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系統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只有上卷)。一經出版,立即引起轟動,多次再版。《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哲學史的開山之作,也是其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胡適 ·中國哲學 ·16.9萬字
禪是達觀處世的態度,禪是養心怡性的指南;禪是慈悲為懷的仁心;禪是勵志修身的妙悟,禪是執著追求的精神;禪是優勢生存的智慧。用禪的精華來浣洗我們的心靈,教你學會做淡定的自己。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難得。反過來講,正是因為心難平常,人才變得如此平常。常懷悲憫之心則惡念不生,人便活得踏實、平和,人才有感恩心。善與惡、愛與仇,在人心里此消彼長,你必須謹慎把持,以使佛心常駐。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是十分明顯的道理。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能做些有意義的事,為后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正道。珍惜生命、順應自然,該來的終歸會來,該去的終歸會去。我們無法挽留,也無法驅散,平心對待,一切隨緣!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3.7萬字
本書稿是作者學習《道德經》一書的心得的總結,以講座的方式呈現出來。作者結合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將《道德經》中相關的語錄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語言生動,說理明晰,既能幫助當代讀者讀懂《道德經》,也能幫助人們將其中的精華運用到生活當中。
鐘永圣 ·中國哲學 ·30.6萬字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相關章句注疏累代不絕。南懷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間三次講述《論語》。第三次講記結集出版時,南先生定名為“別裁”,意謂其講述是個人所見,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南先生認為歷來對《論語》的講解,錯誤之處,屢見不鮮,主要問題在于所講的義理不對,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他講述《論語》,“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重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體驗”。
南懷瑾 ·中國哲學 ·28.9萬字
全書包括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講在前面”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大勢,以人物和重大事件為綱,作為切入點予以介紹;第二、三部分則是以《孟子》梁惠王篇為核心,詳解文字,對文字所反映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問題,進行貫通式專題性地分析與講解,使得全書內容不拘泥于《孟子》原文,使讀者獲得大量通識性的知識,體現了南先生獨特的歷史觀與哲學觀。
南懷瑾 ·中國哲學 ·21萬字
學習墨子的智慧,也學習墨子的精神,做一個智慧而又理智的人。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做到墨家弟子那樣以苦為樂,但起碼我們也要樹立墨子那種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學習墨子那種“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本書以《墨子》為基礎,以淺顯的道理、樸實的語言,去闡述墨子話語中所蘊含的哲學深義,對現代人生活有著重大的啟示,相信對大家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也大有禆益。
劉亞玲編著 ·中國哲學 ·17萬字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是一本大眾哲學類的圖書,書中以王陽明原話為基礎,配合一些生動的社會現實例子,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心學思想的基礎上,把王陽明思想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引導現代人尋找內心的純凈,學會屏蔽外界紛擾的影響,修煉內心的強大,探尋幸福的人生。心學之下,世間再無難事。王陽明的心學是無堅不摧的心靈武器。在這強大的“指導系”思想中,“致良知”將告訴你認知世界的真相,“知行合一”將引導你改造世界的腳步。追隨王陽明的心路歷程,就能深刻領會到“心學”最精妙的動人之處,能夠讓一顆迷茫、躁動的心淡然處事,安然辨物,化解一切難題。
冷湖 ·中國哲學 ·13.5萬字
中國的哲學源頭可追溯到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兩家為主流,而莊周的《莊子》可謂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和儒家強調積極入世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相反,道家崇尚出世,由老聃的“無為而治”到莊周的“無為而無不為”,莊周在這條路上走得比老聃更遠。
