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研究 ·18.5萬字
CADAL項目標準規范體系包括數字對象框架、資源集合框架、信息組織框架和知識組織框架、輔助框架等5大框架14個標準規范集。本分冊匯編的標準規范涉及資源集合框架和輔助框架,包含數字資源發布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訪問規范、數字版權管理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加工版權許可規范等。
韓松濤 ·文化研究 ·10.2萬字
從城市文化視角,看文化發展對推動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的根本的作用。近年來關于城市文化研究的論文集及演講稿匯編。
吳忠 ·文化研究 ·19.2萬字
本書基于文旅融合視角,針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實踐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如:遺產展示僵化、缺乏吸引力、商業化或工具化、文化斷裂等問題),將“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作為衡量標尺,對文化遺產地“物(Object)—場(Field)—人(Experience)”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探析,由此搭建文化遺產“二元三維”價值體系模型,進而通過實證方法檢驗文化遺產旅游中旅游者的體驗度和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從而改變和糾正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中的不當行為及錯誤做法,有效實現文化遺產的價值活化,將遺產所蘊含的特色文化有效而全面的展示出來,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永續傳承。本書主要面向文化旅游專業領域的學者與研究人員、文化遺產相關機構的管理者、工作人員,以及廣大高校遺產旅游、遺產管理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教師及學生,既可作為利益相關者決策參考依據,亦可作為教輔材料、閱讀材料供所有對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士以資參考。
王毅菲 ·文化研究 ·13.4萬字
該書是李巖同志的一部學術論文精選集,25萬字,收錄作者自1987年工作以來所撰寫的一系列以唐代文化研究為主的重要學術論文,其中代表作有《盛唐氣象——漫議唐代文化的發展與表征》《盛唐學術文化的社會學解釋》《唐代知識階層群體的特征及其局限》等,充分反映了作者扎實的文史知識功底和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附錄《唐代各類參考表》,廣引文獻,數據扎實,對治唐史者非常有參考價值。
李巖 ·文化研究 ·8.1萬字
本書稿主要對“奉化布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演變過程、文化價值、在當代面臨的傳承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利用作了闡析并提出對策。
王越鋒 ·文化研究 ·15.4萬字
“夷人圖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以非漢民族為描繪對象的歷史資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其突出特點是圖文并舉,圖像與說文以不同形式相匹配。《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研究》一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成果為基礎,基于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嘗試通過圖文關系及地方歷史的文化語境去發掘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民族志意義。全書圍繞“繪寫了什么”與“為什么繪寫”兩大問題,關注“夷人圖說”的圖像表述與意義生成模式,探討了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民族分類問題,系統梳理了這些文獻的譜系和源流;并試圖追溯云南方志與“夷人圖說”的文化語境,通過對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圖文對讀,總結其敘述事件與繪制圖像的語法,嘗試揭開圖像背后的歷史事實;進而剖析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序跋,分析繪寫者的意圖、心態與繪寫方式之關聯,探究圖說的藝術性與政治性、國家性與地方感之張力。
李立 史青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是寧夏藍皮書系列之一,全面總結寧夏2018年整個文化系統的面貌。全書從總報告、精神文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個案研究等各個方面,系統地介紹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文化事業發展情況,敘述全面嚴謹而翔實,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寧夏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 ·16.8萬字
原宿,日本潮流圣地;牛仔,美國文化名片之一,西部開拓先鋒。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夕,當脫下沉悶制服、渴望展現自我的日本少年迎頭撞上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時尚風潮,一場滿懷熱情與工匠精神的衣櫥革命就此展開。自此之后五十年,日本從一個時尚荒漠演變為當下最重視服裝搭配的國度之一。當年借由美式風格發展而來的時尚潮流,又從原宿出發反向輸出西方,進而影響全球。《原宿牛仔》借由講述潮流先鋒的故事,梳理日本五十余年街頭服飾發展脈絡。這些故事里藏著風靡一時的風格與品牌是如何成功的答案,也可由此窺見日本人的性格與文化精髓。
(美)W.大衛·馬克斯 ·文化研究 ·14.1萬字
本書基于絲綢之路影像創作的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分別就構建影像絲綢之路的歷史使命與現實處境、絲綢之路影像敘事的理論依據、絲綢之路影像敘事的內容呈現、絲綢之路影像敘事的手法呈現、絲綢之路影像敘事的現實困境、絲綢之路影像敘事的策略研以及絲路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七個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扒梳、分析、評述。絲綢之路文化精神契合當前的命運共同體理念,絲綢之路的再開發,既是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順勢而為,更是“中國夢”和“世界夢”的共同愿景。
王萍 ·文化研究 ·12.7萬字
本書是一部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教材。編者積十余年田野教學實踐之經驗,撰成本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方法,解答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等問題,闡述了田野實踐教學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何在歷史場景中解讀族譜、契約、碑刻等民間文獻,以及在田野中閱讀信仰儀式、開展口述訪談的辦法;下編為教學案例,以編者在國家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的教學實踐為例,從問題導向出發,細致地模擬了教學中的指導、提示、提問、討論等情景,展示了學生從進入基地到課程結束將會得到的完整訓練過程,充分展現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田野與文獻結合、扎根鄉土與宏大關懷結合的特色。
黃國信 溫春來 ·文化研究 ·14.4萬字
