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論述了肛腸病門診局麻治療的思路、原則以及肛腸科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全書包括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正文第一章至第八章詳細介紹了肛門和直腸的生理解剖及病理特點、肛腸病保守療法、門診麻醉方法的選擇、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以及羅哌卡因和消痔靈的臨床應用情況;第九章至第二十一章系統闡述了針對痔、瘺、裂、膿腫等肛腸科常見疾病,應用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麻藥物羅哌卡因和消痔靈的肛腸病門診局麻治療方法。
李銀山 薛鉅夫 ·中醫 ·13.8萬字
《沈紹功中醫方略論》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沈紹功教授集畢生之所學而作的傳世著作。《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解讀》架構在《沈紹功中醫方略論》基礎之上,是為繼承和發揚沈氏女科綿延650余年之精粹及全國名老中醫沈紹功學術思想而作,重在突出沈氏女科之特色,將沈氏女科代表性傳承人沈紹功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繼承、宣傳、推廣。本書在框架結構和內容上將延續《沈紹功中醫方略論》主體框架的四部分,分別是醫理篇、臨證篇、方藥篇和診籍篇。為詳解和細化沈老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解讀將每一部分又獨立為一本書,解讀部分將由沈老的諸位嫡傳弟子親自執筆。本次出版為《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解讀—診籍篇》,診籍篇的解讀將重點放在《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診籍篇》原書內容的解讀,一方面要以原書診籍為主,由傳承人對診籍進行再按;另一方面,每部分診籍將增加傳承人的個人跟師體悟,立足于個人經驗之上,細化補充原有醫案,使整個醫案更具閱讀性和豐富性。以充分繼承和發揚沈氏女科代表性傳承人沈紹功教授的臨床經驗,展現沈氏女科第二十代弟子學術觀點的創新性。
張印生 韓學杰 沈寧主編 ·中醫 ·17.2萬字
全書共分4部分,即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余漫話及年譜。醫家小傳:著重介紹杜建教授從醫的經歷及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從溫病理論發揮,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理論指導腫瘤治療,從氣陰兩虛論治腫瘤,注重瘥后調理。專病論治:收錄了近年中醫腫瘤輔助治療的典型醫案,以病為線索,每案例后加按語點評,介紹杜建教授立方遣藥的寶貴經驗。診余漫話:從溫病理論認識腫瘤的病因病機、治法,“解毒消癥飲”、“扶正抑瘤方”和“扶正清解方”的應用等相關理論,到腫瘤研究的相關成果介紹。年譜:按照時間順序,將杜建教授經歷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逐年逐月列出。
沈雙宏 ·中醫 ·11.8萬字
殷鴻春教授長期研究中醫舌診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發展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已在我社出版《殷氏現代舌診原理與圖譜》,受到讀者歡迎,2020年1月出版,截至2023年已印刷5次。本書為前書的配套品種。本書總結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發明人殷鴻春教授近30年的臨床經驗,突出展示了獨特的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根據舌形、舌質、舌苔辨證用藥的經驗,全彩印制,圖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殷鴻春主編 ·中醫 ·16萬字
《朱彩鳳中醫腎病臨證實錄》所載內容系朱師三十余年的學術思想總結、部分驗案及臨床研究論文。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術思想,對朱師三十余年來診療腎病的方法、思路進行了歸納性概括;第二部分為醫論,介紹了朱師對不同腎臟疾病或疾病的某些方面所進行的深入探討或經驗總結;第三部分為臨床研究,這部分是朱師本人或指導研究生進行的臨床研究,其中所選取的文章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第四部分為經驗方及藥對,介紹了朱師在臨床上行之有效的經驗處方、專病(證)專方及常用藥對;第五部分為臨證驗案,收集了常見腎臟病的典型醫案,并附有按語及學習要點。《朱彩鳳中醫腎病臨證實錄》所有資料由“朱彩鳳名老中醫工作室”成員共同收集、系統整理,并經朱師親自審閱確定。《朱彩鳳中醫腎病臨證實錄》可作為各級臨床醫生、護士及醫學生等的專業參考書。
包自陽主編 ·中醫 ·15.7萬字
周耀庭,國醫名師,臨證五十余年,其弟子李明教授,在跟診過程中,詳細記錄了周老的每一則病案。本書選擇周老部分病例,將有代表性的、臨床資料較全的進行系統整理與歸納。本書忠實地記錄了每一病例的病史、整個治療過程,并且對每一病例的辨證依據、治療原理及經驗要點、特殊體會等,以繼承人體會及導師評語的形式進行表述。適合中醫院校師生、中醫師等參考閱讀。作者簡介:李明,女,北京人,1963年出生,醫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方藥學系副教授。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29年。
李明 ·中醫 ·12萬字
