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元修《金史》是我們了解金朝歷史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獻,關于這部正史的編纂過程及其史源狀況也是金史研究中的基本問題,而欲探明今本《金史》之由來,又必須對金代纂修本朝史及蒙元歷次編修金史的情況有清楚的認識。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廣泛蒐羅史料,就金史纂修的多方面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首先論述金代的修史制度,其次梳理蒙元時期金朝舊臣及元人編纂金史之始末,復次分析元修《金史》的史源問題,分別對本紀、志表、列傳各部分的史料來源情況加以蠡測。
邱靖嘉 ·中國文化 ·18.4萬字
《大美中華——傳統節日集錦》通過對中國各個民族節日的介紹,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對節日的重視。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一個節日都要過得歡天喜地。歲節與我們人類有著深切的淵源,從驅崇禳災到祈福娛樂一路走來,人類在流光溢彩中用豐富的情感和愿望裝點著動人的多彩節日。
薩仁圖婭編 ·中國文化 ·6.7萬字
本書從“研究現狀”、“本質要義”、“理論溯源”、“戰略創新”、“認知自覺”、“機遇與挑戰”以及“歷史與經驗”、“精神內核”、“創新發展”等方面,對文化自信的概念、內涵、歷史、作用、價值、意義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專業而系統的論述。著重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因子,并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提升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耿超 徐目坤 ·中國文化 ·16.9萬字
《國學精神》是蔡元培先生的國學著作,全書將《中國倫理學史》《修身教科書》《〈石頭記〉索引》《經典文存》四部集結成冊,從倫理學發展、修身齊家、文學歷史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讓讀者在汲取前人經驗、智慧的同時,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充實精神世界。書中“第一篇中國倫理學史”包括先秦創史時代、漢唐繼承時代以及宋明理學時代幾個部分,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倫理學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闡述了各家學說的要點、源流及發展。“第二篇修身教科書”,既有倫理哲學思想上的觀照,又有修身的方法和路徑,詳略得當,有利于讀者參照學習。“第三篇《石頭記》索引”與“第四篇經典文存”,對文學文化、精神倫理等進行了詳細分析,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面思考人生的鏡子。
蔡元培 ·中國文化 ·19.3萬字
本書的民國版本,以歸有光曾孫歸莊所編清康熙刻本《震川先生全集》為底本,遴選出能夠反映歸有光的性格和文學特點的三十篇作品,加以標點和簡明扼要的注釋,這個選本是文學史上對歸氏文集的第一次校注。新編本更在名家注釋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之更加契合于新時代的要求,是一部十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國學讀本。
劉青松 ·中國文化 ·3.3萬字
當漢字遭遇避諱,避諱因借重了漢字而變得紛繁復雜,漢字也因避諱而產生諸多變化。二者相依相生,共同滋養了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避諱文化。本書立足漢字,以語言文化為視角,從漢字和避諱的廣泛聯系中闡釋豐富多彩的避諱文化,并力求其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賞。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既可作為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也可作為中外讀者了解中華傳統特色文化的讀物。
卞仁海 ·中國文化 ·8.6萬字
本書詳解了歷代家法如何誨喻子孫應世、為政之道,如何化解安危、名利、窮達、情理等二元困境。應世除了才能、志向、性格、人品等要素外,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如何認知外部世界的規律和人性的本質,知世知人,由此選擇生存發展策略,終其一生,奮斗不止,那結果自然就成了自己的命運。換言之,知世知人,才能知命,才能選取正確有效的應世策略,最大程度避開風險、危險,最高層面實現自我價值。
劉云生 ·中國文化 ·13.2萬字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全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節日達200多種,本書選擇主要的春節、元宵節、中和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十種節日,從起源、文藝感悟、節日習俗、文化內涵四個方面進行介紹,涉及節日溯源、傳說、典故、文化內涵及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識性與文化性于一體,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喚醒文化記憶,感受傳統的魅力。
高靜 ·中國文化 ·14.7萬字
