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主要流傳地域涵蓋山西省和順縣與山東省沂源縣。本書聚焦于山西省和順縣的牛郎織女傳說。通過多次實地調研,收集活態傳說,又查閱文獻資料,相互佐證,梳理完成了該傳說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發展脈絡和歷史、傳承人及其傳承狀況等內容。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為研究牛郎織女傳說提供一份可靠且翔實的珍貴資料,另一方面也寄寓著對以牛郎織女為代表的民間傳說在現代社會傳承、延續與發展的關切之情。
侯姝慧 ·民間藝術 ·5.1萬字
澄泥硯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源于秦漢,興于唐宋,明代達至頂峰。清初,由于市場等因素的影響,澄泥硯制作技藝漸趨沉寂。1986年開始,藺永茂、藺濤父子著手恢復澄泥硯制作技藝的工作,并于1991年使這一傳統技藝重現人間。《澄泥硯制作技藝》從新絳獨特的地域文化入手,以非遺保護發展的視角,走進絳州,梳理澄泥硯的前世今生,細述恢復傳統技藝的艱辛的同時,隨三代傳承人的足跡,觀察現代社會背景下非遺保護發展的路徑,進而思索澄泥硯制作技藝的未來發展之路。
高忠嚴 史曉凱 藺霄麟 ·民間藝術 ·7.2萬字
在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先蠶娘娘”嫘祖的故鄉,有這樣一群人,她們繼承了先輩流傳下來的紡織技藝,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制作出一批批精美實用的手工制品——惠暢土布。因其工藝精美、做工考究、歷史悠久、流傳久遠,被國家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從土布的淵源、歷史文化、制作工藝、傳承情況、產品種類等多個方面,系統地講述了惠暢土布的發展脈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惠暢土布這一民族性的手工紡織品。
梁孟華 胡精杰 ·民間藝術 ·5.6萬字
《聞喜花饃》,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言起,追溯千年的傳承與變遷,描繪明清時期的輝煌,細膩地講述了聞喜花饃精湛的制作工藝和特色,記錄聞喜花饃在社會生活中的多元屬性的同時,更深入挖掘河東地域文化對其品質的獨特影響及其在聞喜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書中引入大量與花饃相關的典故和史實,展現了獨屬于河東文化的特質和底蘊。可以說,本書是關于聞喜花饃文化的寶典,也是獨具煙火氣的河東人文畫卷,展現出非遺保護發展視野下勃勃生機的現代氣象。
吳白瑩 李莉 ·民間藝術 ·4.7萬字
平陽木版年畫起源于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肇始自唐宋,盛于金元,以粗獷奔放、構圖簡潔、設色獨特、線條流暢、刀法古樸見長。經過明代的廣泛發展,至明末清初達到極盛,畫店、紙局遍布臨汾、新絳、洪洞、曲沃、稷山、河津、襄汾、霍州、芮城、解州、蒲州等城鎮農村,產品更是遠銷華北、西北、內蒙古以及東北等地。平陽木版年畫的題材內容多為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美人娃娃、花鳥走獸、神鬼仙佛等,并隨著年節時令和民情風俗而演變,是平陽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光彩奪目的華章。
張惠玲 ·民間藝術 ·5.6萬字
高蹺走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山西傳統舞蹈,這一民間舞蹈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諧,可以說是山西乃至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高蹺走獸》采用田野調查與歷史資料相結合的形式,記錄了國家非遺文化高蹺走獸的形成發展歷程,講述了高蹺走獸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傳承困境。本書在不失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兼具了它的可讀性,讓讀者對高蹺走獸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李筠霞 ·民間藝術 ·5.6萬字
