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儒家哲學的角度,對安樂哲的主要論著和譯著進行了系統梳理,概括出其哲學立場、理論來源和思想特點,并采取中西方哲學比較方法,對其提出的創造性、開放性、獨特性哲學理論,如“孟子人性論”“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民主主義”“禮儀與權利的辯證”等做出客觀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指出安樂哲儒家哲學在中西方文明發展中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提出一些理論構想。本書是目前國內系統研究安樂哲儒學思想的第一部專著。
李文娟 ·中國哲學 ·17.9萬字
本書是以“道德的政治”為核心和主題,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視域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內涵及其思想實質進行的整體性地理解和研究。本書既對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實質內涵、歷史傳統、構成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又從思維基礎、超越根據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梳。一方面回應了西方政治哲學中關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某些思想挑戰,主張政治應當具有道德性和應當性;另一方面從學理上澄清了對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誤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超越于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標與價值理念,是引領道德的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的世界之建設的核心與樞紐,是將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建設成為以德相與、以德貫通、充滿凝聚力與向心力之整體的動力和基石。
荊雨 ·中國哲學 ·28.3萬字
本書以語用學的基本問題與核心要素為闡釋框架,采用歸納演繹、整體觀照、對話比較等研究方法,對包含孔孟語用思想的經典文獻材料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重構,分別總結了孔孟在追求“理想人格”過程中所形成的語用主體觀、話語表達觀和話語理解觀,并將這些方面與西方主流語用學進行比照,揭示了其獨特價值和時代意義。
施麟麒 ·中國哲學 ·18.3萬字
本書沿循由哲學理路到文學意涵的寫作思路,剖析夯筑在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觀和科學觀底基之上的文學思想。本書將羅蒂的文學思想溯源至分析哲學、歐陸哲學、實用主義哲學及浪漫主義傳統,將羅蒂顛覆形而上學、重塑科學文化的哲學改造視為他文學觀的理論底色,將他對哲學文化、科學文化的批評視為助推文學文化興起的路徑。羅蒂推崇文學所激發的多元化、對話、想象力、偶然性,他暈染文學的邊界,擱置文學的本質問題,以“真理即有用”的實用主義真理觀將文本闡釋視為讀者對文本的使用。在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文學理論框架中,文學之于個人完美、公共團結的倫理意義遠勝于文學的審美藝術性,文學是道德進步的基石,是通往人類美好社會的最佳途徑,是人類獲得救贖的希望。
馬莉 ·中國哲學 ·17.8萬字
本書試圖對韓非子治道思想這一老問題在學界研究基礎上做出新解讀,認為韓非子治道的要義是,君主通過全面控制建構出絕對的政治秩序和權力秩序,與此同時君主亦需相當的自我控制。本書重新闡釋了韓非子治道思想的邏輯結構——勢—法—治:“勢”論聚焦政治哲學中權力分配和資源配置的重要問題,但“勢”并不等同于“權力”;“法”具有“絕對性”,這是對前期法家的重要推進;“術”可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君主對官僚系統的整體控制,二是君主對官僚系統中重臣的重點控制。本書還對韓非子的君主論做出類型學的分析,疏解了“明主”“中主”“暗主”之間的復雜關系,分析了韓非子思想中內含的“中主之治”的邏輯,從而呈現出韓非子思想長期被忽視的另一面向。
王宏強 ·中國哲學 ·23.6萬字
《商君書》始稱《商君》,又名《商子》,是一部先秦時期的政治論文合編。書中記載的商鞅之學,不僅為秦國開啟了百年帝業,更一舉奠定了秦之后兩千年中國古代政治的基本形態。本書著重于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全面呈現商鞅其人其學的思想軌跡、政治理念和制度設計等。解讀國學典籍奧義、尋繹傳統文化脈絡,為當代的國家治理提供可靠的歷史借鑒,為大專院校的教學、科研給予資料參考,為普通讀者打開一扇了解法家思想的大門。
徐瑩 ·中國哲學 ·18.8萬字
《中西元典對讀》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是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基礎工程。本書以《論語》為線索,以節為單位,與西方元典相應章節進行對比,尋找共同點相似處,同時闡釋各自的背景與理路,指出同中之異。互相參照與啟發,獲得了不少新解與新知。傳統《論語》注釋與研究局限于儒家思想本身,沒有異質文化作為參照,視野受到限制,難以出現思想的碰撞。本書引入西方經典,大大拓寬了《論語》的研究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本書加入了大量明清以來傳教士和早期中國信徒的《論語》注釋與研究成果,彌補了傳統《論語》學的不足,也成為一大亮點。