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百則典故,并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竭寶峰主編 ·中國文化 ·10.3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兒童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2.8萬字
《論語印心》是尹建維先生積數十年功力對《論語》的章句反復琢磨,加之職場的磨練,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體悟,因此讀來不會索然無味,反而對《論語》有豁然開朗的明白樂趣。讀者可作為研究《論語》參考,亦可作為尋求人生目標的生命之書展讀。書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達,“鈔”是用白話發揮“疏”,并且強調《論語》智慧的應用。《論語印心》一書有三個特色:以經解經、孔老會通、時代應用。《論語印心》以《論語》接人,視《論語》為立身、立世、開慧之善器。
尹建維 ·中國文化 ·17.4萬字
《國學有滋有味》一改國學嚴肅、高深的固有印象,所選取的文章貼近學習、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讀者從中也可以看到大師們活潑的另一面。論求學,開篇有梁啟超高屋建瓴地講解為什么要求學;繼而有華羅庚以曾經身處困境依然發奮求進的經歷,鼓勵讀者要正確認識困難。論交友,有弘一大師與夏丏尊的十年遺書之托;有胡適、郁達夫、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深深懷念;有辜鴻銘與胡適、林語堂與魯迅之間縱有誤會也胸懷磊落。論家庭,有梁實秋述說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代溝;有朱自清面對五個兒女時的痛與快樂;有蔡元培寧愿改變以往的觀點,轉而相信逝者有知的喪妻之痛。這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相信讀者能感受到國學大師們諄諄教誨之殷切、傾心相交之赤誠及克服困難之篤定。
陳寅恪等 ·中國文化 ·14.8萬字
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寫于1926—1928年,1931年由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是為錢穆先生因課堂講義之需而編寫。本書是一部了解中國兩千年學術思想發展史的入門書。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對不同時代的儒學、子學、經學、佛學、理學、考據學等方面進行介紹論述,闡釋每一時代學術思想主要潮流及其演變,旨在使讀者認識千百年來“中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掌握中國國學思想之精義。在錢穆先生筆下,中國傳統國學被賦予了一種新的生命力。
錢穆 ·中國文化 ·17.2萬字
從諫如流,兼聽廣納,知過必改,防微杜漸,前車可鑒,進言之道。忠臣死諫是為國為民之舉,古往今來,多少忠臣烈士憂國憂民,以死載道。天下的事情往往是復雜曲折的,所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可能顯得莽撞,顯得枯燥,顯得淺薄,即跟復雜曲折的情勢不合。故古人向來主張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石地 ·中國文化 ·10.9萬字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風物的故事》遍尋中華大地上的美好風物,揭示蘊藏其中的生命情感。著名學者丁帆誠意推薦。
李曉愚 ·中國文化 ·9.3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魏晉時期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魏晉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文字通暢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圖,從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難度。
儀平策 ·中國文化 ·14萬字
精選中國古代廣為傳誦的經典神童故事50則,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形象的描寫、流暢自然的人物對話進行講述,充滿趣味性與可讀性,幫助讀者在積累知識的同時廣博見聞。每則故事之后附有與其內容相關的“博聞館”,且穿插大量知識性插圖,既提高了全書的欣賞價值,也增加了文化含量。
鄧凌原 ·中國文化 ·7.3萬字
本書從楹聯的起源講起,內容涉及楹聯的創作方法及相關知識、經典楹聯賞析、實用楹聯借鑒、趣味楹聯故事。
譚曉明編著 ·中國文化 ·12.4萬字
啟功先生書法講記。講述秦、漢、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名作:《平復帖》《伯遠帖》《蘭亭序》《上陽臺帖》《李白仙詩卷》《古詩四帖》《自敘帖》《萬歲通天帖》《書譜》《孔宙碑》《華山廟碑》《瘞鶴銘》《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一本書領略書法之美。
啟功著 李強編 ·中國文化 ·12.4萬字
本書是一位在故宮耕耘了74年的老人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單士元先生是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早年畢業的老學長。他治學謹嚴,為人的樸實,一絲不茍的作風素為同學所欽重。他這部《故宮史話》,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硅木瓦石建筑物,賦予靈氣,讀起來不枯燥。這部小書,內容豐富,言之有據,小中見大,把中國的故宮放在世界宮殿群中展現給讀者,讀后既增加了知識又開拓了視野。與前版相比,本版新添了數十幅彩色圖片,每幅圖片皆選取最佳角度拍攝,色彩更加飽滿,成像更加清晰,亦給本書增色不少。
單士元 ·中國文化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