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用耳朵學中醫經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誦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讀全文,以小64開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頻文件,讓讀者能邊聽邊看,邊聽邊讀,邊聽邊背。讓磁性的聲音、優美的文筆、深邃的經義結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醫經典。本套叢書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冊,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冊。本次再版將原來的光盤改成以二維碼掃碼收聽音頻的形式。靈蘭中醫署名并進行推廣。
(清)吳謙等編撰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6.8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經典醫案點評,共收集臨床效案37則,以真實案例為研究對象,通過師生問答,層層挖掘醫案背后的病因病機、診療思維、組方特點、識脈辨證等內容。下篇為師徒問答,將趙老在名醫之路上的感想體會及弟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對趙老的訪談,以答疑解惑,為后生的成長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標桿。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為臨床醫生及廣大中醫學子開拓思路、啟迪思維。本書編寫組也愿意傾聽大家的反饋聲音,一起討論,在中醫的春天,讓中醫最大限度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趙繼福 熊麗輝主編 ·中醫 ·11.5萬字
本書是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中醫腫瘤大家王三虎教授之學術團隊的“跟診師承全記錄”。王三虎教授在臨床工作之余,勤于教學總結,學生和師承弟子們將自己治療癌癥的心得和臨床經驗匯集寫成臨證日記《中醫抗癌進行時》系列。這本書是王三虎教授在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從事抗癌過程的真實、動態記錄,以整理王三虎教授的經驗為主,也有在其經驗基礎上的自由發揮。以抗癌為主兼及各科疑難病癥,特別符合中醫大內科的實際。
王歡 李興國主編 ·中醫 ·11.1萬字
“胡希恕經方醫學”訂閱號是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辦。胡希恕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本書是胡希恕先生弟子與再傳弟子的臨床文章匯編。
馬家駒 ·中醫 ·8.4萬字
盆骶源性病癥臨床以產后女性多見,女性高發的原因與孕產有關,其病理與產后骶髂關節錯縫、骶尾椎陳舊性損傷復發直接相關。臨床表現為腰骶痛,月事異常,痛經,經色、經量改變,產后漏尿等。作者本著“有癥必有因”的循證原則,遵循“癥因要相關”的診斷原則,貫穿“治因宜為先”的治療原則,創新蛙式四步扳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肛指六步法治療骶尾椎陳舊性損傷(脫位)技術,收到穩、準、巧、快的治療效果。
范炳華 ·中醫 ·13.9萬字
李達教授認為紫癜辨治,當分清緩急輕重,衷中參西,確保安全基礎上,發揮中醫辨治優勢。臨床基于ITP之調肝扶脾,促進和血而血歸于經,不至溢于脈外,收獲止血并升血(板)之效,重在治“血”;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各類紫癜病證的臨床特點,分別梳理出不同特點與治法,如過敏性紫癜,針對其臨床紫癜之易于反復,變化多端,符合中醫風之“善行數變”特性,重在治“風”而祛風和血消癜;色素性紫癜一類,基本局限在皮膚,或局限或下肢泛發,一旦紫癜,大多淤滯,輕易不除,重在治“淤”而活血化淤消癜;老年性紫癜一類,大多上肢前臂暴露皮膚,無創或輕創而易于紫癜,反復呈現,乃脾腎虧虛而失于肌膚失養難以固攝所致,重在治“虛”,健脾補腎消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一類,臨床并不少見,甚至相當部分呈現“急危重癥”態勢,需要積極血漿置換等對癥處理,除了皮膚紫癜之外,常呈貧血,發熱,腎損等,乃瘀毒內蘊而阻滯血脈,誘發紫癜,重在治“瘀”,解毒祛瘀消癜;惡性腫瘤化療后紫癜從“毒傷”論治,扶正補虛同時,解毒活血養血,促進造血恢復。
李達 吳建偉主編 ·中醫 ·9.3萬字
胡希恕經方醫學,讓我們能夠系統、完整地學習胡希恕“六經、八綱、方證”經方醫學體系,還能夠有所感悟:如果放眼歷代醫家研究經方的累累碩果,我們會發現,胡希恕先生研究經方的成果,只是經方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對《傷寒雜病論》乃至“經方醫學”的深度化研究,須要下大力氣進行繼承和弘揚。“經方醫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和突破,須要一代又一代醫家進行理論思考和臨床實踐,既須要歷史的循證,亦須要集體的努力!”馬家駒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谷曉紅教授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醫師。注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致力于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研究,臨床將時方納入經方六經辨治體系,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藥簡而效彰。在中醫在線主講《胡希恕經方醫學概述》、《左手傷寒右手溫病》等。
馬家駒 ·中醫 ·11.1萬字
國醫大師李士懋先生與其妻田淑霄教授共同推出平脈辨證體系的原創作品:《平脈辨證仲景脈學》《傷寒論冠名法求索》《平脈辨證經方時方案解》《平脈辨證脈學心得》《李士懋教授論陰陽脈診》《平脈辨證溫病求索》《論汗法》《火郁發之》《田淑霄中醫婦科五十六年求索錄》《平脈辨證治專病》《平脈辨證傳承實錄百例》(一、二)《平脈辨證相濡醫案》《平脈辨證相濡醫論)《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上《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中《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下。成為中醫界平脈辨證的代表性作品。
