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講述了一個剛剛從復旦數學系畢業的女生學習傷寒論的故事。全書以日記的形式,記述了師徒之間關于傷寒論的問難與應答。通過不同主題的故事,講解了傷寒論的基礎知識、用藥、方證等。其中不乏作者的思考和新穎的思路。書中的徒兒和師傅性格鮮明,頗具辨識度,語言風趣幽默,可讀性較強。書中還引入了金庸小說中的人物或情節元素,讓全書帶有一點武俠色彩,更為引人入勝。
翁驍煒 王彤彤 ·中醫 ·11.1萬字
《針灸節要》,又名《針灸素難節要》,三卷,明高武纂集,首刊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卷之一為《難經》節錄及滑壽等人注解,包括以“補瀉針法”等為主題的篇章18節。卷之二為《靈樞》《素問》節錄,包括“用針方宜”等與針刺操作有關的篇章47節,和“五亂”等各病癥針灸治療的篇章48節,以及“艾灸方宜”等以艾灸為主題的篇章8節。卷之三為《黃帝內經》《難經》節錄,主要包括“經脈”和“腧穴”等為主題的篇章10節。此次整理,以明嘉靖十六年刻本為底本。作者簡介:張建斌,男,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編學術專著,參編教材。現承擔多項科研課題,涉及中醫文獻、實驗研究等。
高武 ·中醫 ·7.6萬字
中國文化之所以是中國文化,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都是因為一直有中醫的存在。中醫四大名著:既是中國人寶命全神的經典,也是養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母地。《中醫四大名著》則具體向你介紹了中醫四大名著:《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的有關知識。
李楠編著 ·中醫 ·7.5萬字
本書是根據宋兆友教授五十五年的臨床經驗,由其學生和團隊共同整理而編著的一本皮膚病專著。全書共分三篇:第一篇,常用治療技術(共7章,89項);第二篇,最新研究報告(共5章,174項);第三篇,證治專題講座(共12章)。本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中西結合為方法,內容翔實,簡明實用。可供皮膚科醫生、美容科醫生、全科醫生、醫學院校師生等醫務工作者學習參考,也可供科研單位、醫療器械、藥品或化妝品生產單位等參閱研討。
宋兆友 宋寧靜 ·中醫 ·8.5萬字
本書以中醫體質學的創始人王琦教授編著的《中醫體質學研究與應用》一書為基礎,力求簡述理論、注重實踐。上篇為中醫體質學總論,介紹概論、理論淵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下篇為中醫九種體質各論,更強調判定標準與臨床應用,介紹了九種基本體質類型、九種體質標準化的研究與建立、中醫體質學臨床應用;書后附有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本書旨在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方法介紹給更多的讀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這種健康狀態評價方法,用以指導預防保健和醫療實踐,并從中受益。本書適宜讀者為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也可兼及對中醫藥養生保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可作為學習和實踐中醫體質理論和判定方法的常備工具書。
李國坤 ·中醫 ·14.7萬字
李楠編著 ·中醫 ·9.2萬字
系統整理針灸治急癥的臨床經驗和理論,全面介紹數十種臨床常見急癥的針灸治療方法。書中分為概述和各論兩大部分。概述主要介紹急癥的概念、治療原則和針灸治療等內容。各論按急救、急性出血、內科急癥、外科急癥、婦產科急癥、兒科急癥、五官科急癥順序分節講述各種急癥的針灸治法。
王茵萍 朱偉堅 ·中醫 ·11.6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西醫結合的疼痛康復治療的專著。全書共計十三個章節。其中,第一部分從疼痛的發展史;疼痛的生理、病理、生物力學等等有關疼痛的現代醫學基礎理論;中醫學對疼痛的認識,包括中醫經典中有關疼痛的論述、疼痛的中醫病因病機;疼痛的測量與評估;疼痛的診斷;疼痛的中西醫康復治療方法,包括疼痛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法和現代醫學疼痛治療的常用方法,涉及中醫辨證施治中藥內服、中藥外治、針灸療法、推拿按摩、導引康復、氣功康復等。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重點,詳細論述各部位疼痛的具體診斷、鑒別診斷、康復治療、預防保健等,包括頭部痛、頸部痛、肩部痛、胸背部痛、腰背部痛、四肢痛、腹痛。本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對疼痛的診斷治療知識,全書理論性強,診斷治療措施,介紹的操作技術臨床實用性高,是一本理論結合實際的專著,適合醫學院校在校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用,也適合疼痛專業和康復專業的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疼痛疾病參考。作者簡介:張宏,男,博士,主任醫師,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教研室主任,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康復分會副會長、上海市康復醫學會第二屆中西醫結合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胡志俊 張宏 ·中醫 ·19.8萬字
醫不在名,有效則中。這是一位長年工作在鄉村衛生室的醫生平時所記錄的經方案例故事,沒有過多的理論闡述,更沒有什么花哨的噱頭、點綴,質樸真實,鮮活生動,干貨滿滿,別開生面,讀后讓人耳目一新,獲益匪淺,不得不由衷地欽佩,為這位鄉村醫生的智慧和堅守點贊!為中醫經方的療效喝彩!第二輯依然保持了第一輯風格,全都是近兩年作者的真實案例,簡明質樸,鮮活生動。
王彥權 ·中醫 ·7.2萬字
