化研究 ·11萬字
《山海經》是一本地理書,還是一本游記?《山海圖》的作者是誰?魚鳥的圖騰是否預示著古人不死?當一個人沒有讀過《山海經》的時候,他應該已經聽說過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出自《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了。然而讀的次數越多,《山海經》也變成一本越讀越讀不懂的古籍。本書分為源頭、方向、理想、改造四部分,分別從傳說和歷史、時間和空間、神話和理想、真實世界和改造世界四個角度追本溯源,解答了散落在《山海經》原典各角落里的未解之謎。書中輔以文物照片和古人繪制的《山海經》插圖等圖片資料,讓《山海經》這部藏滿神秘、屹立千年不倒的“神書”向普通讀者打開了厚重的大門。本書對《山海經》的性質、作者、成書時間等概論性問題進行講解,并考證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輔以文物照片和古人繪制的《山海經》插圖等圖片資料,使普通讀者更能讀懂《山海經》。
劉滴川 ·文化研究 ·13.7萬字
本草學是以古代中國藥草學為開端發展而來的學問,后來其對藥草之外的自然產物也有了廣泛的擴散,逐漸成了研究物種形態和性質等方面的博物學。本書精選日本首部大型植物圖譜《本草圖譜》里的百余幅精美本草圖繪,輔以歷代《本草》著作中對應物種的產地、性狀、屬性及功用等文字,再現《圖譜》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向讀者傳播相關的博物學知識。意圖讓讀者在閱讀欣賞中,感受先民對天地萬物的理解與表達,喚醒更多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愛。
李時珍等著 (日)巖崎常正繪 ·文化研究 ·4.7萬字
這本書從經典國學著作《論語》《孟子》《周易》《大學》《中庸》等中選擇了一百句左右的名句,并且做了簡要注釋,力求使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都可以看得懂。這些名句及簡要注釋采用書法的表現形式,形式新穎獨特,力圖吸引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及愛好書法的讀者,使其在學習國學精粹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書法水平文化道德修養。
郭振有 ·文化研究 ·2萬字
產業融合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國際產業結構升級的深刻反映。當前我國產業融合的現象不斷涌現、趨勢不斷增強,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全新經濟形態的浪潮席卷而來。科技驅動產業變革、文化引領繁榮發展,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時代悄然而至。
范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以錢鍾書先生1939年冬至1941年夏在藍田的生活經歷與交往為經線,以他寫于藍田的詩文為緯線,經緯交織,充分挖掘和揭示出他的思想感情,表現其性格的變化,力求較全面地展示出在抗戰時期、在國立師范學院這一環境中的“這個”錢鍾書來,以及他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和學術成就。
吳勇前 ·文化研究 ·15.5萬字
本書共分為四輯十二章,在超越古今中西藩籬的“大錢學”及家族學術史背景下,介紹、評述錢鍾書父子對新文學的態度,錢鍾書小說的海外影響,楊絳的小說觀、小說藝術,錢鍾書對蘇東坡賦、陸游詩的英譯本的評論,以及錢鍾書對章學誠、袁枚等治學精神的傳承及其對《史記》筆法、《周易》名理的詮釋等。
龔剛 ·文化研究 ·1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