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哲學簡史》,原名《中國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系統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只有上卷)。一經出版,立即引起轟動,多次再版。《中國哲學簡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胡適 ·中國哲學 ·16.8萬字
王陽明的美學思想體現了當下存有的明覺良知即為境界,它包含著圓融了道德與審美的三種境界形態——仁境、誠境和樂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樂境為最高追求。本書拓展了王陽明美學思想研究的維度,闡述王陽明所處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學(道統、功夫論等)流變中的陽明心學,并關注二者的相互影響,試圖對陽明美學有更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陸永勝 ·中國哲學 ·16.8萬字
所謂和哲學,就是以事物以及事物之間的意義性、意義理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和”是事物以及事物之間最寶貴的東西,是人類乃至世界生存和更好發展的立足點。本書以“和”為研究對象,闡釋了精神和解的要義,和合之道,和哲學的思想源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實現精神和解的途徑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本書采用正筆和閑筆并用的方法,以期達到文與道互證的效果,對于改善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類生存和生活品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楊尚懂 ·中國哲學 ·16.8萬字
南先生認為《大學》原文本來就是儒家追求“內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邏輯嚴密,文氣通順,粲然可觀,不必加以篡改。為了向大眾揭示原本《大學》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先生特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重新加以闡釋,內容包括《大學》的價值,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內圣(明)之學,“修身”至“治國”的外王(用)之學,內外兼修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教訓,王朝更替與儒學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與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會古今,取精用宏,妙語連珠。《大學》原文僅千余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6.8萬字
《孔夫子與現代世界》是一部有關儒學的前沿性思想理論著作。全書從孔子在當代中國的重新登場開始,以面對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學觀念“多元普遍性”為結束,對儒家思想和儒學傳統與現代世界與文化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全書主題集中,時代感強,對儒學在當代面臨的挑戰,都從現代文化的問題意識給予了回應。《孔夫子與現代世界》各章既有面對全球倫理、人權對話、生態文明等挑戰對儒家立場的闡發,又有對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禮治思想的現代詮釋和解讀,以及對現代儒學發展的透視和分析,可稱是對儒家價值以及現代意義的全面闡述。
陳來 ·中國哲學 ·16.7萬字
清代既是儒家學說的總結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儒家學說發展到清代,已難以承受歷史重負。清儒漢學與宋學的學術分派,不是學術繁榮的象征。各學派各是其是、各行其道,割裂了儒學原創期的辯證統一和思想活力。學派的分化和爭論,不僅沒有帶來自由學風,推進學術創新,反而標榜門戶,黨同伐異,加劇了內耗和衰落。清中葉以后,各學派創新乏力,只是抱殘守缺、篤守倫常名教。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激發,儒家文化自身不可能擺脫困境,走出低谷。
張昭軍 ·中國哲學 ·16.7萬字
本書從經學的角度闡釋《周易》易理,參考近百種易學著作,其中以胡瑗、程頤為主干,兼收史事宗,乃至象數派的某些解釋。文字通俗易懂,說理透徹深刻。
姜廣輝演講 吳國龍 普慶玲整理 ·中國哲學 ·16.7萬字
明代前期理學思想滲透于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之中,成為一種普遍的意識觀念、思維模式。正德、嘉靖年間是明代社會轉變的一大樞紐,王陽明創立了心學思想體系。心學以“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命題,肯定并弘揚了人的主體精神。心學的出現,是明代文學思想由“師古”向“師心”轉變的標志。從明代中期以后,文學批評呈現出重個體、重個性的特征,一批文論家從童心、性靈、情真等視角展開文學批評,體現出迥異于前代的風格;隨著小說、戲曲等俗文學創作的繁榮,傳統詩文和小說、戲曲批評呈現異常活躍態勢;心學的大面積傳播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學審美的內涵和文學批評的話語樣式。本書綜合考察陽明心學與明中后期文學批評的關系,研宄哲學思潮如何作用和反作用于文學批評,以及在這種作用下明代文學批評的內質和表現特征的變化。
馬曉虹 ·中國哲學 ·16.7萬字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直是唯物主義者研究歷史所提倡的觀點。對于韓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們一方面需要了解,同時更加著重其對于現代的意義,尋找其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們所用,這才是我們研究韓非子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編輯此書的目的所在。由于時代的進步,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現代的依法治國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的立足點是為君王服務,重在御民和保持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勢,與今天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依法治國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人的立場出發,我們當然不能接受韓非子的一系列與當今時代已經格格不入的思想,但當我們站在古人的角度時,我們依然能夠理解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
