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中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歷史、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分為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30.8萬字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30.3萬字
本書從價值觀的角度,對儒學的內在文化精神與主導原則作了系統而深入的理論思考。以天人之辯為儒家價值體系的邏輯起點,本書考察了儒家對力命、群己、義利、理欲等關系以及道德原則的絕對性與相對性關系的理解,由此進一步分析了作為儒家價值追求目標的人格理想。通過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為軸心的價值體系以及這一體系在歷史中的演化過程,本書同時展示了儒學的多重理論內涵及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雙重意義。
楊國榮 ·理論 ·30.3萬字
本書為中國傳統文化論壇系列論文集之一,當前包括了30多篇學術論文,內容涵蓋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國學熱、儒學融合與發揚、弘揚儒學價值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與路徑分析、國學思辨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孟子的廉恥觀、荀子的社會治理思想、儒學思想中的治理智慧等。
國承彥主編 ·理論 ·30.3萬字
該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梳理了齊魯古典戲曲和近現代地方戲曲文獻資料,挖掘其美學特點、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對齊魯戲曲如何體現齊魯文化精神,進行了文化解讀,開辟了齊魯文化深入研究的新路徑,為齊魯戲曲的振興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陳公水 ·理論 ·30萬字
本書對“記憶”和“歷史”的關系進行深入闡述,通過揭示兩者關系的歷史性變化,呈現它們在記住、解釋、建構過去的意義方面的作用;對科幻文藝的研究既有對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細致解讀,又有對西方科幻電影中的“隱私”主題、“元敘事”問題的深入分析;聚焦于新媒體環境中的青年亞文化的生產、消費與話語建構,涉及網絡話語中的“自我矮化”問題、網絡游戲的文化批判、泰劇粉絲的跨文化想象問題等;深入梳理“情動”理論在西方人文學術界的研究動向,以及中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前沿思考。
周憲 陶東風 胡疆鋒 周計武 ·理論 ·29.6萬字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29.4萬字
日本天皇文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謎題之一,日本天皇制自確立一千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易姓革命,具有濃厚的政治文化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了解日本天皇制度,就無法把握日本歷史文化。本書通過分析《古事記》中關于日本皇室起源的系列神話,探究日本天皇制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脈絡,為讀者進一步了解日本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界,以期加深中日兩國歷史文化的交流。
莊培章 ·理論 ·29.1萬字
《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學由口頭創作轉化為書寫創作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以往的《詩經》研究積累了很多成果,同時也制造了很多誤解,夏傳才先生利用自己多年研究《詩經》的全部經驗和真知灼見,利用新材料、新觀點對其進行綜合辨析,糾正誤讀,回歸常識,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詩經》讀本。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講《詩經》研究的十大基本問題;下編分十四類選講了百首最具代表性的詩。在充分吸收和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處處體現著其卓爾不凡的個性解讀。
夏傳才 ·理論 ·29萬字
本書是夏傳才先生的課堂講錄,全面吸納眾家研究成果之長,綜合評述十三部經典的來龍去脈、旨趣意涵,又不斷吸收新資料,邊講邊改,歷經十七年成書,深受歡迎,將古奧艱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經典講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十三經”的基本入門書。
祥瑞與災異是漢代思想與學術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東漢以降,流波日廣,最終在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中占據一席之地。漢代讖緯由思想而政治,由民間到廟堂,全面地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書在先秦兩漢思想文化及政治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下,考察了讖緯產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根源,并揭示了讖緯中蘊含的有益于文學理論生成以及書寫的積極因素與特有價值。
王洪軍 ·理論 ·28.8萬字
《視覺文化的轉向》從理論研究和個案分析兩個層面,廣泛地討論了視覺文化復雜的社會文化意味。視覺文化的來臨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影視、網絡、廣告、圖文書、身體……今天無數視覺形式和視覺技術參與到這一文化的建構中來。那么,視覺文化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作者在歷史描述中聚焦于當下的“視覺文化的轉向”,在主體視線的文化分析基礎上,饒有意趣地解析了視覺消費、虛擬現實、讀圖時代、時尚設計、奇觀電影、老照片、身體審美化等問題。
