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叢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時病論》為清代名醫雷豐撰。全書8卷,列四時病70余種,從病因、病機、病狀、治法、方藥等方面詳加論述,并于每一病證后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證持論有宗,作者總結自己臨床經驗,自擬60余種治法,切合臨床實際,對后世頗有影響,對臨床人員有指導價值,是一本重要參考著作。
(清)雷豐撰 方力行整理 ·中醫 ·9.8萬字
《金匱要略》系漢末張仲景所著,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學習、研究中醫學的必讀書之一。全書共25篇,介紹了40余種疾病,計260多首方劑。第1篇是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為本書總論;第2~17篇論述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第18篇論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氣、蛔蟲等病的論治;第20~22篇論婦人妊娠、產后和雜病;還有雜療和食物禁忌等3篇。為了便于讀者學習,本書設有介紹《金匱要略》沿革、基本內容與編寫體例以及學習方法的“導讀”。
(漢)張仲景撰 何任 何若蘋整理 ·中醫 ·5.3萬字
中醫古籍是中醫藥學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當代中醫藥學傳承和創新的主要資源,具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傳承的第一步必須是熟讀中醫古籍,奠定扎實的基礎。《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是流行最廣的版本,本次影印選用明代趙開美復刻宋本《傷寒論》(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注解傷寒論》是金朝成無已對張仲景撰著《傷寒論》的注解,成書于1144年,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全書共10卷。本書不僅是全注《傷寒論》的開端,而且作為《傷寒論》的主要傳本,自其成書以來,一直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對于原書的流傳具有重要作用。該書作為成無已的代表作之一,稱得上是理論結合臨床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漢)張機著 (金)成無己注 ·中醫 ·1777字
本叢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時方妙用》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刊于清嘉慶八年(1803)。本次整理,以清光緒十八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后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了闡發。
(清)陳修園著 王鵬 王振國整理 ·中醫 ·6.5萬字
《千金翼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編撰的一部中醫典籍,以補其早期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之不足。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余首。卷1~4論藥物,引錄《唐本草》的大部分內容;卷5~6系婦人疾病;卷9~10論述傷寒;卷11為小兒病;卷12~15闡述養生長壽,集中體現了古代延年益壽學說同防病、治病相結合之特色;卷16~25論述中風、雜病等;卷26~28系針灸;卷29~30為禁經,其中雖有禁咒之術,但亦不乏心理療法內容。
(唐)孫思邈 ·中醫 ·1604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叢書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更新使用說明等。全書3卷。卷上論述脾胃學說的主要觀點。卷中闡述脾胃病的具體治療。卷下論述脾胃與天地陰陽、升降浮沉的密切關系,并結合病癥提出治療方法。全書列方61首,其中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方劑,具有較好的療效,至今為中醫臨床沿用。
(金)李東垣撰 文魁 丁國華整理 ·中醫 ·5.7萬字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后世稱作“眾方之祖”。本書以明·趙開美刻本為底本,全書共十卷,卷一為平脈、辨脈法;卷二為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經病脈證;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亂、陰陽易及汗吐下諸可諸不可脈證并治。本書為白文本,不載歷代注文,讀者可直接領悟張仲景原著的風貌,適合有一定中醫學習基礎者、臨床醫師深入學習。
