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新中國成立后中醫病因學說的研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尤其從近30年公開刊行的學術期刊中精選了百篇輪機中醫病因學說的優秀論文,在加以評述的基礎上分類匯編而成,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尤其近20年來中醫病因學說的研究成果。編者為每篇論文都做了學術評述性的“草園學記”,包括對論文內容的概括、學術價值的確認、研究地位的評議,同時也蘊含著編者對病因學說研究的新認識和新思考。
李珍 ·中醫 ·33萬字
《針灸經論纂要》從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十一脈灸經開始,經《靈樞》、《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以至唐宋元明清諸醫家關于針灸的重要論述,悉數載入。其《靈樞》、《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的針灸內容,則全部載入,文字的順序仍然按照原有的秩序排列,這有助于針灸工作者引經據典時,參考上下文,不至于斷章取義,出現誤讀或者誤解。該書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串珠的方式撰注古代針灸經文,串珠,就是經文的互參,比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里講到“小針之要”,串珠本就會告訴你,與“小針之要”有關的內容在《靈樞小針解第三》中還有記述。《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里提到的九針,在《靈樞·官針第七》、《靈樞·九針論第七八》、以及《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等篇章中都還有所闡述。
張載義編著 ·中醫 ·33.2萬字
張西儉先生系第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7年被評為首屆全國名中醫。張西儉先生認為,正確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思維方法,能夠幫助醫者研判疾病,正確運用前人和自身經驗,是十分嚴肅的醫學課題,本書醫論篇匯集張西儉先生關于《內經》虛實理論、《傷寒》氣變規律、病機結構、氣機及方劑相反相成配伍等重要問題的學術見解,有其豐實的臨床實踐基礎。臨床篇系統整理了張西儉先生關于感證熱病、咳嗽、失眠、高血壓病、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及濕滯互結證的理性思維、辨治方略和成熟經驗,并附自擬經驗方18首。本書系《張西儉脈論與脈案》的姊妹作,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西儉 ·中醫 ·28萬字
本書是一部介紹傳統中醫服務行業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接軌及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展智慧醫療服務的專業著作。全書分為兩部分:“背景篇”主要介紹“互聯網+”的特征和傳統中醫面臨的挑戰,“技術篇”主要論述中醫行業資源如何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下發揮更大作用。全書約30萬字。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中醫 ·22.4萬字
三部六病學說是山西著名老中醫、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劉紹武先生創立的醫學理論。該理論是劉紹武先生研究《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理論和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本書第一版為2020年初出版,是眾多三部六病相關著作中唯一一本劉老講課錄音整理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內容稀缺性,讀者反饋較好。此版在修訂一版內容錯誤的同時,補充此重要內容。本書主要集合了兩個階段的講課內容:一是1984年劉紹武在太原市中醫研究所給“高級西醫學習中醫經典著作提高班”四十二次講課的錄音整理,二是1990年劉紹武在家中給“山西醫學院三部六病學社”八次講課的錄音整理。此稿最大限度地保留劉紹武的原聲,盡可能忠實劉紹武原意,絕不參入絲毫整理者的態度和看法,讓后學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一個鮮活的劉紹武和劉紹武心中的“三部六病”醫學理論。
劉紹武 ·中醫 ·22.7萬字
本書為柳少逸先生作品,是其“方證立論法式”系列講座整理稿,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方證法式概論,闡述了“以方證立論”是柳氏醫學流派的臨床思辨方法,闡發了方劑學的產生和發展,為方證立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廣闊的應用范圍,即有眾多的可用之方。其他三部分分別從同病異治(病證)、異病同治(方劑)及針灸推拿三個方面討論以方證立論法式在臨床上的應用。中醫方證辨治法式是臨床辨證論治思路之一,對臨床醫生具有較大指導意義。
柳少逸編著 ·中醫 ·21.6萬字