石衡潭 ·中國哲學 ·40.9萬字
本書采用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了道家“忘我”命題,以探索道家心性修煉對人們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全書厘清了“忘我”的含義、特征、修習方式,并對忘我體道與身心療愈的邏輯關系、忘我的結構及其測量、忘我狀態的生理特征、忘我修習對自我意識的影響、忘我修習對認知的影響、忘我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本書除了使用傳統的方法與工具之外,還引入了實驗法、內省法、腦電技術等,積極推進了道家心理學的發展、道家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化以及心理學的本土化。
毛華配 ·中國哲學 ·11.5萬字
中國儒學緘默維度是在語言關閉的緘默中,轉向靜的深度體證,具有淵與根兩個特征,集約表達為“藏心于淵,美厥靈根”,詩意表達為“氤氳一氣似初春”。本書從孔子觀周見金人“三緘其口”開始,以方以智證成太極丸春結束,選取顏回、言偃、揚雄、周敦頤、朱熹、楊簡、文天祥、王陽明及其后學胡直與萬廷言、劉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四個先秦流派的展開與互動,圍繞罕言與雅言、深靜與真動、沖然與恬愉、主靜與持敬、藝術大美與道德至善等重點問題,挖掘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的深蘊及特質,并展望其在現代語境的展開,重寫中國儒學史。
張昭煒 ·中國哲學 ·46.1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余年蜀學與儒學研究部分成果的選編,基于對蜀學與儒學水乳交融關系的認識,從蜀學與儒學思想理論、人物事跡、學術成就、著作文獻等方面深入剖析闡述,希望給有興趣的讀者提供參考。
郭齊 ·中國哲學 ·25.8萬字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老子》之“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與“無為”。所謂“自然”,乃自本自糧、本自具足、自是其是之意;所謂“無為”,乃不加施為、任其自化、順其自然之意。學術界對《老子》“道經”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對于“德經”的研究卻尚顯匱乏。本書的獨到之處在于,以《老子》“以道觀人”“以道觀萬物”和“以道統德”的“大道觀”為視角,解讀《老子》“德經”并參悟其對當下學校教育和道德修養的借鑒意義。
于洪波 王康寧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為研究對象,從先秦諸子的宏闊視野對于儒家在先秦時期對天人關系、道體與道用、政治與道德,以及傳統與現代、因襲與變革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期通過這種綜合性研究來獲得對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為及政治理想諸多方面于哲學意義上的理解與把握。本書自覺運用比較研究的學術方法,從諸子的宏闊視野來研究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既有利于在諸子之間的互動關系中來彰顯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性質、特點與價值意義,科學還原傳統政治理論樣態在先秦時期的復雜性與豐富多彩性,對于先秦儒家政治理論何以具有恒久生命力進行深入挖掘與理論闡述,也可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新時代,為今日之中國如何在合理汲取西方文明智慧的同時更好地挺立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李友廣 ·中國哲學 ·28.9萬字
湘潭“碧泉書院”是南宋最早的理學學派——湖湘學派創始者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的書院,在當時,影響甚大,張栻、彪居正、吳翌等人就學其中,史稱“衡岳湖湘之學,皆起于此。”碧泉書院在湖湘學派以及湖湘文化乃至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非常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和第一個學術基地,是湖湘學派的理論創新之所,也是湘學和湖湘文化興盛之源。本書首先確立了碧泉書院在湖湘學派以及湖湘文化乃至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然后把碧泉書院和湖湘學派作為一個整體,闡述了湖湘學派大師在碧泉書院這個空間場域的理論創新,湖湘學派思想在南宋的影響,以及湖湘學派對后世尤其是對船山學以及近、現代湘學的影響。
陳代湘 方紅姣 ·中國哲學 ·21.8萬字
《儒家經典與現代閱讀——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是由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品牌學術沙龍“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十期活動中的精彩內容重新修訂整編而成。主要內容以儒家之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題,逐期逐本展開,以現代的視角進行解讀,引領讀者閱讀原典,感悟儒家經典與現代社會的關聯和影響。