(漢)張仲景述 (晉)王叔和撰次 錢超塵 郝萬山整理 ·中醫 ·9.7萬字
本書考證“飛經走氣”法源流,對古籍中青龍擺尾法、白虎搖頭法、蒼龜探穴法、赤鳳迎源法四種方法進行認真梳理,分別介紹頭面部、軀干部、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及經外奇穴相關腧穴的飛經走氣法操作,介紹了飛經走氣法在常見病治療中的應用。專著內容立足于飛經走氣法的古今醫家觀點,全面系統的整理古今關于飛經走氣法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繼承家學并結合主編多年教學、臨床經驗,為中醫針灸相關專業醫學生、臨床醫生及愛好者提供重要參考。
李志道 李蘭媛主編 ·中醫 ·14.5萬字
本書以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之“中醫針灸”項目為切入點,著力講解中醫針灸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深入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針灸類項目與傳承人,探索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推廣的有效途徑、新方法,以提升廣大民眾對于針灸文化、針灸療法的認同感,擴大中醫針灸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加強對其的保護與傳承。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界國手級大師不斷隕落,其中包括程莘農、郭誠杰、賀普仁等多位針灸非遺傳承人。這說明開展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促進其傳承已經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
劉煒宏主編 ·中醫 ·6萬字
《傷寒總病論》為宋代醫家龐安時所著。本次整理以清道光三年(1823)黃丕烈士禮居復刻宋本為底本,參照其他刻本重新點校。共6卷。全書重點針對病因、發病兩方面進行闡發,力倡寒毒、異氣說,提出傷寒、溫病分治法,其中,對溫熱病的論述非常有特色,指出由異氣所致的溫熱病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對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書文理通順,內容簡明,用以指導中醫臨床實踐頗有價值,可供中醫醫療、教學和科研人員參考。
(宋)龐安時著 王鵬 王振國整理 ·中醫 ·6.4萬字
《幼幼集成》是一部中醫兒科專著。由清·陳復正編撰。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全書共6卷。卷一論述兒科中關于指紋、脈法及保產、調護、變蒸等內容。卷二~四為兒科主要疾病及雜證、瘡瘍的辨證施治。卷五~六介紹經陳氏增刪的《萬氏痘麻》歌賦170余首,附方130余首。《幼幼集成》醫論簡明,方治詳備。除收集了前代兒科文獻、民間醫療經驗外,并結合陳氏多年臨證實踐,“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而成,故曰“集成“。本書適用于中醫兒科臨床醫生及基層醫生參考使用。
(清)陳復正編撰 楊金萍等整理 ·中醫 ·19.7萬字
劉尚義教授在五十余年的醫學生涯中,善治疑難雜癥,在治療腫瘤方面也有明顯特色,在中醫界有重要影響,其主要特色理論是“引瘍入瘤”,即將中醫瘍科治療理論用于腫瘤治療,豐富了中醫腫瘤學的治療思想,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肯定,有重要的推廣價值。本書系統闡述了劉尚義教授“引瘍入瘤”學術思想,從瘍理診瘤、瘍法治瘤、瘍藥療瘤方面進行深入論述,并介紹了劉尚義教授治療結直腸癌、膀胱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疾病的具體經驗。這是國醫大師的經驗結晶,有創新性,也為臨床疑難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唐東昕 楊柱主編 ·中醫 ·16.7萬字
《備急千金要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卷1是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藥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癥;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并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
(唐)孫思邈 ·中醫 ·1646字
《醫方考》為明代吳昆著。本次以明萬歷十四年友益齋本為底本進行整理出版。全書6卷,按病癥分為72門,選方780余首方。每門前先敘其病因病機,再匯集同類方于后,對每一方劑的命名、組成、功效、方義、適應證、用藥、加減應用、變通得失、禁忌等,詳加考釋與辨析,是一部理、法、方、藥俱備,完整而又系統的方論專著。書中既收選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方,又收選了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從正等著名醫家的效方,以及民間驗之有效的驗方。