李士懋 田淑霄 ·中醫 ·14.4萬字
本書通過中醫文獻研究和臨床實踐等,凝練提出陽痿的因痹致痿病機和通痹治痿法,結合“治痿獨取陽明”,在臨床實踐中采用通脘痹治陽痿,以豐富臨床有效案例輔助說明,體現理論性,突出實用性。該書對中醫男科、內分泌科、心血管科、消化內科等相關專業的醫療工作者,相關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教師和研究生等都有參考和學習價值,有望成為中醫治療陽痿的重要參考。該研究為中醫治療陽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實踐指導性,操作性強。
趙家有 宋春生主編 ·中醫 ·9萬字
本書為中醫經典注釋叢書之一種,為《中藏經注釋》。《中藏經》是一部綜合性醫著,內容包括臟腑辨證論治體系、各種疑難雜病的論治大法以及治療各種疾病的方劑。全書共分為三卷,上、中卷共有49論,分論天地、陰陽、水火、寒熱、虛實、脈色、臟腑辨證及痹證、痞證、中風、水腫、腳氣、淋證、瘕瘕、積聚、癰疽、疔瘡等,確立了臟腑辨證論治體系,總結了各種疑難雜病的論治大法。下卷為附方,記載了治療各種疾病的藥方60余首。本次整理,以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為底本,以周學海《周氏醫學全書》本為主校本,參校本為《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康玉春注釋 ·中醫 ·3.4萬字
耿建國,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名中醫,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原中醫臨床基礎學學系主任,仲景書院示范導師,北京市師德先鋒,科技部和北京市科技成果評審專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研究生論文評審專家。從醫40余年,潛心鉆研經典,對《傷寒雜病論》研究尤有心得,臨床以陰陽寒熱辨證為主線,以不變應萬變,統領內、外、婦、兒等科的辨證論治,擅長救治疑難雜癥和危急重癥。本書按照口述實錄、辨證細節、學生提問等師承全環節來進行精心原創。
耿建國 ·中醫 ·13.4萬字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11.1萬字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4萬字
本書秉承“守正創新”的精神,對以往教學中的六經概念進行重新解構和闡述,形成了更為普適包容的“大六經”體系。本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開篇總論主要論述中醫獨特的疾病觀與診治觀、辨證論治模式、六經分類證治體系及大六經體系的證治分類構建。意在從中醫如何認識疾病、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思維邏輯入手,抓握住始終貫穿其中的核心要素即病理要素(病因、病位、病機、病勢),從而引出病理要素所需要系統搭載的生理體系,即大六經體系。本書概要性地介紹六經經系的生理、病理及其診治特點,形成集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一體貫通的證治知識體系,其中重點突出中醫方證關聯的實用價值,希望實現以中醫經典理論為指導,以方證對應為切入點,結合實際醫案具體展示其應用,使中醫讀者較快貫通中醫的基礎知識與運用技巧,真正發揮辨證指導論治的作用,從而提高應對臨床的辨析能力,走出“死套方藥”的實踐窘境。
張瑩瑩 劉英鋒主編 ·中醫 ·17.1萬字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8.2萬字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4.8萬字
本書運用幽默睿智的語言解讀中醫經典之最——《傷寒論》,融合古今名醫研習傷寒的精華,傳遞合而不同,立足臨床的學習之道。秉承傳統研究《傷寒論》的六經辯辨證之法,從表至里,循序漸進,不遺余力地貫穿以精妙的圓運動思想,令中醫思維緊緊地拴在一個圓里,展示出了一氣周游傷寒的精髓。解釋醫理和分析經方交替進行,勢在讓讀者領略《傷寒論》的嚴謹和實用,原本枯澀難明的《傷寒論》終于再次被賦予了全新的血肉和靈魂。
陳喜生 ·中醫 ·13.8萬字
本書是山東名老中醫陳英都先生的婦科專著。陳英都,副主任醫師,中醫婦科專家,新泰名老中醫,優秀知識分子,新泰中醫醫院婦科主任。陳老業醫五十余年,刻苦研習古籍文獻并應用于臨床實踐,獲得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陳老遣方用藥,辨證論治有其獨有的特點,重在辨證,用藥貴在平和,療效卓著,故遠自京、濟、泰,近及桑梓故里,就醫者絡繹不絕。此醫案醫話會給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工作者,帶來很大的指導意義。陳焱跟隨陳老30余載,將陳老臨床幾十年中,資料較完整,療效較好的部分醫案及《紅樓夢》醫話整理成帙。
陳英都 陳焱 李超主編 ·中醫 ·14.9萬字
本書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于‘道術結合’思路與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創新研究”的課題成果。全書圍繞6位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從醫家簡介、學術思想、臨床特色、病案精選四方面展開系統整理與分析。醫家簡介部分聚焦醫家基本信息與主要成就,以客觀、數據化的形式簡要呈現其概況。學術思想部分全方位展現醫家獨特觀點及其形成淵源,深入探討學術創見對肺癌治療的影響,或從中醫理論延伸至肺癌診療視角。臨床特色部分精準呈現醫家診治肺癌的診療特色、常用驗方與藥物。病案精選部分收錄典型案例,通過專家按語形式,對患者脈證、診斷依據、立法處方思路及藥物加減變化進行詳細分析,結合全案與診次細節,展現診次間動態變化與臨證思維。書中還實景再現診療場景,記錄作者所見所思,立體呈現名老中醫臨床診療全貌,實現“道術結合”的傳承目標。
丁霞主編 ·中醫 ·12.1萬字
中國歷經千年而多發疫病,積累了諸多經驗,,得總結。《歷代疫病中醫防治效法》在于整理歷代疫病防治效法,由此梳理出歷代針對不同疫病的有效防治經驗。本書對于疫病防治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應用及推廣價值和現實意義。
朱向東 張常喜 張偉主編 ·中醫 ·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