張驍儒主編 ·中國哲學 ·24.1萬字
生活于戰國晚期的荀子,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調,批判吸收其他諸子各派(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的思想資源,創造性構筑了以禮為宗的儒學思想系統。該書立足于《荀子》原典,秉持“史思相養”的研究方法,沿循禮之緣起、禮之本質、禮之道德功用、禮之政治功用這一總體思路,系統深入描畫了荀子禮思想的邏輯脈絡。在荀子看來,禮是人文世界的至高原理,以層級化的名分秩序(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為其本質內涵,既能修一己之身涵養圣賢人格,又可治國平天下達致“群居和一”的至平境界。
曹興江 ·中國哲學 ·21萬字
本書內容有三:一者分析陽明心學核心要素對佛教禪學的吸收,揭示了陽明心學與佛禪間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二者對王氏詩歌創作的動態性變化特點予以條分縷析,分別表現了以禪入詩、儒禪交融、講學詩與佛禪結合的特點;三者嘗試對陽明詩歌宗教美學境界進行概述。
侯丹 ·中國哲學 ·23.1萬字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意識形態領域各種思想雜陳,一些錯誤思想觀點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伺機冒頭,妄圖挑戰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攻擊、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發展道路,極力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本書堅持以歷史的視野、辯證的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這種錯誤思潮進行學術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動態考察,將批判、遏制、反擊錯誤思潮與研究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著力解決意識形態領域中存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郭彥林 ·中國哲學 ·17.4萬字
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學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張志強 劉霞主編 ·中國哲學 ·29萬字
本書以道統為主線,用中西比較的視野,對中國從古至今的學術思想進行梳理,發掘貫穿其中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和對理想社會的構想。解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天道觀,是中國學術思想的顯著標志。西周時期,就形成了“神靈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的天道觀,連同民本思想等作為古代思想遺產,為孔、墨、老三哲所繼承。不同天道觀相互滲透、互相影響,產生更加精彩紛呈的思想成果。從中外交流的大歷史觀看,中國學術思想可劃分為三個千年:第一個千年是從西周到魏晉玄學的純粹本土思想;第二個千年是從佛學東來到融合儒釋道的宋明道學;第三個千年是從“隆慶開關”為標志的西學東漸,直至現在。五四運動以來,傳統中國道統開始崩塌,馬列主義進入中國,誕生了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融合人類優秀文化的一種新文明形態已經在華夏大地悄然孕育。
蔡曉 ·中國哲學 ·36.7萬字
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統”的觀念自韓愈倡導之后就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典文明的延續、轉型與發展,而對儒家道統論以及道統人物系譜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的焦點。本書在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礎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統系譜萌芽、建構、分裂、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運動,曾子和子思道統地位的確立,兩宋時期新儒家各學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論爭等儒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呈現了中唐至南宋漢唐儒學向程朱理學轉型的歷史過程,以及儒學以道德性命之學連接“內圣”和“外王”的寶貴嘗試。對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或有一定的啟發。
郭畑 ·中國哲學 ·3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