《易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其中,經部由六十四卦的卦畫、卦名、卦辭及諸卦各爻辭組成;傳部是解經之論,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及《雜卦傳》七種十篇,后世統謂“易傳”。卦辭、爻辭,是用來表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的“用九”“用六”文辭的寓意的,可分為取象之辭和斷占之辭兩類。對初讀者而言,經部卦辭、爻辭本就晦澀,加上易傳,就更為難懂。故本書一反兩千年來經傳并注之舊例,以今通行本《易經》為基礎,結合諸家研究成果,以求通為要,直解經文。本書即系作者致力于《易經》研究的成果。其學易治易二十余年,寒暑弗輟,小憤大疑,摸索不斷,因感于今人釋易多錯解誤斷,故著本書。
王冠華 ·中醫 ·24.6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匯集多位名老中醫治療胃炎的經驗薈萃,展現不同名老中醫治療胃炎的學術思想,診療特點等風采。本書分別從醫家介紹、學術觀點、臨床特色、病案精選四方面對15位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進行整理和分析。醫家簡介部分重點介紹醫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從傳統的客觀化、數據化的角度綜合簡要地介紹醫家情況。學術觀點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現醫家獨特的學術觀點,及其學術觀點形成的淵源及延展。
丁霞主編 ·中醫 ·26.7萬字
該書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新進展大系》的一個分冊。該套叢書由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吳偉康教授擔任總主編,組織國內臨床一線經驗豐富的中西醫結合專家編寫。本書重點介紹糖尿病中西醫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與治療、中西醫結合臨床難點疑點、國際研究動態與國內研究方向。將為中西醫結合臨床及研究工作提供指導
朱章志 ·中醫 ·30萬字
本書作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依托幾十年的房顫專病門診工作和大規模的房顫病例數據庫研究,對房顫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對證候、方藥進行了篩選、分類、分層和反復驗證,對房顫“因-機-證-法-方-藥”的規律性做了系統性的梳理。全書主要內容分為上、下2篇。上篇主要論述房顫的病因、病機、致病規律、常用角藥使用經驗以及房顫十四方臨床運用規律;下篇主要根據房顫原發病的不同,提出相應的證治方藥,并附驗案加以佐證,體現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專藥專方和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思想;附錄主要介紹了臨床關注的房顫話題,包括中醫藥治療房顫的優勢、房顫預防和康復的中醫指導、中藥與抗栓藥物聯合使用注意事項,旨在推動中醫藥防治房顫的學術發展,為從事房顫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同行以及中醫院校的學生提供參考。
胡元會主編 ·中醫 ·21.5萬字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一。本書分別從醫家介紹、學術觀點、臨床特色、病案精選四方面對12位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進行整理和分析。醫家簡介部分重點介紹醫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從傳統的客觀化、數據化的角度綜合簡要地介紹醫家情況。學術觀點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現醫家獨特的學術觀點,及其學術觀點形成的淵源及延展。或分條論述了學術創見及其對于兒科疾病治療的影響,或通過中醫理論的總學術觀點開展至兒科學術觀點。臨床特色部分簡潔、精準的展現醫家診治的特點,治療兒科疾病的特點。如診療特色、特色療法(針灸,泡洗等外治)、常用驗方、常用藥物、特殊藥物劑量、藥物配伍等。
谷曉紅主編 ·中醫 ·20.1萬字
本書運用三陰三陽理論,對六經理論進行了探討和分析;運用《內經》等經典理論考證了衛氣營血(三焦)理論和寒溫紛爭的歷史,并分析了寒溫之爭的原因以及對外感熱病目前存在的幾種主要辨證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論證了各種辨證方法可統一于六經辨證;系統論述了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外感熱病的發病;提出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理論:外邪入侵,首先侵犯六經所屬臟腑之虛處,故臟腑在表之營衛必應之,天人合一則病有寒化熱化之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正勝邪則病退,邪勝正則病進,邪氣因而入里,臟腑在里之氣血必應之,邪正相爭則病有寒化熱化之分(陰虛則熱,陽虛則寒),故外感熱病的寒溫走向不僅僅與外邪的寒溫屬性,更取決于人體的三陰三陽體質;本書確立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一綱一目,一辯一用的辨證方法,即以六經三陰三陽所屬臟腑為綱,統一辨證方法;以四時為目,節氣為別,參以運氣,審證求因;以衛氣營血為辯,確定病理變化;以八綱為用,辨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在綜合歷代名醫經驗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今諸多名家六經辨證論治經驗,補充和完善了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證治綱要。
周曉虹主編 ·中醫 ·44.5萬字