平遙,這座充滿晉商歷史韻味的古城,孕育了獨具魅力的活態文化遺產——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在本書中,作者以新穎的視角,深入剖析了這一技藝的歷史脈絡、發展軌跡以及當前狀態。書中不僅追溯了平遙推光漆器髹漆技藝的古老淵源和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還詳細描繪了平遙漆器漆藝的演變過程以及歷代匠人的技藝傳承。
劉小旦 常冰瑜 薛夢瑤 ·民間藝術 ·6.7萬字
青海民族民間石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豐富的形成環境。它們或從屬于墓葬,主要用于陪葬的明器、墓室裝飾、地面的碑刻和動物造型等;或從屬于宗教,主要為摩崖石窟造像、題記、石經等;或從屬于建筑,主要有碑刻、建筑構件和室內外裝飾石刻等。本研究是對青海各民族民間石刻的發展、題材、流派、特征,以及寺院雕刻、佛塔雕刻、民居雕刻等進行較全面的考述,對造型藝術中的雕(摩崖、石窟造像、石雕、玉雕、磚雕)、刻(巖畫、碑刻、石刻)等進行較為詳細探究。同時,它們也從屬于歷史藝術遺產的領域,為“青海石刻藝術學”研究提供了雕刻與裝飾的相關文獻素材。
宋衛哲 ·民間藝術 ·15.8萬字
本書以云南雙江拉祜族七十二套路打歌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通過理論、史料、素材、田野調查等,對云南雙江拉祜族七十二套路打歌的內容、打歌與拉祜族的生產生活的關系進行闡述,對拉祜族七十二套路打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進行了分析,理清了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拉祜族七十二套路打歌的發展特點、發展困境,為少數民族藝術的發展提出一些思考和探索。
李汶娟 ·民間藝術 ·5萬字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唐山抗震40周年,唐山中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攜手中國畫院、井岡山畫院,組織河北美協副主席、唐山畫院院長劉亞安等25位美術藝術家赴韶山和井岡山老區寫生采風活動。活動以歌頌黨的英明領導、祖國建設成就、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為主題,以韶山、井岡山風景寫生和健在的紅軍人物寫生為主要內容。本書收入了唐山18名畫家90幅畫作,作品以中國畫、油畫和版畫形式,很好地反映了在黨的領導下,老區革命斗爭的歷史、建設成就、風土人情、精神風貌等。
王素女 ·民間藝術 ·1.1萬字
這是一本匯集了兩千余種鳥類各種姿態的裝飾圖案書,是在對各種鳥類的自然生態規律、運動姿態和神情氣韻充分了解及研究的基礎上,運用黑白裝飾的語言,充分發揮點、線、面和黑、白、灰而構成的精美圖案書。書中既有古樸、粗獷、渾厚的表現,又有精致、靈巧或雅拙的刻畫;既有單純、隨意的描寫,又有繁縟、周密的雕琢;并且包容了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各國的裝飾設計方法。主要介紹了鳥類圖案的歷史演變、鳥的分類、中國傳統圖案中的鳥類紋樣、中國民間藝術中的鳥類紋樣、中國鳥圖案的吉祥觀念、外國圖案中的鳥類紋樣、近現代設計中鳥類圖案的運用、鳥圖案構成的形成特點、鳥圖案的節奏韻律法則。中國的鳥類圖案裝飾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改進,在造型和紋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
劉曉霞 賈榮林編繪 ·民間藝術 ·1萬字
本書基于我們重大社會問題和緊迫需求的關于傳統村落中工匠文化的綜合性專題研究。因“一帶一路”傳統村落創新性建設策略研究的激發及對研究過程中細化問題的反思,是對當前“美麗鄉村”戰略、傳統村落保護、工匠精神與工匠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復興四個社會熱點之間共通性的思考。本書以田野考察和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總結、整理、反思為基礎,以設計生態學為知道,以對傳統村落中工匠文化問題的反思為起點,梳理傳統村落中工匠文化的生存現狀,分析傳統村落工匠文化的困境,探討困境隱藏的危機,挖掘造成困境的深層原因,基于傳統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構建工匠文化的創化策略,為構建“美麗鄉村”戰略智庫服務。
叢志強 ·民間藝術 ·5.9萬字
本書介紹了青田石雕的的歷史、雕刻材料、雕刻工序和傳承等相關內容。
潘海賓 ·民間藝術 ·9162字
