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典型意義。本報告關注2016~2017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整體發展狀況,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圍繞藝術、旅游、新聞出版、民間外交主題展開論述,力求揭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新形勢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并分析其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邱鳴 梁虹主編 ·文化交流 ·14.9萬字
本書由研究卷和資料卷兩部分構成:研究卷七篇十九章,資料卷網羅從日本上古文學作品中析出的佛教詞語及出自佛典的語句近五千條。本書旨在全面論述日本上古文學與漢文佛經的影響關系,系統地揭示《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懷風藻》和《風土記》等作品的佛教文體特征。日本上古文學作品普遍存在三種類型的文體及其位相表征,即受到中土文獻影響的傳統表達、源自佛經文體浸染的佛典表達、在傳統表達和佛典表達基礎上衍生的自創表達。
馬駿 黃美華 ·文化研究 ·276萬字
《智慧珍寶》是伊斯蘭教蘇非主義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精神導師”——伊本·阿拉比(1165~1240)的代表作,被奉為理論蘇非學或理論靈知學最核心的經典文獻。本書在參考多種權威注釋本、譯本及相關研究著作的基礎上,著力從語言、義理、術語等方面對《智慧珍寶》進行了翻譯、注釋和解讀,以期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伊斯蘭思想和文化。
王希 王俊榮譯注 ·文化研究 ·39.1萬字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啟示》(四卷)以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38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方法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上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總體戰略、法律沿革、機構組織、資金來源與運作模式,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展開多視角、多方位的分析研究,總結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謀劃策、建言獻策。
曹德明主編 ·各國文化 ·88.9萬字
本書以特定主題研究的方式為讀者介紹了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希臘傳統和希伯來傳統。其中希臘傳統包括希臘神話傳統(以及希臘文學傳統對神話傳統的改寫與重述)和希臘哲學傳統,希伯來傳統包括舊約傳統和新約傳統。本書的特色在于探究兩種傳統內部的悖謬與沖突——希臘神話傳統與希臘哲學傳統的關聯與沖突、猶太教傳統與基督教傳統的關聯與沖突。實際上,西方文明傳承兩千余年的內驅力恰恰在于這種悖謬與沖突——希臘傳統與希伯來傳統之沖突、兩種傳統內部的沖突,促使西方文明在悖謬中思考、在沖突中發展。
楊慧 ·文化研究 ·19.7萬字
本書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政策實踐領域最權威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文藝院團等公共文化行業的最新進展,對基層文化單位的體制改革、服務創新、發展績效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做了個案剖析和解讀,可以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論研究者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傅才武 陳庚 ·中國文化 ·22.5萬字
2015年7月,“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與中國佛教學會合作,舉辦“第十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并與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中山大學哲學系、臺灣大學哲學系暨佛學研究中心合辦“第七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研討主題為“中國佛教與人類文明”。本書即為這兩次研討會的文章集結,內容涵蓋“文獻文化”“修證實踐”“宗派義理”“歷史與現狀”“禪宗研究”等。
學愚主編 ·文化研究 ·54.9萬字
本書作者在韓國大田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任教期間,以民俗學理論與田野調查方法對韓國民俗生活進行參與式體驗、觀察與思考,并借助相關文獻,寫下大量的民俗筆記,本書主要從制度民俗與文化、民俗表象與內涵、人生禮俗與信仰、人物情懷與風尚、民間文學與藝術、民俗探訪與記存等幾個方面展開記述,并對中韓兩國民俗文化的異同進行比較,還配上大量精美的圖片,方便讀者對韓國民俗文化有更直觀更全面的理解。
鐘俊昆 ·各國文化 ·21.5萬字
“十二五”期間,嘉興市以創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緊緊圍繞“具有嘉興特色、東部地區示范、全國領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總目標,深化發展,持續創新,全面掀起了公共文化建設的新高潮。2013年示范區創建以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創新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產品服務供給不斷優化,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服務效能不斷提高,群眾文化需求不斷滿足,嘉興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進程正加速推進。在示范區創建進程中,嘉興市深入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指導推動創新實踐,涌現出了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生動案例。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嘉興模式”全國領先,“文化有約”創新平臺成為示范樣板,基層文化隊伍“兩員”制度、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創新實施,農家書屋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融合發展創造“嘉興經驗”,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基層文化品牌建設亮點紛呈……這些做法充分體現了嘉興推動落實文化惠民、加快推進文化強市的堅定信念,也為全國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示范。
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文化產業 ·10萬字
本書收錄了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細井徇所繪《詩經名物圖解》中上百幅名物彩色圖譜,同時配以上百種名物的習性、狀態等輔助文字以及一百多首對應的《詩經》篇目原文與詳盡的題解、注釋,集知識性與文藝性為一體,藝術欣賞與古典學習相映成輝,為讀者閱讀學習《詩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王遠 ·民族文化 ·7.4萬字