敦煌醫學是敦煌學與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與應用敦煌遺書、敦煌壁畫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及醫藥史料的一門學科。其與“中醫”“西醫”不是等同概念,與“敦煌文學”“敦煌藝術”等命名相呼應。敦煌醫學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種,其內容包括醫理、診法、本草、醫方、針灸等方面,本套叢書出版的《診法卷》《本草卷》《醫方卷》《醫方網絡藥理學卷》《針灸卷》《本草卷》《養生與雜論卷》《藏醫卷》《形象醫學卷》《教學卷》《專著與人物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是最具權威性的敦煌醫學研究系列專著。
田永衍主編 ·中醫 ·12.2萬字
“心養好,人不老,生病少”“心好臟腑安,氣血通人年輕”“百病由心生,小病小痛養心就能調”“心腦相通,心養好大腦不衰老”“別讓不良情緒傷你的心”“特效食材,吃出健康美麗好身心”“要想心不老,動一動不能少”“養好心腦血管,不受三高、慢性病困擾”“給全家老小訂制養心套餐”。
楊力主編 ·中醫 ·7.7萬字
王文友為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首都國醫名師,本書為作者60余年臨床診治內濕病的經驗整理,主要從對內濕病的認識、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以及預防調護等方面進行闡述,重點體現其善用仲景苦辛藥法治療濕熱病證的臨證特色,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王文友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首都國醫名師。本書為作者60余年臨床診治內濕病的經驗整理,主要從對內濕病的認識、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以及預防調護等方面進行闡述,重點體現其善用仲景苦辛藥法治療濕熱病證的臨證特色,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
王文友 ·中醫 ·11萬字
《內外傷辨惑論》為李杲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其自序并生前定稿的著作,充分體現了其顧護脾胃、重在溫補脾胃陽氣的學術思想。全書共3卷26論,包括了辨證、方論、治法等內容。在李氏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指導下,作者對《內外傷辨惑論》進行了注釋、翻譯,并列舉醫案。作者的臨證經驗以及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思想也陳述其間,是一部值得廣大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的著作。
李文注 ·中醫 ·9.3萬字
《傷暑論》為清末民初醫家徐鶴所著。全書共七卷,論病證辨治177法,129方,闡述了“以暑為溫熱之綱”的主要思想,主張以傷暑統溫、熱、暑、火等病證,是論述外感溫熱病證辨證論治的專書。卷首《原病篇》,引《內經》及各家之言;卷一《辨論篇》與《藥匯篇》,詳論傷暑之涵義及藥物的功效主治;卷二《上焦中焦篇》,論述傷暑、冒暑、中暑、伏暑、暑瘵、暑濕、瘟疫等病證的辨治及察舌、驗齒的辨證意義;卷三《中焦下焦篇》,論述傷暑及暑濕的辨治;卷四《中焦下焦篇》,論述中暑、婦人傷暑、暑濕的辨治及愈后調理;卷五《寒濕篇》,論述寒濕病證及秋燥勝氣的辨治;卷六《正誤篇》。此次校注以民國十一年(1922)稿本為底本。本書可供臨床醫務工作者、醫學生學習參考。
(清)徐鶴 ·中醫 ·17.8萬字
第一輯包括人與天地、陰陽、五行、臟腑、精氣神等內容約20萬字,已經基本完稿。第二輯重點闡釋病因病機,約20萬字,亦已基本完稿。第三輯包括病癥、診治、治法、養生等內容。
孫潔主編 ·中醫 ·17.7萬字
《衛生編》三卷,清代醫家石文第一輯。本書“采古人之精華,匯諸家之奇秘,擇其無不驗者,萃而成帙”,內容以各類方劑和臨床治法為主。卷一為補益方,卷二為秘丸方及內科雜癥、眼科、喉科、血癥、心痛、咳嗽、瘧疾、痢疾、瘰疬、痔漏治方及治法,卷三為急救、外科的治方治法。全書養治悉俱,醫理通達,辨治得當,用藥易取,制法詳明。本次以乾隆二年刊本為底本整理出版。
(清)石文(火鼎)輯 晏婷婷 沈健校注 ·中醫 ·3.6萬字
《嶺南名醫盧朋方藥論選》精選盧朋方藥學論兩部,即《藥物學講義》和《方劑學講義》。兩部作均成書于民國十八年(1929)前后,分別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藥物學和方劑學教材。《藥物學講義》按藥物功效分為平補、補火、溫散、平散、散寒、驅風、散濕、散熱、吐散、斂澀、鎮虛、滋水、溫。腎、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溫血、涼血、下血、殺蟲、發毒、解毒、毒物等二十八類。作為早期的中藥教材,該書未采用總論、各論分述的編寫體例。對于每味藥物的介紹,則采用集注的方式,以歷代本草所述性味、功效、主治為核心,后附各家相關論述。在內容上多的側重臨床用藥,特別是對功效相近的同類藥物進行了仔細的鑒別,具臨床實用價值。但該書與當時許多中醫學校教材一樣,對本草學知識介紹相對較少,體現了該校以培養臨床人才為主的辦學宗旨。
盧朋著 ·中醫 ·18.7萬字