周憲 ·理論 ·28.7萬字
《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是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學術輯刊,旨在充分展示國內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促進國內外文化研究的交流,成為文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平臺和品牌?!段幕芯磕甓葓蟾妗吠瞥缬歇毺匦落J的聲音、見解、觀點、智慧的有原創性的文化研究成果,常設欄目有:“年度論文”“文化熱點評述”“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論著評述”“文化研究大事記”“文化研究工作坊”。本書是2016年度的報告。
陶東風主編 ·理論 ·28.1萬字
本書是作者關于“蜀學”的專題論文集。所收錄者,既有宏觀的通論性質的論文,也有具體的專題性質的論文。通論性質的論文,從宏觀層面論述巴蜀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特色(社會風俗層面)、蜀學的形神與風骨(文史哲層面)。專題性質的論文,以宋代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近現代學人(王秉恩、傅增湘、宋育仁、謝無量)、現代哲人(賀麟、唐君毅)、丹棱人物(可朋)為考察重點,并論述巴蜀學人與省外學人(如章太炎、王國維)的交流與交往。全書縱橫交錯、立體多元,比較全面、豐富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風貌。
彭華 ·理論 ·28萬字
本書的內容與立意,是對文化現象的意識與邏輯的思考。作者認為,文化從精神層面講,與人的實踐生活及其身心機理密切相關,因而,作者主要探討文化與人的關系,內容涉及意識與無意識、文化意識與無意識、個體的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等。對歷史相關的論述,做出新的詮釋,全書的內容與闡釋方式具有前沿性,原創性。
胡瀟 ·理論 ·28萬字
“漢學主義”是國內外華裔學者提出的一個文化理論。大致上是西方人在與中國交往中處理各種中國事物并理解紛繁復雜的中國文明時所構思并使用的一種隱性系統,其中包含觀點、概念、理論、方法、范式?!皾h學主義”理論立足中國的問題脈絡,以對話的姿態,謙遜地把自身定位于東方主義和后殖民主義之外的另一種可選擇的方案(而不是替代)。它彰顯了不同于東方主義理論的知識貢獻——不再美化對西方的對抗,轉向自我反思。這個反思同時指向本土的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進而對自我有一種清醒而理性的認識,同時恰當地認識他者的智慧,這正是“文化自覺”的基本內涵。本書由美國著名學者顧明棟主編,將國內外學者討論“漢學主義”的論文結集,內容包括“漢學主義”理論的提出、對該理論的評價、批評以及對批評的回應。該書的出版必將促進漢學主義理論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
顧明棟 周憲主編 ·理論 ·28萬字
本書中運用文化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理性辨析現代城市的空間生產、文化景觀、都市體驗與文化身份之間的內在邏輯;聚焦“法國理論”在藝術批評、電影研究和文化批判中的具體運用,彰顯了“法國理論”的跨學科性、文學性和現實的介入性;“身體美學視域中的文化研究”專題則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以及文化思考的“身體轉向”。書中還特別推出金元浦教授的訪談文章;關注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對他者形象、女性文化、偶像養成文化和虛擬文化等的文化批評。
周憲執行 陶東風主編 周計武 胡疆鋒副主編 ·理論 ·27.8萬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江西綠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等重要命題。綠色江西、美麗江西已經成為江西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本書從綠色文化理論淵源、江西綠色文化發展歷程、江西依法治綠護綠、綠色文化江西模式、綠色文化經驗借鑒、綠色文化時代價值、發展江西綠色文化體系等方面,對江西綠色文化進行系統研究,提出打造江西綠色文化高地的對策建議,既有助于澄清相關理論問題,也可以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資料和思路。
張艷國主編 ·理論 ·27.6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上海交大歷史系開設課程“中國文化史”的基礎上重新結構撰寫而成。全書取用思想史的視角,采用“典籍選講”的方式,按照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學、明清之際思想及清代三教混融的次第,選鈔《論語》《孟子》《莊子》《抱樸子內篇》《佛遺教經》《佛說阿彌陀經》《壇經》《朱子語類》《語錄》《傳習錄》《明夷待訪錄》《閱微草堂筆記》的部分內容,以學術筆記的形式,分設若干條目進行討論:一方面貼近文本,在具體的語義、范疇辨析中,呈現經典的主旨與原貌;另一方面,又把對作者、著述、相關思想的闡繹,放置在時代思想的宏觀視域中加以考察,試圖在“總體史”的關照下,打通“文”“史”界劃,探索古代思想的內在緊張及外在局限,并由此窺見中西文明的根源性差異。
潘星輝 ·理論 ·27.5萬字
本書是作者對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論文的匯編。書中分析了中國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以及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從中國學術界出現的“文化熱”現象反思了文化多元發展的必然性,并通過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批評擴展了這一反思,論述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必定會對雙方文化發展產生重要意義,也抒發了作者對現實文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感受。
湯一介 ·理論 ·2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