劉亞玲編著 ·中國哲學 ·16.7萬字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原為《禮記》之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因不滿意宋儒對《中庸》的解釋,南懷瑾先生親自撰寫了《話說中庸》一書,澄清了人們對“中庸”的誤解,指出《中庸》是發揮圣學的宏文,子思旨在闡明孔子之所以為圣人的學養和造詣,既為傳統的儒學辯護,又表達自己親受孔子的教誨而別傳圣學心印的精義;《中庸》的要點在于指出學問修養必須先至“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6.6萬字
山西大學教授江怡力作!國內維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
江怡 ·中國哲學 ·16.6萬字
本書依據歷史權威注本,囊括鬼谷子的兩部著述(《鬼谷子》和《本經陰符七術》),共計十三篇,涵蓋了鬼谷子平生的絕學。書中既有鬼谷子原文,又有注解和譯文,更有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經濟、軍事、企業經營、職場修煉、為人處世等領域的豐富案例與故事,用最通俗化的語言,實現了無障礙輕松閱讀,是研究、喜愛鬼谷子文化讀者的閱讀佳品。
(戰國)鬼谷子 魏慶岷譯注 ·中國哲學 ·16.6萬字
《注解正蒙》為清初理學名臣李光地所撰,共二卷,是研究張載《正蒙》思想和《正蒙》清代注釋的重要文獻資料。張載《正蒙》義奧難解,李光地的注解則多疏通、闡發張載未詳言之意,且對于先儒對文意解讀的互異之處,一一辨明是非,四庫館臣認為其是明初以來諸家注釋中的“善本”。李光地是清初朱子學的領袖人物,其在注解《正蒙》時亦呈現出“以程朱解張載”的傾向,但其所詮釋的天道論、心性論、修養功夫論等,亦有不少自己的獨特見解,非常值得研究。此次點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注解正蒙》二卷本為底本,對校本四種,參校本兩種。《正蒙注》為清初江南學者張棠與周芳二人合撰,是《正蒙》清代重要注本之一。《正蒙注》在《正蒙》每篇篇首均闡明篇旨綱要,并于篇中每一小段后總結段意,對于讀者理解文意有較大幫助。其注解,解釋詞義詳明,闡述句義通達,時富新意。從思想上而言,張棠、周芳的《正蒙注》與李光地的《注解正蒙》相似,亦呈現出以程朱理學為宗的特色,如《正蒙注》指出了《正蒙》大多數用語的儒家經典來源,并指出張載所詮釋的含義與經典本身的差異,尤其注重張載和程朱對經典的不同理解之處,體現了對程朱理學的強烈認同。此次點校以上海圖書館藏康熙四十六年刻本為底本,以《正蒙合校集釋》、《張載集》為參校本。
(清)李光地撰 張瑞元點校 (清)張棠 周芳撰 張瑞元點校 ·中國哲學 ·16.6萬字
《讀點大師:胡適人生講演集·博愛》收錄胡適先生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關于人生問題的講演實錄,內容詳盡充實,原汁原味地再現一代大師的講演風采,還原當時中國社會的風起云涌,讓我們領略特定時代風口浪尖上催生的偉大思想和智慧結晶。胡適先生主張修己以安天下:“為己而后可以為人,求學而后可以救國”,這種圓融的態度在當時曾引起軒然大波,但在今天看來,這種通達的思想未嘗不是飽含著熱情和希望,將民族的氣節和精神有力地傳承下去。他給讀者帶來的不一樣的聲音,足可以引起我們對人生更深層的思考。
胡適 ·中國哲學 ·16.5萬字
儒家的處世之術早已成為世人可循的經驗,千百年來,《論語》《孟子》更成為世人的必讀經典。本書概括了儒學中眾多精華的內容,分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貧而樂,富而好禮”“德不孤,必有鄰”等章節。這些穿越時空的真知灼見,對我們的人生規劃和為人處世都有著極其實用的指導意義。若能認真閱讀,仔細參悟,當可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個可靠的解決途徑。
志堅 ·中國哲學 ·16.5萬字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圣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禮法制度,然后批異端而明圣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宋)朱熹 呂祖謙編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6.5萬字
《中和論道》第四輯屬于中和集團與西北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和論道——哲學沙龍”系列叢書。本輯內容涉及到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尼采、笛卡爾、休謨、康德和卡西爾的相關思想;同時也涉及到中國哲學語境中關于“中庸”、“儒道關系”以及中醫的相關思想論題。由于本書采取了公開演講、現場互動的方式,職是之故,語言更能貼現實生活場景,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師庭雄主編 ·中國哲學 ·16.4萬字
《終南學刊》是終南文化書院創辦的院刊,致力于研究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續道統,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承學統,倡導思想批判與開新,立政統,注重現實觀察與反思為宗旨。
終南文化書院 ·中國哲學 ·16.4萬字
本書收編了作者多年研究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醫古文獻的各種著述多篇,包括對《道德經講義》、《伍柳仙宗》、《黃帝內經》、《古書隱樓藏書》、《悟真篇》、《黃元吉玄關絕學》等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是當代有關中國古代哲學、古代科技史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書說理淺近,指點顯明,易于閱讀。
靜虛子 ·中國哲學 ·16.3萬字
心性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論之一,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精髓。儒家心性論就是圍繞育德的問題而形成的集倫理學、人性論和修養論為一體的道德哲學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在歷史上為德育提供本體依據和滿足個體內在需要的價值來源,為德育提供遵循心理規律和情感規律的理論基礎,這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共分為五部分,分別論述了儒家心性論的歷史演變、儒家心性論的理論特征、儒家心性論與理想人格塑造、儒家心性論與修心育德、儒家心性論的當代德育價值,呈現了儒家心性論具有的德育心理價值、德育本體價值、人格教育價值,有利于構筑人們內在精神生活的根基。
張艷清主編 ·中國哲學 ·1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