史大卓教授是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領域知名專家,在臨床和科研方面均有很高造詣。在繼承前輩專家經驗的基礎上,他致心于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的格物探索,在許多內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診療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獲得可靠療效,受到醫患的廣泛贊譽。總結發表史大卓教授心血管疾病臨證經驗,對發掘名中醫寶貴經驗,提高中醫師及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學生臨床水平有重要作用。本書對史大卓教授學術思想、臨證思想進行總述,以理論結合臨床實際、醫論結合醫案的形式對史大卓教授治療常見心血管疾病的經驗、常用方藥的使用心得進行總結,內容深入淺出,對于中醫師、中醫及中西醫專業學生深入學習心血管疾病治療、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有很大幫助。內容包括六部分,史大卓教授學術淵源、史大卓教授臨證學術特點、治療心血管疾病臨床經驗總結、常用治療心血管病中藥闡微、常用治療心臟病的經驗方、經典案例。
段文慧 杜健鵬編著 ·中醫 ·10.8萬字
妊娠期間的保養與調理對女性的身體狀況有著較為長遠的影響。妊娠期間,女性生理及心理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這個時期的健康問題更應該得到重視。本書涵蓋了十九種妊娠常見病,并針對不同病癥介紹了相應的調理方法,如中藥方劑、藥粥、藥湯、保健菜肴以及其他中醫調養方法。本書僅作為輔助調理之用,若有病癥發生應及時就醫。
李廷俊 郭力 ·中醫 ·10萬字
本書收錄、整理李玉賢教授近年來于門診較為典型和特色的臨證醫案,全書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常見疾病的治則與用藥方法,也有疑難雜癥的辯證規律和治療經驗,本書記錄的醫案翔實,真實可信,通俗易懂,實用性強。適合廣大中醫藥臨床醫生,尤其是中醫內科工作者或在校中醫藥學生閱讀學習,具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和學術價值。
李龑 楊舒淳 李政主編 ·中醫 ·8.9萬字
“凡醫之視疾,審陰陽之虛實,別傷感之重輕,大約不離乎觀色、察言、辨證、視息四者而已。無如世之傳者習者,每專一而略三,于望聞問多忽焉。即編集成書者,亦皆首重脈診,而將三者殿之于后,簡略不備。顧病在臟腑經絡,從外測內,舍是三者,而僅于三指之下,欲洞見一切,戞戞乎其難之矣”,呂紹元繼承明清以來重視四診合參的觀點,“茲集博采先賢往哲之言望聞問切者,匯錄成帙,明其精義,正其是非,以便初學誦習,使有定見于胸中,不為似是所淆”,著成《四診集成》初稿。呂氏《四診集成》書稿“振綱挈領,提要鉤元,采前人之精華,定后人之式法”,確“可為審證察脈之正階”,具有較高理論實踐價值,因此二君再攜其友人弟子,秉承“按之《內經》《金匱》等書,直與先賢正旨符合,然后采入焉”宗旨,對呂氏初稿再次“刪繁就簡,去粕存精”,終成《四診集成》,并按字數約別為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三為望診,卷四有望診、聞診、問診三部分內容,卷五至卷八為脈診。
(清)呂紹元著 譚春雨等校注 ·中醫 ·10.5萬字
胡永盛,男,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1926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曾任方劑教研室、中醫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從事教學、醫療工作達50余年。長期專研《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理論及《易經》等祖國傳統文化,旁通中醫各家流派學說,擁有豐富的祖國傳統醫學理論及臨床經驗。著有《中藥方劑學》、《串雅內編造注》、《新編中成藥》、《民間醫方傳心錄》等書,發表20余篇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曾主持完成吉林省科研課題補腎新藥“頤和春”。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本書包括待診課業答問篇、中醫入門提要篇以及胡永盛教授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篇。待診課業答問篇,以問答的形式講述了在學習中醫要經歷從入門到不斷深化再到融會貫通的必備階段,應研讀四小經典、四大經典、歷代醫家著作,回答了醫者在學醫之路的相關問題,并且說明了胡老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中醫入門提要篇,簡述了陰陽、藏象、經絡、治法治則、辨證綱要等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篇從胡永盛教授醫路歷程、臨證經歷、經典醫案等方面闡述了其主要學術思想、臨證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都值得現在中醫學者們仔細的去研讀,將中醫精髓傳承下去。
趙德喜 賈秋穎主編 ·中醫 ·13.4萬字
本書分老年保健常識、老年慢病防治、老年安全用藥和老年家庭護理四個篇章。本書采用問答形式,幫助老年人了解健康基本知識,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防治基本常識;幫助護理人員掌握老年家庭日常護理常識及常見疾病護理技術。提高老年人慢性防治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康行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實現少發病、晚發病。讓患病老人在家庭能分享到醫院的專業醫療照護。作者簡介:現任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寧夏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寧夏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協代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
王曉娟 戴秀英 ·中醫 ·1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