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盧復的《芷園臆草存案》,醫案專書,不分卷,明代盧復著,刊行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該書載盧復醫案20則,涉及傷寒、瘟疫、蓄血、外風挾飲、譫妄、善恐、失眠、口瘡、呃逆、嘔吐、吐血、便血、水腫、疝氣、瘺證、佝僂、瘡瘍等,多為經治內科雜病和婦科疑難病之驗案。末為自療吐血一案,尤為詳細。每案先述診治經過,后論診斷及用藥之法。案例雖少,但內容豐富而有特色。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寶笏樓刻《醫林指月》本為底本
(明)盧復 ·中醫 ·2.3萬字
《證治準繩》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古代漢族醫學叢書。明代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全書闡述臨床各科證治為主。包括《證治準繩·雜病》八卷,《證治準繩·類方》八卷,《證治準繩·傷寒》八卷,《證治準繩·瘍醫》六卷,《證治準繩·幼科》九卷,《證治準繩·女科》五卷。各詳專條。書成后,歷代均有刊本,主要有萬歷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圖書集成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作者簡介:王肯堂(約1552~1638),字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江蘇金壇人。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引疾歸,1606年,又補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
王肯堂 ·中醫 ·13萬字
《正骨范》又名《中國接骨圖說》,系日本江戶時代濱田醫官二宮彥可參閱我國《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以《金鑒》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為根基,參考其老師吉原元棟的整骨手法,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編撰而成。該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總題為正骨總論,下分檢骨、脈證治法、十不治證以及敷藥、藥熨、熨斗烙、鏝熨、振挺、腰柱、杉籬、裏簾等8種常見骨傷處理方法。下卷為正骨手法,介紹治療骨折脫臼的15種母法和26種子法,圖文并茂,一目了然。書末收錄麻藥、熨藥、膏藥、敷藥、洗藥、丸散、湯藥等7類66首正骨經驗方。該書理、法、方、藥并具,學術價值較高。既奠定了日本柔道整復療法的基礎,也記載了眾多的中國正骨推拿手法,在中日兩國醫學界之間流傳較廣。
(日)二宮彥可 ·中醫 ·2.3萬字
本書二卷,54篇,載醫案118則,除2則外皆為陳廷儒經治,涉及內傷、外感及婦科、兒科等數十種病證。具體處方用藥較少而多取經治之案論說醫理,引前賢之說,隨證而發議論,論理簡明而有見地,可發臨證之深省,且文辭雅馴,頗具特色。書雖只42千字,見微知著,讀來良有益于臨床。現存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鉛印本、1933年蘇州國醫書社鉛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三種刊本,另有抄本一種。此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鉛印本為底本,以《珍本醫書集成》本為校本。
陳廷儒 ·中醫 ·4.3萬字
本書總結了趙尚華教授40余年來臨床實踐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的經驗。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總論部分,簡述中醫周圍血管病學的發展、周圍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內容。下篇為各論部分,重點介紹趙尚華教授治療脫疽、血栓性靜脈炎、肢端動脈痙攣病的經驗。書末附有趙尚華教授治療周圍血管病的驗案12則和效方10首。
閆京寧 ·中醫 ·17.8萬字
