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介紹了侯國文老師根據《黃帝內經》中《靈樞》“官針”中提出的“九刺”“十二刺”等內容,在新型浮針的基礎上改進創新的多功能套針療法治療痛證的療法。主要以圖片形式展現套針療法的具體操作要點,針對各種疾病引起的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問題,如何進行套針治療。圖片精致清晰,內容準確,且附有相應治療的典型案例,可供學習者參考。
侯國文 ·中醫 ·7.3萬字
高利教授集多年臨床驗驗,帶領其團隊成功治療了一批被現代醫學認為不可能好轉的病例。如運動神經元病、閉鎖綜合征、重癥腦炎等疑難雜病。本書精選了一批典型醫案,可供臨床醫生參考。
高利主編 ·中醫 ·12.3萬字
《傷寒尚論辨似》為清初醫家高學山辨析喻昌《尚論篇》而編著成書。全書依據傷寒六經分篇,設太陽經總說及上中下篇;陽明經總說及上中下篇;少陽經總說及合病、并病、壞病、痰病;太陰經總說;少陰經總說及少陰病前篇,少陰病后篇;厥陰經總說及厥陰全篇說;過經不解及瘥后勞復陰陽易病等。除對《尚論篇》有關內容辨析外,還就《傷寒論》的六經分篇、傳經、直中、并病、合病、方藥、診法等進行論述。
(清)高學山 ·中醫 ·13.4萬字
本書是作者研習《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所用藥物之小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張仲景習用藥物,從“基原探討”“條文輯要”“病機辨析”“應用探究”展開論述,通過“析藥測證”“以藥串方”的形式,努力探索,還原張仲景時代諸醫者的用藥思辨規律,從“證-藥”角度全新地詮釋每味藥物;第二部分為張仲景使用次數不多的藥物,重點厘清其基原及本草歷史沿革,內容、形式不拘一格。本書以臨床實用為指歸,融思想性、學術性、可讀性于一體,所論特色鮮明,法度從容,為促進經方研究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對于廣大中醫藥臨床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不錯的參考書。
張宇靜主編 ·中醫 ·18.6萬字
中醫學蘊含著豐富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經長期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中醫健康管理的理論體系和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中醫學作為一種自然哲學模式的醫學體系而出現,它蘊蓄著豐富的醫學美學觀念。這些樸素的醫學美學觀念,是由于長期以來醫家和病家的審美理想與中醫實踐和中醫理論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本書深入挖掘樂在其中的理論內涵。
武峻艷 ·中醫 ·11.2萬字
《傷寒尋源》,清呂震名撰,全書分上中下三集。上集為傷寒正名,首辨風、寒、濕、溫、熱之源流,詳論六經辨證諸法;中集辨識發熱、惡寒、惡風、潮熱、寒熱、煩躁等諸證,并將其疑似之處予以鑒別;下集匯集桂枝湯、桂枝加桂湯、葛根黃連黃芩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113方,闡述仲景治療大法,循其矩矱,論述辨析。該書是一部研究《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探歷圣之淵源,綜諸家之得失的著作,為后世醫家所重。本次校注以清咸豐四年甲寅(1854)吳門潘遵祁刻本為底本。
呂震名 ·中醫 ·9萬字
各分冊針對相關疾病在用藥咨詢工作中常遇到的藥理作用、用法用量、用藥療程、合理用藥、相互作用、不良反應、飲食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問題,進行了歸納和梳理,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通過文獻查閱結合工作實際,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了標準化、規范性的回答。
鄢丹 ·中醫 ·3.9萬字
本書介紹的是具有降壓效果的食物,對高血壓患者采用食療的方法,在日常的飲食中即可達到預防血壓升高和降低血壓的目的,方便實用。
趙麗純主編 ·中醫 ·9.3萬字
作為病理科醫生,作者在工作上經常面對尸體、內臟和細胞,鮮有親身接觸病者。然而,多年來處理過的個案,在她眼中其實都是一個個完整的人——有思想、有感受,也有血汗和淚水。他們患病的心情、面對生離死別的反應、種種喜怒哀樂,作者都嘗試以同理心感受,用筆墨記錄這些令人感動慨嘆的故事。在本書中,作者以細膩、冷靜而帶溫度的文字,與讀者分享她讀醫與成為醫生的經歷、對生與死的觀察,以及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徘徊。透過這些經歷與案例,讀者可對醫科生的苦與樂、病理科醫生的工作內容與專業觀點、疾病與死亡的另一面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許嫣 ·中醫 ·6.7萬字
《增補病機沙篆》,刊于1667年,明·李中梓著,全書2卷。分36門,記述常見內科疾病及部分男、婦科病,對疾病之概念、病因、病機、癥狀、分類、鑒別、治法、急救、預防都有論述,尤重病機的論述。對現代醫學來說,內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李中梓 ·中醫 ·7.1萬字
本書根據已有平衡膳食營養研究的成果,根據日本食物交換份理論,參考加拿大糖尿病協會推薦的食物手測量法則,結合我國人民的食物消費習慣和常用餐具,介紹了適合一般糖尿病人平衡膳食一日所需熱量及其食物的快速估算和手測量法,方便了病人日常生活中進行個性化的熱量計算和營養素攝入,適合臨床醫生和糖尿病人使用。
方躍偉 仝振東 ·中醫 ·4.9萬字