關帝信仰雖源于中原,但在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具有很大的影響。關帝帶上風靡藏區、獨一無二的完美英雄——格薩爾的面具,以格薩爾的稱謂流傳至今,體現了漢、滿、蒙、藏等民族通過宗教文化這一特殊紐帶相互聯系、彼此交流的歷史本相。本書通過對大量的藏文文獻資料,尤其是格薩爾拉康、功德林白度母殿所藏簽文的解讀,深刻揭示了關帝信仰轉化為格薩爾崇拜的傳播歷程及其意義。
加央平措 ·文化研究 ·12.3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訪談與文獻研究,對冀中音樂會(廊坊地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廊坊地區冀中音樂會的生存樣態。冀中音樂會歷史悠久,是絲路文化交流的典型;是宮廷音樂、寺廟音樂與鄉間音樂融合的典范。本書對其歷史、現狀、發展困境有實事求是的記錄,對音樂會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應走藝術化、殿堂化、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的設想,以期音樂會能進入課堂、走入千家萬戶。
陳新海等 ·文化研究 ·18.5萬字
自從1936年衛聚賢創立“吳越史地研究會”以來,關于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是由于關于吳國和越國的文獻數量很少、內容又極其零碎,僅僅依靠這些已知的文字史料來研究吳文化與越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本書旨在依靠考古資料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社會上有許多好心人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下限一直延伸到現代,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本書明確地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時限界定于先秦。本書要探索的問題有:吳文化與越文化的起源,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的性質與族屬,吳人與越人的原始瓷、印紋陶、玉器、青銅器與金文,吳國與越國的城址,戰國前期的越墓與越人的華夏化傾向,戰國后期吳越地區的文化轉型,吳文化與越文化融入漢文化后吳人和越人的去向。本書附有13張篇幅頗大的表格,匯集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的信息,可以提供給后學者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本課題的檢索資料。
葉文憲 ·文化研究 ·15.3萬字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在歷史長河之中,衢州周邊地區若安徽宣城盛產之“宣紙”;江西鉛山盛產之“連史紙”;福建寧化盛產之“玉扣紙”,皆紙中名品。而衢州不僅造紙歷史悠久,且以盛產“開化紙”而聲名遠播。本書論衢州紙,從造紙在衢州的起源一直到現代。衢州作為文化名城,在歷史上還以刻書、藏書家聞名,因此本書還論及和衢州有關的藏書、刻書、藏書家。尤其以龍游的皮紙最為聞名,曾為貢品,早在《新唐書》中就有明確記載,其制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國慶 ·文化研究 ·14.1萬字
《東北亞儒學研究叢書》旨在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在整合東北亞儒學、漢學、思想學、文學、語言學、文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基礎上,結合學界研究熱點與專職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選定主題,然后將中日韓朝相關的優秀研究成果編為合集,計劃每年出版一本。本書對促進儒家思想的海外傳播,向世界展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精神的優秀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為《東北亞儒學研究叢書》的第一本,以影響論、效果論、關系論為研究視域,從現當代中日韓朝比較文化研究層面,探討儒學對日韓朝社會治理的實質性影響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以期為我國社會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的建構謀求借鑒對策。具體內容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儒學的歷史內涵與現代意義”在全面研究儒家思想的同時,指出儒家思想的淵源和現代社會中儒學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指出“東亞文化圈”也被稱為“漢字文化圈”,漢字是東亞文化圈內思想交流的核心手段,其作用和意義不亞于儒學,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價值。
樸銀姬主編 ·文化研究 ·15.4萬字
傳統認為,新約書卷《使徒行傳》中的敘事來自基督教的歷史記憶,或至少來自對口傳傳說的記錄。但《模仿荷馬》挑戰了這一認識,主張《使徒行傳》中的故事來源是荷馬史詩,而非早期的基督教傳說。作者首先設定了六個鑒別文學模仿的可靠標準,然后挑選出《使徒行傳》中的四個故事作為切面,參照這些標準,一一評估它們與荷馬史詩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關系。最后作者得出結論:《使徒行傳》的作者是以荷馬作品的著名場景為模型,創作了筆下的故事,而不是來自任何歷史的記憶。作者進而研究了《伊利亞特》中的故事對后來的古代文學的影響,并提出,在《使徒行傳》之前,這一故事已經創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模仿性的文學傳統。
(美)丹尼斯˙麥克唐納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從理論層面對古琴弦歌文化雅俗演變的歷史軌跡、詩樂教化等特質,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分類剖析,尤其重點考察了河南省許昌古琴弦歌文化的四期雅俗演變軌跡與教化精神;同時也從實踐教化的角度,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深入探討了許昌古琴弦歌名曲傳播實踐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認為古琴弦歌是古琴樂曲與詩歌融會后由雅轉俗的技藝形式,具有文化精神的普及教化功能。本書采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角,詳細梳理了古琴弦歌在許昌區域的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性教育推廣價值,對古琴弦歌的文獻價值和詩樂文化精神內涵進行了深度提煉,并結合當代詩樂教化應用型學術實踐活動的考察,論辯古琴弦歌在參與城市公共文化宣教活動、文化進校園進社團等系列實踐活動中的詩樂教化復興之效,為城市文化復興之路,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張蘭花等 ·文化研究 ·11.7萬字
《載欣載奔:過一過中國人的好日子》一書呈現了數十個家庭在學習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路上,個人以及家庭的變化。第一部分以鄉土農村為主題展開,說明老家及家風帶給人的滋養。第二部分記錄了作者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狀態。第三部分講述與傳統戲曲的緣分,闡述戲曲里的禮儀教化。第四部分講述了中國農村保留的一些傳統習俗。本書把孝悌精神、夫妻之道、教養之道融入日常生活,讓日子越過越順意,越有中國味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這些文章不僅融合了作者個人對傳統文化的實踐感悟和親身體驗,更是通過作者的現身說法,使得傳統文化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變得生動可感、可親可愛。
薛仁明主編 ·文化研究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