《長嘴壺茶藝——傳承與創新》主要從五個方面展開介紹,分別為長嘴壺茶藝溯源、長嘴壺茶藝的基本訓練、36式長嘴壺茶藝、長嘴壺茶藝健身七部曲、長嘴壺茶藝的傳承與創新。此五章環環緊扣,循序漸進,既講原理更重實操,讀者容易讀懂,易于操作。本書適合熱愛長嘴壺茶藝人士閱讀,也可作為社區推廣長嘴壺茶藝的宣傳讀本和培訓教材,還可作為專家學者研究長嘴壺茶藝的參考資料,并可作為大中專院校師生的教學用書。
廖大松 周曉紅 ·民間藝術 ·1.7萬字
“非遺-中國剪紙經典系列”共12本,每本書按照各自的主題收錄了經典的剪紙300~500幅【全部采用作者本人藏品拍攝】,5萬字左右的藝人介紹、剪紙的制作技藝、剪紙背后的文化及相關說明。本叢書的很大亮點和不可替代的特色是以藏家藏品的保證優勢,用實物資料說話,所有圖片都是從民間剪紙藝術大師真跡中精選。
沈泓 舒惠芳 ·民間藝術 ·1.7萬字
沈泓 舒惠芳 ·民間藝術 ·2.9萬字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中國古人對于宇宙秩序的樸素認知,在四季流轉的歲月里,將這種虔誠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慶祝節日、祈求豐收、祈福祭祀,他們都以獨特的儀式和習俗來表達對自然與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過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滿了色彩和情感。本書深入挖掘中國皮影的神仙形象。這些想象出來的神仙,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的豐厚土壤,代表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祝愿。《西游記》《封神榜》跌宕起伏的傳說,凝聚著歷代文人的創作與靈感;莊嚴神圣的瑞獸、飄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與圖案等,無不展現出古人的瑰麗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預示五谷豐登的灶王爺,暗含著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與信仰;“天地化三清”,代表著古人對天人合一思想、萬物運行洞察的哲學理解……本書以十二月令為線索,配以神仙形象,娓娓道來百余位神仙傳說故事,映射古人千年來的精神追求,講述中國人獨有的儀式感。
李龍 ·民間藝術 ·8.9萬字
本書收錄了上至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紋樣,下至元、明、清時期及近現代瓷器、織物上的紋樣,共80種,近200張中國經典紋樣。這些紋樣包括獸面紋、花卉紋、動物紋等具象紋樣,還包括萬字紋、幾何紋等抽象紋樣。書中對每一種紋樣都進行了簡單介紹,并講解了其結構和應用。每一張紋樣圖都經過重新設計繪制,并拆分了單獨紋樣,提取了中國傳統色譜的色值,以方便讀者理解和使用。本書適合傳統文化愛好者、美術從業者及設計師等閱讀和參考。
黃清穗編著 ·民間藝術 ·2.7萬字
本書采用圖文并茂形式,從中國木偶藝術開篇,生動形象地探索了中國木偶的起源、種類、分布,分地域講述了北京的宮廷木偶戲,泉州提戲“四美班”,以及四川、臺灣等地的藝人傳奇;繼而,將世界各地的木偶藝術,按照流傳和分布,對俄羅斯、日本、印度、越南、捷克等多個地區,逐一進行了展示;并結合中外木偶文化交流活動,闡釋了世界文化的融合發展。
常勝利編著 ·民間藝術 ·4.1萬字
宛華編著的這本《唐卡藝術全書》分別從雪域高原的珍寶、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與鑒賞、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觀、唐卡中的歷史傳說、藏傳佛教中的祖師、唐卡中的諸尊、唐卡中的曼荼羅、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醫藥等lO個方面介紹唐卡藝術及其承載的文化。本書首先介紹唐卡的基礎知識、制作方法及鑒賞知識,讓讀者對唐卡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后按照唐卡的不同題材內容,分列唐卡中所描繪的佛教基本觀、歷史傳說、各派祖師、神佛諸尊、曼荼羅、建筑物和藏醫藥等內容,精選數百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逐一詳細分析和解說,讓讀者對唐卡有一個全面而理性的認識。
宛華 ·民間藝術 ·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