中醫健康狀態調理是在健康狀態評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運用多種中醫藥干預手段對健康狀態進行調理,從而提高人口健康素質的過程。本部分按照健康狀態將人群分為一般人群、重點人群、亞健康人群及慢性疾病人群,運用起居調理、情志調理、飲食藥膳調理、運動調理、傳統特色技術調理等進行相應干預,具有普適性。本分冊是《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第三部分,是用于指導和規范中醫健康狀態調理的規范性文件。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2.1萬字
選擇66個最為重要、最為常用的穴位,重點介紹它們的養生保健作用(結合歷史故事和現代臨床實例)、多種簡易取穴方法以及操作方法,讓廣大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作者簡介:王啟才。1947年4月生,湖北省南漳縣人,漢族。1969年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專業。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秘書長。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科普作品300多篇,新世紀國家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主編,主編和參編著作60余部。代表作:《王啟才新針灸學》《針灸解惑》《二級經絡學》《針灸醫學寶典》等
王啟才 鄭崇勇 侯獻兵 韓善明 ·中醫 ·15.8萬字
書圍繞什么是中醫,從十個方面,即醫即仁術、醫者易也、用藥如兵、司外揣內、殊途同歸、曲盡其妙、水到渠成、返璞歸真、柳暗花明、繼往開來,用通俗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地介紹中醫的知識。
李燦東 ·中醫 ·10.6萬字
丁甘仁系一代名醫大家,又為現代中醫教育的奠基人,近現代中醫名家大多出自其門下,繼而形成丁氏學派。韓哲仙為丁氏學派傳人,第一批國家級名老中醫、上海著名肝病大師。本書上篇介紹韓哲仙生平史略,中篇講述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與用藥特色、驗方,下篇選述經典醫案、醫論。
韓政 ·中醫 ·12.4萬字
蒙定水教授為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桂派中醫大師,廣西名中醫,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蒙氏內科學派創始人,蒙老從醫近50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該書由蒙定水教授的弟子跟隨蒙老坐診多年,并將蒙老的臨證經驗和學術經驗精華總結匯編而成。具有很強的臨床實用性和學術推廣價值。值得臨床醫生和中醫愛好者學習和借鑒。
黃修解 唐友明主編 ·中醫 ·8.9萬字
本書是作者跟師許家棟老師學習經典經方理論體系后,在臨床實踐的醫案及經典經方的理論體系介紹。書中包含對經典經方理論體系的系統闡述、臨床帶教病機分析過程詳釋、急性感染性發熱性疾病醫案及內科常見病醫案等內容。經典經方理論體系以“無一字無出處,無一字無來歷”的學術要求,不斷還原《傷寒論》經方理法,其理論體系能廣泛地指導內、外、婦、兒的經方治療。且由于理法的清晰、使用經方的原方原量,臨床用起來指導性強,可重復實踐性也比較強。在臨床的帶教中能取得比較理想的帶教效果。體系中的解表、解肌、和胃法,更是治療急性感染性發熱性疾病的重要理法,掌握了其理法并用于發熱性疾病的辨證,便可彌補很多中醫不敢治療急性熱病的短板。許家棟老師常年在山東民間師帶徒,2018年3月受聘于廣東省中醫院,成為“許家棟名醫工作室”指導老師,并開展師帶徒工作,在應用經方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曾祥琿 溫姍主編 ·中醫 ·15.1萬字
該書為余承惠從醫五十余載,從事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四十余年的經驗總結,分為腎系病醫論經驗篇,常用中藥臨床應用經驗篇,腎系病醫案治驗篇三部分。其中醫論為腎系病診治數十年來的總結;醫案為近十年內的經驗,患者都是隨訪中的新案例;常用中藥均從傳統功效及現代藥理活性作用闡述,有獨特的見解,理論有創新,臨床效果明顯,對臨床中醫師提高診療水平有很大幫助。
余承惠 ·中醫 ·15.2萬字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包括針刀專科醫生ABC、針刀手術告知及護理ABC、針刀專科門診及住院病區管理ABC、第四章針刀專科客服、宣教與隨訪ABC、針刀與其他方法的配合ABC等五章:下篇共有十章,主要介紹針刀治療各科疾病的具體操作。
陳關富 ·中醫 ·20萬字
本套叢書針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適宜社區推廣的技術、運動養生相關內容,由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各科臨床專家編寫而成,以期對社區醫生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對社區患者給予生活起居、運動養生方面的指導,提升醫生診療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套叢書共分為10冊,分別為:《社區中醫體質辨識與養生》《社區中醫師診療手冊》《社區常用中草藥》《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推廣》《社區糖尿病中西醫診療手冊》《社區脾胃病的中醫療法》《社區婦科常見病中醫診療》《社區兒科中醫療法》《社區傷病的中醫療法》《社區運動養生》
馬宇鵬 ·中醫 ·1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