本書主要由趙老平素的講稿、講授記錄、會診記錄和臨床病例整理而成,并經趙老親自一一審定,力求實事求是地反映趙老的學術風貌。2015年10月,廣安門醫院舉行“紀念董德懋、趙金鐸誕辰100周年,謝海洲教授逝世10周年學術研討會”,本書的整理者之一,即趙老的學生朱建貴主任(現為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為將趙老學術思想發揚光大,欲將本書重新出版。這次再版,將加入一些新的內容,包括趙老生前未公之于眾的驗案、醫話,文前補上趙老生前臨床、帶教、參加教材編寫會、與其他名老中醫學術探討等珍貴的老照片。作者簡介:趙金鐸(1916.5~1990.11),河北省深澤縣人,著名中醫學家,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中醫研究院建院初選調到京城的華北名醫之一,為中醫研究院的籌備、建設和發展均做出了貢獻。趙老勤于治學,注重實踐,善于融會貫通諸家學說,主張師古而不泥古,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在學術上多有獨到見解。
趙金鐸 朱建貴 ·中醫 ·16.9萬字
《長沙藥解》,四卷,清代醫家黃元御撰,成書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是書選《傷寒》《金匱》所載藥物162種,以藥名藥性為綱,以仲景某方用此藥為目,逐一闡發。每藥先述性味、歸經、藥性特點;再引《傷寒》《金匱》方劑,分析該方主治、病機、證候;繼釋該藥及其組成藥物在此方中的功效意義、用藥宜忌及制備方法等。釋藥與議方、論病相結合,源于經典又切于應用,使藥效闡述不流于空泛。本次整理以《黃氏醫書八種》道光十二年(1832)陽湖張琦宛鄰書屋刻本為底本。
黃元御 ·中醫 ·9.7萬字
《元匯醫鏡》為敲蹻道人劉名瑞編撰的一部醫學著作,完成于光緒戊申年(1908)。全書凡五卷,所載內容以醫學為主體,兼涉相術,具有濃郁的道教色彩。在《自序:天道人醫論》中,劉氏暢言三教貫通之說;卷一載五運六氣、望色、驗舌、聞聲、問原、切脈概說;卷二詳述三十一種脈象、諸家脈論、東垣脈訣、李時珍奇經八脈之說;卷三記述醫林掌故、婦人脈候、小兒脈法、痘瘡、傷寒、反藥忌用、十九畏、妊娠禁服等內容;卷四匯錄各科常用方劑,又載辟谷之術、白喉證治;卷五列心性合說、一氣合說、精氣神說、身形總說、器量直論、勤敏直論諸篇,專論道教天人性命之學。
(清)敲蹻道人 ·中醫 ·18.7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為老年人養生保健知識,借鑒先賢健康長壽的智慧,并以“中醫養生預防保健技術研究與傳播”與“中醫綜合外治干預老年癡呆進程的研究“這兩個研究課題為基礎,把中醫的理論,融入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從多個角度論述了老年養生保健知識,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養生保健措施。是一本面向大眾通俗易懂,且有指導意義的養生科普書。
孫士江 曹東義 ·中醫 ·11.4萬字
《醫宗備要》為清?曾鼎撰,刊于1814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闡述了中醫脈學理論與診脈要領,續引《瀕湖脈學》脈理之精要;卷中以《四言舉要》為綱領,詳論脈理并諸脈所主病癥,及各病辨脈論證之法;卷下以問答的形式對傷寒五法詳加論述,并引述五運六氣及五味補瀉理論。
(清)曾鼎 ·中醫 ·4.6萬字
《醫學粹精》,又名《醫家秘奧》,清代醫家陳嘉璴編撰。本書為慎齋學派傳學之秘本,輯集五書,多為周之干及其門人弟子所著,包括周之干撰、陳嘉璴注《脈法解》二卷,周之干撰《慎齋三書》三卷,還選錄周氏門人査萬合所撰《正陽篇選錄》,明代胡慎柔所撰《五書要語》一卷,另有陳嘉璴所撰《筆談》一卷。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十四年(1749)道南堂刻本為底本。
(清)陳嘉璴 ·中醫 ·9.6萬字
《醫林正印》,明?馬兆圣輯。綜合性臨床著作。本書以內科雜癥為主,詳列70余種病證的治法與方劑。卷一至四為病證及其治法。卷五簡述250種常見藥物的炮制方法及使用禁忌。卷六至九以一至四卷所載疾病及“治例”列舉治療方劑。此次整理以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馬氏自刻本為底本。
(明)馬兆圣 ·中醫 ·11.7萬字
本書為臨床實用之選藥書,將中藥按風門、寒門、濕門、燥門、熱門、火門、氣門、血門、痰門、積門、補門分類每藥分別論述功效、性味及作用特點,相類藥或同一基原的藥物也集中論述。后附藥物分類提要,將相類藥集中比較。
萬友生 ·中醫 ·9.8萬字