本套裝包含《老南京記憶》、《老杭州記憶》、《老成都記憶》、《老上海記憶》、《老北京記憶》、《老西安記憶》、《老重慶記憶》、《老長沙記憶》、《老廣州記憶》、《老沈陽記憶》、《老天津記憶》和《老昆明記憶》
劉飛濱 大鵬 世化 慕小剛 劉嘯 苗學玲 桑廣書 ·地域文化 ·179萬字
這是一本石嘴山人寫石嘴山的書,共收入40余篇故事,體現了寧夏首噸煤、首度電、首噸鐵……的生產歷程,以及科技型、創新型工業的特點。為了保證稿件的質量,編輯吳文彪、陳鳳蘭對稿件進行了統籌加工,對一些重點文章提出修改意見,從更多側面來反映石嘴山市工業、科技的建設成就和變化,既注重史料性又力求可讀性。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地域文化 ·20.6萬字
適逢石嘴山市建市60周年,根據市委的統一部署,市委宣傳部計劃出版一部反映農村發展變化的故事書,許多干部群眾踴躍參與,在不到一年時間里,收集到百十篇這樣的故事,講身邊人和身邊事,原汁原味,不夸張、不粉飾,看得見、摸得著,零距離、接地氣。這些故事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由于篇幅所限,《黃河岸邊是我家(農水卷)》擷取精華,有代表性地選擇了其中的50余篇,記錄了農村不同歷史階段發生的人和事,形成了農村歷史變遷和改革開放的一個較完整故事鏈,起到了窺斑見豹的作用。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地域文化 ·19.3萬字
石嘴山是一座開放包容的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組成城市的血脈。石嘴山地處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之處,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獨特的區位特點,成就了石嘴山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孕育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石嘴山是著名的移民城市,城市人口大數據顯示,石嘴山50%以上的人口是移民和移民后裔。千百年來,民族交融,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共存共榮,形成了博大精深、開放包容的特點。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地域文化 ·15.3萬字
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笑忘書”,以特別的生命行走方式,發現也許你去過但似乎又從未去過的歐洲。本書不是心靈讀者,更不是旅行攻略,它是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一部“笑忘書”,它采用一種特別的生命行走方式,正告它的讀者,自由比什么都重要。遇見藝術:高煬《為無名山增高一米》、巴特羅公寓、圣家族大教堂、凡·高墓地、賽尚《泉》、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遇見故事:向房客布置作業的大學教授、收集黑膠唱片的房東、摳門房東、在爺爺餐館幫忙的腳踝紋著“夏”字的希臘青年、吼“我”的男人、親“我”的大媽……遇見成長:孤獨是孤獨人的功課。我完成了它。我開始在現實里做夢,在夢里活出自己的現實。遇見另一種生活:在布魯塞爾游蕩的英國女人、行動大于語言的R姐、闖蕩西班牙的阿根廷女孩、女鐵匠、做煙斗的爺爺……在這本書中,文字很輕,風景很大。它發出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令人著迷,不可思議。建議你只讀一遍就好,閱后即焚,因為它的主人不懷好意,她在誘惑你拋開現在唯恐失去的事業和生活。
葉丹 ·地域文化 ·7萬字
叢書收入小學一至六年級教材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和常考到的拓展詩詞篇目,以年級分冊,共6冊。本冊為一年級,共30首古詩詞,每首詩詞配拼音、注釋、賞析、作者簡介、詩詞填空等項目,通俗易懂,文辭優美,以便學生背誦古詩詞,學習詩詞中的知識。集諸美于一身的中國古詩詞,永遠是中華文化耀眼星空中很亮的星辰。小學階段的學生必須掌握這些古詩詞,來源于《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分布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到最后一冊,誦讀古典詩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每一個青少年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是讓孩子們從這些古典文學精品中體會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與修養,以及對美的追求。
陳蘭 趙霞編著 ·文化事業 ·3.2萬字
陳蘭 趙霞編著 ·文化事業 ·3.1萬字
介紹21個香港傳統節慶,特色廟宇重點說明,周邊地區旅游導覽,引領港人認識自身文化。內容大要:(1)精挑二十一個香港傳統節慶,說明各節慶的源由、發展與特色,反映香港的文化與歷史。春節│車公誕│元宵節│洪圣誕│三山國王誕│觀音誕│北帝誕│真君大帝誕│天后誕│太平清醮│譚公誕│佛祖誕│端午節│大王爺誕│魯班誕│關帝誕│七姐誕│盂蘭節│中秋節│侯王誕│黃大仙誕。(2)又因應舉辦節慶或所屬廟宇所在的區域,介紹周邊旅游景點,方便讀者親臨參與節慶的同時,可作一趟本地游沙田│尖沙咀│紅磡│灣仔│坪石│長洲│青衣│茶果嶺│筲箕灣│昂坪│大澳│大埔│東涌│西區│上環│黃大仙。(3)“漫談節慶”由作者親身訪問業內人士,并介紹傳統節慶的相關知識,呈現港人對待這些習俗的千姿百態,了解香港人對傳統節慶的獨特情懷。粵劇傳統,龍獅由來,變化多端紙紥品,打小人打出名堂,木偶戲變戲法,盆菜盛宴,滋味傳統節慶食品,搭的藝術談“竹棚、花牌”的故事。(4)增設附錄,羅列個別罕見而獨特的節慶,擴闊讀者眼界。香港許愿節,澳門中山醉龍。
黃照康 ·中國文化 ·0字
祭詞是佤族祭師“巴猜”們代代口傳的祭祀文本,是一種“活形態”押韻口頭傳統,是佤族口頭傳統的典型代表。內容涉及佤族生產勞作、賀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語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點,在韻律、語義與結構、語用與修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過祭詞,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歷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語的特點。
葉黑龍 ·民俗文化 ·8.2萬字
自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明對泰文化的沖擊及其激發的回響構成了泰國追求現代性道路上的變奏曲。泰國社會一方面要強化南傳佛教作為泰文化特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確證南傳佛教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佛教成為現代泰國創造自身文明性的重要領域,其文明化過程同時在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展開。本書嘗試在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基礎上展示南傳佛教在泰國的文明化路徑,并通過呈現復數的他者來理解由諸多矛盾因素構成的社會發展動力。
龔浩群 ·文化研究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