(明)吳昆著 張寬 齊賀彬 李秋貴整理 ·中醫 ·17.9萬字
韓景獻教授,國家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天津市政府授銜的實驗針灸學專家、天津市“十佳”醫務工作者,天津文史館館員。是我國著針灸專家,通過40余年的臨床實踐及理論研究,提出“三焦氣化失常—衰老相關論”,并創立了“三焦針法”,在針灸界有一定影響。本書對三焦氣化理論的沿革及與臟腑的關系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與闡述,并介紹了韓景獻教授針對三焦氣化失常致病說提出的兼具益氣調血、扶本培元之功的“三焦針法”以及在多種疑難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理論與實際緊密相聯系,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韓景獻編著 ·中醫 ·10.4萬字
呂奎杰老先生師從中醫大家董建華先生,本書主要從辨治述要、經驗體會、醫案選粹等方面向讀者介紹老中醫呂奎杰的臨床點滴心得及處方用藥體會,其文字樸實,句句皆為筆者親身感悟,實屬難得,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出于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經驗的愿望,為發掘發揚光大中醫學,保存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現應人民衛生出版社邀約,把家父的《診余隨筆》一書修訂整理再版,改名為《呂奎杰老中醫懸壺手記》。本次整理再版,在保留書稿原貌的基礎上,少量增加家父學術思想傳承相關內容,以體現薪火相傳。同時,對書稿格式稍作修整,規范計量單位、修正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等。希望整理再版此書對中醫藥的發展有所貢獻,對后學中醫者有所裨益。
呂奎杰 ·中醫 ·12.4萬字
《長沙藥解》成書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是詮釋仲景常用方藥之作;是書取仲景書常用藥物162種,分為4卷;以藥為經,以方為緯,于每藥之下,首述其氣味歸經,性情功用;繼錄《傷寒》《金匱》凡用本藥之方,是方治證,逐一詮釋之;釋文遠考《本經》之論,兼及前賢論述之得失,簡明精當,條分縷析,實為辨章藥性、弘揚仲景藥法之寶筏。《玉楸藥解》是論述仲景書未用藥物之作;黃氏既撰《長沙藥解》之后,取仲圣未用之藥而臨證常用者計291種,于每藥之下,先述其性味歸經,繼述功用治證。
(清)黃元御撰 麻瑞亭 孫洽熙 校注 ·中醫 ·13.1萬字
本冊收錄的旴江當代名醫是從1912年至今,歷時100余年,旴江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中醫醫學寶庫又一奇葩,如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終身名譽主席魯之俊先生,開旴江醫學研究之先河的楊卓寅先生就是眾多旴江醫家的杰出代表。他們對我國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本冊主要圍繞當代旴江名醫的生平簡介、學術思想、治療經驗、醫論選萃、單方驗方及醫案選編等內容進行收集,文風各異,精彩紛呈。
陳建章 徐宜兵 周信昌編著 ·中醫 ·18.6萬字
中醫的診病手段主要有望、聞、問、切四個方面,其中尤以望診最為神奇,素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本書將中醫望診中最突出的四部分內容,即耳診、面診、眼診、手診,采用“知識點+圖片”的方式向大家展開,包括達到對疾病的定性、定位、定量、定質一體化診斷,真正接觸到古代中醫的望診境界。希望本書能成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經典中醫望診的參考資料,同時希望本書能為廣大讀者進行自我健康體檢提供支持,因為望診可以對許多疾病進行超前診斷,所以,可以未病先防,小病防漸,已病防重,做到真正的早診斷、早預防、早治療。
姜軍作 衣運玲主編 ·中醫 ·8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由清末民初眼科學家劉耀先撰。4卷。本書雖出現在西醫傳入中醫之后,但卻保持了傳統中醫眼科的特色。在汲取古代中醫眼科成就的基礎上,作者根據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深入探討眼科疾病的各種診治方法,有很多新的創見。該書對眼病的鑒別診斷詳明,除完好保持中醫傳統的金針撥內障的手術療法之外,在藥物治療方面也有許多豐富的治療經驗。全書有論有方,且有醫案作為映證,是傳統眼科著作的佼佼者。本次整理選取現今存世的唯一版本,經反復研究,力保文字準確。書前增加導讀,書末附有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本書為眼科臨床醫生所必備,也可供其他中醫人員參考。
(清)劉耀先輯著 韋企平 鄭金生整理 ·中醫 ·1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