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建立在明代儒佛道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其心學思想形成的全過程都借鑒與吸收了禪宗思想。本書在陽明心學與禪宗思想的基礎上,梳理了陽明心學美學與禪宗美學思想,著重審美過程中的體驗性與主體性;從心學與禪宗的關系、美學思想的異同,以及不同的歷史歸宿等方面,嘗試厘清二者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探尋陽明心學與禪宗美學在審美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價值。
劉繼平 ·中國哲學 ·21.6萬字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在哲學方面的代表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領域影響都頗為深遠。全書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部分:上冊是子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下冊是經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董仲舒以降,一直到清代的哲學思想。本書是上冊。
馮友蘭 ·中國哲學 ·21.5萬字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和古代社會的生活教科書,《論語》學是經學的重要分支。從西漢至北宋,《論語》學的發展經歷了漢學、玄儒交融、宋學等不同的階段,具有與學術史、思想史主潮相應的典型特征。本書重點對西漢至北宋的《論語》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考論各個歷史時段《論語》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從西漢到北宋的《論語》學,經歷了從漢學到玄學再到理學的傳承與新變,其積極成果是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學術遺產。
蔣鴻青 ·中國哲學 ·21.5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共七章,通過對儒家經典文本如《大學》、朱熹《近思錄》、王陽明《傳習錄》的分析,勾勒出傳統中國士人的道德觀念,進而將其與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如梁啟超、劉師培、蔡元培等的倫理學意識相對照,展現出轉型期的中國在面臨西方的挑戰時重新建構一套道德新理論的嘗試。“下篇”收入四篇延伸性論文,主要圍繞孔廟文化,闡釋儒教的宗教、俗世雙重性格。第五篇讀書心得則試圖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研究近百年的發展軌跡。
黃進興 ·中國哲學 ·21.5萬字
儒家哲學,究竟僅僅是哲學,抑或僅僅是倫理,還是一套宗教思想,這是有爭議的。這個爭議尤其突顯在對理學哲學的認識上。本書認為,理學是一套哲學,但主要是一套宗教哲學。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本書主要考察了有代表性的理學家——張載。張載哲學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兩個,即天道與祭祀。哲學研究者往往更青睞張載的“天道”,卻忽視了他極其重視的“祭祀”。本書認為,“天道”就是“祭祀”的哲學根據,而“祭祀”則是“天道”的物質基礎,只有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認清理學哲學的宗教本質。
周赟 ·中國哲學 ·21.5萬字
本書梳理了前輩學者對于中西文化關系問題的三種處理路徑:西化派、復古派和調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獨到和偏頗之處,嘗試回到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張力源點,接續前輩學人的自覺探索和批判,重新審視中國走進現代社會的道路。全書對于現代化背后的“知識理論”進行了探討,提出以“知識創新”為中心,基于“知識體系”自覺來回應“知識主義社會”到來的理論方案,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及其相關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資源。
胡軍 ·中國哲學 ·21.5萬字
宋元之際著名學者丁易東的《周易象義》,將《周易》取象之例分為十二類:本體,互體,卦變,正應,動爻,變卦,伏卦,互對,反對,比爻,原畫,納甲。全書以李鼎祚《周易解集》、朱震《漢上意傳》為根本,并與諸家相關著述互為參補。清人許治修評價:“李鼎祚綴輯于王氏棄擲之余,朱子發后出而加密,丁易東繼之而愈詳。”丁易東言《易》,則不分門戶,他認為舍象而言理,則理未免太空洞;舍理而言象,則象未免為穿鑿。因此,丁易東提倡“以因理明象為主,而參以變與數”,對他之前的象數《易》學,作出了很好的總結。
(宋)丁易東 ·中國哲學 ·21.5萬字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集中而系統地闡釋了陽明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內涵,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學著作。它所闡述的修身、養心、處世之道對于現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可以說,這是一本充滿實踐性的生活哲學讀本。
(明)王陽明 ·中國哲學 ·21.4萬字
本書為2020年度青島市社科規劃項目成果,全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周易》經傳的象數和義理的分條解釋與說明:比如“爻”“八卦”“六十四卦”“卦序”“六爻之位”“爻變與筮法”“元亨利貞”“吉兇悔吝”“陰陽”“剛柔”“健順”“仁義”“易圖”“易歷”等等,這一部分,將把筆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使讀者讀了之后,可以對《周易》的哲學與象數體系,有個準確而全面的理解。第二部分是對《周易》經傳的翻譯與闡釋:在全面吸收前人對《周易》經傳闡釋成果的基礎上,對于《易經》六爻之象與辭進行富有體系和創新性的闡釋;《周易》個別疑難字則略作注音及釋義。
于成寶 ·中國哲學 ·21.4萬字
《莊子》之“道”,“逍遙游”為“道”之境界,而“齊物論”則是得“道”之津梁。本書嘗試從《莊子》文本本身出發,還原莊子時代背景。入乎其內,以“逍遙游”和“齊物論”為視角,發掘莊子思想的深刻性;出乎其外,以天地萬物和宇宙人生為準繩,把握莊子思想的系統性。在內外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會通精神分析理論與語言哲學,揭示莊子思想軌物范世的本真意義,深度探討莊子思想的文化內涵,發掘莊子思想的現代價值。