本書是寫給糖尿病患者的中醫調養書。本書科學、客觀、全面地介紹了中醫學在糖尿病防治及并發癥治療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優勢。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將糖尿病的中醫治療分為“滋陰、益氣、化濕、活血、解毒”等法,此五法又按“古今名方應用、特色中成藥、食療方”等進行講述。本書結合具體實例進行講解,追本溯源,有理有據,圖文并茂,極大地方便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屬閱讀和學習。
趙越主編 ·中醫 ·11萬字
本書的結構,首先對腎病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概述;然后講述該病的診斷要點、辨證要點;之后敘述治療該病的名方驗方,其中分古醫籍方、國醫大師方、當代名醫方、驗方、秘方、單方、食療方、保健方等。全書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淺入,層次簡明清晰,盡量少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重點介紹療效可靠,使用方便,簡單易行,適合家庭醫療、保健、養生的名方驗方。所記載的名方驗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遲金亭 趙成欣 翟向紅 ·中醫 ·15.7萬字
《伊尹湯液經》傳為商代伊尹著,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間。漢代張仲景得而做廣論,晉人王叔和撰次遺論成《傷寒雜病論》。民國時楊紹伊先生依據古訓啟示,于王叔和撰次遺論中進行輯復,力求還原《湯液經》原貌,并由李鼎先生錄稿。本書由錢超塵先生提供底本,經方大師胡希恕的傳人馮世綸先生結合臨床予以解讀。《湯液經》原文由邱浩先生點校、注釋,趙艷語譯。本書對中醫理論學習、臨床診治、教學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馮世綸主編 ·中醫 ·14.8萬字
根據目前執業中醫師提高診療水平、加快處置速度和提高療效的需要,本表典以表格形式提供了150種中醫基本證治和230種現代常見疾病的中醫辨證選藥規范,內容涵蓋內、婦、兒、外、五官等科。這本類似全科中醫臨床手冊的速查表典,既可供執業中醫師查閱參考,也可供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讀本科生和研究生輔助學習之用。
王玉興 ·中醫 ·3576字
《枕藏外科》作者佚名,成書時間約為明末清初。書分“諸癥”和“必用諸方”。“諸癥”繪八十形圖,每圖一至多癥不等,標示病癥名稱、部位,偶及性狀,圖后附文論其病因、病機、傳變、治法、禁忌、方藥、預后。圖直觀,文精審,相得益彰。“必用諸方”錄九十余方,多湯劑,其次為散、膏、丸、餅、藥酒方,方水煎,或酒、姜湯送服,外用方以敷、洗浴為主。本次整理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胡瑔刻本為底本。
佚名 ·中醫 ·3.5萬字
本套書內容主要包括概述、主要病因病機、辨證注意點、辨證思路、辨證思維程序示范、醫案、常用中成藥與經驗方,重點突出辨證思路及病例思維程序示范,詳細介紹各病癥的辨治過程,給臨床提供指導作用。本套書作為中醫系列教學參考書,注重實用,可適用于中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臨床教學及畢業后教育的各個階段。
陳湘君 ·中醫 ·18.1萬字
《張仲景傷寒原文點精》由清代醫家孟承意著。成書年代不晚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本書共二卷。卷一為傷寒總論、太陽脈正及陽明脈證上、陽明脈證下,卷二為少陽脈證、太陰脈證、少陰脈證、厥陰脈證。編次遵柯琴之例,注釋則薈萃數位名家精論,并在名家注文后參以己意,為之闡發校正。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為底本。
(清)孟承意 ·中醫 ·5.4萬字
本書為中醫臨床人才必讀叢書之一。《靈樞經》與《素問》共同構成了《黃帝內經》,創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靈樞經》不僅全面闡述了五臟六腑、精神氣血津液、人體氣質類型等中醫的基本理論內容,還特別對經絡腧穴理論和針刺方法進行了詳盡的論述,為后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田代華 劉更生 ·中醫 ·8.7萬字
本書針對沒有專業醫學背景和相關知識儲備的家長,從小兒艾灸的文化探源、基本技巧、艾灸手法、準備事項和注意事項、小兒常用穴位到小兒常見的28種疾病的辨證及艾灸手法,深入淺出地教給父母用自己的雙手和全部的愛為寶寶緩解病痛。本書還配有小兒經絡穴位圖和艾灸手法的彩圖,讓家長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真正把小兒艾灸這種綠色療法運用起來,讓寶寶更加健康。
王繼娟 ·中醫 ·9.7萬字
《醫學實在易》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本書是一本綜合性醫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均予以論述。書共分8卷,夾敘夾議,寓議論與詩歌于一體。乃先發議論,其后參以“七言”詩文總括其義。卷一在于闡明中醫基礎理論,論述臟腑經絡以及四診運氣;卷二、卷三、卷四分述表里、寒熱、虛實各證,對各種疾病詳加分析并附以歌訣,易記易誦,頗切臨床實用;卷五、卷六、卷七分別列舉各證之常用方藥;卷八補遺并外備諸方以及婦人科。全書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讀之朗朗上口,頗覺淺易,以“醫學實在易”名之,旨在引導后學“知其易而造詣其難,則易者不易,難者不難”。可作為中醫門徑書。
陳修園 ·中醫 ·9.4萬字
本書是中醫臨床人才必讀叢書之一,為清代醫家吳瑭所著。全書以三焦為綱,系統討論了溫病學的理論,并對各種常見溫病提出了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在中醫理論上,該書創立了溫病三焦辨治綱領;在方藥方面,該書中所創立的“安宮牛黃丸”等方,至今仍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作為中醫的“四大典籍”之一,本書歷來是學習和掌握中醫學的必讀書籍。
(清)吳瑭 楊進 ·中醫 ·1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