本書基于國家“十一五”中醫行業專項手足口病診療方案研究課題成果編寫,全書立足于古今文獻書籍、中醫理論研究,密切結合手足口病的現代醫學研究(包括西醫方面),內容既能體現其臨床實用價值,又能反映其基礎研究的深度、廣度和最新前沿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概論、病因病機、證候研究、治則治法、病證結合研究、中西醫常用療法、中西醫藥物應用、預防與調護等。
李秀惠主編 ·中醫 ·35.4萬字
晁恩祥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我國著名國醫大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會長,在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辛勤耕耘近六十載,治療疑難危重癥經驗豐富,尤其是在呼吸系統急危重癥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在方邦江教授、張洪春教授的組織下,特總結歸類門人對晁師救治急危疑難病癥學術經驗歸類整理,以饗后學。全書共分七章,從大師傳略、學術思想、學術特色、臨床驗案錄、臨證經驗藥對、常用經驗方及薪火相傳等七方面,進行了歸納整理,重點介紹了晁恩祥教授治療危急重癥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
方邦江 張洪春主編 ·中醫 ·21.2萬字
本書系著名針灸專家張唐法教授從醫四十多年的學術經驗總結,正文分為兩部分,醫案選錄部分,筆墨著重于張教授最擅長治療的病種,對病因病機及其獨特經驗進行了細致詳盡地闡述,重點介紹了張教授的選穴用方、操作方法,突出了臨床真正有效的東西;學術思想擷菁部分著重介紹了張唐法教授對針灸基本功、對中醫現代化及中西醫結合等的觀點和態度。
張紅星 ·中醫 ·25.1萬字
喻文球教授是江西省中醫外科、中醫皮膚科的主要創始人,國家級名中醫,江西省名中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五批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行醫四十余載,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中醫外科理論進行創造性發揮,他重視脾腎在外科病治療中的作用,在治療外科疾病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喻文球老師是從最基層的鄉村醫生做起,臨床經歷豐富,通過自己孜孜不倦的刻苦努力,加之他自身的悟性很高,思維敏捷、活躍,又有幸跟隨國內中醫外科、皮膚科多位名醫學習,不斷的充實提高,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臨床風格。本書旨在傳承、發揚當代中醫外科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診療技術。
王萬春 喻治達主編 ·中醫 ·20.9萬字
本書融《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于一爐,對原書條文進行重新整理編排,并結合條文,對人的生理病理、經方之醫理藥理進行闡釋,言其然亦言其所以然,同時附以名老中醫驗案及31張個人臨床常用方,對學習運用經方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本書作者雖來源于基層,但文筆流暢,闡發醫理深入淺出,學術特色和行文風格頗具中西匯通學派的韻味。
林盛進 ·中醫 ·35.4萬字
這是一本中醫岐黃學者、國家級名老中醫從事中醫眼科臨床38年的經驗專著,將其對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的多年積累完美呈現給作者。其社會效果體現于:全文圍繞眼科疑難性內眼病、外眼病,首次將中醫傳統特色與中西醫協同診療經驗融會貫通,既具圖文并茂的療效展示又具中醫理論指導的解析說明。實為一本集中醫傳統性、共識性、客觀性、科學性為一體的當代“醫案”,對讀者極具可讀性、可學性。
金明主編 ·中醫 ·29.9萬字
本書的主要內容的選擇,以“臨床應用”為主。1.編寫內容以體現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為主,如外治法中之針灸、推拿、熏蒸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內治法,以及灌腸療法等等。其中凡屬顯著中醫特色者詳細收錄。2.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本套叢書雖然是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但仍應以辨證論治為編寫原則。3.內容選擇上,為突出中醫特色,故原則上不介紹西醫藥治療方法,或略要述之,以備臨證參考。
張劍勇 婁玉鈐 ·中醫 ·29萬字
《壽世秘典》十八卷,清·丁其譽編,成書于1673年,現存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維揚丁其譽頤吉堂刻本,現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存九卷)和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存十四卷)。兩館合璧出版有影印本面世。第1卷為月覽,包括歲時通典、物華紀麗、農家占候等內容;第2卷為調攝,其中分養生要論,保生月錄,頤真秘韞,食治選要,飲食禁忌等篇;第3、4卷為類物,包括水、谷、菜、果、鱗、介、禽、獸等部,介紹五谷,菜蔬、禽肉等日常飲食物的醫用;第5卷至第9卷為集方,包括內、外科諸證及刀刃、蟲獸諸傷等部分,介紹內外科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方藥及外傷處理等。現存順治十八年(1661)頤古堂刊本。
(清)丁其譽編 宋志靖等校注 ·中醫 ·3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