王永豪 ·中國哲學 ·21.2萬字
《國學集刊》匯集了國學研究重要思想與成果,旨在弘揚傳統文化與學術。本書為第7輯,在延續前幾輯的主旨基礎上,精選了成中英、高宣揚、洪漢鼎等學術名家的文章,分析了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問題,如《聚焦中國詮釋學問題》《儒家經典詮釋學的建構》等;對理學相關典籍進行了考證,如《王陽明〈傳習錄〉的編刻過程略述》《明末〈李氏說書〉的真偽問題》;探討了“酒”的哲學意義,如《論酒的精神——從中國思想出發》《良知的迷醉——以〈孟子〉中“酒”為中心的討論》;還收錄了對過程哲學領域著名教授柯布的訪談。全書內容豐富,論述嚴謹深刻,對傳承和發展中國經典哲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景海峰主編 ·中國哲學 ·21.2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中心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期集刊分為儒家思想、經學史、儒家講壇·珞珈山空中杏壇、國際儒學比較、儒學史、國際儒學動態、儒者訪談錄等七個專題,組織了美國、韓國等海內外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專門組織了中韓儒學比較方面的文章,以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涂可國主編 ·中國哲學 ·21.2萬字
本書從全球化與東西方哲學對話角度探究比較哲學的理論形態、研究方法、問題意識與創新思路,開啟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馬哲學會通與中國文化的世界化視域,并在宗教學與倫理學語境中比較中西哲學傳統中的若干重要概念。本書立足比較哲學的學術前沿,從破解比較哲學理論難題的實際需要出發,呈現了當前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凸顯了比較哲學的創新價值,力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實現中國哲學的國際認同貢獻綿薄之力。
臧峰宇 ·中國哲學 ·21.2萬字
《悟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融合了儒、道、兵、法等歷代名人的思想,并將其加以客觀分析,全書共十一章,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和道德標準,同時它又與當今人們為人處世的許多觀念有深度的契合。
王志剛 ·中國哲學 ·21.2萬字
本書為《周易》入門書,從易經、易傳、易義、易理、易卦、易象、易爻、易辭、易流、易占等方面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周易知識。行文簡明流暢,將難讀難懂的《周易》介紹得明白易懂,有助于一般讀者了解《周易》,能夠正確理解其理,明白其意,清楚其弊,旁及由此而延展出來的術數,并洞曉術數的內在機理與悔吝得失,由此增加一個觀察社會、人生的視角,進而修心養性,化成人格,對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有所裨益。
曹勝高 劉銀昌 ·中國哲學 ·21.1萬字
本選題從晚清“今文學”發展和詩學演變的同構關系入手,對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力圖在“今文學”價值體系對詩學蔓延、滲透、規約的過程中發掘一條晚清詩學演變一以貫之的路徑,從而揭示出作為一種知識范式的“今文學”之于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演變的基礎性意義。本選題研究發現,晚清詩學無論如何演變,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識范式的;也就是說,當“今文學”的權威和神圣光環還沒有退卻前,它仍舊是晚清“今文學”家詩學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王成 ·中國哲學 ·21.1萬字
全書包括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講在前面”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大勢,以人物和重大事件為綱,作為切入點予以介紹;第二、三部分則是以《孟子》梁惠王篇為核心,詳解文字,對文字所反映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問題,進行貫通式專題性地分析與講解,使得全書內容不拘泥于《孟子》原文,使讀者獲得大量通識性的知識,體現了南先生獨特的歷史觀與哲學觀。
南懷瑾 ·中國哲學 ·21萬字
本書稿選擇皖南、蘇南與浙江的部分鄉村作為考察對象,運用“道德社會學研究、歷史研究、比較研究、道德敘事”等方法,圍繞“道德培育的動因、動力”“道德培育的主體”“道德培育的資源”“道德培育的機制”“道德培育狀況及其對鄉村社會影響研究”等內容,在回顧近代危機前的江南鄉村道德狀況的基礎上,審視近代社會變局中的江南鄉村道德危機,探討國家權力(政府)對鄉村道德培育的努力,揭示新式知識分子在江南鄉村建設中的道德建樹,分析傳統士紳在江南鄉村道德維系與建構中的作為,考察民間團體力量與江南鄉村道德培育,論述近代江南鄉村民眾道德培育與鄉村社會改造等。
吳民祥 ·中國哲學 ·21萬字
生活于戰國晚期的荀子,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調,批判吸收其他諸子各派(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的思想資源,創造性構筑了以禮為宗的儒學思想系統。該書立足于《荀子》原典,秉持“史思相養”的研究方法,沿循禮之緣起、禮之本質、禮之道德功用、禮之政治功用這一總體思路,系統深入描畫了荀子禮思想的邏輯脈絡。在荀子看來,禮是人文世界的至高原理,以層級化的名分秩序(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為其本質內涵,既能修一己之身涵養圣賢人格,又可治國平天下達致“群居和一”的至平境界。
曹興江 ·中國哲學 ·21萬字
《老子研讀》一書是董平教授在浙江大學講授《老子》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導論”,對老子其人、《老子》文本的成書過程、思想內容及歷代注解等進行說解;二是以“王弼本”為基礎底本,對《老子》八十一章進行分章講解,既尊重前人成果,準確傳達愿意,又做出個人闡釋,闡發當代價值。
董平 ·中國哲學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