劉亞玲編著 ·中國哲學 ·14.5萬字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第一次在太湖大學堂的演講輯錄。本書對如何修證佛法,盡快在修證之路上取得成就,有諸多獨到的個人觀點,更有諸多具體實證修行的辦法,是南先生很重要的著作。南先生還站在現代生命科學的角度,考察了西藏密宗、禪宗、凈土等修行法門,其中有些內容,南先生更以密宗上師身份,親述自己修證之路上的傳奇,和諸多實證感受,澄清了修證者在前進之路上的歧途,可謂“掏心”之作,是志于佛學、修身的讀者的福音。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5.1萬字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鬼谷子王詡的身世算是最離奇的一個,關于他的傳說不一而足。值得肯定的是其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地位,是先秦縱橫家學派的鼻祖。《鬼谷子》是其一生學術研究的精髓,對后世影響頗深。本書按照《鬼谷子》原有樣式,分十二章,從中選取與我們現實生活切實相關的思想進行全新解讀,既保留原有思想,又貼近現實。獲取人生成功的關鍵在于堅持學習和不懈努力,希望我們精心準備的這本《鬼谷子》,能夠帶給大家最大的啟示與幫助。
諸葛文 ·中國哲學 ·13.1萬字
本書匯集了孔子做人做事智慧的精髓,對于如何提高個人修養,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如何協調人際關系,如何學習等問題都在書中進行了透徹的論述,并且還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孔子言論中的智慧。
歐陽彥之 ·中國哲學 ·13.4萬字
本書由百萬冊暢銷書《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從浩如煙海的心學著作中精心挑選出99句至理箴言,并對每一句進行了精辟的解讀,將晦澀難懂的陽明心學濃縮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習練的隨身讀物。讓你在輕松閱讀中,漸漸獲得“知行合一”的無邊智慧和無窮力量!立志、格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陽明心學6大主題全收錄!句句大白話!句句是重點!讓你迅速掌握陽明心學的核心智慧!
度陰山 ·中國哲學 ·1.9萬字
"孟子是孔子之后偉大的儒家圣哲,《孟子》一書是孟子與他的學生及同時代人心靈對話的真實記錄,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宋朝朱熹列入“四書”,是文人士子參加科舉進入仕途的必讀書目。臺灣大學黃俊杰教授的導讀與點評,深入挖掘了孟子“王道”思想、“民本”思想、“仁政”思想于二十一世紀及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黃俊杰 萬麗華 ·中國哲學 ·13.6萬字
“求學”,既有作者對不懈追求學問的自勵,也有對繼續求學醫院的表達。收入本書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間的作品。其時,作者在北京聯合大學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任職。本書主要是對作者這段那時間工作和學習的一種記錄,或一種既你那,包括論文、調研報告、讀書筆記、講稿等。
席文啟 ·中國哲學 ·38.5萬字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并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弟子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了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最基本的著作。本書對《傳習錄》原典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解讀,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從各個角度闡發蘊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中所包含的智慧,從中獲得熏陶和啟迪。
王守仁 ·中國哲學 ·26.8萬字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以畢生學識、經歷與感悟為根基,諄諄講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勸人向善、謀求磊落的生活,《了凡四訓》堪為一部歷久彌新的生活方式手冊。費勇教授從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中總結出三十三則立命口訣,提倡通過自我修行建立良好的生活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本版特別收錄《云谷大師傳》《袁了凡居士傳》。
(明)袁了凡著 費勇編著 ·中國哲學 ·10.5萬字
《論語》以語錄體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學派尊奉為圭臬。自西漢以來,《論語》所表述的孔子學說,被迅速傳播,其影響遍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標志。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之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孔丘 ·中國哲學 ·26.7萬字
本書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詳細注解并翻譯原文,有較為全面的譯析,并針對每章內容分別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三大方面列舉大量妙趣橫生的古今中外案例,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感悟兩千年前的哲人圣典。
文若愚 ·中國哲學 ·64.6萬字
這本《韓非與法家思想》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 ·中國哲學 ·3萬字
從老子的哲學中,我們可以學習老子看世界的眼光;從莊子的哲學中,我們可以學習莊子浪漫的人生態度。希望張莉、陸杰編寫的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莊子:達觀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夠讓讀者窺到實現這兩方面愿望的路徑,對道家智慧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體悟,希望它能成為一陣清風,為忙碌、緊張、疲憊的人送去些許清涼。
張莉 陸杰峰 ·中國哲學 ·1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