《養性軒臨證醫案》,又名《臨證醫案》,古暨陽半讀齋主人編撰,共載醫案740余則,其中收錄尤在涇《靜香樓醫案》33則。內容涉及外感、內傷、婦科、外科、耳鼻喉等各科疾病。醫案記述有詳有略,詳者千余字,略者不足二十字。多數醫案記述患者姓氏居里、臨床癥狀、色脈舌象、辨證用藥等。作者善于分析病證病機,注重防患未然,講究藥物炮制,立法處方用藥嚴謹而靈活。此次整理以陜西中醫學院圖書館《養性軒臨證醫案》手抄本為底。
(清)半讀齋主人 ·中醫 ·7.1萬字
《養生四要》,明代醫家萬全著,養生學著作。全書五卷,分別為寡欲、慎動、法時、卻疾及養生總論。萬全提倡以寡欲而守性,以慎動而保氣,以法時而和陰陽,以卻疾而慎醫藥,從而固本保枝,辟邪防毒,以此長養性命,故稱養生四要。
萬全 ·中醫 ·5萬字
吳文鵬先生出身于中醫世家,臨證經驗豐富,診治方法獨特。于此古稀之年,吳先生將其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所得診療經驗加以整理歸納,結合中醫經典古籍相關論述編著成此書。書中精述了《難經》及經絡、腧穴、津液理論等中醫基礎知識,并以臨證醫案之形式闡述了作者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經驗,將醫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融會古今,證治結合,對指導中醫臨床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書可供中醫師及中醫院校學生、入門學習者參考閱讀。
吳文鵬 ·中醫 ·6.6萬字
《問中醫幾度秋涼》是一個中醫世家“叛逆者”的自述!繼劉力紅《思考中醫》之后又一部思考中醫、感悟人生難得的佳作!《問中醫幾度秋涼》從回憶母親中醫治病開始,一路寫來,有中醫的神奇、有中醫的道理、有中醫與西醫的區別、有人生的智慧、有豁達的胸襟、有現代人常常忽略的東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作者簡介:艾寧,原名梁愛寧,女,漢族,1958年11月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母親是中醫,父親任教于齊齊哈爾大學。7歲上小學;12歲隨父下鄉插隊;17歲進工廠學徒,做銑工;21歲考入哈師大中文系;25歲畢業任中學教師,后任成人教育教師,先后在教師進修學校和電大教課;32歲調到婦聯,從事維護婦女權益工作;35歲調到企業任經營廠長(26歲起做兼職律師10年);37歲考入檢察院任檢察官;46歲時女兒考入中醫藥大學;47歲上網在論壇寫雜文;49歲寫記敘母親行醫和女兒學醫經歷的網絡紀實文章《問中醫幾度秋涼》。
艾寧 ·中醫 ·18.9萬字
《溫熱病指南集》包括《溫熱病大意》、《風溫證條例》、《濕溫證條例》3篇。《溫熱病大意》以《內經》“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要旨為依據,闡明溫熱病發病與六淫四氣的關系,辨析傷寒與溫熱病之異,提出治療溫熱病當以“辛涼”、“泄熱”為基本治療原則,此篇相當于溫病總論。《風溫證條例》計12條,以條文形式辨析風溫證治。《濕溫證條例》計31條,全面論述了濕溫證的發生發展規律和辨證論治,內容以濕溫、暑濕等夏秋季節的常見病為主,兼及痢疾、寒濕、下利等病證。本次校注,以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之初刻本為底本,以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云間復園刻本為校本。
(清)陳祖恭 ·中醫 ·2.4萬字
《胃氣論》,清代張錫駒撰,成書于清康熙年間。本書引《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籍以探討胃氣理論,附余49篇,包括寒熱虛實論及辨表寒、辨表熱、辨表虛寒、辨表虛熱、辨里寒等,另有仁者不為醫說等醫話三則。全書以闡發胃氣理論為主,強調胃氣疾病的發展及診治中的重要意義,注重臨床實用,理法相契,方藥結合,有較高理論與臨床參考價值。此次整理以日本寬政九年刻本為底本。
(清)張錫駒 ·中醫 ·2.6萬字
本書濃縮了作者萬方琴五十年的針灸行醫經驗及心得體會,書中通過一些真實生動的病例,展現出作者高超的針灸醫術。萬方琴的行醫特點是不用藥,針灸取穴少,患者感覺舒服,療效突出,醫患關系融洽,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她還獨創了經驗用穴“陽光穴”,非常具有臨床價值,充分體現出針灸治病“簡、便、效、廉”的優越性。患者得益于她的仁心仁術,贊她為“萬一針”。本書語言平實,醫案精煉,適合廣大針灸臨床醫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萬方琴 ·中醫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